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一届上海风湿病学术会议
第一届上海风湿病学术会议

第一届上海风湿病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2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04-09-01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第一届上海风湿病学术会议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痛风是嘌呤代谢异常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上起的一种疾病.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病(hyperuricemia)、反复发作的急性单一关节炎(recurrent acute monoarthritis)、尿酸钠盐形成痛风石(tophi)沉积、慢性痛风石关节炎,若未经适当治疗,最终通常发展为痛风性肾病(gouty nephropathy).本病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痛风患者中小于1%者为酶缺陷所致,而大多数病因不明,临床以痛风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常伴有高血脂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等.继发性痛风常由肾脏病、血液病及药物等原因引起,痛风为其并发症.本文对痛风诊疗准则进行了研究.
  • 摘要:尽管风湿热(RF)的发病率在西方发达国家已降至较低水平(0.5/10万),但在发展中国家仍是国民健康中一大难题.我国93年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青少年发病率为20/10万,高出西方国家4-5倍,低于发展中国家(100-200/10万)约5-10倍.其严重预后,风心病心功能不全所导致的死亡,仍居心血管病死因的前列.至于药物治疗、心脏手术、早年致残导致的家庭和国家的经济负担,更是一个难以评估的数字.本文着重讨论近年RF在诊断和防治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策略.
  • 摘要:骨质疏松症是以低骨量和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致使骨的脆性增加和容易发生骨折为特点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它是常见病、多发病,是老年人致残致死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各种干预措施仅能使已变细的骨小梁增粗和修复小的穿孔,但不能使断裂的骨小梁再连接,因此,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自1987年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DEXA)出现,被国际公认为骨质疏松症早期诊断、预测骨折发生率及治疗效果随访的金指标.目前已普遍采用1994年WHO提出的依据骨密度的量化的诊断标准.本文介绍了骨质疏松症治疗的情况.
  • 摘要: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主要累及脊柱和骶髂关节的系统性炎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炎性腰背痛,部分患者可有外周关节炎、肌腱端病、眼炎及其它关节外表现.通常情况下,AS的治疗包括患者教育、休息、适度的体疗锻炼以及非甾类抗炎药物(NSAIDs).对那些严重的顽固性AS病例应用缓解病情药治疗.尽管有上述治疗方法,对有顽固性中轴关节疾病、或者关节外表现的AS患者,病情多难以控制,部分患者发生致残.本文结合最新国内外文献资料,简介AS的治疗进展.
  • 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典型的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其免疫学异常表现极为复杂多样,几乎覆盖了整个免疫系统功能的紊乱,所以被公认为自身免疫病的原型.SLE发病为多因性,可能病因包括遗传、感染、性激素等,但是近来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未见感染源导致SLE发病的直接证据,性激素在发病中也仅是次要因素,其易患性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的.SLE是一复杂的多基因疾患,一般人群中发病率为0.1%,同卵双生子发病一致率为24%,而异卵双生子发病一致率在2%左右.另外,自发性SLE动物模型的遗传背景研究发现多种免疫调节异常表型与特定的基因位点相关联,也为SLE遗传发病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关于SLE的遗传模式,国外在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对大量SLE家系的遗传分析提示SLE呈多基因遗传.SLE的λs等于20(λs=同胞患病危险率/人群患病频率),高与其它一些自身免疫病(类风湿性关节炎λs7.2,幼年性类风关15,IDDM15,炎症性肠病4),表明可通过遗传连锁分析鉴别疾病基因.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发展迅速,已建立了人类基因遗传图谱,物理图谱基因转录图谱,全基因组测序及基因组多样性分析的数据库也日趋完善,为阐明复杂多基因病提供了强有力的研究分析手段和信息资源.本文介绍了狼疮遗传研究的进展情况.
  • 摘要:小血管炎主要指韦格纳肉芽肿病(Wegener'sgranulomatosis)、显微镜下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itis)和局灶节段坏死性肾小球肾炎.该病为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肾脏受累则多进展迅速,造成不可逆的终末期肾衰竭,肺受累则可引起大咯血而危及生命.但及时诊断和治疗,多可控制病情的进展,甚至可使病情逆转.因此,及时诊断是改善患者的预后的关键.国外自80年代中期发现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是上述原发性小血管炎的特异性血清学诊断工具,从而对该类疾病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有了长足的进展.但是10年前我国对该类疾病认识不足,误漏诊较多,80年代我国未能诊断1列原发性小血管炎导致的肾损害.自90年代初我国也建立并不断改进、规范ANCA的检测方法,相继系统地介绍引起ANCA阳性的各种原发性小血管炎疾病,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脏内科在近5年诊断ANCA阳性小血管炎300例,说明该类疾病在我国并非少见.但目前国内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水平在不同地区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很多地区还不能检测ANCA,误漏诊严重,同时,治疗也不够规范.因此,应进一步强调重视原发性小血管炎的诊断和治疗.
  • 摘要:本文重点综述了近年来成人斯蒂尔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诸方面的研究进展.在系统研究其基础与临床资料的基础上提出:成人斯蒂尔病可能是有某种致病微生物超抗原引致的全身性免疫炎性疾病;是以高热、一过性皮疹、周围血粒细胞计数增多、促炎性细胞因子浓度升高及淋巴结肿大等为突出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 摘要:免疫学曾定义为一门"区分自身和非己"(self-nonself)的科学.区分机制的失效,可使识别和排除非己(如外来病原体)的免疫系统错把表达自身抗原的组织作为非己来攻击,形成自身免疫性疾病.因而认为自身免疫对机体是不正常的现象,属免疫应答"过头"引起的一种不良反应.但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这一观点并不完全正确.这是因为认识到,自身免疫(autoimmunity)本身是一个十分普遍和重要的生理现象.只是由于免疫调节的失控,生理性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可因某些尚未完全阐明的原因,在一些易感个体中会转化成病理性自身反应性细胞,诱发自身免疫病.而且,已有人提出(称为"danger model"),免疫系统未必只是区分自身和非己,并清除非己成分,而可能是区分有害和无害,并清除无害物.因而,无害的自身成分完全可以"合法地"存在,并以某种方式协助机体清除有害物.根据这一新的见解,弄清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之间的差别及其相互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自身免疫病发病机理和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
  • 摘要: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常见的以关节组织慢性炎症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亦称为类风湿病,其不但侵犯关节、滑膜、腱鞘和软骨等,也常累及皮肤、眼、心脏、血管和其它脏器等.受累关节以手足小关节和膝关节最为常见 ,多呈对称性,克侵犯全身多各关节,病情常反复发作,逐渐导致不同程度的关节功能障碍.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病率在1%~2.5%,是一常见疾病,其发病率近年来有增高趋势.RA至病程晚期其治疗效果差,并可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因此RA的早期诊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MR技术的进展和设备的普及,其在骨关节疾病诊治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多,它在风湿病骨关节炎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作用已被逐渐认可.因此,近年来风湿病骨关节的影像学进展主要集中在磁共振方面.
  • 摘要:本文对风湿病肌筋膜炎、脑病、肠炎等的发病机理和病理改变进行了介绍,同时对三种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情况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与探讨.
  • 摘要:干燥综合征(SS)是一个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体的慢性自身免疫病,由于唾液腺和泪腺是人体最大的外分泌腺体,所以因它们功能下降而引起的口干、眼干是本病最常见的症状.但是本病缺乏统一诊断标准.SS除唾液腺、泪腺受累外其他部位的外分泌腺体如肾小管、上下呼吸道、消化道、肝胆管、胰管、皮肤粘膜均可累及.又因其并存的血管炎而导致神经系统、肾小管、肺的受累.所产生的自身抗体引起甲状腺功能下降,血小板降低及溶血性贫血.从国内外的病例分析中可以看到有至少一半以上的SS患者伴有系统损害.SS患者不论伴或不伴内脏系统损害多表现有乏力(70%),关节疼痛(70%)(少数有关节炎),甚至在活动期发热(以低热为主).另外,SS有淋巴细胞增殖的特点,并发淋巴瘤(NHL)多见.本文对干燥综合征诊治进行了介绍.
  • 摘要:核医学是研究放射性核素及核射线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技术及其理论,是一种无创伤性的功能性检查技术,可灵敏反映组织的生理、代谢变化,对脏器功能作出准确判断,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是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临床诊疗方法.而随着核医学技术及临床应用的深入,其在风湿性疾病的应用不仅包括对风湿性疾病引起的各种内脏损害和涉及的骨关节疾病进行早期诊断,而且利用放射性核素射线的辐射作用,对某些骨关节性疾病进行有效治疗,达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 摘要: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指继发于全身疾病而同时累及到肾脏以肾小球病变为主的病变,在我国主要是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高血压性肾脏病变、以及乙肝相关性肾炎等等,它们发生率渐次升高,已成为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仅次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病因.本文就它们的发病机制,诊治中应注意的主要问题作一评述.
  • 摘要:类风湿关节炎(RA)是最常见的风湿病之一,通常发生在中年女性,女性是男性的三倍.我国RA患病率为0.34-0.36%,患病总人数至少400万.我院风湿科每年门诊量的50%为RA患者.RA致残率高,未经治疗的患者,两年致残率为50%,三年致残率为70%.与同龄人相比,RA患者的平均寿命缩短10-15年.我院对237例RA、256例非RA检测后发现,APF、AKA、抗Sa和抗RA33对RA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48.7%、44.1%、36.7%和、24.8%;诊断特异性分别为91.6%、89.0%、91.6%和89.8%.对128例早期RA(病程一年内)检测后发现,APF、AKA、抗Sa和抗RA33对早期RA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35.2%、32.0%、33.6%和28.9%;对早期的RA的诊断特异性分别为91.4%、90.2%、90.6%和89.8%,而RF对早期RA的诊断敏感性虽然高于4种新的抗体(44.5%),但其特异性(72.3%)明显低于这4种新抗体.对128例早期RA患者进行APF、AKA、抗Sa和抗RA33测定后发现:二种抗体以上阳性对诊断RA的特异性达95.1%,三种以上抗体阳性者,则100%为RA.结论:APF、AKA、抗Sa和抗RA33抗体比RF对RA更具有诊断特异性,联合检测这四种抗体国内尚无报道.另外,某些抗体(如抗Sa)与疾病的活动性或严重性显著相关,通过对抗体检出,可对患者转归或疾病进展、预后作出判断,从而使患者能在疾病早期就得到重视和积极的治疗,减少致残率,改善病人的预后.
  • 摘要:20世纪90年代建立了噬菌体抗体库技术,该技术是由丝状噬菌体展示技术和抗体组合文库技术相结合而成,它可以不经过免疫而获得针对任何抗原的抗体并可以得到完全的人源抗体,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强有力制备抗体的方法,是一项极具潜力的生物技术.本文对抗体库的构建与表达进行了探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