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六届北京热带医学与寄生虫学论坛
第六届北京热带医学与寄生虫学论坛

第六届北京热带医学与寄生虫学论坛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4-04-16

主办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

会议文集:第六届北京热带医学与寄生虫学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观察利什曼原虫液体培养基在黑热病病人分离利什曼原虫的效果;rn 方法:用利什曼原虫液体培养基及培养技术对被检测的黑热病病原体材料进行利什曼原虫分离培养,同时与接种的灰仓鼠进行利什曼原虫分离率比较;rn 结果:用利什曼原虫液体培养基培养被检测材料的出结果时间为4天,对荒漠型和平原型黑热病病人的利什曼原虫分离率分别为31.3%(10/32)和53.6%(15/28),比接种灰仓鼠的分离率高10%和30%.培养基-20℃冷冻保存有效期为24个月;rn 讨论:利什曼原虫液体培养基及培养技术能显著提高黑热病病原体利什曼原虫的分离率,荒漠型黑热病病原体利什曼原虫培养检出率由不到5%提高到30%以上,平原型检出率由20%提高到50%以上.利什曼原虫液体培养基与传统3N培养基比较,保存时间由一个月延长到2年,培养观察出结果时间由15天缩短到4天.利什曼原虫液体培养基及培养技术为黑热病实验诊断和黑热病抗药性研究提供技术平台.
  • 摘要: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是梅毒(syphilis)的病原体,重视对梅毒螺旋体感染及其血清学实验诊断的研究,为梅毒的临床诊断及其防治拓展新的思路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意义.rn TP感染机制尚未十分明瞭。当TP感染人以后,可能与机体反应性产生的细胞介导免疫(CMI)和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共同参入了诸如TP的粘附、定植、播散及其对宿主的免疫损伤等一系列的致病环节密切相关。但仍有很多未知数。梅毒的血清学实验研究提示:非密螺旋体抗原试验阳性可能为TP现症感染、复发或再感染;或者是生物学假阳性。密螺旋体抗原血猜学试验阳性表示TP现症感染、既往感染;但是,TP感染后,梅毒患者TP-抗体可终生阳性,故不能作为治疗效果的指标。对梅毒血清学试验检测阳性结果(尤其是老年人群)的解释必须结合病史和患者的临床情况综合考虑。此外,也由于梅毒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患者较多,梅毒患者的临床病情和血清抗体变化复杂;“血清固定型梅毒(Sero-resistant syphilis)”现象;梅毒的血清学实验诊断检验程序等都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 摘要: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模型兔,连续40天分别静脉注射康莱特注射液5、2.5和1.25 ml/kg.d剂量,对兔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治疗后家兔肝脏外观呈暗红,表面光滑,边缘锐利,质地较软,无腹水,A/G比例恢复正常.康莱特治疗后家兔肝胶原纤维面积明显少于对照组. 可使肝脏损害明显减轻,预防腹水的形成,阻止肝纤维化的发展.rn 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模型兔,连续60天分别经口给予康莱特软胶囊1、0.5和0.25 ml/kg.d剂量,对兔血吸虫性肝纤维化亦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7(TLR-7)敲除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的免疫应答的影响.rn 方法:野生型C57BL/6小鼠(WT,n=9)和TLR-7-/-敲除小鼠(TLR7-/-,n=9)以腹部贴片法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条,雌雄混合).感染后42 d小、鼠脱颈处死后进行胸主动脉灌注冲虫(n=6),取肝脏进行虫卵计数;分别取正常WT、TLR-7-/-及感染WT、TLR-7-/-的脾脏(n=3),制备脾细胞悬液,检测小鼠特异性抗原刺激后的细胞因子变化.rn 结果:感染后42 d,WT组平均虫荷数为10.5±3.3条,单条雌虫产卵数为38251.9±4891.5个;TLR7-/-组平均虫荷数为9.8±5.2条,单条雌虫产卵数为38160.9±3341个,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T和TLR-7-/-小鼠正常及感染脾细胞在加/不加虫卵刺激下培养3 d后,检测上清细胞因子观察到在正常情况下,TLR7-/-小鼠分泌IL-10[(1702.6±572.3)pg/ml]和IL-4[(59.5±10.1)pg/ml]远高于WT小鼠[(595.2±386.3)pg/ml,(8.3±0.9)pg/ml] (P<0.05, P<0.01).感染后42 d,TLR7-/-小鼠分泌TNF-α[(43.7±9.8)pg/ml]和IFN-γ[(215.2±35.4)pg/ml]低于WT小鼠[(63.4±22.9)pg/ml,(383.5±253.3)pg/ml],而IL-4[(63.9±33.9)pg/ml]高于WT感染小鼠[(23.3±11.5)pg/ml],TLR7-/-小鼠与野生型C57BL/6小鼠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TLR-7-/-小鼠正常状态下偏向Th2反应,不影响感染日本血吸虫后早期免疫应答.
  • 摘要:Wolbachia是动物界最常见的细菌感染,对无脊椎动物繁殖、性别决定、物种形成和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近年来,利用Wolbachia改变蚊虫种群、用抗Wolbachia疗法治疗丝虫感染取得开创性成果.本文概述了Wolbachia在基础和应用生命科学领域内最新进展.rn 近年来基础和应用方法的成就使Wolbachia研究已相当成熟。从最初简单识别与分类,Wolbachia研究已发展成为重要学科,作为媒介和丝虫病控制手段之一,显示出巨大潜力。埃及伊蚊中登革热的成功控制有望应用到按蚊和采采蝇等其他物种,与此同时进行的是清除丝虫Wolbachia来消除淋巴丝虫病和河盲症。目前有19株Wolbachia的测序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中,接下来将会有更多测序。同时对噬菌体WO在Wolbachia中的生物学中的作用有越来越多的理解,噬菌体裂解可能提供抗Wolbachia治疗丝虫病的方法。Wolbachia具有调节从登革热、基孔肯雅、疟疾、淋巴丝虫病的作用。发展中国家每年超过7.3亿人感染这类疾病,是沉重的社会负担,新技术的进步有望利用最丰富的共生细菌Wolbachia让这些疾病成为历史。
  • 摘要:HCV感染呈世界性传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预防和控制HC传播的有效手段是临床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抗病毒治疗.临床常用的实验诊断血清标志物主要有HCV-Ab、HCV-Ag,以及HCV-RNA定性/定量、HCV基因型及基因亚型的检测.综述了HCV实验诊断技术(包括ELISA、RIBA、CLIA、DIFA、Real-time PCR和RT-LAMP)的研究进展.rn HCV感染实验诊断技术和方法学研究表明,血清标本HCV-RNA定性检测结果阳性,是HCV感染的直接依据,而HCV-RNA载量则反映了HCV复制的活跃程度和患者病变状况,是诊断HC,并判断抗病毒疗效的重要指标。HCV基因型及基因亚型的检测,在HC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及其变异趋势、传播途径、尤其对于指导临床HC患者个体化治疗、预测疗效及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实验诊断学的评价认为,有必要HCV-Ab、HCV-Ag、HCV-RNA的联合检测,以进一步提高HCV感染的阳性检出率。但在广大的基层医院及CDC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应用第三代ELISA检测HCV-Ab、临床诊断HCV感染、或者应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现阶段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
  • 摘要:HCV感染呈全球性传播,中国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HCV感染所导致的潜在地慢性病变过程及其对人类的危害,应予以高度关注。已有的研究提示,HCV感染可能与HCV核心蛋白所致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密切相关;也与组织树突状细胞功能受损、或者HCV病毒受体分子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但其确切的感染机制尚未阐明,还有很多未知数;相关研究所揭示的感染机制及其病变发生、发展过程可能是多基因、多通道,多层面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待继续深入地研究。以期卓有成效地为预防和控制HCV感染、阻断HC的病变进程,进一步探索相关理论依据,并为其临床实验研究拓展新的思路,为HCV感染提供切实、有效地治疗靶点,和新药(以及疫苗)研发途径;继续深入地研究更加准确、可靠、便捷、经济的实验室诊断检测技术和方法,应是今后临床实验研究的重点。
  • 摘要:目的:脆弱气单胞菌感染的分离与鉴定.rn 方法:执行《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及《诊断细菌学》检验技术规范,应用细菌学鉴定的双岐索引技术,根据细菌的培养特性、细菌的表型生化反应特征,采用细菌微量生化反应管进一步做分离鉴定菌株的细菌学属/种的鉴定.细菌药敏试验采用K-B法.rn 结果:该菌株的细菌学培养特性,O-F试验呈(F)型、氧化酶试验阳性,属于弧菌科细菌;O/129药敏试验示抗药,6%Nacl培养基中不生长,鉴定为气单胞菌属细菌.细菌微量生化反应试验结果,符合脆弱气单胞菌的细菌学描述.该菌株对氨苄西林和羧苄西林等敏感,仅对头孢噻吩耐药.rn 结论:该病例细菌学检验诊断为脆弱气单胞菌(A.trota)感染性腹泻.
  • 摘要:传统人兽共患病再度肆虐人畜,新出现传染病对人类构成新的威胁,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人兽共患病的流行与动物因素、人类社会经济因素、生态环境因素息息相关.随着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人类、动物、食品的快速流通,人兽共患病已经成为了全球性问题.然而全球卫生资源分配不均,将阻碍高危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人兽共患病疫情防治工作."One Health"指涉及人类、动物、环境卫生保健各个方面的一种跨学科跨地域(国家、地区、全球)协作和交流的新策略,致力于共同促进人和动物健康,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中国人医、兽医、环境卫生一体化的公共卫生体系缺位,已成为制约人兽共患病有效防控工作的重要因素.构建国家、地区、全球"One Health"体系,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是共同应对人兽共患病防治的新出路.
  • 摘要:目的:探讨隐性弓形虫感染对仔代小鼠发育期脑部多巴胺水平的影响.rn 方法:36只雌性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弓形虫包囊感染组,每组18只.感染组每鼠分别经口感染弓形虫Prugniaud(PRU)弱毒株10个包囊.感染后90天,与正常雄性ICR小鼠按1∶1交配.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对妊娠20 d胎鼠及出生后14、63 d子代雄性小鼠脑皮层、小脑、海马、纹状体等进行多巴胺含量的测定.rn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胎鼠、14d和63d子代雄性小鼠小脑、海马和纹状体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rn 结论:隐性弓形虫感染能对子一代雄性小鼠发育期脑部多巴胺水平显著升高,这可能就是隐性弓形虫感染对子代脑部损害作用的一个机制.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