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内经学术研讨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内经学术研讨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内经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06-12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内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内经>是先秦至汉初医学文献的集结和整理,非出于一人一时之手,因此其中一些名词术语常具多层不同意义,学术理论每有互相歧异之处,若不察其差异,则难免张冠李戴而致生误解.关于"六气"概念及其病机的理解,就是其中一例:历代由于未能辨析"六气"的不同涵义,准确把握"六气病机",因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造成对中风、惊风等病证在病机认识和治疗上的失误.时至今日,学界关于六气的病机尚存在模糊认识,因此正确理解六气的病机概念及其病理属性,明确其与病因概念上的六淫的区别,对中医病机研究和疾病辨证论治均有切实而重要的意义。
  • 摘要:中医学认为经络系统主要分经脉与络脉两大部分,经脉以十二正经为主体,又包括奇经八脉和经别,络脉则分为别络、浮络及孙络等,加上经筋、皮部及脏腑,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对于经脉的命名,<中医基础理论>仅笼统地指出,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都是据其分布于手足内外,所属脏腑的名称和阴阳属性而命名的.笔者在研读<内经>有关经络文献时颇受启发,认为经络系统尤其是十二经脉之命名与阴阳理论关系十分密切,兹将其整理成篇,与同道探讨.
  • 摘要:疾病是如何发生的?这是一个自古以来就受到先民关注和医家重视的大事.在中国医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病因学说的构建大抵经历了鬼神致病、对致病原因的直接观察和理性认识三个阶段,成功地建立了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病因学模式.
  • 摘要:历代关于运气学说的争论集中体现在根据天干地支推算某年某时气候和发病的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并以此判断运气学说的科学价值.笔者认为这一认识尚有一定片面性,运气学说告示我们的决不囿于机械推算一端.<素问·五运行大论>明示:"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运气学说着重研究的是天地之象的变化与气候、疾病之间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以数推演.所谓"候之所始,道之所生",候者象也,道者规律也.古人以"候"(象)为出发点,向我们展示了天地变化和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之道.因此我们今天研究运气必须透过这些机械推算,探索其中更深层次的学术意义.
  • 摘要:《黄帝内经》认为,针刺治疗疾病是通过调气而达到愈疾之目的的.《黄帝内经》对“气至而有效”的认识,涉及到针刺前后脉象变化与针下寒热感觉两个方面,但以脉象的变化为主.
  • 摘要:则进一步指出:"……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无怪医圣孙思邈将五行列入习医者必修的一课. 而另一方面,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五行观念,对中国人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有学者认为,"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人对于宇宙系统的信仰;二千余年来,它有极强固的势力." `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五行,因为"中国古老文化的骨架,是固有的纯粹中国式的阴阳和五行."正因为五行学说深受传统文化浸淫,又作为领悟、理解中医学的枢机,所以历来备受学术界关注.关于五行的学术讨论此起彼伏,热闹非常;而相关的学术论文、评述更是汗牛充栋,层出不穷. 滥觞于西周后期的五行学说,建基于春秋战国时期,而繁荣于秦汉以降.包罗万象的五行学说,在汉代已经渗透到包括哲学、自然科学及社会政治理论等广阔领域域.以往不少学者聚焦于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五行模型的"天人一体"观或五行网络在系统论和控制论中的意义,展开了深入而细致的讨论,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但总体说来,讨论通常限于对五行学说的定性分析和论证,而定量研究和探讨却屈指可数.">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审证求因、辨证诊治思维的主要依归.<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云:"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灵枢·经别>则进一步指出:"……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无怪医圣孙思邈将五行列入习医者必修的一课. 而另一方面,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五行观念,对中国人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有学者认为,"五行,是中国人的思想律,是中国人对于宇宙系统的信仰;二千余年来,它有极强固的势力." `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五行,因为"中国古老文化的骨架,是固有的纯粹中国式的阴阳和五行."正因为五行学说深受传统文化浸淫,又作为领悟、理解中医学的枢机,所以历来备受学术界关注.关于五行的学术讨论此起彼伏,热闹非常;而相关的学术论文、评述更是汗牛充栋,层出不穷. 滥觞于西周后期的五行学说,建基于春秋战国时期,而繁荣于秦汉以降.包罗万象的五行学说,在汉代已经渗透到包括哲学、自然科学及社会政治理论等广阔领域域.以往不少学者聚焦于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五行模型的"天人一体"观或五行网络在系统论和控制论中的意义,展开了深入而细致的讨论,取得了一系列的丰硕成果.但总体说来,讨论通常限于对五行学说的定性分析和论证,而定量研究和探讨却屈指可数.
  • 摘要:的成书年代,后世学者一直观点不一,有认为是远古即三代之前成书者,有认为是春秋战国成书者,但从如文献记载和学术思想两方面进行考证,其最晚成书年代应在西汉中后期."广州中医药大学原医古文教研室主任田佳瑶教授在给我们上课时曾曰:"<内经>一书成书年代应是春秋战国至魏晋时代."至于其他中医学术专著对<素问>的成书年代各表不同,在这里就不一而足了. 汉字的词义发展史漫长,由单音词多转变为双音词多;有的词由多义项减少为单义项等词义的变化.从各历史时段新词的出现或词义的改变可大致判断同时段文献的成书年限.仅从这个角度考虑,本人现试就仅发掘三例词义的变化来考证<素问>的成书年限."><素问>的成书年限一直在中医学术界备受争议.如2004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前言>中是这样讲的:"关于<内经>的成书年代,后世学者一直观点不一,有认为是远古即三代之前成书者,有认为是春秋战国成书者,但从如文献记载和学术思想两方面进行考证,其最晚成书年代应在西汉中后期."广州中医药大学原医古文教研室主任田佳瑶教授在给我们上课时曾曰:"<内经>一书成书年代应是春秋战国至魏晋时代."至于其他中医学术专著对<素问>的成书年代各表不同,在这里就不一而足了. 汉字的词义发展史漫长,由单音词多转变为双音词多;有的词由多义项减少为单义项等词义的变化.从各历史时段新词的出现或词义的改变可大致判断同时段文献的成书年限.仅从这个角度考虑,本人现试就仅发掘三例词义的变化来考证<素问>的成书年限.
  • 摘要:.它和"开鬼门、洁净府"合称治水三法,对水肿的认识和治疗颇多影响.然尔对它的理解多受王冰的影响,通常指去除郁积的陈腐之物.在原篇意谓去除郁积的陈腐之物.在原篇意谓去除郁积日久的水液废物,可以理解为"攻下逐水"之法,验之临床,也符合实际,但是每览<内经>原文,总觉未尽其义,难以令人诚服. 观<内经>出现"宛(菀同宛)陈"二字者有五处,除"去宛陈莝"一处和"莝"连用外,其余四处"宛陈"二字都作为一个词出现,可见断句当从"陈"字断开,读为"去宛陈,莝".至于后世多从"莝"字后断句,或许是由于未注意<内经>中的前后联系,又受王冰注的影响所致.这一点可以早于王冰而又对后世较少影响的<太素>从"陈"字后加注得到证明.">"去宛陈莝",语出<素问·汤醪醴论篇第十四章>.它和"开鬼门、洁净府"合称治水三法,对水肿的认识和治疗颇多影响.然尔对它的理解多受王冰的影响,通常指去除郁积的陈腐之物.在原篇意谓去除郁积的陈腐之物.在原篇意谓去除郁积日久的水液废物,可以理解为"攻下逐水"之法,验之临床,也符合实际,但是每览<内经>原文,总觉未尽其义,难以令人诚服. 观<内经>出现"宛(菀同宛)陈"二字者有五处,除"去宛陈莝"一处和"莝"连用外,其余四处"宛陈"二字都作为一个词出现,可见断句当从"陈"字断开,读为"去宛陈,莝".至于后世多从"莝"字后断句,或许是由于未注意<内经>中的前后联系,又受王冰注的影响所致.这一点可以早于王冰而又对后世较少影响的<太素>从"陈"字后加注得到证明.
  • 摘要:<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理论渊源,古今医学大家莫不致力于<黄帝内经>的学习、研究与应用,汲取其中营养,发现其中奥密,继承发展其理论.作者在辑复全元起本<黄帝素问>的辑注过程中,发现了关于心脏疾病的特殊诊断方法,以及对心脏房室瓣膜、间隔与疾病的论述,是对世界医学的伟大贡献,至今让人惊叹不己.如此重要的医学文献长期以来埋没在古藉之中,未能发现,让人惋惜.为使其伟大光辉的理论不再被淹昧,特此撰文整理考证如下,与同道共同研究分享.
  • 摘要:<内经>的人体微观理论,也有结构与说明两部分,说明理论(如阴阳)用于阐释结构的病生,因此只有先将结构部分阐明,才能彰显说明部分的科学内涵,故初探侧重其所论之结构部分.整理之有"脾生肉"、"脾者土也,……长四藏"和"人以天地之气生"等[1~4].要点有:(1)"生肉"的"脾"是像土样微细的"细脾",是构成人体形态功能的最基本单位;(2)"天地之气"化合为"甘"组成的"精微"是构成"细脾"的基本物质;(3)将"细脾"构成的人体基本组织分类为皮脉筋骨四藏;(4)"脾藏"指代人体,是"四藏"的载体藏(见附篇一).兹以"细脾"为重点试予探析,冀能打开进一步研究之门.
  • 摘要:标志着中国传统医学系统理论形成的<黄帝内经>也为中医养生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内经>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养生学说,全书涉及到养生的内容约有30多篇.<内经>关于养生学方面的内容实为养生之宝典,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虽然后世之养生著述可谓汗牛充栋,而其精粹皆出自<内经>.本文仅对<内经>有关养生学方面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作粗浅探讨.
  • 摘要:<内经>关于卫气运行路线历来存有争议,现今比较公认的运行方式为王洪图<黄帝内经研究大成>所提出的:"①与营气俱行②昼行于阳,夜行于阴③不参与上述循环而散行".前二类都有其固定的运行途经,或循经脉而行或循行于五脏,一般多将其视为卫气循行的主体路线.而惟独"散行"一说,叙述较为简略,似乎仍留有值得探寻的余地.由于散行,是指部份相对于循于主体线路的卫气而言,因此本篇通过对卫气散行线路的初步理解,分别就膜原与络脉的关系,散行的特点以及循行规律进行探讨.
  • 摘要:,<素问·刺禁论>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布于表,肾治于里…".后人将其简称为"左肝右肺".历代医家为之阐发与注释者,不乏其人,然见解各异.本文通过对古今有关"左肝右肺"的文献资料作一整理与分析,冀以对此观点有较全面的认识.">"左肝右肺"观出自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内经>,<素问·刺禁论>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布于表,肾治于里…".后人将其简称为"左肝右肺".历代医家为之阐发与注释者,不乏其人,然见解各异.本文通过对古今有关"左肝右肺"的文献资料作一整理与分析,冀以对此观点有较全面的认识.
  • 摘要:中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心身医学思想,周永红等从生理重视形神相关、病理重视形神相失、养生重视形神兼备、诊断重视形神俱问、治疗重视形神兼顾等方面论述了<内经>有关思想涵盖了现代心身医学的主要理论.兹以<内经>为基础,从心身关系方面对疼痛病机展开论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此类疼痛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是临床最常见的自觉症状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内经>就对疼痛作过详尽的论述,其病因繁多,种类复杂,病位广泛,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世医家多将疼痛归结为"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者分别概括了疼痛病机的虚实两端.但临床上常见到一些疼痛患者,疼痛部位不定,临床检查并无实质性损害,频繁出入医院而不见缓解,患者常伴有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变化,且又往往因为精神因素而诱发或加重疼痛,临床上越来越多的医生把这类疼痛归属于心身疾病的范畴.<内经>中已经具备了较为完整的心身医学思想,周永红等从生理重视形神相关、病理重视形神相失、养生重视形神兼备、诊断重视形神俱问、治疗重视形神兼顾等方面论述了<内经>有关思想涵盖了现代心身医学的主要理论.兹以<内经>为基础,从心身关系方面对疼痛病机展开论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此类疼痛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摘要:人体之气即人体内活力很强的、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笔者通过阅读<内经>的相关条文,认为人体之气的基本性质有三,即物质性、无形可征和运动性.本文对其进行了分别叙述.
  • 摘要: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内经>有关厥的论述甚多.熊继柏在<内经理论精要>一书中对厥证作了总结说明,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指气逆的病机.其二,指昏仆的病证.其三,指四肢厥冷.其四,指手足发热的病证.本文主要探讨了《内经》对"厥证"的认识。
  • 摘要:本文列举了两例《内经》临证议案的诊断和治疗,包括一例不荣则痛案,和另一诸胀腹大,属于热案。本文介绍了通过《内经》治疗两病案的经验和结果。
  •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要面对如升学、就业、生存、人际关系等各种压力,人类的疾病死亡谱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被公认为典型心身疾病的脑卒中、心脏病和癌症已成为人类的三大主要死因.与情志因素相关的疾病逐渐增多,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的心身疾病同临床各科关系密切,如原发性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糖尿病、结肠炎、神经性斑秃、神经官能症、癔症等都与过度和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有关.其实,人类早在很古老的时代就非常重柳合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形神合一开的心身健康的思想,对心理治疗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和认识.本文浅述了《内经》中有关心理治疗的方法。
  •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浊邪的概念以及致病机理,并且探讨了浊邪与高脂血症的关系。">"浊邪"一词,首见于吴崑的<医方考>,本文主要介绍了浊邪的概念以及致病机理,并且探讨了浊邪与高脂血症的关系。
  • 摘要:<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内容丰富,指导着我们的临床实践,现就临床病案以窥其指导作用.
  • 摘要:"肺为水之上源"、"肺主通调水道"这些中医理论均说明肺对水液代谢有重要作用,并由肺的宣降功能体现和完成.其中,肺气的肃降作用将体内水液不断从上焦,经过中焦,向下输送至下焦的肾和膀胱,变为尿液排出体外.肺的肃降功能失职时,水代谢的通道不畅,就容易发生小便减少或水液蓄积的病理状态.鉴于哮喘基本可认为是一种以肺失肃降为主要病理表现的疾病,实验确定以急性支气管哮喘作为参照病种,选择豚鼠为对象,运用文献方法,造出肺失肃降的病理模型(哮喘模型).在此基础上,观察豚鼠小便量、血浆ADH(抗利尿激素)浓度、尿液中AQP-2(水通道蛋白2)含量等指标的变化,探讨肺失肃降病理状态下,豚鼠水液代谢发生的变化及机理,为肺系疾病的中医治疗提供更多思路和依据.
  • 摘要:有论理太绝对之嫌,一般将"诸"、"皆"解释为大多数之义. 笔者认为如此解释,同然符合医理,但给人以经典著作之论有不确切之嫌,并且对"经言盛者写之,虚者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以及后文"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的解释亦有不确切之嫌.故笔者认为当从全文,即把病机十九条放在<素问·至真要大论>全文中理解.如此,可文理畅通,医理论述确切,临床指导意义更准确. 综上所述,可见理解病机十九条的关键有两点,一是要放在全文里理解,考虑到是对六气致病繁多时如何抓关键来掌握;二是从文法上,每一条所述的病证、症状不是完全并列的关系,而是前后有限定、修饰的关系.所谓限定、修饰等,即诊断何种病因、病位的关键要点.说明学习研究经典著作,在注意论述医理时,一定要注意文理,只有"文理通",才能更好的"医理通".要做到"文通理顺"就必须从上下文中理解经文,这样才能准确把握经旨,不可断章取义,曲解经义.">病机十九条是中医经常提到的."病机"一词亦属中医专有、特色,"病机"一词即出于病机十九条.病机十九条的格式均为"诸……,皆属于……",盖中医界虑及<内经>有论理太绝对之嫌,一般将"诸"、"皆"解释为大多数之义. 笔者认为如此解释,同然符合医理,但给人以经典著作之论有不确切之嫌,并且对"经言盛者写之,虚者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以及后文"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的解释亦有不确切之嫌.故笔者认为当从全文,即把病机十九条放在<素问·至真要大论>全文中理解.如此,可文理畅通,医理论述确切,临床指导意义更准确. 综上所述,可见理解病机十九条的关键有两点,一是要放在全文里理解,考虑到是对六气致病繁多时如何抓关键来掌握;二是从文法上,每一条所述的病证、症状不是完全并列的关系,而是前后有限定、修饰的关系.所谓限定、修饰等,即诊断何种病因、病位的关键要点.说明学习研究经典著作,在注意论述医理时,一定要注意文理,只有"文理通",才能更好的"医理通".要做到"文通理顺"就必须从上下文中理解经文,这样才能准确把握经旨,不可断章取义,曲解经义.
  • 摘要:内经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阐发内经的学术思想,解读各篇章的学术观点、分析方法及其实践意义,从而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在临床和科研中的指导作用.所以,中医人才的特有素质是从这个意义上形成的.过去两年,围绕中医学的科学属性及其发展前途开展的大辩论,我们的学生是不可能不关心辩论中提出的正反两方面的意见的.所以,在内经教学中,除了要面对教材,也必须面对这样那样的问题.为此,本文就列举几个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 摘要:限于传统的理解,历代医家多重视肢体动证的研究,而对内脏动证却缺少探讨.有鉴于此,本文特对内脏动证进行初步探讨,以就正于同道.
  • 摘要:中医药膳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将中药与食物相配伍,运用传统的饮食烹调技术和现代加工方法,制成色、香、味、型俱佳的,具有保健和治疗作用的食品.它既是美味佳肴,又能强身防病治病,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保健疗法.由于天时气候因素,地域环境因素,患病个体的性别、年龄、体质、生活习惯等因素,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与转归,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在应用药膳养生保健时就必须根据这些具体因素,区别对待,因时、因地、因人配制膳食.三因制宜药膳理论,充分体现了中医养生思想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药膳养生保健中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本文拟对<内经>"三因制宣"法则在中医药膳养生保健中的应用作一探讨.
  • 摘要:<内经>是现存最早系统介绍中医理论、方法的著作,是中医理论的源泉和临床防治疾病的重要指导.<内经>中不乏对饮食调摄与饮食防治疾病的论述,<内经>的这些思想、原则和方法值得我们现代药膳食疗研究参考.
  • 摘要:积在<内经>即为肿块之意,经文中又可见瘤、瘤病之称,具体可见肠蕈、石瘕、伏梁、肥气、昔瘤等多种疾病.<内经>对于其病因病机、传变及治疗都进行了较为系统详尽的论述.凌耀星教授从事<内经>研究多年,深得经旨,她结合临床实践对于积证治疗摸索出了一整套颇为独到的个人经验,并将之运用于肿瘤等多种疑难病证的治疗,每获奇效. 笔者随其抄方年余,不断向凌老请教,现结合凌老3月份以来门诊病历720份,将其经验总结一二,以飨同道。
  • 摘要:祖国医学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内经·咳论>是古人对咳嗽一症长期观察与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并作为一种理论或方法,有效地指导着后世临床.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观点出发,对<内经·咳论>再作探讨,提出几点不太成熟的看法,供同道参考,并请指正。
  • 摘要:)其非常重视对<内经>的理论研究,认为医学的"夫医道者,以济世为良,以愈疾为善.盖济世者,凭乎术;愈疾者,仗乎法.故法之与术,悉出<内经>之玄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自序>)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等书,是中国医学史上研究运用与发展<内经>学术理论集大成的主要医家之一.本文就其对<内经>理论研究运用与发展的学术成就作一分述.刘完素对<内经>理论的研究运用与发展是全方位、多层面的,贯穿于其数十年临床实践的始终,在医学史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刘完素,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宋金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刘完素在习医过程中,认识到<内经>"奥藏金丹宝典,深隐生化玄文,为修行之径路,作达道之天梯.得其理者,用如神圣;失其理者,似隔水山."(<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其非常重视对<内经>的理论研究,认为医学的"夫医道者,以济世为良,以愈疾为善.盖济世者,凭乎术;愈疾者,仗乎法.故法之与术,悉出<内经>之玄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自序>)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等书,是中国医学史上研究运用与发展<内经>学术理论集大成的主要医家之一.本文就其对<内经>理论研究运用与发展的学术成就作一分述.刘完素对<内经>理论的研究运用与发展是全方位、多层面的,贯穿于其数十年临床实践的始终,在医学史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 摘要:"神"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范畴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命题,同时还是中医学中使用频率极高的概念,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歧义甚多,正缘如此,人们在解释、应用这一概念时,常因对其发生背景以及丰富内涵的界定不明而招致种种纷争.此处试图对此范畴予以梳理和解读.
  • 摘要:<黄帝内经>作为一部中医奠基之作,有着极其丰富的哲学和医学内涵.在此笔者仅就"生病起子过用"做一分析,冀以抛砖引玉,共同促进中医理论的发展。
  • 摘要:会反映出如此深厚的社会医学思想呢?本文愿抛石引玉,从<内经>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出发,来寻绎其理论形成的基础.">社会医学(socialmedicine)是医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以社会的大观念出发,认识医学的有关问题.其最主要的研究内容为影响人群健康的各种致病因素,尤其是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水平、心理行为、生活方式等社会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现今,对人类健康与生命威胁最大的疾病已由传染性疾病转变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病等.而人们已认识到,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是诱发这些疾病的重要原因.在此背景下,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步转变为现代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而社会医学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同时代,医学的社会方面的问题亦有所差异.不过,人的社会属性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因素始终对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产生重要的影响.<内经>作为中医学的"医家之宗",其所蕴含的社会医学思想,在当时显得甚为丰厚,这一点已成为中医学者的普遍共识.那么为什么<内经>会反映出如此深厚的社会医学思想呢?本文愿抛石引玉,从<内经>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出发,来寻绎其理论形成的基础.
  • 摘要:房事养生是我国古代的养生保健理论中非常重要和独特的一部分,历史悠久,著作丰富,其中许多观点和理论一直指导着人们进行健康的房事生活,为人们的生殖繁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其中不乏房事养生的内容,如"勿醉酒入房"、"能知七损八益"、"节阴阳而调刚柔"等著名的论述,究其核心内容,即为节欲保精.强调应该恬惔虚无、清心寡欲,适度房事以保养肾精,益寿延年.这种"节欲保精"观点一直贯穿我国房事养生理论的始终,是我国房事养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 摘要:用象来表达思想,其中,爻爻是象,卦卦是象.象就是<周易>的本质特点,故原文指出"是故易者,象也". 象思维方法的理论,就是阐释象的特性、象的内容、立象、法象的原则和方法的理论.本文就此方面作一简介.">象思维方法,就是以事物表现于外的形象、征象为依据,通过广泛联系,来探究事物内在本质和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思维方法.象思维方法,是<周易>的主要思维方法,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思维方法. 象,是事物的形象、征象.<易·系辞传下>说:"象者,像也".<周易>用象来表达思想,其中,爻爻是象,卦卦是象.象就是<周易>的本质特点,故原文指出"是故易者,象也". 象思维方法的理论,就是阐释象的特性、象的内容、立象、法象的原则和方法的理论.本文就此方面作一简介.
  • 摘要:的养生学说,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具有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哲学思想,千百年来,对于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繁衍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对当今迈入21世纪的保健仍不失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鲜明的特色.由于中医药临床实践,历来重视人的禀赋、体质、心理活动(七情)以及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中医临床不仅是以"病"为研究对象,更重要的是以患病的"人"作为对象.中医学在具有对疾病的"对因治疗"作用的同时,更有调整、改善人体脏腑,气血功能活动和整体机能,尤其在防治传染性、非传染性、慢性疾病,亚健康状态以及延缓衰老等方面具有其优势.<内经>的养生学说,是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具有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哲学思想,千百年来,对于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繁衍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对当今迈入21世纪的保健仍不失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中医学是一门医学科学,其理论体系的逻辑建构是必需的,概念的内涵必须明确,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必须明确.<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也是中医学理论的源泉,因而研究并明确<内经>中的有关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的内涵,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逻辑建构,具有奠基性意义.本文是对<内经>中有关精气理论的几个核心概念的辨析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
  • 摘要:.其意义见于字面,似无疑问.然而,细思之,在讨论痹证的大段内容之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看似与全文内容无关的命题呢?对此,古今认识不一,其中脱简之说,为一些医家所认可.上下文意不通,则可用脱简释之,本无争议.笔者认为,其中含义,可以从"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语意以及上下文所涉医理中找到答案.">"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见于<素问·痹论>.其意义见于字面,似无疑问.然而,细思之,在讨论痹证的大段内容之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看似与全文内容无关的命题呢?对此,古今认识不一,其中脱简之说,为一些医家所认可.上下文意不通,则可用脱简释之,本无争议.笔者认为,其中含义,可以从"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语意以及上下文所涉医理中找到答案.
  • 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而旧理论、旧学说则不断被更替,而形成于<内经>的"形-神-环境医学"模式,由于正确地把握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数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中医临床实践,不但没有被取代,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愈发充满生机与活力.正确理解并充分运用这一医学模式,对于深入理解中医学、正确区分中西医的差异、加强理论探讨和临床应用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摘要:阴阳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的核心之一,阴阳在中医理论中的广泛应用及概念、含义的丰富,应发端于<黄帝内经>,<内经>有关阴阳的论述很多,涉及阴阳的主要篇章不下数十篇,而系统论述阴阳理论的篇章有<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金匮真言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六节藏象论>等.<内经>阴阳的含义主要涉及:事物的分类属性、自然、规律、气血营卫、部位(内外、表里、脏腑……)、经络、诊候、疾病性质、交媾、房室、五味、治疗等.阴阳是中医认识自然的基本方法、分析问题的基本逻辑语言、固化和上升经验的基本纲领、演绎中医防治方法的基本指导思想.阴阳和五行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阴阳是最上层的概念,因此,它是总纲,是中医理论最基本的指导思想.
  • 摘要:张景岳通易通医,其《类经》就是一部以易解医的学术代表巨著,是习医者不可不读之书。 唐·孙思丘魏说:“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大医。”本文所引的二十五则易经条文,仅是《类经》中的吉 光片羽,还有很多周易理论融化在医理中,只有靠读者去咀嚼和领会。
  • 摘要:养生,是<内经>理论体系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其丰富的理论方法为中华民族的延年却病做出了贡献,值得今人借鉴. <内经>充分认识到养生的重要性,并在整体恒动的自然观与生命观的指导下,提出了"全方位的康寿养生观",建立了"顺应自然--身心健康--心理道德完善--适应社会"的康寿养生模式.形成了中医学的养生观和养生模式,并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摘要:体质理论的建构方法是体质学中最深层、最本质的内容,它决定着体质的众多特点.中医学在对体质现象进行认识时,充分地运用了科学理论建构方法中观察、测量、司外揣内、取象思维、辨证思维等方法,从而构建了中医体质理论,并使中医体质理论呈现出"先后天合一"、"形神合一"、"天人一体"的基本特征,充分体现出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基本特点.
  • 摘要:亦云:"梦,寐而觉者也"这说明了梦与睡眠的关系密切.自古以来,人们对梦就怀有浓厚的兴趣.中医学对梦的研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数千年,如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就已初步奠定了中医梦学的理论基础.下面着重探讨一下<内经>梦学形成的基础.">梦,<说文解字>云:"卧,不明也,从夕.""不明"指不清楚梦,缥缈难定;"从夕"夕是指日落,所以指梦与夜晚关系密切.<说文>亦云:"梦,寐而觉者也"这说明了梦与睡眠的关系密切.自古以来,人们对梦就怀有浓厚的兴趣.中医学对梦的研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数千年,如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内经>就已初步奠定了中医梦学的理论基础.下面着重探讨一下<内经>梦学形成的基础.
  • 摘要:汉字创生时的初始涵义被引入中医范畴后仍然保持鲜明的特有蕴意,不少汉字演变成为中医藏象术语的古汉字,不仅保留了表征其原始概念的义项内容,而且在中医体系内不同程度地扩张和发展了其初始概念本来的属性特征.为了详细说明古文字在肾藏象理论发生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这里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肾"、"膀胱"、"蛰"、"精"、"作"、"强"、"伎"、"巧"、"州"、"都"等与肾藏象关系较密切的文字,并试分析其与肾藏象发生状况的联系.
  • 摘要:的角度作一粗略探讨.">亚健康是医学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新理论.早在80年代中期,前苏联布赫曼教授通过研究发现,人体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sub-health)又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潜病期.WHO的一项全球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也可以认为是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它退可向健康状态转化,进则可向疾病状态发展.由此可见,亚健康存在的广泛性及对人类的危害性. 尽管关于亚健康的状态至今仍然含混不清,但是,正如王永炎院士所指出:"新世纪医学面对两大主题,一是亚健康,另一是难治病",却是不争的事实. 有鉴于此,中西医学者们均在努力探讨亚健康的产生及防治方法.本文试从<内经>的角度作一粗略探讨.
  • 摘要:形神关系肇端于中国古代哲学,中医学的发展使这一哲学命题得以充实和完善.形神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形与神是生命机体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内经>对其论述颇多,并应用于医疗实践.探讨中医学的形神理论,对于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疾病的诊断防治,都有重要意义.
  • 摘要:中血脉循环理论的相关论述,以<内经>理论体系为依据,旁及同时代的相关知识,提出血脉循环理论架构,为创建中医血脉循环理论做一些理论性的探索。">血脉循环理论在<黄帝内经>中零散的描述为:"循环往复,如环无端"、"终而复始"、"经脉流行,环周不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未见专篇论述,以至于历版中医高教统编教材也没有具体论及.为此笔者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有没有西医学血液循环理论相似的理论?中医学对人体西医学认为是血液循环理论系统是怎样诠释的?带着这个问题,笔者查阅了<内经>中血脉循环理论的相关论述,以<内经>理论体系为依据,旁及同时代的相关知识,提出血脉循环理论架构,为创建中医血脉循环理论做一些理论性的探索。
  • 摘要:<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医学专著,其内容涵盖中医经典理论,养生学,社会学,哲学,还包括心理学,本文试从内经所涉及的心理学理论阐述其学术思想. <内经>包括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其对神的概念的诠释及对意识现象的认识将以医学为主题的<内经>理论提升到相当的认识高度,身心统一,形神统一体现出朴素的辩证唯物思想.运用<内经>心理学理论为进一部分理解并发掘<内经>精髓使之服务于医疗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现存秦汉时期的医书有:<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武威汉代医简>、<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些书中体现的辨证方法,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近十年来对秦汉时期经典著作中辨证方法的研究资料作一整理分析,冀以对这方面的研究动态有所了解。
  • 摘要:构成上分医论和医方部分,可知其对理法方药一视同仁.对该书的卷首众说纷纷,大体可分成13卷以此为据从书中目碌,可以推断<删繁方>主要论述了关于脏腑虚损的实际临床内容,系统整理了脏腑理论.正因为该书理论与实际井井有序,后被宋代校正医书局做为引用和校勘数据加以参考亦不为奇.">引用在<外台秘要方>的<删繁方>一书,虽然早年散逸,但在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校正医书局将其引用在<外台秘要方>以及<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诸医书中併做为校勘数据加以参考.故上述医论<黄帝内经>在医学思想及医学史上有着共同的背景. 在现存的文献中<删繁方>的内容多数条文刊引在<外台秘要方>里,其余条文则载在比<外台秘要方>成书早100年的<千金方>及成书晚200年的<医心方>中.除了以上三种文献外,几乎找不到直接引用<删繁方>的古代文献了. <删繁方>的作者被推为谢士泰,对此尙无史料可左证,但可推测其可能是"齐派"医家,为南北朝时期的人物."删繁"之意卽为"删削繁杂,取其精要".此医书大约着于六朝时代后期的北齐.另外<删繁方>构成上分医论和医方部分,可知其对理法方药一视同仁.对该书的卷首众说纷纷,大体可分成13卷以此为据从书中目碌,可以推断<删繁方>主要论述了关于脏腑虚损的实际临床内容,系统整理了脏腑理论.正因为该书理论与实际井井有序,后被宋代校正医书局做为引用和校勘数据加以参考亦不为奇.
  • 摘要:五行理论可谓是韩医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五行相生相克(以下简称为"五行生克")理论解释和阐明了五行间的相互关系,在五行理论的实际运用方面占据着相当的比重.五行生克理论在韩医学各領域也得到广范的应用,尤在刺针方面更为突出.目前运用此理论的针法可举"舍岩针法","五行和针法"(以下简称为"和针法"),"医易三针法"(以下简称为"三针法"),"八体质针法","六气针法"等.本文对运用五行针法而新推出的针刺形式--"三针法"进行简单的介绍,併将其与"舍岩针法"及"和针法"进行了比较.
  • 摘要:"心痹者,脉不通"的理论就是心脑血管病的发病机理.<内经>把心脏称为"君主之官",居五脏之首,任治卫气营血,是人体生命的核心;脑为髓海,阴阳合抟,称为精明,居高头府,洞察天人相应因果,统领生命中枢.<内经>把"风、痹、厥"同卷理论,是心脑血管病发病机理相同之故.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用<内经>"心痹者,脉不通"理论指导治疗心脑血管病的研究。"><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具体地描述了痹病的病因是风寒湿三气杂合侵入人体,破坏了机体正常功能而发生疼痛瘫著、麻木不仁等一系列的症状.风是燥淫,横解善忘,性贼数变.湿为浊邪,得寒则聚,聚则成痰,痰遇燥风,胶结难解,痰浊毒瘀,"痹"乃生成.痹滞于血,不但增高血液黏稠度,血流缓慢,循环灌溉不足,更能形成血栓、赘物黏附心窍,就是"心痹",故"心痹者,脉不通".现代医学研究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是由于血清脂质代谢紊乱,表现为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的增高,血儿茶酚胺浓度异常造成内皮细胞损伤,致动脉血管粥样硬化,血管变得狭窄,心脑缺血缺氧造成的.<内经>"心痹者,脉不通"的理论就是心脑血管病的发病机理.<内经>把心脏称为"君主之官",居五脏之首,任治卫气营血,是人体生命的核心;脑为髓海,阴阳合抟,称为精明,居高头府,洞察天人相应因果,统领生命中枢.<内经>把"风、痹、厥"同卷理论,是心脑血管病发病机理相同之故.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用<内经>"心痹者,脉不通"理论指导治疗心脑血管病的研究。
  • 摘要:阴阳学说是古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观察、总结抽象出来的一种朴素的唯物辨证法思想,属哲学范畴.古人们用这一理论来演绎、说明宇宙万物,日月星辰、四季交替、社会变迁等所有事物运动、变化规律.把它引申运用到中医学当中,则成为中医学最基础、最核心的理论之一,也是中医标志性的理论学说.它是古人的一种大智慧、大理论.如<内经>所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学最具特点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防重于治的思想,无不渗透着阴阳学说对立统一的理念.
  • 摘要:"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言其疾病的症状、部位与病机不相一致时,当求其本而治之. "气反治则"临床运用十分广泛,如针灸治疗上部的牙痛,针足部的内廷穴;下部的脱肛,灸头顶的百会穴;药物治疗方面,如肾虚喘咳,不治上部的肺,而用补肾纳气的方法治下焦的肾;下部的某些小便不通或大便秘结等,不从通利小便或通大便的方法治疗,而用宣通肺气的方法治疗,往往取得很好的疗效.">"气反治则"始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言其疾病的症状、部位与病机不相一致时,当求其本而治之. "气反治则"临床运用十分广泛,如针灸治疗上部的牙痛,针足部的内廷穴;下部的脱肛,灸头顶的百会穴;药物治疗方面,如肾虚喘咳,不治上部的肺,而用补肾纳气的方法治下焦的肾;下部的某些小便不通或大便秘结等,不从通利小便或通大便的方法治疗,而用宣通肺气的方法治疗,往往取得很好的疗效.
  • 摘要:).祖国医学的七情理论,基本概括了人类精神活动的主要内容.<内经>将情志活动按五脏所主概括为"五志",并把人的情志活动与内脏生理联系起来.情志疗法早在<内经>时代,就在临儋床广泛应用,古代医籍及文学著作中关于情志疗法的记述更是不胜枚举,现今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压力日益加重,心理疾病不断增加,中医对情志病证的治疗上有其独特之处,确有可值得借鉴之处,本文结合古代文献对中医情志疗法的理论依据和临床应用等予以论述.">人类的情志活动是机体对外界精神刺激或既往刺激痕迹的一种"应答性反应"(<中医神主学说>).祖国医学的七情理论,基本概括了人类精神活动的主要内容.<内经>将情志活动按五脏所主概括为"五志",并把人的情志活动与内脏生理联系起来.情志疗法早在<内经>时代,就在临儋床广泛应用,古代医籍及文学著作中关于情志疗法的记述更是不胜枚举,现今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压力日益加重,心理疾病不断增加,中医对情志病证的治疗上有其独特之处,确有可值得借鉴之处,本文结合古代文献对中医情志疗法的理论依据和临床应用等予以论述.
  • 摘要:时间生物学(Chronobiology)是研究生物现象与时间相互关系科学.在自然界中,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人类的生命活动均呈现节律性,其具有周期和振幅等特征.<子午流注针经>为我国最早的较完整的时间针灸学专著.古希腊哲学家Aristotle在其著作中描述了动物活动的周期性.Hippocrates在其著作中也有关于医疗和季节关系的描述.跨时区旅行的Jet-Lag问题、"三班倒"问题等引起对生物节律研究的兴趣.有些科学家就从某些生物活动是按时间的变化而进行的事实,得出了"生物体的活动具有时间上的周期性的节律"这个推论。
  • 摘要:在中医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受重视.近五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每期<内经专题讲座>选课、听课者七八十至百余人.但就全国而言,硕士研究生的<内经>教学尚不尽人意,在有的学校甚至被忽视;至今还未形成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共识,教材亦未从谈起.时至今日,硕士<内经>教学、教材的研究已经提上议事日程.">1978年中医招收硕士研究生,破天荒办起了研究生教育,至今已近30年.课程从随心所欲、散乱无序至今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逐渐走上规范化.随着摆脱"认同研究"呼声的逐渐升调,<内经>在中医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受重视.近五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每期<内经专题讲座>选课、听课者七八十至百余人.但就全国而言,硕士研究生的<内经>教学尚不尽人意,在有的学校甚至被忽视;至今还未形成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共识,教材亦未从谈起.时至今日,硕士<内经>教学、教材的研究已经提上议事日程.
  • 摘要:本文主要浅谈了精品课程建设的体会,首先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其次高质量长期课程内涵建设及教学改革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最后完善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平台。
  • 摘要:<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较为完整的经典著作,它集中反映了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确立了中医理论体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奠基之作,被奉为医学理论之宗,为学习中医者的必读经典.<内经选读>课程选择其中的理论精华,作为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基础课程. 但<内经>成书于秦汉时代,文字古奥,义理隐晦,给学习和研究带来不少困难.长期以来<内经>教学普遍以课堂理论讲解为主,教学空间狭窄,教学手段单一,内容枯燥,与临床结合较少,难以发挥<内经>的重要指导价值,极大的降低了学生学习<内经>的兴趣.而且,<内经选读>课程课时有限.但是二十一世纪对中医人才的要求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和创新意识的中医药学接班人"为目的,显然这样的教学状况是难以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
  • 摘要:在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做一下深入探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为<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内经>在通过大量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古代哲学思想及科学技术的影响下,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的系统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纵观中医学发展史上出现的许多著名医家和众多医学流派,从其学术思想的继承性来说,基本上都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历代医家非常重视<内经>,尊之为"医家之宗",是历代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近年来,随着对传统中医药的需求日益高涨,给中医药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同时,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大批适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型中医药人才.因而,如何加快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加快中医药教育的发展无疑成为当前中医药教育管理界研究的重要问题.在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学习<内经>在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做一下深入探讨.
  • 摘要:者屡起沉疴拯黎元的医家屡见不鲜,只有通过临床实践的验证才能评判其理论的是非得失,或发遑古义、推陈出新,体现出其理论的活力、中医的生机. 然而,要领会<内经>的精神、把握其实质并非易事,长期以来形成的经典课程固有的教学模式显得机械、陈旧与滞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削弱了教学效果,陷于艰难境地. 鉴此,近几年来,我们对<黄帝内经>教学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2003~2004年,我们申报并完成了江西省高等院校教学研究省级教改立项课题"中医专业<黄帝内经>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黄帝内经>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体现了原汁原味的中医学,它是中医课程体系的灵魂与标志,是中医发展的理论渊源,是中医各学科的支柱,是中医本科教学的必修课与研究生教学的提高课,缺少了它,中医教学就失去了特色. <内经>并非仅仅是一本理论专著,又是一本"治病的法书".其理论形成肇源于当时丰富的临床经验,及至成书,当是临证治病之绳墨,古今活用<内经>者屡起沉疴拯黎元的医家屡见不鲜,只有通过临床实践的验证才能评判其理论的是非得失,或发遑古义、推陈出新,体现出其理论的活力、中医的生机. 然而,要领会<内经>的精神、把握其实质并非易事,长期以来形成的经典课程固有的教学模式显得机械、陈旧与滞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削弱了教学效果,陷于艰难境地. 鉴此,近几年来,我们对<黄帝内经>教学改革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2003~2004年,我们申报并完成了江西省高等院校教学研究省级教改立项课题"中医专业<黄帝内经>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
  • 摘要: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内经心理健康思想的灌输,强化健康心理理念,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对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状态也大有裨益。">心理卫生,又称心理健康,是指预防和矫治各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以提高人类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及改造能力.<内经>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虽无"心理"这一概念,但在"神"的范畴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含义,涉及人的意识、潜意识、思维、情感、记忆、感觉及自我调控等精神活动,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密切相关,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卫生思想.在<内经>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内经心理健康思想的灌输,强化健康心理理念,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对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状态也大有裨益。
  • 摘要:<黄帝内经>是中医独特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内经>教学在高等中医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骨伤学、针灸学等学科中,<内经>都是必修课程.当前的<内经>教学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一定的模式,并已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但受到课程结构不合理、课时锐减、教学重点与方向模糊等因素的影响,目前的<内经>教学现状仍有不足.笔者认为在<内经>教学中还应正确处理以下几个问题.作为对<内经>教学的初步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 摘要:学习<内经>,不仅要通文理,明医理,更重要的是应用<内经>理论,指导临床实践,切实提高临床实践水平.笔者在四十余年临床实践中,凡遇疑难棘手的病证,应用<内经>理论进行辨析,每可启迪辨治思路,获取良好疗效.这里就本人临床所治的实际案例,择举应用<内经>理论指导的验案数则,和大家一起进行分析讨论,并供临证参考。
  • 摘要:痰是人体脏腑气血失和,津液运化失常的病理产物,包括可咳吐而出或可触及痰核的有形之痰,以及停积于脏腑、经络、血脉的无形之痰.关于痰的研究是中医理论研究的热门课题,但重点多集中在"无形之痰"的研究,特别是在心血管系统病理和治疗方面,对于呼吸系统的"痰",研究较为局限. 肺主气,司呼吸,为水上之源,外感六淫邪气,内伤寒饮食,或为烟毒熏灼,均可使肺失宣降,津液输布失常,聚而为痰,出现咳嗽、咳痰等肺系疾病常见的证候.临床一些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由于病久造成肺脾肾虚损,也为痰的产生提供了病理基础,如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而为痰浊,痰浊上乘,蕴藏于肺;久病肾虚,或劳欲伤肾,肾阳虚弱,不能温化水湿,聚成痰浊,由此可见"痰"在一定程度上是肺系疾病最基本的病理变化. 另一方面,"痰"作为一种病理产物,也是一种致病因素,是一种威胁肺气活动的病邪,可以导致肺气运动功能失常.中医病因病机理论非常强调"痰"对肺气运动的影响,特别是对肺主肃降的作用,我们以往对肺主肃降的认识,很大程度都停留在其与水液代谢的关系这一层面,因而深入探讨肺主肃降的意义,以及"痰"与"肺失肃降"的关系,对于临床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从从"劳风"病证思考从"痰"论治呼吸道疾病的意义。
  • 摘要:中,这一小段经文,作者一直感到隐藏着什么秘密,玩味了近二十年,终有所悟--原来,这一段话,就是远古医学家在肉眼可视的范围内,对人体胸、腹腔内的脏器进行反复解剖之后,高度精练的总结性记录.既然是在可视的范围内,那么,完全可以重复古人所进行的解剖过程.">藏、府有没有确定对应的解剖学实体,目前还没有定论. "帝日: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在<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这一小段经文,作者一直感到隐藏着什么秘密,玩味了近二十年,终有所悟--原来,这一段话,就是远古医学家在肉眼可视的范围内,对人体胸、腹腔内的脏器进行反复解剖之后,高度精练的总结性记录.既然是在可视的范围内,那么,完全可以重复古人所进行的解剖过程.
  • 摘要:认知功能是指人类在觉醒状态下始终存在的各种有意识的精神活动,包括从简单的对自己和环境的确定、感知、理解、判断到完成复杂的数学计算等(1).现代心理学家奈瑟认为,认知过程包括以下几个过程:个体对外界刺激产生反映的过程和个体有意识的控制、转换和建构观念和映象的过程,即信息的获得、储存、加工和使用,具体表现为感知觉、表象、记忆和言语等过程(2).认知功能障碍则是指认知功能受到不同程度损害的状态,重者如各类型的痴呆,轻者如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等.认知功能障碍不仅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的重要的衰老征象,而且是继发于各种精神及脑部疾病的重要病症,因此,目前对认知功能的研究,是精神领域研究的热点.<内经>有关于认知过程的完整描述,并将其各个阶段不同的活动归属于五脏,从而为中医学治疗认知功能障碍提供了理论基础。
  • 摘要:中还记载了许多精彩的验案. 关于情志相胜的机理,历代医家从多角度进行发挥,见仁见智.总结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情志相胜,是中医情志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临床心理疗法的主要手段.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以情志相胜治疗疾病的记载.如<吕氏春秋·至忠>载有战国文挚以激怒的方法治愈了齐湣王疾病,<三国志·华佗传>也载华佗曾用激怒法治愈一郡守之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立足于五行关系,总结了情志相胜规律,为后世医家临床运用情志相胜的心理疗法指明了方向.金元以降,医家对情志相胜法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特别是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二十六>中还记载了许多精彩的验案. 关于情志相胜的机理,历代医家从多角度进行发挥,见仁见智.总结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
  • 摘要:体质是个体脏腑精气阴阳之偏颇和机能活动之差异.体质的形成与先后天的诸多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决定了体质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等方面的特征。<内经>对影响人体体质形成的相关因素有系统论述,本文予以回顾整理。
  • 摘要:二十世纪西方学术思想最显著的特征是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超越,使涉及人类一切知识、世界观、科学观等领域发生的一次"哥白尼氏的裂变".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并非是以时间界限来划分的,它们是两种科学观念和两种思维方式.威尔士指出:"后现代主义最突出的特点是对世界知觉方式的改变."医学界一直存在着两种文化、两种科学观念、两种方法论的对立、冲突、分裂和并存.建立在原子论假设基础上的西方医学,遵循逻辑实证主义的原则,基于观察陈述和价值中立的取向,成为经典自然科学的模板,其发展历程就是一部现代主义价值取向的典范.然而,建立在元气论假设基础上的中医学,按照整体系统思维的原则,运用直觉(顿悟)思维模式,采用自我经验的描述和包含主客体合一、主客体互动的社会建构的过程,在认识论上显现出后现代主义的科学观念和思维方法.正如格里芬指出:"一个全新的世界观--或许回到了古老的世界观上,通常是神秘主义的世界观,如道教或佛教."
  • 摘要:中,"和"的义蕴也非常丰富而深刻.对于"和"只简单地解释为"和谐",难以真正理解<内经>中"和"的含义.本文不揣简陋对<内经>中"和"的思想作一初步探讨.">"和"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应用在众多的领域之中.如在中国哲学中,和与同已经是一对范畴.像"阴阳"、"气"等被引用在医学中,"和"同样也被引用到了医学之中,而且有所发挥.所以,在<内经>中,"和"的义蕴也非常丰富而深刻.对于"和"只简单地解释为"和谐",难以真正理解<内经>中"和"的含义.本文不揣简陋对<内经>中"和"的思想作一初步探讨.
  • 摘要:就已认识到衰老是有物质基础的,除了遗传因素外,主要是机体消耗过多,以及有害物质蓄积所引起. 衰老的机理很复杂,除了与遗传体质有关外,主要是机体消耗过多,以及有害物质蓄积所引起,这一点与现代对衰老机理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探讨衰老的原因,弄清衰老的机制,对于寻求衰老防治对策,以及延长人均寿命有重要意义.">衰老容易患病,疾病催人衰老,衰老是死亡的前奏.因此,要想实现长寿,"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必须对衰老之谜进行全面、深刻、认真的探索,找出衰老的根本原因,实现抗衰老、推迟衰老的目标从而达到延年益寿之目的.正如美国国立老年研究所所长格留利其所说:"迄今为止,我们最大的努力在于要对衰老过程有更好的了解,但是这种努力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新技术,这些技术必能大大延长人的平均寿命,或者也会明显地延长人的自然寿命." 成书于二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已认识到衰老是有物质基础的,除了遗传因素外,主要是机体消耗过多,以及有害物质蓄积所引起. 衰老的机理很复杂,除了与遗传体质有关外,主要是机体消耗过多,以及有害物质蓄积所引起,这一点与现代对衰老机理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探讨衰老的原因,弄清衰老的机制,对于寻求衰老防治对策,以及延长人均寿命有重要意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