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七届亚洲临床肿瘤学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
第七届亚洲临床肿瘤学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

第七届亚洲临床肿瘤学大会暨第九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6-09-14

主办单位: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抗癌协会

会议文集:中国临床肿瘤学教育专辑(2006)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由于慢性乙型肝炎在我国的高发病率,在未来的几十年内原发性肝癌仍将是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全球每年新患肝癌病人中(626000),有55%发生在中国,我国肝癌诊治形势十分严峻,进一步研究提高原发性肝癌诊治的效果十分必要.本文研究, 一、早期发现仍是提高肝癌治疗效果的首要前提,二、外科治疗仍是疗效提高的中心环节,三、综合治疗是疗效提高的重要补充,四、肝癌预防将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 摘要:蒽环类药物是治疗乳腺癌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含蒽环类的方案(如CAF、CEF)是术后辅助治疗或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一线方案.但曾用过蒽环类药物的乳腺癌患者,二线方案的疗效较差,治疗的难度加大,这主要是由于癌细胞对蒽环类产生了耐药性.蒽环类耐药的定义包括:含蒽环类药物的方案进行辅助治疗后1年内复发的乳腺癌;复发或转移后采用蒽环类药治疗时病变进展的;蒽环类治疗开始有效、继续治疗时疾病进展.本文研究,一、蒽环类耐药的定义,二、蒽环类耐药的机制,三、蒽环类耐药性乳腺癌的治疗,四、蒽环类和/或紫杉类耐药,五、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经验。
  • 摘要:乳腺癌现已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仍继续呈上升.但从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的乳腺癌死亡率则开始有下降的趋势.这主要归于早期乳腺癌的诊断及术后辅助治疗.三十年前早期乳腺癌试验者协作组(EBCTCG)的研究报告就显示早期乳腺癌病人通过术后的辅助化疗及内分泌治疗可使其死亡率下降约20%.三十年来,随着人们对乳腺癌的进一步认识及肿瘤内科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进入临床的新药越来越多,早期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临床的关注.本文介绍早期乳腺癌, 一、术后辅助化疗,二、术后辅助分子靶向治疗(2000年),三、术后辅助内分泌治疗。
  • 摘要: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04年美国约有146940例病人诊断为结直肠癌,56730例死于该疾病.国内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男女性结直肠癌发病率均位居第三.尽管结直肠癌有40%~50%的患者可通过手术治愈,但其余的患者会发生转移或复发并最终死于本病.近40年来,结直肠癌的化疗以氟尿嘧啶类药物(5-FU)为主体,而近几年新化疗药物的出现,特别是伊立替康(Irinotecan)、奥沙利铂(oxaliplatin),无论是单用还是与5-FU为基础的方案联合应用,都显著地提高了结直肠癌特别是晚期病人的有效率,生存得到改善.但是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仍不到2年.由于化疗缺乏选择性而经常伴随出现不同程度的毒性,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分子靶向药物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显示出了很好的疗效,包括大分子的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的Tyrosine Kinase抑制剂.2004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正式批准两种靶向药物上市:一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商品名Avastin);二是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单克隆抗体,Cetuximab(C-225).这两种靶向药物已在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中取得了可喜的结果.本文介绍结直肠癌靶向治疗的新进展。
  • 摘要:近年来乳腺癌的内科治疗一直是肿瘤学界热点,新药的涌现,新治疗方案和理念的提出,新药不良反应的被关注等切实地体现了该领域蒸蒸日上的进展势头.2005年1月召开的St.Gallen会议(SG)、2005年5月的第41届美国临床肿瘤学协会会议(ASCO 05)、2005年12月的San Antonio会议(SA)及新近于2006年6月召开的第42届ASCO会议(ASCO 06)报道了一系列乳腺癌内科治疗的新进展,着实令人鼓舞.本文介绍乳腺癌内科治疗的新药物、新方案、新理念、新药不良反应及处理。
  • 摘要:胃癌虽近年其发生率有下降的趋势,但仍是常见肿瘤之一,且多数患者就诊时已为局部晚期肿瘤,手术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有关胃癌的治疗存在有较多的争议,如手术清扫的范围,辅助治疗的疗效,化疗及放化疗与手术联合的方式及疗效等.在局部晚期的胃癌(T3~4,淋巴结阳性),术后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是胃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如果以手术治愈为目标,无论采取何种手术方式,治疗的疗效不尽人意.为降低手术后的复发提高疗效,采用的方法主要为术前的新辅助和术后的辅助治疗对可切除胃癌辅助治疗的辅助或新辅助化疗/放化疗研究,目的是提高其疗效.本文研究,一、分期对疗效的影响,二、手术后治疗失败原因及部位,三、术后辅助放化疗,四、新辅助治疗,五、小结。
  • 摘要:遵照WHO癌症三阶梯止痛原则,仍然可能有10%~30%癌症疼痛患者的疼痛无法理想缓解.对于难治性癌症疼痛的诊断,需要个体化分析诊断癌症疼痛病情,尤其需要注意动态评估疼痛程度及全面分析病情,认识神经病理性疼痛,认识复杂的区域性疼痛综合征.对于难治性癌症疼痛的治疗,需要个体化综合止痛治疗,尤其需要注意综合性抗癌治疗及支持治疗,突发性疼痛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腹腔内脏疼痛治疗,干预性止痛治疗等问题.
  • 摘要:直肠癌的外科治疗一直是大肠外科的难点,多年来,关于直肠癌保肛治疗的手术方式、手术指征和治疗效果一直是大肠外科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844例直肠前切除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分析,比较各个临床特点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 摘要:全身恶性肿瘤中,颅内肿瘤居第九位.在儿童,颅内肿瘤所占的比例较大,约为全身肿瘤的7%,是仅次于白血病的第二肿瘤.死亡率方面颅内肿瘤在12岁以下儿童占肿瘤死亡的12%,居第一位,成人则居第十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1992年的统计,随地区和种族不同,原发性脑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的年发病率为2~19/10万人.在美国,原发恶性脑肿瘤的发病率为6.6/10万人,在所有的原发性脑肿瘤中约60%为胶质细胞瘤,其中大多数为高度恶性的星形细胞瘤.北京市城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患病率为36.6/10万人.国内颅内原发肿瘤中胶质瘤占35.26%~60.96%(平均44.69%).胶质瘤的年龄发病高峰在10~20岁和30~40岁之间,男女性别比为1.1∶1,多为青壮年,对家庭及社会的危害极大.本文研究: 一、胶质瘤的治疗现状, 二、脑胶质瘤的手术治疗, 三、胶质瘤术后综合治疗, 四、胶质瘤病人治疗的个体化。
  • 摘要:生殖道人类乳头状病毒(HPV)感染是一种广泛流行的性传播疾病.高危型HPV持续感染为宫颈癌发生的首要因素.持续性HPV感染、多重HPV感染、以及HPV病毒负荷与宫颈病变的发生、程度及进展密切相关.目前,对于宫颈HPV感染检测有多种手段,其中PCR和捕获杂交技术(HCⅡ)在临床实验室应用较广泛.在宫颈癌的筛查中联合应用HPV检测和细胞学,可以提高敏感性、减少随诊频率,减少不必要的阴道镜检查.对于细胞学检查为ASCUS者,HPV检测可以帮助进一步区分高危人群.同时,HPV检测也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治疗后随访的预后指标.随着HPV与宫颈癌关系的逐渐明晰,HPV感染以及HPV检测在临床的应用的重要的意义日益凸现,但是对其的充分认识和有效利用仍有待研究.
  • 摘要:目的 评估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毒性及预后因素. 材料和方法 2001年11月至2005年3月期间我院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治疗组织学证实的局部晚期(ⅢA/B)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13例,分析全组患者的1,2,3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及预后因素. 结果 全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1.4%、32.1%、22.7%.中位生存期为17个月,其中单独放疗组16月,序贯放化疗组18个月,同步放化疗组16月.单因素分析显示疗前胸背痛、疗前卡氏评分、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大体肿瘤体积(GTV)及近期疗效是影响预后的因素,P值分别为0.033、0.000、0.042、0.028、0.024、0.021;多因素分析显示仅疗前卡氏评分是肺癌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 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显示了较好的疗效;放疗前卡氏评分是影响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主要因素.
  • 摘要: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占肺癌总数的15%~20%,近20年来其在肺癌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其下降的原因尚不清楚.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样,导致SCLC发生最主要的病因也是吸烟. 与NSCLC相比,SCLC生物学行为更差,表现为易出现远处转移,待确诊时60%~70%患者已经处于晚期.文献资料显示:100例临床诊断为局限期SCLC(LSCLC)患者,因接受手术出现术后并发症而于术后一个月内死亡.对这些死亡患者进行尸检发现,67%患者已存在远处转移的病灶.SCLC远处转移部位以骨、肝、肾上腺和脑等器官为常见.本文研究,一、SCLC中的共识,二、LSCLC治疗中所存在争议。
  • 摘要: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主要全身治疗手段之一.早在19世纪末,人们已经开始应用双侧卵巢切除治疗绝经前晚期乳腺癌.20世纪70年代,三苯氧胺的问世成为乳腺癌内分泌药物治疗新的里程碑,90年代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的问世则使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内分泌治疗对激素依赖性复发转移乳腺癌,和早期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用于高危健康妇女预防乳腺癌发生.本文根据2006年美国NCCN乳癌治疗指南,结合中国版NCCN指南的讨论制定,参考国内部分专家的临床经验,介绍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在复发转移、术前新辅助和早期乳癌术后辅助治疗阶段的基本原则和新动向。
  • 摘要: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的高发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位于恶性肿瘤第三位,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上升为第二位.结直肠癌也是全球癌症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大约19%结直肠癌病人为转移性,结直肠癌总五年存活率为63%,但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五年生存率只有5%~8%.目前,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主要的治疗手段是化疗,已有的研究证实,与最佳支持治疗相比,化疗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改善生活质量.接受传统化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大约为7.5~12个月,新一代化疗药物的联合使用可使中位生存期延长到20个月.而接受BSC患者生存期仅3~5个月,因此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接受化疗已经达成共识,而标准的化疗方案也逐渐明朗.除了对细胞毒性药物进一步研究外,近年来还研究了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单克隆抗体在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应用,得到了许多令人鼓舞的新研究成果.特别是近来应用单克隆抗体与化疗联合方案可使中位生存期延长到24个月左右,这是结直肠癌治疗史上了不起的进步.本文就近年来的内科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摘要:外阴癌的治疗模式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同时近年来也强调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特别是手术和放疗方案的选择. 外阴癌的放射治疗,特别是单纯放射治疗一般并不作为其首选治疗方式,这主要是因为外阴皮肤、肛门及尿道正常组织不能耐受射线,皮肤反应大,往往迫使治疗停止,不易达到根治剂量.但近年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如放化疗同步等方法的开展,外阴癌的放射治疗已经有了重大的改善.本文介绍,一、阴癌放射治疗的适应证,二、放射治疗方法,三、影响外阴癌放射治疗疗效的临床病理因素。
  • 摘要:获得性抗原特异免疫治疗是目前肿瘤免疫治疗最为理想的方式之一,它不因病人自身的免疫活性而影响疗效,所输注特异性淋巴细胞可以有效靶向肿瘤相关抗原,后者由于免疫原性低不能引起有效的自体抗肿瘤T细胞免疫应答.由于分离和体外扩增抗原特异淋巴细胞的限制,传统的获得性免疫治疗仅仅限于某些特定研究中心的少数病人的应用.借助对抗原特异淋巴细胞的T细胞受体(代R)基因分析结果,将TCR作为基因治疗分子而实施新的非传统性的获得性抗原特异免疫治疗正在研究中.本文研究,一、T细胞受体基因,二、抗原特异T细胞的确定,三、TCR基因转导技术和抗原识别模式改构,四、TCR基因修饰T细胞在血液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五、TCR基因转导T细胞的应用前景和存在问题。
  • 摘要: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占全部NHL的30%~40%.它可原发于淋巴结或结外器官和组织,也可从惰性淋巴瘤转化而来.DLBCL为非均质性疾病,在REAL和WHO分类中分为多种病理亚型,病理形态和免疫表型基本相同,但临床表现明显不同.病理形态学上存在多种变异型,但其治疗和预后无显著差别.本文介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诊治进展。
  • 摘要:目的 :对上海女性肺癌在发病、临床、影响生存期因素的调查,以期了解女性肺癌的发病预后趋势及影响生存率因素. 方法: 由上海全死因登记报告系统所获得的2002-2004年恶性肿瘤病人死亡个案资料,按国际癌症登记协会(IACR)的肿瘤登记计算指南进行计算.分别按粗率和标率计算1972~2004年的年度变化分比(APC),对上海市发病时间趋势进行估计.寿命表法计算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MST),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方法用来比较两组未调节的协变量,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影响生存的多因素进行分析,参数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区域(市区、郊区)、病理(小细胞癌、鳞癌、腺癌)、期别(Ⅰ期、Ⅱ期、Ⅲ期、Ⅳ期)、首诊医院级别,逐步回归,纳入标准0.05,移除标准0.10,以上数据分析采用SPSS 10.0软件包. 结果: 自1972年以来的32年,上海市中心区男性肺癌发病粗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增加1.723%,而女性更高增加2.036%,均呈逐渐增高趋势(P<0.01);但男性肺癌的标化发病率APC(去除人口构成的影响)为-0.605%,呈下降趋势(P<0.01),而女性的标化为-0.136%,呈平稳趋势(P>0.05).近3年来(2002~2004)上海市肺癌共发病23196例,男性16475例,女性6721例,不论发病粗率和标率均以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分别为81.65/10万:33.73/10万和47.13/10万:16.85/10万,同样在市区、郊区间也以男性明显为多.其中期别较晚的Ⅲ、Ⅳ期占大多数,分别占35.6%和42.2%,而较早的Ⅰ、Ⅱ期肺癌仅分别占11.8%和10.5%.Ⅰ期男女构成比例相近;Ⅱ~Ⅲ期男性比例高于女性,Ⅳ期女性多于男性(P<0.05).女性肺癌最大特点为腺癌占大多数,86.1%,鳞癌居次,占11.1%,小细胞癌最少,占2.8%.男性腺癌也明显为高,占47.8%,鳞癌为45.3%.上海市肺癌的3年生存率为14.89%,MST为0.79年,男性肺癌的3年生存率为14.01%,MST为0.77年,女性肺癌的3年生存率17.05%,MST为0.83年,女性患者的3年生存率高于男性(P<0.01).对各期肺癌的分性别亚组的生存期分析显示女性患者的生存期均较男性为高(P<0.05).女性腺癌的生存期优于男性,3年生存率和MST分别为30.38% vs 22.66%和1.48年vs 0.98年(P<0.01).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性别、年龄、居住区域、病理类型、期别、首诊医院级别对肺癌生存有影响,P均<0.01;其中女性、年青、居住市区、鳞癌、早期、高级别医院可能对生存有益,而男性、老年、居住郊区、小细胞癌、晚期、低级别医院这些因素可能对肺癌患者不利. 结论: 从上海30多年的发病趋势分析来看,上海市的发病水平逐渐向欧美国家靠拢.性别、年龄、居住区域(市区、郊区)、病理类型、期别、医院级别均为影响肺癌预后的因素.由于上海女性肺癌的时间发展趋势均较男性为高,今后有进一步增高的可能性,应予以充分重视.女性肺癌以腺癌居多,晚期居多,但各期女性肺癌的生存率均优于男性.从生物学特点看女性和男性最大区别为女性激素的存在,会否因此造成女性肺癌生存长是一个值得探讨深入的问题.
  • 摘要:本文揭示一种在体外构建肿瘤的方法以及采用所述方法获得的体外肿瘤生物模型.所述方法包括将肿瘤细胞置于我们发明的三维细胞培养单元中,使肿瘤细胞生长并在体外构建实体肿瘤.本方法为肿瘤细胞提供了近似于体内生长和运动的理想的三维环境.首次实现在离体条件下构建肿瘤.所构建的肿瘤具有和体内恶性肿瘤相似的细胞生物学特性并可分泌肿瘤相关抗原.所述方法可随时动态观察肿瘤细胞和肿瘤的生长、分化、移行、运动、浸润、转移或凋亡等特性.所述体外肿瘤模型为癌症的研究提供了独特的环境,可实施各种针对特定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对肿瘤的指导预防、辅助诊断、改进治疗和评估预后等方面的研究将提供宝贵的作用.
  • 摘要:背景 随着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线治疗取得很大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需要更有效的二线治疗方案.关于吉非替尼(ZD1839,IRESSA,Gefitinib,易瑞沙)的Ⅱ期临床研究发现日裔患者接受吉非替尼治疗后的疗效优于非日裔患者.但是关于吉非替尼与安慰剂随机对照的Ⅲ期临床研究-ISEL试验的结果却表明:无论对所有患者,还是对腺癌患者,吉非替尼与安慰剂相比未能延长生存.但是亚组分析显示亚裔患者获得生存优势.人们想到:是否人种差异对于吉非替尼的疗效影响特别大呢? 目的:回顾性分析亚裔晚期NSCLC患者使用吉非替尼的临床研究,了解亚裔患者使用吉非替尼后的疗效与毒性反应. 方法: 对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超过2000例的晚期NSCL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讨论 根据大部分研究的报道结果,发现吉非替尼治疗后达到的客观缓解率超过25%;疾病控制率超过60%;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IP)超过6个月,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IP)超过3个月. 这些研究显示:女性、不吸烟、腺型、PS评分好、多发肺转移的患者接受吉非替尼治疗的疗效较好.亚裔患者对吉非替尼的耐受性较好.这些研究还发现日裔患者间质性肺炎的发生率要高于非日裔患者,但是原因不详.最近人们对相关分子生物学与基因指标预测吉非替尼缓解情况进行研究.
  • 摘要:自1973年Steinman和Cohn首先报道树突状细胞(DC)以来,人们对DC的认识不断深入.目前认为DC是人体内最重要的、抗原递呈能力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并被认为是体内唯一能活化静息T淋巴细胞的抗原提呈细胞,是机体免疫应答的始动者,它具有摄取、加工抗原,以MHC Ⅰ、Ⅱ类肽复合物的形式递呈抗原,并具有促进T、B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在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参与抗肿瘤的主要机制是通过树突状细胞对肿瘤抗原的摄取,发育成熟后在膜上高表达MHCⅠ、Ⅱ类分子,并提呈大量的肿瘤抗原给T淋巴细胞受体(TCR).同时,DC提高共刺激分子B7-1、B7-2和CD40等的表达,并使T淋巴细胞被激活.而且DC与T淋巴细胞结合后可分泌大量的IL-12,IL-12可强有力地诱导T、NK、LAK、CIK细胞产生大量IFN-γ、穿孔素和颗粒酶,增强CTL、NK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随着体外扩增DC和制备DC疫苗技术的发展,以DC为基础的肿瘤免疫治疗成为当今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大量的临床试验研究也取得令人鼓舞的结果,显示了DC疫苗抗肿瘤免疫治疗的巨大应用前景.在今年和去年的ASCO(美国临床肿瘤年会)上,也有不少DC疫苗治疗的研究报道.本文研究, 一、细胞性肿瘤抗原修饰的DC, 二、肿瘤抗原肽修饰的DC, 三、肿瘤相关抗原(TAA)基因修饰的DC疫苗, 四、存在问题及展望。
  • 摘要:研究背景: 保乳手术的目的是在取得同根治手术相同的生存率和较好的局部控制率之外,获得最佳的乳房形态、减少心理创伤、提高生活质量.而诸多因素:与病人相关的、与肿瘤相关的以及与治疗相关的将可能影响保乳术后乳房形态.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乳房形态存在严重畸形,需要手术来修复. 目的 对保乳术后乳房局部缺损畸形进行分类,寻找最佳修复时机和修复方法. 方法 针对保乳术后乳房部分缺损的临床表现,采用相应的修复手段,包括局部皮瓣或邻位皮瓣法、背阔肌肌瓣或肌皮瓣带蒂转移、横形腹直肌肌皮瓣、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吻合血管游离移植,及对侧乳房的矫正. 结果 保乳术后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来修复,其中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绝经状况、乳房大小、肿物直径、肿物位于外上象限时的切口数量、切除次数、总的放疗剂量、纤维化、手术方式对保乳术后乳房形态及重建效果有明显影响. 结论 保乳手术是乳腺癌外科治疗划时代的进步,带给患者的是划时代的解放,而整形外科顺应患者的要求,提供相应的修复手段,最终保证了保乳手术的初衷,体现了乳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优势和必要性.
  • 摘要:胃癌(Gastric carcinoma)是最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10~150/10万,全球每年新确诊病例约93.4万人,位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2位;死亡70万人,而死亡率位列所有肿瘤的第4位(占10.4%).胃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尤其是东亚三国(日本、韩国和中国)为高发区,约占全球总数的2/3;其次为南美地区(哥斯达黎加、秘鲁、巴西、智利)以及一些中亚国家,在欧洲每年大约新发14.3万人,而北美地区的胃癌相对比较少见,但在美国仍然居于肿瘤死因的第8位.本文研究, 1、胃癌化疗的必要性,2胃癌单药化疗,3、胃癌联合化疗,4、晚期胃癌经典化疗方案及评价,5、新一代的晚期胃癌化疗方案。
  • 摘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CML)是造血干细胞异常转化而产生的髓系恶性克隆性白血病.CML发病的最大特点是存在特异性的费城染色体.其遗传学异常特征为t(9;22)(q34;q11)易位,产生Bcr-Abl融合基因.Bcr-Abl嵌合蛋白属非受体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TK),其二聚体形式Bcr-Abl嵌合蛋白的TK活性失控,导致自身及细胞内许多底物蛋白的酪氨酸残基磷酸化,激活多条信号传递途径,干扰细胞的基本活动,如诱导细胞恶性转化和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削弱细胞的粘附作用等,从而导致CML.因此,Bcr-Abl酪氨酸激酶被认为是最理想的分子靶向.本文研究, 1.提高IM治疗剂量, 2.开发新的更有效的TK抑制剂, 3.信号传导途径的抑制剂与IM联合应用。
  • 摘要:原发性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全世界发病率第5位,每年死亡人数100万,在亚洲和中非地区发病率为20/10万人~28/10万人,北欧、北美和澳大利亚为<5/10万人.过去20年内,美国发病率由1.4/10万人上升到2.4/10万人.目前大部分进展期肝癌患者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总的生存率仅为3%~5%.近年来随着对肿瘤生物学认识的逐步深入以及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为肝癌的综合治疗提供了许多新的手段,其中生物免疫治疗显示了令人感到鼓舞的前景.现将本课题组近年来在原发性肝癌的生物免疫治疗方面进行总结。
  • 摘要: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自2004年公布胃肠间质瘤(GIST)治疗流程以来,目前已有近三年历史,2006年新版内容也已问世.结合治疗GIST的经验,以及国内外专家对此关注点,予以思考. 最初NCCN在治疗GIST指南就与其他指南不同,在立意新、高起点上完成,编者不但由众多的不同学科专家组成,涉及放射诊断、病理、分子生物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多学科专家,并且有非NCCN的专家参与.以靶向治疗药物伊马替尼(Imatinib格列卫)为轴线的综合治疗,改变了治疗流程,患者获得惊人的缓解率,明显延长了生存期.NCCN指南是个引导治疗的纲本,同时也不断在实践中完善.本文介绍NCCN指南治疗胃肠间质瘤的进展。
  • 摘要: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占所有肺癌的20%~25%.由于小细胞肺癌无论从组织来源、生物学特征、对治疗的反映和预后等方面,都与非小细胞肺癌有明显的差异.首先,在病理组织学方面小细胞肺癌(SCLC)是由支气管粘膜基底层的Kulchistky细胞恶变而来,肿瘤细胞有较明显的神经内分泌的分化趋向.因此,在临床上肿瘤伴随综合征(Paraneoplastic Syndromes)的发生率较高;其次,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过程和疾病的自然病程明显快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许多病人在疾病的早期就出现远处转移,根据文献报道:当小细胞肺癌(SCLC)被诊断时,70%~90%病人已有淋巴结转移和/或远处转移,其中最多见的是纵隔淋巴结转移,然后是肝、骨、脑等.因此,目前认为小细胞肺癌(SCLC)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大部分患者症状及病情发展较快,在短期内死于肿瘤进展.对不治疗的病人平均中位生存期为12至15周,晚期病人平均中位生存期为6至9周;最后,小细胞肺癌(SCLC)的肿瘤细胞分化较低,倍增时间较短,因此对化疗和放射治疗均非常敏感.在治疗方面以化疗联合局部放射治疗为主.本文研究,一、诊断与分期,二、化疗治疗小细胞肺癌的进展,三、放疗在小细胞肺癌治疗中的作用。
  • 摘要:1971年,肿瘤血管形成研究的先驱--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的Judah Folkman博士--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首次提出"肿瘤生长依赖于血管生成(tumor angiogenesis)"的概念.其后,他又证实肿瘤初期生长不伴有新血管生成,但到肿瘤生长至1~2 mm后,若要继续增长的话就必须靠新血管生成来维持.实体肿瘤在小于1~2 mm3时可以没有血管,在没有血管形成的情况下,肿瘤的营养供给及代谢物排泄靠简单的物理弥散就可以完成此时肿瘤组织的生长极缓慢或处于"休眠"状态,称为血管前期.肿瘤的进一步增长必须有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通过灌注形式为肿瘤细胞生长提供营养供给,同时它也是肿瘤细胞代谢产物排泄的有效途径.此外,肿瘤通过血液循环将癌细胞输送至转移靶器官.因此,血管新生是肿瘤生长、发展的必经之路,与实体瘤的发生、转移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探讨,一、肿瘤生长依赖新生血管的依据,二、肿瘤转移与新生血管的关系,三、肿瘤新生血管与相关因子,四、针对肿瘤新生血管的分子靶向治疗。
  • 摘要: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在多种上皮性肿瘤高表达,其过度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增殖、活动性、粘连性、侵袭性、凋亡抑制和血管生成相关,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患者的生存期、预后和对治疗反应相关.肺的正常组织中,EGFR为低表达或不表达.而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EGFR常表现为活性增高,并与高分期、生存期缩短、淋巴结转移和化疗抗拒相关;文献报道的表达率为23%~89%.其主要原因有过表达、基因扩增以及EGFRvⅢ突变.EGFR的靶向治疗已经成为NSCLC治疗的热点之一.目前针对EGFR的治疗临床研究主要有:①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吉非替尼(gefitinib,iressa,ZD1839)和埃罗替尼(erlotinib tarceva,OSI774)等;②单克隆抗体,EGFR的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mAb)如IMC-C225(cetuximab).本文介绍EGFR抑制剂联合放射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
  • 摘要:自1933年Graham施行全肺切除术治疗肺癌,开创肺癌外科治疗里程碑以来,肺癌外科治疗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回顾70年来,肺癌外科治疗的历史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20世纪40和50年代肺癌外科治疗以全肺切除术为经典和标准术式;②60年代开始认识到全肺切除术并不是理想的肺癌外科治疗术式,并逐渐认识到肺叶切除术较之全肺切除术有更多的优越性,肺叶切除术成为肺癌外科手术的标准术式;③70年代以最大限度地切除肺癌和最大限度地保留肺功能成为肺癌外科治疗的主要指导思想,并创立了各种支气管、隆凸切除成形术式;④80年代认识到区域淋巴结清扫在肺癌外科手术中的重要性,并完成了国际上统一的肺癌胸腔淋巴结分区和分组的划定,以及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术对肺癌真正意义上的完全性切除和延长术后生存的临床意义;⑤90年代人们逐渐开始借助心血管外科理论和技术于肺癌外科手术中,用于侵犯心脏大血管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扩大切除和心脏大血管重建术;⑥20世纪的最后10年,是肺癌外科治疗取得成就最多,进展最大的10年.其标志是:人们认识到外科手术在肺癌治疗中的局限性,开始将外科手术为主的多种治疗手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根据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并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肺癌外科细胞分子生物学"概念的形成及其在肺癌外科临床中的应用,出现了以"肺癌分子分期","肺癌分子定界"和"肺癌分子预后"等为标志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以指导选择肺癌外科手术适应证,术后多学科综合治疗,监测预后.本文拟就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外科治疗新理论新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未来的研究热点及前沿介绍。
  • 摘要:一直以来,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金标准是肺叶或全肺手术切除和淋巴结清扫,近3年来,更建立了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模式.但这种金标准或治疗模式仍然不能令人满意,Ⅰ期肺癌的术后5年生存率只有56%,2期则下降至36%,远处转移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对这些病人施以术后辅助化疗,仅能提高5年生存率为12%~15%.即使如此,目前仍然没有其他有效的手段可取代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手术治疗.本文研究,一、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化疗,二、靶向治疗能否用于辅助治疗,三、个体化的辅助治疗。
  • 摘要:研究背景与目的: 根据WH01999年的定义,细支气管肺泡癌(bronchioloalveolar cell carcinoma,BAC)是肺腺癌中的一个亚型,发病率明显上升,有独特的病理学、影像学特征,有报告提示使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可使晚期BAC患者的完全缓解期延长.本研究探讨细支气管肺泡癌临床症状、误诊、病理类型、影像学特点、诊断、治疗模式及预后. 方法 用统计学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0年1月到2005年12月期间收治的184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临床表现、误诊的特点,探讨支气管肺泡癌的治疗新模式及预后. 结果 本组病例占我院同期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5.2(184/3534),占我院同期肺腺癌的14.5%(184/1265),男女之比1∶1.2,无症状体检发现者占27.2%,BAC影像学的表现易被误诊为肺炎、肺结核、间质性肺病,误诊比例高达41.9%,综合治疗的疗效较单一治疗效果好.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影像学特点、治疗模式是与生存期密切相关的因素. 结论 细支气管肺泡癌与其他非小细胞肺癌亚型相比有自己的特点,经统计分析本组BAC女性较男性发病率高,病理类型主要为单纯的肺泡细胞癌(47例,27.5%)、肺泡癌伴局部浸润(71例,38.6%)、具有肺泡细胞癌特征的腺癌(41例,22.3%)3种,影像学上有浸润型(肺炎样、粟粒样)的特点,易被误诊.对BAC的治疗模式应以综合治疗(手术+术后放化疗+分子靶向治疗)为主.对分期晚不能手术的患者采取先化疗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分子靶向治疗的序贯疗法显示良好的疗效,分析本组符合上述条件的27例病例,最长生存期为97个月,中位生存期为25个月.
  • 摘要:同样是非小细胞肺癌甚至是同一种细胞类型的肺癌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案和剂量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治疗结果和毒副反应,是何种原因导致这一现象产生的?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了解我们是否在治疗"同一种或同一群"病人,在病理组织学相同的情况下,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PN)是否存在差异.答案是肯定的,遗传多态性在个体间是存在显著的差别的.这也就是我们所要讨论的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一门新兴学科……药物基因组学(pharmacogenomics),药物基因组学是基于药物反应的遗传多态性提出来的,遗传多态性是药物基因组学的基础.药物遗传多态性表现为药物代谢酶的多态性、药物受体的多态性和药物靶标的多态性等.这些多态性的存在可能导致许多药物治疗中药效和不良反应的个体差异.药物基因组学从基因水平揭示这些差异的遗传特征,鉴别基因序列中的差异,从基因水平研究药效的差异,并以药物效应及安全性为目标,研究各种基因突变与药效及安全性之间的关系.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不同于一般的基因学研究,不是以发现新的基因、探明疾病的发生机制、预见发病风险及诊断疾病为目的,而是从已知基因素对药物效应的影响,确定药物作用的靶点,研究从表型到基因型的药物反应的个体多样性.它将基因组技术,如基因测序、基因表达分析、统计遗传学等用于药物的研究开发手段,同时应用如凝胶电泳技术、聚合酶链反应、等位基因扩增技术、荧光染色、高通量基因检测技术,来检测一些与药物作用的靶点或与控制药物作用、分布、排泄相关的基因变异.DNA阵列技术、高通量筛选系统及生物信息学等的发展,为药物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多种手段和思路.药物基因组学通过对包括选择药物起效、活化、排泄等过程相关的候选基因进行研究,鉴定基因序列的变异,估计它们在药物作用中的意义,用统计学分析基因突变与药效的关系,将基因的多态性与药物效应的个体多样性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使其对个体化治疗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应用价值.本文是药物基因组学研究与肺癌个体化治疗。
  • 摘要:头颈部癌主要来源于鳞状细胞,即以头颈部鳞癌(SCCHN)居多,其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和化疗等.近年来,有关治疗方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比如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器官功能保留治疗模式的进一步完善、放疗剂量分割模式的改变、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等放疗新技术的应用、特异性靶向治疗、化疗与手术或放疗结合模式的转变等.新近,有关头颈部癌治疗有一些明显进展,本文就此进行简要综述分析。
  • 摘要:经过100多年的演变,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已经从早期一个无足轻重的缺乏针对性的治疗,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依赖激素受体状况来指导临床应用的可预见性的治疗.内分泌治疗因其方式多样、不良反应小、疗效显著、疾病缓解时间长、患者耐受性好,被常规用于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辅助治疗,成为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一、内分泌治疗的发展史,二、内分泌治疗方式的分类。
  • 摘要: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中,对局部病灶和远处转移都需要引起重视,因为这两方面都是NSCLC能否治愈的关键.对NSCLC的胸内病灶,外科手术治疗是首选,但是只限于早期患者.而对局部晚期的NSCLC的治疗放疗占主导地位.然而过去二十年的治疗结果显示,放疗甚至联合化疗病人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也令人失望,只有大约10%左右.在我国目前还没有进行肺癌普查,确诊为肺癌的病人中,大约只有1/3能够行手术治疗,1/3的是局部晚期病人,余下1/3是已经有远处转移的病人.因此放疗在局部晚期病人的治疗中应该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应用于术后治疗和对Ⅳ期病人的姑息性治疗.在过去十年中,随着放射技术的革新,放疗的疗效有了显著的改善.因而,放疗在肺癌的治疗中益发重要.本文介绍非小细胞肺癌的放疗新技术——三维适形和束流调强放疗。
  • 摘要:以往肿瘤的化学治疗多是根据经验,建立在肿瘤学实验和临床试验结果的基础上.许多抗癌药物在不同人体的多态酶系的生物转化和解毒作用下,其药效和毒性明显不同.根据体表面积给出的药物剂量会使那些存在酶活性缺陷的患者处于严重毒性和治疗失败的高风险中.药物遗传学就是通过识别特定的多态基因型筛选出那些有增加药物毒性风险的患者并为其选择特殊的化疗方案.遗传多态性多是由于基因的特定位置存在不同的核苷(SNP,核苷酸多态性).药物遗传的多态性主要是药物代谢酶.本文将从药物代谢酶、药物靶、药物运输因子及DNA修复酶等几个方面综述遗传多态性与肿瘤个体化治疗的关系。
  • 摘要:尽管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概念的提出已有二十余年,但是四年前人们对它知之甚少,现在人们已高度重视该疾病的诊疗,对它认识的深入主要归于以下三方面:首先是通过免疫组化了解到GIST表达c-KIT、PDGFRα等;其次是有了针对上述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及Sunitinib;另外分子靶向药物掀起的热潮也带来肿瘤治疗理念的变化,比如评估指标用生存期和生活质量取代了近期客观疗效,而疗效的标准用肿瘤代谢活性(功能)变化可能取代肿瘤大小(结构)的变化.本文介绍,一、胃肠间质瘤的现状,二、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间质瘤,三、伊马替尼耐药及其对策,四、Sunitinib--伊马替尼耐药的新选择,五、AMN-107,六、胃肠间质瘤的未来。
  • 摘要:血液学,特别是血液恶性肿瘤学,是当今世界医学研究的最引人注目学科之一,也是进展最快的学科之一.从18世纪发现血细胞以来,将近200年的基础与临床的结合使血液病的研究已经进入了崭新的纪元.自18世纪发现白血病以来,到21世纪已可使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成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获得75%治愈的临床疗效.从不分血型的输血到成份输血,从造血干细胞的发现到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广泛临床应用,从基因学到发现多种白血病的致病基因,21世纪已展现出临床血液学与实验血液学并兼研究的最大热点,临床治疗、新药开发、诊断技术、发病机制、靶向治疗方面都有了新的亮点出现,21世纪中实验血液学中发现的成果转换到临床应用将继续成为热点,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靶向治疗药物格列卫的问世,以及全反式维甲酸(ARAT)、三氧化二砷(AS2O3)靶向治疗APL的成功,单克隆抗体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非霍奇金淋巴瘤(NHL)、ALL的临床应用,均充分说明了血液学的临床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造血干细胞移植从同基因、HLA完全相合同胞间异基因及自体移植扩展到无关供者、亲缘间半相合、脐带血移植,从45岁以下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扩大到70岁以下的非清髓移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研究从基础到临床已经发展到了分子水平,诊断已从形态学发展到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的高水平阶段,并已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新典范.本文详细介绍,一、白血病的发病机制研究,二、白血病干细胞研究进展,三、白血病的治疗进展。
  • 摘要:原发性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高复发率严重影响肝癌总体外科疗效.鉴于肝癌的复发涉及多个环节,因此抑制肝癌复发的措施不应单一而应具有多方面的针对性.①肝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局部区域性化疗栓塞对肝癌术后复发的预防作用预防性TACE可显著提高肝癌术后总体无瘤生存率,TACE抑制复发的显著性作用似在术后2年内得以体现,而对患者的远期(>2年)无瘤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对肿瘤直径≤3cm、有完整包膜、手术切缘距离≥2cm者,预防性TACE对无瘤生存率的影响并不显著.分析不同分期肝癌术后TACE的疗效,表明该治疗可能对TNM Ⅱ期或中国分期Ⅲ期的肝癌术后无瘤生存率的提高有益,且术后单次TACE优于多次TACE;②卡培他滨口服化疗对肝癌术后复发的抑制作用对于肿瘤体积较小仅作局部根治性切除,术后肝功能良好代偿,虽有HBV感染但病毒负荷较低者,可将卡培他滨口服化疗作为预防复发的一种措施;③免疫治疗对肝癌术后复发的预防作用各种免疫治疗的抗复发疗效相比较依次为CTL、α干扰素和胸腺素α.既往本组亦报道对临床分期较晚者术后单独应用免疫治疗疗效并不显著,对有复发高危因素的患者宜首选TACE等作为第一线抗复发措施,围治疗期或治疗后辅以免疫治疗.④肝癌门静脉癌栓的处理对肝癌复发的防治价值在肝切除术的同时作癌栓的术中处理能一定程度地改善预后.我们在国内外率先建立了大体PVTT的经皮激光消融技术可有效清除门静脉主干或主要分支内的癌栓,且治疗后临床症状、肝功能和腹水情况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如同时辅以化疗药物和小剂量碘油(5ml),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 摘要:胃肠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中一种特殊的肿瘤.近年来随着对GIST分子病理的深入研究和靶向药物的应用,GIST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在GIST传统治疗中,手术切除至今仍是GIST唯一根治性治疗手段.但复发率极高.而放射治疗很少应用于GIST的治疗,因为其临近器官对射线过于敏感,而肿瘤本身对射线抵抗,仅应用于减少盆腔等部位复发转移所致的疼痛或不适.多种化疗方案被试用于残留、复发的以及转移的GIST,但不论是阿霉素、异环磷酰胺、丝裂霉素、氮希咪胺、依托泊苷、顺铂及其他细胞毒药物单药还是联合化疗,客观有效率均<7%.目前未发现单药有效率超过10%的药物,所以不主张化学治疗GIST.对于局限在腹膜的病人术后加用腹腔内化疗,仅适用于对格列卫耐药的病人.肝动脉栓塞(HAE)是治疗GIST肝转移有效的姑息治疗手段,因为该转移瘤血管丰富并且它们的供血主要来源于肝动脉.治疗原则是应用颗粒样物质选择性的注射到供给肿瘤血液的主要动脉分支.栓塞时应用化疗药可以增加毒性,疗效却没有显著变化,因此栓塞时一般不主张加用化疗药物.对于肝脏转移引起的出血肝动脉栓塞是首选.本文介绍胃肠道间质瘤的靶向治疗进展。
  • 摘要: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为原发于胃肠道以及腹腔的间质细胞肿瘤.在胃肠道肿瘤中所占的比例不到1%.男女发病比例相当,发病高峰为40~60岁,发生部位以胃和小肠最多见,分别占60%和30%.手术切除是局限性GISTs的主要治疗手段,根治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32%~63%,但不能切除或切除边缘肿瘤细胞残留者,中位生存期仅10~20个月,且复发率极高,复发后再次切除术后复发率达100%,主要转移部位在肝和腹膜.近半数患者就诊时已失去手术切除机会;而传统放化疗有效率低于5%.本文介绍 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复发或转移性胃肠间质瘤的研究进展。
  • 摘要: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技术诞生以来,预处理方案的探索始终是其不断进步的中心环节之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超致死剂量的放疗和化疗("清髓")都是预处理的必要措施,其目的是:①清除患者的造血细胞,为将要植入的供体细胞提供空间(龛);②抑制宿主免疫功能,降低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VG),有利于供体细胞植入;③最大限度地杀灭肿瘤细胞.④降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VHR),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本文介绍,一、减低剂量预处理的概念,二、NST在恶性血液疾病中的应用现状。
  • 摘要:目的: 为了解OPCML在卵巢癌中的功能,以及慢病毒载体(lentiviral vector)作为体外转基因工具的高效性和可行性. 方法 根据GenBank上的序列,从CD1小鼠上克隆了OPCML基因,将之克隆到慢病毒载体pWPI-GFP,构建了慢病毒表达质粒pWPI-OPCML,将pWPI-OPCML+pCMV.dR874+pMDG共转染293T细胞获得携带有OPCML的重组慢病毒,用病毒上清感染靶细胞(A2780,OCC1,RM及MOSE),通过细胞增殖试验、细胞聚合力试验及体内成瘤试验等来研究OPCML在卵巢癌中的功能. 结果 ①OPCML能被重组慢病毒高效地转导入靶细胞,效率几乎达100%,同时达到稳定的表达,Westernblot能检测到OPCML(60kDa)和GFP(27kDa)蛋白.②细胞增殖试验显示,在A2780和RM细胞,转入OPCML后细胞的增殖明显的比未转基因(A2780,RM)或仅转空载体(A2780-pWPI和RM-PWPI)者慢(P<0.01),但在OCC1细胞系,OPCML对细胞的增殖无明显的影响(P>0.05);③FCM(流式细胞仪)对细胞周期检测显示OPCML对A2780细胞的细胞周期有明显的滞留作用,但对OCC1、RM、MOSE细胞无明显滞留作用(P>0.05);④细胞聚合力试验显示OPCML能明显增强细胞的粘附力;⑤移植瘤试验显示,将A2780-OPCML注射到裸皮下,仅有一个(1/4)有肿瘤生长,体积显著的小于A2780及A2780-pWPI组(P<0.001);但在RM组,RM-OPCML和对照组RM-pWPI之间肿瘤大小和成瘤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 重组的慢病毒作为转基因的工具,具有高效,同时能使目的基因达到持续稳定的表达;OPCML能够抑制A2780,RM生长;OPCML能够增加细胞的粘附能力,抑制肿瘤的转移;在体内能肿瘤的形成和生长,可能是一个新的抑癌基因.
  • 摘要:目的:探讨术后化疗对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方法:1999年1月1日~2003年12月31日,术后确诊为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50例,随机分为术后化疗组术后(79例)与单纯手术组(71例).术后化疗组的患者接受长春瑞滨(25mg/m2 d1、d5)或紫杉醇(175 mg/m2 d1)+卡铂(AUC=5,d1)化疗,每3周1次,共4周期. 结果:术后化疗组75.8%(68/79)的患者接受4个周期的化疗,没有患者死于与化疗相关的毒性作用;25%患者出现3~4级白细胞减少,2%的患者出现发热型白细胞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56%、35%.15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位生存数879天,1年、2年、3年总生存率为81%、59%、43%;术后化疗组中位生存数897天,单纯手术组中位生存数821天,(P=0.0527);术后化疗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各为94.71%、76.28%、49.62%,单纯手术组1年、2年、3年生存率各为88.24%、60.13%,43.73%,其中1年、2年生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1.956、2.427,P<0.05).脑转移为最常见的首发转移部位,占26%(39/150)其中术后化疗组为22%(18/79),单纯手术组为29%(21/71),无显著性差别.术后化疗组与单纯手术组中脑转移患者的中位生存数分别为812天、512天(P=0.122),2年生存率分别为66.7%、37.6%(P<0.05),出现脑转移后中位生存时间为190天. 结论:1.术后化疗虽不能显著性延长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数,但显著性提高了1年、2年的生存率.2.术后化疗没有减少ⅢA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脑转移的发生率,但推迟了脑转移发生的时间.
  • 摘要:近年来恶性淋巴瘤在分子诊断、分子预后因子及靶向治疗方面已取得了明显进步,使我们有可能在分子诊断和分型的基础上,判断新的分子预后因子,开展特异性较强的分子靶向治疗.诊断性单克隆抗体在恶性淋巴瘤诊断的广泛应用,在鉴别淋巴瘤细胞的来源和分型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为设计研究新的治疗靶点提供了可能.要从恶性淋巴瘤诊断性单抗过渡到治疗性单抗需要两个前体.一是靶抗原最好只特异性表达于淋巴瘤细胞,而不表达于其它正常的重要的组织细胞,如造血干细胞等.并且该靶抗原应稳定,不因抗体的作用而发生抗原变异、抗原丢失或不表达、或抗原内化.另外希望该治疗性单克隆抗体能与肿瘤细胞的靶抗原稳定结合,并最大可能激活机体的免疫机制,从而发挥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Cell Cytotoxicity,ADCC)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Compliment Dependent Cytotoxicity,CDC),以及诱导细胞凋亡,抑制信号转导和化疗放疗的增敏作用.这样的一个理想的治疗性单克隆抗体首先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获得临床应用.这就是抗CD20的人鼠嵌合性单抗rituximab(mabthera,美罗华)-第一个治疗性单克隆抗体,从而开启了治疗性单克隆抗体治疗恶性淋巴瘤的新阶段.本文介绍治疗性单克隆抗体在B-NHL和T-NHL的临床应用现状。
  •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局部晚期食管癌的疗效,人们进行了多种治疗模式的探索,如术前放疗、术前化疗、术前放化疗、术后放疗、术后化疗等.目前以食管癌术前放化(Chemoradiotherapy,CRT)并手术的治疗模式特别引人关注,但文献报告的多个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其价值颇有争议.有趣的是:尽管目前对术前CRT提高食管癌生存率的价值未达共识,但国际上有许多著名的学术组织或机构,如NCCN、ASCO、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EORTC等已经把术前CRT并手术治疗局部晚期或潜在可切除的食管癌写入治疗指引.可见,术前放化疗并手术的治疗模式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亦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治疗模式.文中亦介绍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进行的术前放化疗加手术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的Ⅱ期临床研究的结果。
  • 摘要:贫血是肿瘤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但是却远远没有引起医生和患者对其应有的认识.贫血对肿瘤患者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是负面的,贫血还可以加重肿瘤细胞乏氧,引起肿瘤细胞发生基因水平的改变,诱导侵袭性表型的产生,导致肿瘤细胞耐药和肿瘤进展.已经有多项临床研究证明,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eitins,rhEPO)可以有效的提高伴有贫血的肿瘤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减少患者的输血风险,有效的纠正患者的疲劳状态,改善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尽早开始抗贫血治疗,改善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去除影响rhEPO疗效的因素,可以进一步提高rhEPO对肿瘤患者贫血的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根治术后辅助性放疗的适应证、剂量分割方案及照射技术. 方法 对本院早期乳腺癌根治术后接受辅助性放疗的患者做回顾性分析,与同期病例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我院1983~1991年间收治早期乳腺癌根治性手术后患者605例.对腋窝淋巴结转移1~3个患者,单纯术后全身治疗的10年局部区域复发率、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0%、91.7%和88.9%,加做术后放射治疗者分别为4.7%、90.4%和77.2%,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腋窝淋巴结转移(4个的患者单纯术后全身治疗组局部区域复发率高达40.1%,加作术后放射治疗时降为15.1%,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术后放射治疗还使总生存率54.4%提高为67.1%;无瘤生存率30.5%提高为57.3%,差异均有显著性(P=0.04和P=0.001).1987年1月到1993年1月在我院进行术后放疗的早期乳腺癌病例367例,术后放射治疗应用了三种剂量分割方案,即:①常规分割:每次200 cGy,每日1次,每周5次,总剂量5000cGy/25次.5周;②隔日照射:每次300cGy,隔日照射,每周3次,总剂量4500cGy/15次.5周;③快速照射:第1天和第3天各照射1次,每次500cGy,第15天和第17天各照射1次,每次650cGy,总剂量2300cGy/(4f.17d).中位随访62.7个月,各组的局部区域复发率分别为2.7%、2.8%和2.4%.放射性肺纤维化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通过LQ模型的换算,支持乳腺癌增殖慢、α/β值低于4Gy的观点;④三维剂量学比较显示两野切线照射技术对靶区的包含度及剂量分布的均匀性比电子束垂直照射的好;但电子束照射对心肺的保护比两野切线照射技术好.
  • 摘要:20世纪70年代J.Folkman就提出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治疗肿瘤的目的,直到近两年才得在临床实现.EGFR的研究也已经有20多年,实用价值直到近4年才在临床得到体现. 靶向治疗要求我们必须找到正确的靶,不然就成了无的放矢.如吉非替尼在很大程度上和EGFR的某些基因突变相关,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在西方病人疗效低于东方病人,而且我们正在研究可否成为选择吉非替尼治疗的指标?这样,靶向治疗的疗效将无疑会进一步提高.41届ASCO主席Johnson DH教授提出"提高肿瘤治疗水平,最终依靠科学进步"的观点,他认为如果我们能更有效地应用现有的肿瘤学知识,我们也应该有能力使癌症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提高一大步.本文介绍,一、信号转导酪胺酸激酶抑制剂(TKI),二、抗肿瘤单克隆抗体,三、针对肿瘤新生血管的中药,四、多靶点抗肿瘤靶向治疗,五、讨论和展望。
  • 摘要:目的: 寻找治疗甲状腺癌的最佳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局部复发率. 方法 复习文献,结合我院的治疗经验. 结果 超声诊断甲状腺癌的准确率可达85%.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多中心病灶为30%左右;一侧腺叶切除后对侧复发几率为5%~15%.我们的资料一侧腺叶切除后对侧复发不足6%.甲状腺癌外院部分切除术后再手术,患者肿瘤残存率为52.5%,其中原发部位残癌率为42.5%,患侧颈部Ⅵ区转移淋巴结残留率为28.1%,患侧颈部转移淋巴结残留率为35.4%.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60.9%,甲状腺髓样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80%左右.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84.3%和80.4%,而临床颈部阴性术后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在行颈清扫患者的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91.4%和82.2%.甲状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手术后,其总的5年和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4.56%和63.09%. 结论 超声有助于诊断甲状腺肿瘤的性质.对分化型甲状腺癌,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措施,对原发灶主张一侧腺叶加峡部切除,反对部分切除和全甲状腺切除;对颈部淋巴结临床阳性患者,应给予淋巴结清扫,反对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对甲状腺未分化癌,手术不是主要的治疗措施,而是为了明确诊断、解决呼吸困难,确诊后应给予放射治疗.
  •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除了常规治疗方法以外,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是靶向治疗,其特点是集中作用于肿瘤组织、细胞或基因,选择性地杀灭肿瘤细胞,但对人体正常组织细胞损伤较小.因此,与常规治疗方法相比,靶向治疗不仅可以提高疗效,还可以降低副作用的发生率.本文将介绍一些近年来乳腺癌靶向治疗研究的最新进展,内容涉及生长因子、抗血管生成、细胞凋亡、浸润和转移等方面.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