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07年中西医结合防治皮肤病学术研讨会
2007年中西医结合防治皮肤病学术研讨会

2007年中西医结合防治皮肤病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香港
  • 出版时间: 2007-06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2007年中西医结合防治皮肤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研究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llematosus, SLE)作为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至今仍是世界难题。目前西医仍主要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长期应用会带来明显的毒副作用。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SLE临床疗效突出,可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SLE患者的生存质量。阴虚内热是SLE的基本证型,滋阴清热法是治疗SLE基本法则。现代研究认为SLE的发生是由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SLE基因调控网络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动态变化将有助于我们对SLE发病的深入了解。目的观察滋阴清热方治疗阴虚内热证SLE的疗效,研究SLE患者治疗前、中(治疗6周)、后(治疗12周)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基因及蛋白表达谱的动态改变,了解阴虚内热证SLE患者基因及蛋白表达模式与正常人间的异同,从基因及蛋白水平探讨中医药治疗机理,为构建中医药治疗SLE的基因与蛋白表达谱研究方法与平台打下基础。方法1 研究对象女性阴虚内热证SLE病例来自2005年11月至2006年11月在广东省中医院门诊就诊的确诊病人。轻、中度活动(5≤SLEDAI≥25分),如使用了糖皮质激素,则维持量为10~25/日,三个月内不加量,如使用过非甾体抗炎药则需停药一周以上,如使用过其它免疫抑制剂则需停药半年以上。健康对照组来自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健康大学生和健康志愿者,共15例,均为女性。治疗组总共纳入18例,其中退出2例,失访1例,有效病例共15例,平均年龄:31.60(9.37;健康对照组平均年龄:28.4(6.50。两组年龄经两样本t检验,方差齐性(P=0.0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9)。2 治疗与疗效观察入选病例用滋阴清热方制成胶囊,每次5粒,每日3次口服治疗3个月,每两周进行中医症候积分评估,并在中药治疗前、治疗6周、治疗12周时评定活动度积分,检测患者血清补体C3、CA水平、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血常规、尿常规等指标,提取PBMC总RNA和总蛋白质,-70℃保存备用,将完成3次观察的合格病例的样品进行基因芯片与蛋白芯片的检测。所有病例均按病例资料收集要求与规范详细填写《病例观察报告表》。3 基因芯片实验与分析方法合格病例PBMC总RNA样品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初步判断样品总RNA保存质量。合格样品进行体外RNA扩增处理,保留3次均合格的样品组进行下一步实验。病例完成3个月疗程后标本送检,按完成顺序送检9例,选择3次样品均合格的5例患者进行基因表达谱芯片研究。每5个正常对照组样本混合做1张芯片,共2张。人类基因表达谱芯片由微芯生物公司采用cDNA直接点样生产,共有8064个基因点,采用Cy3单荧光标记探针,利用扫描仪(Generation Ⅲ array scanner, Amersham Pharmacia)进行扫描,然后将图像转化为基于荧光强度的数字信号(Imagequant 5.0 Array Vision 6.O)。以每张芯片上的阴性对照点杂交信号为参照,大于阴性对照点的平均信号强度加上3倍的阴性对照标准偏差的杂交信号作为有效杂交信号,再按可比性样品间的数据重复性进行数据筛选和分析。荧光信号采用管家基因(Housekeeping gene)校正和局部加权最小二乘法(LOWESS)方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校正,计算基因表达量在实验组和对照组间的比值(Rario),SPSS统计处理过程中对Ratio取常用对数得到R?,再进行分析,按Ratio大予2或小于0.5作为表达差异的显着性标准(取常用对数后,当│R?│≥O.3时基因表达差异有显着性)。运用国际通用的GeneCluster 2软件对标准化后数据进行SOMs (self-organizing maps;自组图)分析,对所有数据中具有类似的基因表达变化规律的数据进行筛选,并进行功能分类分析和聚类分析。对统计分析发现的有意义的基因到美国国立图书馆PubMed等数据库进行文献调研。4 蛋白芯片实验与分析方法采用表面加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ELDI)方法建立15例SLE患者治疗前、治疗6周、治疗12周共45个样本以及正常对照组15个样本PBMC蛋白质表达数据,利用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余捷凯等研究设计的ZUCIPDAS软件包找出蛋白质荷峰,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建立判别模型,用留一法交叉验证来评估模型判别效果。对有意义的蛋白质荷峰,我们采用基因芯片表达数据库与Expasy蛋白数据库交连比对分析方法初步确定蛋白质荷峰的可能名称与功能。结果1 临床治疗评分与指标改变激素常规治疗配合滋阴清热方治疗阴虚内热证SLE可以较快缓解患者病情,改善自觉症状,SLEDAI积分、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后显着下降,C3、C4水平上升,患者病情有明显改善。中医症候积分与SLEDAI积分呈正相关,提示中医症候评分可以较客观地综合反映患者的病情。2 基因表达谱实验结果2.1 自组图分析结果8064个基因表达经归一化等数据处理后得到2946个基因表达数据。选择其中至少三次独立实验处理过程中存在明显的表达差异的数据共167个进行SOMs分析。设置5×5共25类,再用SPSS13.0软件对25个类别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多元方差分析,Dunnett两两比较。对治疗前、中、后167个基因3次表达经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00),其中有20个基因表达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如下:5059治疗前低于正常人,治疗后接近正常人,对应的ACTR2基因编码肌动蛋白相关蛋白2(Arp2)。Arp2和Arp3复合物在真核生物中对控制肌动蛋白动态平衡起核心作用,具有使肌动蛋白聚合和使肌动蛋白纤维尖端加帽及交联肌动蛋白纤维成网状结构的能力。肌动蛋白是一类高度保守的蛋白质,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中,参与细胞分裂、运动、迁移、形态的维持、生长等多种重要生理活动。肌动蛋白可能参与了大多数RNA聚合酶Ⅱ介导的基因转录活动、RNA的加工与运输。细胞核中的肌动蛋白,不仅作为一种结构蛋白参与核骨架和染色质骨架的组成,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功能蛋白,参与调整染色质结构和调控基因转录活动。王展、曾凡钦的研究认为SLE患者血中脱氧核糖核酸酶1基因(Deoxyribonuclease Ⅰ, DNase Ⅰ)活性与肌动蛋白浓度之间呈负相关,提示血中肌动蛋白浓度的增高可能是DNase Ⅰ活性降低的原因之一.冯学兵等的研究发现SLE患者DNASE1基因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正常对照(P<0.001),未发现SLE疾病活动性指数积分与基因表达水平存在相关性,但性别分析显示女性患者DNASE1基因表达水平高于男性患者(P<0.01),提示DNASE1基因与SLE发病相关。提示Arp2合成低下可能与SLE的发病有关,通过提高Arp2合成以调节肌动蛋白功能,可能可以降低DNaseⅠ的活性,减少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抗体(ds-DNA)的生成而达到改善病情的目的,它们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3482对应的古蛋白1(ARCN1)基因参与细胞内蛋白运输,与热休克蛋白有类似作用,与高尔基内质网膜泡介导运输有关。治疗前接近正常,治疗6周上调,治疗12周又下调,提示ARCN1可能作为辅助因子参与SLE病理过程。4820对应于隐花色素2基因(cryptochrome 2, CRY2)参与DNA的修复。CRY2作为不依赖于光照的昼夜节律钟的一个部件,可能通过与激活剂和反馈抑制剂相作用而调节周期同族体1(PER1)转录子的周期循环,而PER1是生理循环的转录因子,作为一种负性调节组件,其启动子可作为多个信号分子的传感器,但不能与DNA直接结合,提示其可能通过间接方式发挥转录抑制效应。CRY2在植物中是蓝光受体(blue light receptor)或蓝光/紫外光A受体(BL/UVA receptor)。它是吸收蓝光(400~500nm)和近紫外光(320~400nm)而引起光变态反应的一类光敏受体。它在红斑狼疮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760对应的补体促衰变因子(DAF,CD55分子),是一种免疫调节因子,属膜蛋白,是补体激活途径中的一个重要膜调节蛋白,可通过与C2竞争与C4b结合,从而抑制C3转化酶形成并促进其分解而调节经典途径或通过竞争性抑制B因子与C3b结合而干扰旁路途径C3转化酶的组装,从而阻断补体级联反应,从而保护自身细胞。在SLE弥漫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血红细胞和肾小球细胞中高表达,提示对补体介导的损伤起积极的防护作用。本研究中治疗前明显低于正常人,治疗后明显高于正常人,治疗前后有显着性差异,提示中药等综合治疗可能通过上调DAF而对抗由补体介导的损伤,与文献研究一致。572对应的二氢嘧啶酶样2(DPYSL2),参与核苷酸和核酸代谢、信号转导、神经系统发育等,可能与其它候补基因相互作用引起精神分裂症。本研究中,治疗前基本接近正常人,治疗后高于正常人,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它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135号对应的脆性X智力低下基因(FMR1)参与mRNA加工、运输,有研究认为FMRP缺失可导致树突棘密度增高和感觉皮质功能柱区域树突棘修剪异常。治疗前显着低于正常人,治疗后明显上调而接近正常人,其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探讨。111号对应的激活酪氨酸激酶基因FYN是经典的src激酶家族成员,在细胞生长,分化和转化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具有核苷酸结合、蛋白酪氨酸激酶、非膜跨越蛋白酪氨酸激酶、蛋白结合等活性,参与蛋白氨基酸磷酸化、钙离子运输、细胞内信号转导级联、蛋白激酶级联、T细胞受体信号转导途径等。本研究中治疗前低于正常人,治疗后高于正常人,提示FYN可能通过T细胞受体信号转导等途径参与自身免疫的调节过程。4265对应的是趋化因子配体3(GR03)基因。参与趋化、炎症应答、G蛋白偶联受体蛋白信号转导途径及应答刺激等。治疗前低于正常人,治疗后显着高于正常人,提示GRO3可能是治疗相关的效应蛋白,它在SLE发病进程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893对应的极端同源物(LFNG)基因,编码一种信号传导膜蛋白,位于高尔基体,可减少JAGGED1与NOTCH2结合。JAGGED1是Notch信号通路中的一个配体,近来许多研究表明,它能诱导树突状细胞的成熟,并通过促使T淋巴细胞分化成调节性T细胞或Ⅱ型T辅助细胞,从而诱导免疫耐受。本研究中,SLE患者治疗前LFNG表达接近正常人,治疗后显着上调,提示可能通过上调LFNG的表达而抑制SLE患者T淋巴细胞成熟与分化,从而调节免疫应答。1823号对应的NS1-BP基因为流感病毒NS1A结合蛋白(ⅣNS1ABP)基因。NS1-BP与细胞核剪接体组成相关,参与mRNA前体的剪接过程,在SLE患者治疗前明显低于正常人,治疗后高于正常人,而提示治疗可能通过上调NS1-BP的表达,影响淋巴细胞内前mRNA剪接成熟,进而调控基因的表达。5181对应的P125基因,又名sec23ip,编码SEC23结合蛋白。囊胞分子复合体(Sec23/24-Sar1)是COPⅡ衣被小泡的重要组成成分,参与蛋白从内质网转运出来的重要生理过程。P125负责SEC23的结合与固定。在本研究中SLE患者治疗前显着低于正常人,治疗后高于正常人,治疗后比治疗前表达显着增多,提示P125可能参与了SLE的发病进程,治疗可能通过上调P125而增强SEC23蛋白与SEC24蛋白结合与固定形成囊胞分子复合体,改善蛋白的转运有关,有必要通过进一步研究证实P125在SLE中表达低下在SLE发病中的作用以及促进P125表达在治疗中的作用。3836对应的前8细胞克隆增强因子(PBEF)表达治疗前低于正常人,治疗后上调接近正常人。PBEF受IL-6和IL-6相关细胞因子OSM的调节,在关节炎期间表达增高,PBEF可能与关节炎的发病有关,PBEF与SLE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376对应的蛋白激酶C-β1(PRKCB1)基因,编码一种在糖尿病相关肾病起重要作用的信号分子,可以作为预测日本2型糖尿病患者肾病恶化的因子。我们的研究中发现,治疗前PRKCB1表达明显低于正常人,治疗后上调接近正常人,治疗前后差异有显着性,说明PRKCB1在SLE的发病中出起重要作用,是否与狼疮肾的发生与发展有关需进一步研究。也可能是药物治疗的一个靶基因。1253对应的PSCDBP基因是白介素-12诱导而表达的细胞色素C家族,它可激活树突状细胞并促进其与T细胞的粘附。PSCDBP治疗前接近正常,治疗后上调,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481对应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受体E(PTPRE)基因,参与蛋白氨基酸去磷酸化,对细胞信号传导、细胞生长与分化及免疫应答有重要作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受体O (PTPRO)具有维持B细胞静止,抑制其生长及促进其分化的作用。在本研究中治疗前低于正常人,治疗后高于正常人,提示PTPRE可能参与SLE患者淋巴细胞病理过程,SLE的治疗是否通过上调PTPRE来抑制B细胞增殖并促进分化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1111对应的固醇载体蛋白2(SCP2)基因,可能通过增强过氧物酶体多功能酶2(MFE2)与脂酰CoA的结合力,使得MFE2发挥最有效的催化活力,在哺乳类动物的脂类代谢中发挥其重要作用。本研究中,治疗前低于正常人,治疗后高于正常人,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等综合治疗对该基因的表达有上调作用。3964对应跨膜蛋白2(TMEM2)基因,治疗后表达显着高于治疗前,提示TMEM2参与到SLE的发病过程,具体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以证实。4235对应的是肿瘤坏死因子基因(TNF)。TNF在SLE发病中的作用目前研究不一致。TNF可通过与(肿坏死因子受体)TNFR结合而起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如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同时TNF与TNFR也是重要的死亡配体和死亡受体,两者结合后可诱导细胞凋亡。本研究中发现TNF治疗前低于正常人,治疗后显着高于正常人。可能TNF表达的增高,通过介导过度增生的异常B淋巴细胞的凋亡而起调节自身免疫的功能。TNF在SLE发病中的作用可能是多方位的,一方面它可以介导炎症的发生,引起组织损害,另一方面可通过加速病变细胞的凋亡。治疗可能通过调节两种不同作用起改善病情的作用。207对应的ZFP103基因为抗抑郁相关基因,是抗抑郁药的新靶点,编码的锌指蛋白在泛肽-蛋白酶体系统起重要作用。在SLE患者中ZFP103总体表达低于正常人(Ratio=0.724),治疗后ZFP103表达上调,由治疗前低于正常人上调到治疗后高于正常人,而蛋白表达谱研究中也发现4108-4109 Da蛋白质荷峰对应的最可能是锌指蛋白(Zinc finger protein),该蛋白治疗前(133.84±107.76)接近正常人(131.49±90.45),治疗后(307.33±211.55)高于正常人,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同时还发现了其它一些锌指蛋白相关基因表达的异常。这与多数患者中医药干预前表现出的狂躁或精神压抑以及中医药治疗后患者自觉明显好转相一致,提示滋阴清热方可能可能通过提高抗抑郁相关基因的表达达到缓解精神神经症状,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2.2 SLE治疗中、后与治疗前比较样品基因表达聚类分析对87个前、中、后三次样品具有相似性表达变化的基因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下调的有21个,上调的有66个。下调基因主要有免疫应答相关基因(DXS1357E、LY117、IGHG3、IGKC、IGL@、PTPRCAP)及炎症反应相关基因(LY117、ADORA3、MIF、EDG6、CTSH),以及一些细胞凋亡增殖、信号信道及代谢相关等基因(H2AFO、RPL28、FEZ1、EMP3、CAPN4、MIF、DXS1357E、APRT、COX6A1、PLEC1、RPS5、DGKA、NMBR、PTPRCAP)。上调的基因中主要有信号转导相关基因(SHOC2、SEL1L、JAK2、NGB、BIG2、DPYSL2、RGS19、PTGS2、BAI3),免疫炎症相关基因(ILF3、B4-2、PTPRC、KLRC1、CSF2RB、PBEF、GRO3、DAF、SDCBP、TNF、TRA1、SSFA2、HSPA9B、JAK2),转录调控修饰相关基因(B4-2、ZNF9、RYBP、TFEC、ZNF217、SSX<'2>、ATF3、HUMHOXY1、MAF、SMARCA5、LFNG、PTGS2、NS1-BP、EGR2、SF381、prpf4、GRSF1),细胞增殖、凋亡与分化相关基因(CLK1、BTG3、IF116、RYBP、TNF、CCNG2、ERCC5、IDN3、CLK1、CDC23),以及生物合成、膜蛋白等(TBCC、DLEU2、ZNF217、PLSCR1、TMEM2、SCP2、CD47、CGGBP1、TACC1、DNM1、EB12、PIGA、SLC7A6、KIAA1382、PTPRC、IPLA2、FOSB)。2.3 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家族基因表达结果我们的研究发现阴虚内热证SLE患者治疗治疗前后均有凋亡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治疗前促进细胞凋亡的许多基因明显上调,抑制细胞凋亡的基因则多数表达下调,而治疗3个月后则出现相反的情况,再次证实细胞凋亡在SLE的发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糖皮质激素配合滋阴清热方治疗可以从凋亡的多个环节对细胞凋亡进行调控。2.3.1 治疗前后变化不大,前后均下调的8个凋亡相关基因,其中抗凋亡的基因有:AIM、BLC2、BY55、HSPD1;促进细胞凋亡的有:DR6、PA26;而HUS1与ITK在细胞凋亡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2.3.2 治疗后较治疗前上调的凋亡相关基因有21个,其中抗细胞凋亡的基因有:SGK、AD022、API5、BAG1、BAG3、BCL6、SGK、VCAM1、BCL2A1、BNIP2、GG2-1、HSPA1B、IL1B、TNFRSF6、IL2RB;促进细胞凋亡的基因有:CASP3、TNF、TNFSF10,另外NKTR编码淋巴细胞识别因子,它可以激活毒性淋巴细胞杀死靶细胞,HLA-DQA1与HLA-G与免疫应答及抗原提呈有关,CD83参与体液免疫应答和信号传导等,它们通过各种途径参与调节细胞凋亡。2.4 其它差异表达基因HLA基因家族:HLA-C、HLA-DQB1、HLA-G与HLA-DPB1在SLE中以上调为主,虽然治疗后表达有所下调,但总体仍高于正常人,而HLA-B、HLA-DQA1为下调,治疗后无明显改变,HLA-E治疗后下调,但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127,v=7.397,P=0.069)。HLA-DQB1基因可能是治疗相关基因,治疗后其对应表达的HLA-DQB1蛋白片段量减少。其它发现了雌激素及其受体基因、生物钟相关基因、抑郁症、睡眠障碍相关的基因,白介素基因家族成员等基因表达改变。3 蛋白表达谱实验结果3.1 阴虚内热证SLE患者与正常人蛋白表达的存在显着性差异SLE患者与正常人比较,找出152个蛋白峰,其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表达蛋白峰73个(P<0.05),其中44个峰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建立中药治疗前SLE患者与正常人的蛋白质质谱检测模型(10542Dam/z和2554Dam/z),其判别率为100﹪,可以通过以上两个峰将SLE与正常人区别开来。治疗前SLE患者与正常人比较缺失的10542Da质荷峰,差异有非常显着性意义(P=0.0001),进一步比对治疗中及治疗后SLE与正常人比较所得蛋白峰,我们发现,SLE治疗1个半月时找到10543Da蛋白峰与正常人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02),而治疗3个月后找到10546Da差异蛋白峰(P=0.045),经基因与蛋白比对分析,我们认为10542、10543标志物最可能是HLA基因家族相关的多个蛋白片段的复合物,而10546标志蛋白最可能是HLA-DPB1protein片段,说明SLE患者淋巴细胞HLA基因家族表达产物明显低于正常人,治疗后表达产物可以接近正常人,但仍有HLA-DPB1基因表达低于正常人。HLA-DQB1基因可能是治疗相关基因,治疗后其对应表达的HLA-DQB1蛋白片段量减少。国内外相关研究也认为HLA基因家族与SLE的发病密切相关。而2554Da在蛋白数据库中找到一个相同分子量的假定蛋白,功能结构尚不清楚,在基因比对中未找到对应基因,可能是一个红斑狼疮患者发病有关的未知蛋白或多肽片段,提示2554Da可能与SLE的发病密切相关,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3.2 阴虚内热证SLE患者治疗前、后蛋白表达有显着性差异阴虚内热证SLE患者前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进行比较,共发现蛋白峰167个,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20个(P<0.05)。其中四个蛋白质峰(4787、2724、4804、4831)可以对SLE样品是治疗前还是治疗3个月后进行判别,预测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后的正确率分别为100﹪与90﹪,其中303号样品误判为治疗前的样品。对其中的几个蛋白进行分析发现:2312对应可能是HLA-G蛋白片段或者是IL-8,在SLE与正常人及硬皮病患者间表达无差异(P>0.1),但SLE病人治疗前中后表达不断增高,治疗45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90天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着性意义(p=0.007),这与SLE患者HLA家族基因表达谱中的HLA-G的变化基本一致,认为2312差异表达蛋白主要为HHC class Ⅰ antigen片段。结语1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1.1 选用全国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国维教授多年临床经验方"滋阴清热方"进行研究,疗效确切。1.2 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动态观察滋阴清热方治疗阴虚内热证SLE白细胞基因与蛋白表达谱的动态变化,从整体水平了解基因与蛋白表达间的关系,较全面反映机体复杂基因与蛋白调控网络的变化特征。1.3 本研究技术路线设计新颖,目前文献未见研究治疗前、中、后基因与蛋白动态变化的报道。1.4 本研究选用的表达谱基因芯片技术先进。1.5 本研究引入当前国内外肿瘤研究领域热门的顶尖的SELDI蛋白芯片技术,更好地实现SLE白细胞蛋白表达谱动态、高通量研究。1.6 本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发现了许多凋亡相关等基因的异常表达,观察到一些凋亡相关等基因治疗前后有显着改变。如IGKC基因治疗后较治疗前表达减少,提示治疗可以减少免疫球蛋白的K链合成,因而可以减少自身抗体的产生。补体促衰变因子(DAF)治疗后表达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因而可抑制补体级联反应,对抗补体介导的损伤。治疗可以提高Arp2的合成而调节肌动蛋白的功能,从而降低DNase Ⅰ活性,进而减少ds-DNA的生成,从而改善病情。治疗对细胞凋亡及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有调节作用。1.7 发现了SLE与正常人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荷峰,观察到治疗相关蛋白质荷峰,为下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1.8 本研究提示滋阴清热方可能在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上对SLE患者进行调节,从而改善患者的中医症候,达到治疗作用。2 存在的问题和研究展望2.1 本研究没有能设立纯中医治疗组,样本数较少,没能完全说明滋阴清热方的治疗机制。下一步在医学伦理许可的情况下,设立纯中医治疗组、西医药治疗组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进行大样本的研究非常有必要,可能可以揭示中医治疗SLE的基因与蛋白水平的内在机制。2.2 基因与蛋白分析的方法仍不很成熟,实验数据海量,有待进一步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新的研究方案,进一步完善研究。2.3 规范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实行多中心临床与实验结合研究,设立相对独立的中西医结合疗效评价体系,是中医研究让人信服的关键点。有待同道们一起努力。中医药的研究可能可以在基因与蛋白水平上找到突破!3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3.1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差异显着,滋阴清热方可以改善SLE患者的阴虚内热的症状。3.2 阴虚内热证患者细胞凋亡相关基因、免疫相关基因等基因表达紊乱,治疗前、中、后基因表达模式有显着改变,提示滋阴清热方可能通过调节患者基因表达紊乱而达到阴平阳秘的治疗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对SLE及其它免疫相关疾病的进一步大样本基因聚类分析研究,可能可以建立SLE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中医不同证候的基因表达模式。3.3 阴虚内热证患者白细胞蛋白表达模式与正常人有差异,可以通过蛋白表达模式区别正常人和SLE样本,提示可以用蛋白芯片的方法实现SLE的早期诊断,有待进一步研究。3.4 治疗前、中、后许多蛋白有差异表达,提示滋阴清热方可能通过调节患者蛋白表达而达到治疗作用。对发现的标志蛋白质荷峰进一步深入研究,有可能找到治疗相关靶蛋白,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致谢衷心感谢博士导师范瑞强教授、硕士导师杨柳教授,感谢??国维教授、许德清教授和陈达灿副院长,感谢广州中医药大学给我深造的机会,感谢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全体医生与护士及中心实验室老师在学习、生活、实验等方方面面给予的帮助与支持,感谢余捷凯博士、潘恩德博士、程喜平博士、廖勇梅博士,感谢2004级全体博士给予的热情帮助!我要特别感谢我的爱人和家人,正是由于她们的奉献、支持和鼓励,才使我能安心学习,信心百倍地完成学业。还要感谢女儿赖祎的健康成长,给我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责任与快乐。
  • 摘要:检验,方差不齐时治疗前后数据采用配对符号秩和检验,等级资料采用Mann-whimey秩和检验进行比较,检验水平α=0.05。结果1.一般情况分析:本实验共纳入符合条件患者55例,均为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门诊确诊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试验结束将55例患者进行数据分析,其中男性24例(43.63﹪),女性31(56.37﹪),平均年龄:11.124(5.356。3-12岁者32(58.18﹪),12-20者23(41.82﹪)。其中发病年龄最早为生后1月,最晚为7岁,平均发病年龄为2.125±2.037岁;最短病程为2年,病程最长者为19年,平均病程8.453±4.785年。按照Rajka AD严重度积分分级法评价病情严重程度,其中中度30例(54.55﹪),重度25例(45.45﹪)。2.特应性皮炎发病相关因素调查分析:对入选的55例患者进行发病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由饮食因素引起和加重的有27例(49.09﹪),其中又以海鲜类食物为主;其发病和加重与季节明显相关的有50例(90.90﹪),具体以何季节为主,无明显倾向性。受情志因素影响的有9例(16.36﹪),与其它因素关系不密切。55例AD患者中,研究显示有30例合并有过敏性鼻炎或哮喘或二者均合并存在,占54.54﹪,其中同时合并此二种疾病者9例,占16.36﹪。家族史方面:调查结果显示55例AD患者中,其家族中有过敏性疾病者为34例,占61.82﹪,其中以过敏性鼻炎者最为多见。情绪因素方面:调查结果显示55例AD中受情绪因素影响的有32例,占58.18﹪,其中以紧张情绪影响最为明显。3.临床疗效观察:本临床观察共纳入55例符合标准的AD患者,用中药培土清心方内服,辅以润肤剂外用治疗,以涵盖AD6个主要他觉症状和瘙痒、睡眠两个最主要主观体征的SCOARD积分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治疗前的SCORAD评分为55.458±15.O51,治疗1月后为49.410±12.331,较疗前明显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O1),治疗3月后为34.684±8.824,较疗前及疗后1月明显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O1);治疗后较治疗前患者皮损严重度及瘙痒、睡眠都得以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尼莫地平法评价:用尼莫地平法评价总体疗效:55例患者中2例显效,占3.66﹪;好转49例,占89.09﹪;4例无效,占7.25﹪。总有效率为92.75﹪。治疗后过程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说明培土清心法治疗AD对临床有一定指导价值。4.血清中总IgE的测定:AD患者治疗前血清总IgE:2175.162+1982.798KU/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5.287+35.753 K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1);治疗后AD组血清总IgE较治疗前略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清IgE水平与对照组比较,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SCOARD积分的相关分析结果:SCORAD积分与总IgE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2=0.343,P=0.O01)。5.血清中ECP的测定:AD患者治疗前血清ECP:29.953+42.752 u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7.867+6.629u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清EC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COARD积分的相关分析结果:SCORAD积分与ECP间存在相关关系(R2=0.052,P=0.049),但相关性不显着。6.总IgE与ECP相关关系: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总IgE与ECP治疗前存在正相关关系,治疗后相关关系不明显(治疗前R=0.329,P=0.044;治疗3个月后R=0.124,P=0.457)7.血清中NGF水平:AD患者治疗前NGF血清水平251.914±216.054">研究背景特应性皮炎主要累及儿童和青少年,长期反复发作的瘙痒、皮损是AD的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外界环境变化,国内外的流行病学调查均表明其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本病的病因病机尚未完全阐明,多认为与遗传、环境、免疫、微生物感染、精神因素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关。近年来AD发病的神经源性机制越来越受到重视,最近还提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其中P物质(Substance P)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tor, NGF)被认为在AD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内关于此方面的报道较少。NGF是最早发现的神经营养因子,是于1953年Hamburg和Cohen在两个鼠肉瘤中发现,SP则是发现最早、体内分布最广泛的一种神经肽,属速激肽(tachykinin)家族。NGF和SP均属多肽类物质,与特应性皮炎(AD)、银屑病、白癜风等多种皮肤疾病的发病关系密切。Toroda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及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患者血清中NGF和SP,发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其浓度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认为NGF和SP在AD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测其通过与免疫系统的靶细胞相互作用而影响患者的免疫应答。目前关于特应性皮炎治疗的国际性指南对AD的标准治疗包括:1)有规律地使用润肤剂和局部外用的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2)严重病例采用光化学治疗(UVB/PUVA)、系统性应用激素或环磷酰胺等免疫调节剂。其治疗目标为:减轻症状和体征、预防或减少复发、长期治疗以防止疾病加重、减缓病程。可以看出目前特应性皮炎的治疗主要是缓解症状。而且激素、免疫调节剂等内服、外用药物存在的毒副作用随着用药时间延长和剂量增加将日益严重,对青少年儿童身心发育产生较大的影响。新近推出的外用免疫调节剂成为当前最受关注和期待的药物,但其长、远期的疗效仍有待进一步观察,而且其潜在致癌风险正受到质疑。因此寻求临床疗效确切、改善复发、安全毒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一直为各国皮肤科及儿科临床医师所广泛关注。而特应性皮炎作为中医治疗具有优势的病种之一,因此关于本病的中医治疗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研究多为专方验方对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疗效观察,对于治则治法的研究已逐渐提出,但涉及的治则治法还甚少。对于机理的研究更需进一步阐明。因此,本研究以导师在长期临床观察中的心得形成独特的治疗法则培土清心法治疗特应性皮炎患者,观察其疗效。并对其可能的作用机理进行探讨:首先从目前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实验研究中涉及比较多的血清总IgE、ECP的水平进行研究;其次从特应性皮炎为心身疾病之一的特点,联系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在心身疾病中可能的作用为出发点,结合目前特应性皮炎研究中的神经源性机制,因此选择在神经源性机制中研究较多的NGF和SP为实验研究的对象进行了相关研究。目的1.通过检测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中总IgE、ECP,以探讨二者在特应性皮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1.通过检测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中神经生长因子(NGF)、P物质(SP)的水平,以探讨神经生长因子、P物质在特应性皮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2.观察治疗前后AD患者SCOARD积分的变化,以评价导师的经验方中药培土清心方对特应性皮炎的疗效。3.研究导师经验方对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总IgE、ECP、神经生长因子、P物质的影响,以探求该法治疗特应性皮炎可能的机制,以指导临床实践,并为新药开发奠定一定的基础。方法本研究选择55例特应性皮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分别记录SCO-RAD积分。并在55名患者中随机选取38名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时,并以15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以Pharmaeia公司CAP变应原检测系统检测血靖中的总IgE、ECP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神经生长因子(NGF)、P物质(SP)的水平。并将总IgE、ECP与患者SCORAD积分进行相关分析,以及总IgE、ECP之间的相关分析。血清NGE、SP水平除与SCORAD积分进行相关分析外,还与Rajka AD严重度积分进行相关分析,同时还进行了NGF和SP的相关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计量资料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或重复测量数据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方差不齐时治疗前后数据采用配对符号秩和检验,等级资料采用Mann-whimey秩和检验进行比较,检验水平α=0.05。结果1.一般情况分析:本实验共纳入符合条件患者55例,均为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门诊确诊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试验结束将55例患者进行数据分析,其中男性24例(43.63﹪),女性31(56.37﹪),平均年龄:11.124(5.356。3-12岁者32(58.18﹪),12-20者23(41.82﹪)。其中发病年龄最早为生后1月,最晚为7岁,平均发病年龄为2.125±2.037岁;最短病程为2年,病程最长者为19年,平均病程8.453±4.785年。按照Rajka AD严重度积分分级法评价病情严重程度,其中中度30例(54.55﹪),重度25例(45.45﹪)。2.特应性皮炎发病相关因素调查分析:对入选的55例患者进行发病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由饮食因素引起和加重的有27例(49.09﹪),其中又以海鲜类食物为主;其发病和加重与季节明显相关的有50例(90.90﹪),具体以何季节为主,无明显倾向性。受情志因素影响的有9例(16.36﹪),与其它因素关系不密切。55例AD患者中,研究显示有30例合并有过敏性鼻炎或哮喘或二者均合并存在,占54.54﹪,其中同时合并此二种疾病者9例,占16.36﹪。家族史方面:调查结果显示55例AD患者中,其家族中有过敏性疾病者为34例,占61.82﹪,其中以过敏性鼻炎者最为多见。情绪因素方面:调查结果显示55例AD中受情绪因素影响的有32例,占58.18﹪,其中以紧张情绪影响最为明显。3.临床疗效观察:本临床观察共纳入55例符合标准的AD患者,用中药培土清心方内服,辅以润肤剂外用治疗,以涵盖AD6个主要他觉症状和瘙痒、睡眠两个最主要主观体征的SCOARD积分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治疗前的SCORAD评分为55.458±15.O51,治疗1月后为49.410±12.331,较疗前明显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O1),治疗3月后为34.684±8.824,较疗前及疗后1月明显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O1);治疗后较治疗前患者皮损严重度及瘙痒、睡眠都得以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尼莫地平法评价:用尼莫地平法评价总体疗效:55例患者中2例显效,占3.66﹪;好转49例,占89.09﹪;4例无效,占7.25﹪。总有效率为92.75﹪。治疗后过程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说明培土清心法治疗AD对临床有一定指导价值。4.血清中总IgE的测定:AD患者治疗前血清总IgE:2175.162+1982.798KU/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45.287+35.753 K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1);治疗后AD组血清总IgE较治疗前略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清IgE水平与对照组比较,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SCOARD积分的相关分析结果:SCORAD积分与总IgE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2=0.343,P=0.O01)。5.血清中ECP的测定:AD患者治疗前血清ECP:29.953+42.752 u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7.867+6.629u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清EC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COARD积分的相关分析结果:SCORAD积分与ECP间存在相关关系(R2=0.052,P=0.049),但相关性不显着。6.总IgE与ECP相关关系: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总IgE与ECP治疗前存在正相关关系,治疗后相关关系不明显(治疗前R=0.329,P=0.044;治疗3个月后R=0.124,P=0.457)7.血清中NGF水平:AD患者治疗前NGF血清水平251.914±216.054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湿疹囊治疗香港青少年特应性皮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开放式临床研究,收纳20位属中医湿热型的特应性皮炎病人,疗程三个月及观察三个月。用六区域六体征评分法(SASSAD)、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问卷调查及血液总IgE及ECP治疗前后比较评估疗效。结果:服用中药"湿疹胶囊"SASSAD及中医证候评分的有效率分别为57.9﹪和55﹪,统计学重复测量回归系数示服用中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生活质量问卷调查及血液总IgE及ECP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着。结论 中药"湿疹胶囊"对湿热型的特应性皮炎有一定的疗效。
  • 摘要:目的:考察蛇床子总香豆素及软膏治疗银屑病的药理作用。方法:蛇床子总香豆素及软膏对小鼠阴道上皮细胞、大鼠尾部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小鼠耳肿胀、大鼠足肿胀及豚鼠止痒作用的影响。结果:蛇床子总香豆素及软膏对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增加大鼠尾部鳞片表皮颗粒层的形成;能抑制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对巴豆油致小鼠耳肿胀、大鼠蛋清性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能提高磷酸组织胺的致痒阈。结论:蛇床子总香豆素原料及软膏具有改善银屑病的病理变化,抗炎、抗过敏、止痒作用。
  • 摘要:研究背景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是一种较常见的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长期反复发作的瘙痒,明显的湿疹样变和皮肤干燥,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心身健康。其中90﹪为儿童及青少年患者,近年来AD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特应性皮炎作为中医治疗具有优势的病种之一,因此关于本病的中医治疗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独特的优势,疗效好、复发率低、副作用少,可以增强AD患者体质、改善睡眠、调理脾胃饮食,有效缓解精神不稳定、神经焦虑等症状。但由于缺乏现代医学的研究,难以得到医学界的公认、关注。目前国内中医药治疗AD多为辨证论治、经验方研究,对其机理的研究少有报道。而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研究已进入到细胞因子、基因遗传等多方面。并应用于临床治疗,收到一定的效果。本病可由内外诸多因素致病,AD的病因病机包括了皮肤屏障功能缺乏,过敏源致敏,抗微生物的免疫缺陷以及基因易感性等。最近研究发现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家族特应性皮炎中的级连放大作用,且趋化因子MDC可以反映AD病情严重度及病情变化,故我们选取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探讨其致病及治疗AD的机理。培土清心法是导师陈达灿教授20余年临床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具有较好的疗效。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实验室结果等总结导师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疗效。并从趋化因子角度探讨其治疗AD的作用机理。有利于中医治疗本病的临床推广和科学性的认证。目的1.在临床观察中选取38名AD患者,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血清中IL-2、IL-10的水平,并与正常组进行对照。以探讨TH1细胞因子IL-2、TH2细胞因子IL-10在特应性皮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培土清心方对AD患者TH1/TH2的影响。2.通过检测特应性皮炎患者血清中CC亚族MDC(巨噬细胞衍生的趋化因子)和CTACK(角化细胞特异性趋化因子)的水平,探讨趋化因子在特应性皮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培土清心方对AD患者疗效的影响。3.观察治疗前后AD患者SCORAD积分的变化,以评价导师的经验方中药培土清心方对特应性皮炎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选择55例特应性皮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分别记录SCO-RAD积分。并在55名患者中随机选取38名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时,以15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2、IL-10、MDC(巨噬细胞衍生的趋化因子)和CTACK(角化细胞特异性趋化因子)的水平。并将各项血清学指标与患者SCORAD积分进行相关分析,以及血清学指标间的相关分析。结果1.临床疗效观察:本临床观察共纳入55例符合标准的AD患者,用中药培土清心基本方内服,并根据临床随证加减,以SCORAD积分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治疗前的SCORAD评分为55.45±15.05,治疗1月后为49.41±12.33,较治疗前有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3月后为34.68±8.82,较疗前及疗后1月明显降低,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培土清心法治疗AD有良好的疗效。2.血清中IL-2、IL-10的测定:治疗前IL-2的水平:AD组治疗前7.87±4.14pg/ml,健康对照组为12.77±5.12pg/ml,可见AD患者血清中IL-2水平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10水平,AD组治疗前为174.30±403.11pg/ml,健康对照组为23.14±17.22pg/ml,可见IL-10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AD存在以Th2型细胞因子(IL-10)表达过度、Th1型细胞因子(IL-2)表达不足为特征的Th1/Th2平衡失调。治疗后IL-10的水平84.71±154.53 pg/ml,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对照组有差异(P>0.05);治疗后IL-2水平12.06±6.071pg/ml,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培土清心方能够改善AD中的Th1/Th2平衡失调,并以抑制过高的Th2型细胞因子为主。3.血清中的MDC的测定:AD患者治疗前血清MDC:630.53±228.92p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81.96±123.8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清MD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SCORAD积分的相关分析结果:SCORAD积分与MDC间存在相关关系(R2=0.052,P=0.049),但相关性不显着。4.血清中的CRACK的测定:AD患者治疗前血清CTACK:1254.26±950.77p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48.02±123.8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清CTACK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CORAD积分的相关分析结果:SCORAD积分与CRACK间存在相关关系(R2=0.052,P=0.049),但相关性不显着。结论1.用中药培土清心方内服治疗AD,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皮损严重度及瘙痒、睡眠都得以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培土清心法治疗AD疗效确切。并且在治疗期间无1例患者出现副作用,证实本法治疗AD的安全性,是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2.再次证实AD患者中存在Th1/Th2失衡,而且以Th2细胞因子的优势表达是AD的发病机理之一。3.通过培土清心方治疗后,AD患者失衡的Th1/Th2细胞因子表达得以改善,推测这可能为培土清心法治疗AD可能的作用机理之一。4.AD患者血清中MDC、CTACK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再次证实MDC、CTACK参与了AD的发病,支持趋化因子在AD发病中的作用。5.AD患者治疗前血清MDC、CTACK水平与SCORAD积分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均存在正相关关系,提示MDC、CTACK与AD病情严重程度有关。6.用中药培土清心方治疗AD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血清中MDC、CTACK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推测中药培土清心法可能通过降低血清中的MDC、CTACK水平而起治疗作用。
  • 摘要:目的:SLE是对人们健康有着严重威胁,中医治疗又很具特色并具有明显疗效的疾病,我们选择临床治疗SLE有效的滋阴清热胶囊,开展滋阴清热胶囊对SLE基因和蛋白组学的研究,探索滋阴清热胶囊作用的基因表达和功能蛋白的微观物质基础,加深对中医药治疗SLE病机病理的理解,寻找有效的治疗SLE中西医结合方法。方法1.制备滋阴清热含药血清和建立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孵化实验体系:(1)以滋阴清热胶囊成人剂量换算成按高剂量和等效剂量配制含药血清灌胃液对大白鼠进行灌胃7天,于最后一次灌药后1小时心脏取血,滤膜过滤备用;(2)观察含药血清对SLE患者PBMC的抗ds-DNA抗体影响,确定最佳滋阴清热含药血清作用浓度,并将含药血清对SLE患者PBMC的抗ds-DNA抗体的影响作为滋阴清热含药血清是否有效的参照。2.观察滋阴清热含药血清对阴虚内热型SLE患者PBMC的基因表达谱影响:抽取阴虚内热型SLE患者静脉血分离PBMC然后(1)提取滋阴清热含药血清孵化后的SLE患者PBMC中的mRNA,(2)将mRNA反转录成cDNA并扩增,将cDNA加入基因芯片中进行检测,得出数据进行分析。3.观察滋阴清热含药血清对SLE患者PBMC的蛋白表达谱影响:抽取阴虚内热型SLE患者静脉血分离PBMC然后(1)提取滋阴清热含药血清孵化后的SLE患者PBMC中的蛋白,(2)将蛋白加入蛋白芯片中进行SELDI-TOF-MS检测,得出数据进行分析。4.设立地塞米松、不含药血清和空白对照组同时进行和滋阴清热含药血清一样的实验步骤。结果1.滋阴清热含药血清和地塞米松能够有效降低SLE患者PBMC的抗ds-DNA抗体浓度;2.含药血清、地塞米松和不含药血清PBMC基因表达谱的影响中(1)滋阴清热胶囊含药血清对SLE的PBMC基因表达谱具有明确调控作用,滋阴清热胶囊含药血清上调了51基因,下调了92个基因,地塞米松对SLE的PBMC基因表达谱调控中上调85个基因,下调126个基因。不含药血清上调147个基因,下调100个基因.(2)含药血清、地塞米松和不含药血清对SLE患者PBMC基因表达谱影响的两两比较:含药血清和地塞米松共同上调的基因有2个,共同下调的基因有12个,共同无上调和下调的基因有112个,仅含药血清下调、地塞米松无上调下调12个基因,含药血清上调、地塞米松同时无上调下调9个基因,含药血清同时无上调下调、地塞米松下调12个基因,含药血清同时无上调下调、地塞米松上调14个基因,没有发现含药血清和地塞米松调控方向完全相反的基因。含药血清和不含药血清同时上调8个基因,含药血清和不含药血清同时下调16个基因,含药血清同时无上调下调、不含药血清上调33个基因,含药血清同时无上调下调、不含药血清下调7个基因,含药血清上调、不含药血清同时下调无下调8个基因,含药血清下调、不含药血清同时下调无下调3个基因。地塞米松和不含药血清同时上调共6个基因,地塞米松和不含药血清同时下调15个基因,地塞米松上调、不含药血清同时无上调下调共27个基因,地塞米松下调、不含药血清同时无上调下调共8个基因,地塞米松同时无上调下调、不含药血清上调3个基因,地塞米松同时无上调下调、不含药血清下调共7个基因。(3)基因表达谱中筛选出一些基因:含药血清、地塞米松和不含药血清均下调基因有6个,它们是IRF1、FGFR4、POLA2、LOC51042、TGM1和CEPT1;地塞米松和不含药血清下调,含药血清无上调和下调的基因是PLAGL2;地塞米松和不含药血清上调,含药血清无上调和下调的基因是SMARCA2;含药血清地塞米松上调,不含药血清无上调和下调的基因是SC65和BPNT1;不含药血清上调,含药血清和地塞米松无上调和下调的基因是ZNF75;地塞米松下调,不含药血清和含药血清无上调和下调的基因是LOC51765;地塞米松上调,不含药血清和含药血清无上调和下调的基因是SAS,CD163、NPTXR、HOXB3、RPLPO、IL1R1及没有命名的一个基因;含药血清上调,不含药血清和地塞米松无上调和下调的基因是FGFR1;含药血清下调,不含药血清和地塞米松无上调和下调的基因是DDX6。3.含药血清、地塞米松和不含药血清PBMC蛋白表达谱的影响中(1)滋阴清热含药血清对阴虚内热型SLE的蛋白质组学的影响:和空白对照比较共有分子量为7027、4216、4236 Da的蛋白有表达差异,经过软件分析,分子量为7027、8590、7675Da的蛋白司作为模式判别滋阴清热含药血清和空白对照的差别。(2)地塞米松对阴虚内热型SLE的蛋白质组学的影响:和空白对照比较共有分子量为312Da的蛋白有表达差异,经过专业软件分析,分子量为3864、2929、3651、3676Da的蛋白可作为模式判别地塞米松和空白对照作用的差别。(3)不含药血清对阴虚内热型SLE的蛋白质组学的影响:和空白对照比较共有分子量为7027、2798、4236、5270、4469、2908、4436、3104、1280、2311、4085Da的蛋白有表达差异,经过专业软件分析,分子量为7027和5270Da的蛋白可作为模式判别不含药血清和空白对照作用的差别。(4)滋阴清热含药血清和不含药血清对阴虚内热型SLE的蛋白质组学比较:滋阴清热含药血清和不含药血清比较分子量为2800Da的蛋白有表达差异,经过专业软件分析,分子量为2800,3551和5877Da的蛋白可作为模式判别滋阴清热含药血清和不含药血清作用的差别。结论:1.滋阴清热胶囊具有独自的对阴虚内热型SLE药理作用,基因表达谱结果更是说明这种作用和地塞米松作用有很多相似之处;2.滋阴清热胶囊以能调控多个基因、多种功能蛋白为特色的发挥作用,形式具有中医整体观性质,同时这种作用对SLE的影响又是复杂的;3.通过对含药血清、地塞米松和不含药血清阴虚内热型SLE的一些基因和蛋白影响的研究,可能为我们提供研究SLE发病和防治新的途径。
  • 摘要:目的: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目前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主要累及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对患者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认为是遗传、免疫、环境因素、皮肤屏障功能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的热点是其免疫机制,目前认为AD患者存在Th1/Th2细胞失衡。西医治疗AD仅能缓解症状,对顽固病例往往疗效欠理想,中医治疗本病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而且可以增强体质,改善睡眠,调节脾胃饮食,缓解精神焦虑等,从而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尽管目前中医治疗AD的研究较多,但大多仅涉及应用传统疗法进行疗效的研究,对其作用机理的研究甚少,其机理尚待阐明,对生存质量评价方面的文献目前国内少见报道。为此,本研究以有效的经验方"培土清心方"为基本的治疗方法,应用目前国际公认的评价标准评价该方治疗AD的临床疗效;通过检测AD患者治疗前后的Th1/Th2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该方治疗特应性皮炎可能的作用机理;通过对患者治疗前后生存质量量表评分的变化以探讨中药培土清心方对AD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临床疗效观察:本研究选择55例AD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分别记录SCORAD积分的改善,并于治疗后3个月以尼莫地平法评价总体疗效。生存质量评价:分别用儿童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适用于3-16岁患者)和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适用于16岁以上患者)记录AD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比较治疗前后积分的变化。实验研究:在临床观察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