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4全国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学术论坛
2014全国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学术论坛

2014全国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学术论坛

  • 召开年:2014
  • 召开地:保定
  • 出版时间: 2014-10-24

主办单位: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

会议文集:2014全国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学术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苏轼以"反常合道"阐释诗歌"奇趣"的特征,与禅宗"反常合道"的语言策略互有异同.苏轼将诗歌"奇趣"归为奇至极致之后的"疏淡",这是他独到的诗学贡献.宋僧惠洪最早记录、阐释了苏轼的诗学奇趣说,并发展出了句法之奇趣说.诗歌奇趣以意蕴之奇为上,绘画、书法奇趣以神韵之奇为上,这与古人重神轻形的审美趣味相符合.在传统审美范畴现代转化的语境中,审美奇趣说所揭示的审美规律对当下的影视剧创作亦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摘要:本文阐述了刘明武的《黄帝文化与皇帝文化——清源浊流》书中对中国文化的解释,刘明武认为,如果“道器并重”的黄帝文化得以正常延续,中华民族一定不会由文明先进变为落后挨打。遗憾的是,这种“道器并重”的文化中断了,变质了。第一步变化发生在老子这里,“道器并重”变出来“道器分离”的文化,传承“道”而反对“器”,“器”被老子界定为动乱的根源。从此以后,黄帝文化精髓的一半在这里失传。第二步变化发生在董仲舒这里。不仅“道器并重”的“器”字根本不涉及,而且把“一阴一阳之谓道”变质为“阳为阴纲之谓道”(三纲);“道器并重”的黄帝文化变成了“伪道无器”的皇帝文化。中华元文化至此完全变了味,这就埋下了后来落后挨打的种子。
  • 摘要:通过市、区文化局组织各路人力,对保护贤孝文化遗产作出了显著的成绩,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当事人提出经费不足、人力不足和设施不全等燃眉之难,事实除此之外更主要的是,理论研究和发展对策问题。作者以为,在经济转型的同时文化转型问题也应提到议事日程,如何将传统的优秀文化向现代转变,让她适应新的土壤生存、发展,这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出路。应向向现代文化娱乐消费转型,茶馆、歌厅可以推行。“凉州贤孝”保护部门也作了初步尝试。“凉州贤孝”传统乐曲、乐器与现代音乐、乐器联手,音乐也要求发展提高。贤孝曲目丰富的素材转为多种艺术形式。如转为影视作品、幼儿故事、中小学谍本可入选精采片段等等。
  • 摘要:金元的上梁文即使在金末元初和元中后期其呈现形态略有不同,但总体上还是表现出明显的去文人化色彩的,这一过程与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等宋代文人截然相反,宋代文人所做的是努力将上梁文雅化和个性化,使其变成了一种抒情文体,而金元文人尤其是金末元初的文人则又将其重新拉回到了民间,从而使上梁文的音乐属性得以重新彰显。宋代文人笔下作为文体形式存在的雅化上梁文,中间的诗歌部分渐趋失去歌唱性,其仅是作者表达个性情感的一部分。而金元时期具有民间特点和实用性的上梁文,其中间的诗歌部分则仍然是以适应现实歌唱为主要目的的,一方面有祈求保佑、寄托美好愿望的目的,另一方面则有活跃现场气氛的作用。因此如果说宋人实现了这种实用文体的文学化,那么辽金元文人实现的则是对音乐文学传统的复归。
  • 摘要:本文阐述了民俗具有广泛的民间基础,而岁时节日又集中体现着民俗文化,民以食为天,因此,把饮食文化产业化具备广泛的消费基础。除了积极宣传以外,主要还是应该走市场化的道路。把市场化分为节日市场和平时市场来叙述。研发节日食品中的精品,注重包装和宣传。鉴于宋代民俗饮食的丰富性,很多食品不仅仅过节可以食用,平时也可以加大推广力度。如今的餐饮行业,非常注重菜品的创新,但是苦于没有思路,宋代的很多特色食品如果恢复起来,每一个都可以作为一个餐饮公司的亮点。如点酥花,类似于奶油上面做造型。如果上完菜的最后不是送果盘,而是当场点酥花,再加上书写应景的诗词或祝颂语,是一种很有新意的饮食文化。
  • 摘要:"文学是人学",这个命题自高尔基以来不时地为人们所提起,虽然过去偶有几位学者作过一些论说,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学界对此所引起的注意力还远为不够.人学关于研究“完整的人”之思维方法,和古人关于“知人论世”的治学思想,当今的文学批评学,首先应当批评不科学的批评态度和方法,应当强化改进意识,应该成为非片面的、非随意的、带着科学态度的辩证法。不如此,则难免重复“盲人摸象”故事,不如此,则难免故意的“深刻的片面”。就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来看,尽管庸俗社会学、政治工具论、文化霸权主义等不良习气不断遭到清算,但余毒犹深,积习难除,因而文学理论界尤其需要引入人学辩证法。掌握了人学思维理论,便能够做到观照与审视“完整的人”,推导结论时才不至于“失实”,才不至于“违心”。遵循这样的研究原则与方法,才可以期待“公允”,才可以指望“令人信服”。当今的文学批评学,特别应该提倡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小心学术投机政客,净化学术风气。所谓“美”,体现了精神人或者说“超我”的无上的却也是无功利的追求,在对立中把握统一,以和谐的美为至境,而文学精神即艺术精神所显现的就是这样的理想。
  • 摘要:本文以"诗词方舟"品牌化、社会化的尝试为解剖标本,以古典诗词在当代传播推广的新形式反思诗教传统的坚守与扬弃,旨在参与传统文化在当代之弘扬与创新,兼对文化产业化进行探讨式思考.自觉融入商业文明是文化产业化的先机。商业文明体现为不同的产业形态,文化产业既是独立的产业形态,又是与其它产业互融共生的组合形态,互联网思维正在各产业中发生着革命式的升级,如阿里巴巴公司旗下淘宝网对于传统营销和物流业的革新,苹果智能手机和腾讯微信带来的基于手机终端的消费革命,等等,新型企业的跨界形态不断涌现。而跨界正是文化的天然特质,文化产业的跨界属性明显。文化产业的兴旺需要对不同产业的市场要素进行精准的分析、找到自身的定位,传统的广告、传媒、教育培训等文化业态逐步进化为新型的跨界模式,诗词产业化不是简单的出售诗词商品,它营销的是一种情怀、一种生活方式,它与商家合作的是一种智库资源购买、企业文化支撑的资源购买。
  •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对国学进行资源整合,要结合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行业部门,积极高效地整合国学研究资源。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指标体系,大力挖掘国学研究资源。以国学文化资源相对集中区为原点,周边合理布局相应的文化创意产业群,发挥集群优势。介绍了国学研究与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创新的价值取向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人数。
  •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国古典文学,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启示着中国文化产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立足自我,勇于创新,注重道德规范,追求内容、形式发展的丰富多样等等.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真实反映,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抓住机遇,奋起直追,为实现中国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做出突出贡献.
  • 摘要:蜀道是由陕入川的交通线,是高山大河密布、文物古迹众多的旅游线,还是文人学士不绝于路名篇佳作代代相传的文学景观带.历代文人行走蜀道,触景生情,感时伤事,创作了大量蜀道诗,描绘蜀道的风光,凝聚蜀道的历史遗迹,体现了文人的精神世界,传诵千古,具有深远的艺术影响力.在宣传蜀道旅游资源、建设蜀道旅游景区以及设计蜀道旅游线路的时候,应该借助蜀道诗的文学影响力,从而将蜀道旅游开发提升到更高水平,具有更广阔的前景.
  •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韩文化产业间的协力已经有了初步的探索与行动,比如”中韩文化产业博览会”已经开展了六届,在中韩建交20周年之际在北京大学举办了”中韩文化产业论坛”等等.虽已有前人开路,但说是”不见有人走路”也不为过,因为中韩协力的文化产业还停留在所谓的”起始阶段”,即停留在学术探讨与单方展示的阶段.其实中韩两国在诸多的文化领域存在着巨大的可挖掘发展的空间,笔者归结出在文化产业中若想取得成功应该具备政府牵头,科研指引,团体参与,民众享有的原则。
  • 摘要: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立于世界之林的精神支柱.对国学的研究,可以引领学术的进步并增进世人的爱国热情.而将国学研究与文化创意产业完美对接,便会创造出一种新型的产业,即"国学文化创意产业".它可以有效完成资源的优化配置,亦可以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人文价值.因此,国学研究与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紧密联系、彼此依存的关系.它们相互扶持、相互吸纳,在共进共荣的道路上,将一同走向璀璨与辉煌.
  • 摘要:《孝经》名为论孝,实则杂糅了先秦儒家关于不同社会阶层在养老义务、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方面的道德要求,它对两汉以来古代封建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是有史可查的.褪除《孝经》中以"治国"为目标展开的政治伦理内容,将其回归家庭伦理层面,《孝经》的理论精华主要体现在"谨身节用,以养父母"、"生事爱敬,死事哀戚"、"孝之终始"几个方面.这些理论背后包含着深刻的伦理智慧,对当今社会培养公民的养老、敬老、爱老意识有重要借鉴价值,同时也值得当代文化工作者对其进行更全方位的宣传和产品开发.
  • 摘要:本文阐述了谶纬中塑造了众多圣王形象,他们皆为无父感生,相貌奇异.谶纬中描绘了大量的祥瑞灾异,其灾异近于志怪小说.谶纬里写到远国奇民异物.谶纬长于运用预叙,不少事件情节曲折,描写细致,表现出极高的叙事成就.谶纬语言华丽,修辞手段丰富,含意模糊,形式整齐,有诗性之美.
  • 摘要:本文阐述了推进文化产业创意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行业化发展的途径。延伸既有文化符号,赋予其时代的新内容和新形式,是当今社会生活文化创意的重要课题。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从任一要素入手进行延展,更新形式,改造内容。以传统艺术为启发点的文化创意是一项以当代人审美需要的价值观为本以传统艺术为用的创新工作,且不可本末倒置。
  • 摘要:明清徽商创造了儒商精神,数百年来,儒商精神又丰富并深化了中国的传统经济、政治和文化。在几千年以农为本的中国封建社会中,重农抑商是基本的治国之策,这使得商品经济没有得到顺利发展。明清时期,商品经济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于是“儒商”的经济活动兴盛起来,呈现出一种义利相容的文化经济形态。明清徽商坚持商业道德,坚持“以诚待人,以信服人、非义不取”,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赢得了顾客的信任,取得了巨大成功。明清徽商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史上,留下了很多可圈可点的事迹。他们广受欢迎,每到一地就会出现“归市如流”的局面。应该肯定儒家价值观和儒家伦理道德在商业活动中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也应该看到明清徽商的精神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中的进步意义。
  • 摘要:本文提出北岳文化一体化构想,认为无论古北岳、今北岳,都承载着中国的山岳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合则两利,争则两伤.文化的一体性、地理位置的靠近、交通的大体成型,为北岳文化一体化提供了基础,因此提出了构建"大北岳文化圈"的构想.要强化文化品牌的一体性,避免争夺,形成合力。政府协商,统一规划,部门携手,两地共建。周密筹划,政策支持,方法多样。
  • 摘要:封禅是古代帝王一种特别的层次最高的郊祀之礼,是帝王政治运作的重要体现,封禅之义在于告天报恩、承天之序.封禅大典对帝王有严格要求,一则内修至德,即要创立丰功伟业、恩施天下;二则外得天命,即要有祥瑞出现.不是所有帝王都同时具备这两个方面要求,因而也不是所有的帝王都有封禅资格.作为封禅大典的重要文字载体,封禅文是一代典章,从内容到文字都要体现皇家气派.基于封禅文特殊地位和功能,刘勰对于封禅的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整体风格提出了要求,所谓“意古而不晦于深”,即思想内容要典雅,同时又不至于晦涩艰深。所谓“文今而坠于浅”,即要合符时代要求,但同时又不至于浅俗。明末人叶绍泰评《封禅篇》云:“彦和欲使‘意古而不晦于深,文今而不坠于浅’,是则古乐章之体可以式靡去艳。”。
  • 摘要:本文阐述了周密在其杂着《浩然斋意钞》中罗列"钨金"、"绰虐"、"剑彘"三个词条,却未作训释,后之学者或未措意,或解释不确,今试做考证,并对涉及到的相关问题略作说明.指出钨金作金饰貌,绰虐可译为不解悟貌,疑惑,不理解,而剑彘指借剑。
  • 摘要:"顿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哲学思想,也是二十余年来中国美学界屡有提及的重要学术范畴.顿悟美学是禅宗美学的核心要义,顿悟以及以顿悟为核心的诸美学范畴一起构建了禅宗美学的主要研究域,同时,顿悟美学也是儒学和道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认为“顿悟”学说与美学中的灵感说颇近。朱光潜明确认为“灵感就是悟”,这一点后来被祁志祥扩展开来,他从悟道成佛的认识论出发,认为渐顿说具有艺术灵感的色彩,因而启发孕育了美学上的灵感论。顿悟学说引发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但都未曾展开给予详加论述。除此之外,袁济喜还提到了顿悟与玄学的辩证关系。
  • 摘要:王肃治《诗经》继承汉代《诗经》学政教传统,表现出与汉代治《诗》不同的官学特点.首先,王肃治《诗》,将自己的政治理念融入其中;其次,他解释《诗经》的语言直截了当,释义简明扼要,呼应当时尚简的政风,推动学风与文风的变化;再次,他更多从诗歌艺术鉴赏的角度解释《诗经》,体现和推动了文学自觉.
  • 摘要:本文阐述了作者在国学经典读出人生的知慧与趣味。儒家经典是中国入的智慧的元典基础,孔子的德治思想是从他的仁学思想中引伸出来的。仁学是建立在中华民族氏族血缘亲情关系及其观念之上的一种情理融合的学说,它以孝悌作为核心。孝是对父母的敬爱,而悌则是对于兄弟姐妹的友爱。道家与法家的经典也充满着人生智慧,在老子看来,天地是自然运转的,它并不像周初统治者所说的“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它冷漠地依照固有的自身规律而运转,而圣人只是将芸芸众生作为祭神用的草狗。而韩非不同意儒家的性善论与教化论。在他看来,人都是一些十分自私的动物,毫无道德良知,也不存在教育感化的可能性。中国人重感情、重道义,突然面对西方冰冷严格、对事不对人的管理制度,会有相当一段长的时间才能适应。在现在就必然会造成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紧张,更加影响企业的运作。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在学习西方的同时,必须重视自己的国学遗产,其中包括国学中蕴藏的人生智慧与管理智慧。
  • 摘要:文化外交与首府外交是当今世界外交的新亮点.北京以其作为首都的重要性、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性以及当今文化创新中心的战略性,必将成为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行为体.北京文化外交对于实现"中国梦"、"北京梦"具有深刻的价值.在分析北京文化外交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论述北京文化外交的创新路径,提出了打造文化品牌,消费北京文化于无形,整合民间力量,繁荣北京文化事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北京文化贸易,争做文化高地,服务全国外交大局的北京文化外交发展思路.
  • 摘要:本文对现存十二种四库底本从外在形态、文字校勘两方面进行研究,得出两个主要结论:很多现存四库底本经过后人重新装订,有些装订有误;在纂修《四库全书》后,许多四库底本又续有缺页.这两个结论亦是现存底本与《四库全书》阁本出现差异的两个重要原因.学界必须以历时的、变化的眼光来对待四库底本,在使用时要注意不能完全将现存底本面貌等同于四库馆臣编纂《四库全书》时底本面貌,而应先考校该底本是否与四库馆臣所见到的面貌一致,是否与进呈目录的记载一致,如面貌有不一致处,应查考何时发生是变化,这关系到能否得出正确的结论.
  • 摘要:《古诗十九首》多采用通过身体的生理感受来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女主人公多为倡者身份,居江南一带;游子多为活动在洛阳不得志的士人.从二者彼此的畅通联系看,作品创作时间为汉灵帝时期.此期的京城能够符合游子身份的唯有出身寒族、数量众多、凭借大量带有民间文学气息的以"辞赋"入仕的鸿都门学士.《古诗十九首》作者推定为鸿都门学士,也能从其流传中为清流世族所否定诋毁而导致作品与作者分离以及战乱导致其作品遗失来得到印证.
  • 摘要:上世纪后半期,中国文学被大量改编为连环画作品,在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原则下,出版编辑部门选择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加以改编,改编后的文字脚本通俗易懂,编创人员会根据需要到故事发生地"体验生活",中国文学题材连环画的表现方式则以富有民族传统的线描为主,符合大众的欣赏习惯,编创人员还积极响应国家文艺政策,传递核心价值观念,借助于连环画的改编传播,中国文学很好地实现了大众化、产业化.
  • 摘要:本文介绍了从中国唐代时期,新罗真子谈固在保定抱阳山定惠寺捐建文殊师利菩萨堂,和中国清代朝鲜大院君李昰应在莲池书院的文化活动,阐述了保定与韩国文化交流的历史,并简述了所的启示,历史的长河大浪淘沙,留下的仅仅是文化。两件事就其本质说是文化事件,而且文化含量厚重,所以至今流传。文化是地域的,但也是世界的。世界各地文化交流,自古有之,入类文明正是赖此不断的向前发展与推进,现在是高科技空前发达的时代,居住的地球村交流也应是空前的。凡文化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他是百姓心灵的家园,文化交流必定造福百姓。但交流不必刻意强调它的功能性,中国有句老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功利性太强,就有可能损伤文化。中韩文化交流不但源远流长,而且天地广阔。保定是唐尧的故乡,是中国国家首批确定的历史文化名城,保定与韩国的文化交流,前景辉煌。
  • 摘要:"非遗"热给北方民间宝卷的保护、开发和研究带来的一些特殊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固有分类并不适应于宝卷,削足适履和名不符实给宝卷的申遗工作制造了许多人为的障碍.再者,中遗成功的北方民间宝卷应以保护为主,开发工作需在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前提下进行.此外,北方民间宝卷文献遗存丰富,宝卷文献的保护、搜集和整理尤其值得各界重视.
  • 摘要:本文阐述了对杜审言佚文《王绍文墓志铭》的考察,包括墓志写作时间考,可补史书之阙,“无一字无来历”的文风和对杜甫碑版文写作的示范和影响。笔者检索了杜晓勤《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第四章第七节“文章四友研究”部分,发现二十世纪对文章四友的研究论著中,清一色的是论其诗歌成就的,竟没有一篇论述其文章成就四,这表明目前学界对“文章四友”文学成就的理解尚存很大的误解与偏差,故应加强对“文章四友”文章成就特色的研究,以扭转和改变传统认识的偏颇及此前研究中避重就轻之弊,从而促进对“文章四友”文学成就的全面认识。杜审言这篇《王绍文墓志》的出土,填补了杜审言存世文章的空白,对于全面了解杜审言的文学成就以及对杜甫文赋创作的影响,无疑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文献材料。
  • 摘要:"生生"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生生"思想贯注于儒家哲学的历史发展和内在结构之中.通过文本发掘,全面呈现"生生"之创生、续生;共生、养生;贵生、护生等丰富内涵,进而以多个视角深入探寻"生生"之要求、动因及形式,重现儒家生命伦理的精神内核,以期彰显民族生生不息、傲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之源.
  • 摘要:学记是为学校和学校教育撰写的"记"文,是记体文的一种,前人对记体文的追根溯源深刻影响了对学记渊源的追溯.文中列举了对学记起源的几种看法,包括始于《礼记》说,始于“史传”说,始于唐代说,始于宋人说。笔者认为,学记的开端在唐代,《全唐文》中两篇学记:《风翔府扶风县文宣王新庙记》《昆山县学记》是确凿无疑的证据。据此而言唐人有“创体之功”毫不为过。这主要体现在两文对后世学记的影响上。《凤翔府扶风县文宣王新庙记》全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议论,运用排比、对比,称颂孔子的功绩,彰显孔子的伟大,文采纵横。第二部分为记叙凤翔府修造文宣庙的过程,并交代作记入及时间,结构非常完整。宋人学记以叙事为正体,杂以议论为变体。杨庆存《宋代散文体裁样式的开拓与创新》认为王禹偶《潭州岳麓山书院记》犹“以记叙为主体”,至欧阳修《吉州学记》则“记实之外,议论成分转多”,其后,曾巩的《宜黄县县学记》先论学之重要性,次叙宜黄建学之经过,与《凤翔府扶风县文宣王新庙记》结构体制完全相同。唐代学记虽然数量较少,但对后世的影响不容忽视。从宋代学记夹叙夹议和普遍出现的三段论结构的特点中,分明可以看出《凤翔府扶风县文宣王新庙记》《昆山县学记》二文对宋人写作的深刻影响。
  • 摘要:唐代试律诗正文中的恰当用典具有积极的修辞效果:提升性效果,具体分为提升论证的说服力、提升叙述对象的鲜明性、提升叙述对象的典型性以及提升诗歌描述对象或诗歌语言的典雅性等四个方面;曲折性效果,这一修辞效果在表达对科考及第的期盼以及对时君或所处盛世的赞美时表现得最为明显.简洁化、言简意赅的效果.
  • 摘要:传统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增强国家、民族的文化认同与自信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样,传统诗词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有利于提升员工素养,亦可以推动企业发展与振兴.河北曲阳定瓷有限公司的第一代、第二代定窑人在恢复发展定窑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中华文化,创作传统诗词,这种文化意识创造了新时期定瓷艺术的文人特质,也形成了企业"技道并进"的文化形态.
  • 摘要:《论语》"绘事后素"一则是孔子与弟子对话中探讨文艺美学的一个经典命题,它切实而且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重要文艺美学思想.这则《论语》纠结着"素以为绚"、"何以为绚"来加以展开,但却未能全面理解某种审美机制的发生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孔子的审美哲学存在局限.而从和合文化角度出发,似乎能够为之找到一个切中肯綮的解释途径.
  • 摘要:偏好相似理论是以需求为研究出发点,研究世界各国如何进行国际分工并进行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通过对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同主要贸易伙伴在需求上具有重叠性的分析,并结合偏好相似理论的假设,认为偏好相似理论是适用于分析中国文化贸易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基础理论.并以需求重叠为基础,提出了基于偏好相似理论的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体系,包括四个主要方面,即产业结构调整适应贸易结构战略、产业布局适应对象国分布战略、产业布局适应产业协同发展战略以及产业政策制定针对行业特点战略.并结合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提出了基于偏好相似理论的文化产业走出去战略实施对策,提高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使文化产业走向世界的步伐加大加快。
  • 摘要:冯班作为明清常熟藏书家的一员,勤于抄校宋元旧本,客观上为古籍的整理与保护,乃至传统文化的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且其将诗学批评与选本批评相结合,开创了一种新的诗学传播方式,带动一批晚唐诗歌选本的出现.冯班对于文学总集的整理与评点,表现出其对于前代文学传统的继承性和批判性特点.所谓的继承性是他能继承古代的优秀文化传统,追奉风雅比兴的儒学传统;所谓的批判性是指他能清楚认识当代思潮的弊端,并予以矫正,在诗学取向上避开七子的盛唐和钱谦益的主宋之风而另辟晚唐一格.
  •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国学则是其中的一部分,并且对中国的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产生了重要作用.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定窑,曾风靡整个中国乃至邻邦,但因战乱而失传.然而以"定瓷三杰"陈文增、蔺占献、和焕为首的定窑人以"光中华之绝技,创定窑之全新"为己任,经过近4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并坚持"文化兴业"的理念,深入挖掘定窑文化,使失传800年之久的定窑绝技恢复人间,并得到传承与发展.定窑在新时代的再度崛起,大大拓展了定窑的艺术架构和审美空间,提高文化品位与产品品质,为中国工艺美术界书写了一个巨大的惊叹号.
  • 摘要:何家琪(1843-1906),封丘(今河南新乡)人,是后期桐城派的重要人物,又是河南、山东两省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曾任洛阳教谕、汝宁教授,于河南学术有较大影响.王垿曾这样评价何家琪在河南文学史上的地位:"中州自前明李、何两先生以诗学昌迪后进,国初有雪苑侯子以古文鸣,流风既远,近世学者,日汩没于功利词章,风气亦少殊矣.先生乃扬起而振之,其诗文皆卓然可传于世."李指李梦阳,何指何景明,侯子指侯方域,何景明是河南信阳人,侯方域是河南商丘人,李梦阳虽然祖籍是甘肃庆阳人,但十一岁就随父徙居河南开封,李梦阳和何景明是明代文坛领袖,是"前七子"中诗文成就最高的,侯方域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以何家琪承继李梦阳、何景明、侯方域,可见何家琪在河南文学史上的地位.可以说,何家琪是明清以来为数不多的河南籍著名文学家.可惜的是,何家琪研究成果寥寥.本文就何家琪的文章学理论及其文章创作进行初步的探讨.何家琪作为近代河南籍文学家,他的文章学理论总体上符合桐城派,又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桐城派有一定的离心倾向。他的创作体现了山东、河南两省底层人的命运,表现出了鲜明的自律与创新,是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学家。
  • 摘要:本文在界定国学及文化产业含义的基础上,初步讨论了二者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关系.首先,本文指出国学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根基,指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重要的精神内涵。;其次,文化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刻板地依赖国学的;最后,文章指出了文化产业对国学的反作用:文化产业发达,则国学发展,文化产业落后,则国学难以广泛传播.文化产业是一个极其广泛的、渗透到各行各业的一种经济元素,文化产业的落后代表着本土文化影响力的落后,如果中国的文化在国外的消费传播中不具备影响力的话,那与之相辅相成的国学,则也同样不会受到广泛的接受与欢迎。
  •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是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艺术宝库,不应该仅仅将其局限于纯学术研究领域,而应该使其得到广泛的传承和借鉴,以至实现其价值创新.文化创意产业,如流行音乐、影视产业等,是新型文化产业,容易流于直露、粗糙、低俗.所以,多途径、多方面继承借鉴古典诗词中的精华元素,以补救新型文化普遍存在的低俗浮浅之弊、提升作品的审美品格和民族特色,就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追求.而古典诗词,无论是其独特美学内涵,还是其蕴含深厚的人文情怀,都足以成为灌溉和滋养当代文化的丰厚养料.古典与现代的对接,既可充分挖掘古典诗词的创新价值,使古典诗词在以高科技为支撑的创意产业中得到更好的继承、弘扬和传播,实现传统文化的价值创新,同时为文化市场和消费者带来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
  • 摘要:文化产业的出现作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近几年受到越来广泛的关注.在推进文化产业化的过程中,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学术研究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现学术研究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依赖市场的需求.在这一过程中,那些关系国家民族文化命脉而又缺少现实市场价值的学术研究势必要面对人才流失、资金紧张、无人问津等现实困境,即便是那些与市场紧密联系的学术研究,在单纯市场利益驱动的扭曲之下,也暴露了诸多问题.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与处理学术研究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与处理文化产业化对于学术研究带来的诸多问题,成为都必须加以关注的现实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知与处理的状况,关系着学术研究与文化产业能否得到健康的发展.
  • 摘要:文学史家以文学为文化事业,注重阐发《窦娥冤》的思想性.从文化产业角度看,《窦娥冤》面向观众、面向市场,以奇冤感动天地而显示异象为卖点,杂以不幸、弱势、善良、贞洁、孝道等在古代叙事文学中不断复制的"感动元素".其曲文作为"代言体",迎合大众观念、趣味和心理需求,缺乏思想深度和批判力度,反而因此在叙事上偷工减料,破坏了剧情内在逻辑.这也是历代戏剧乃至当代影视剧较为普遍存在的弊病,其症结—在于受众缺乏思考能力和艺术经验,曲高和寡,作者为迎合受众而降低思想艺术要求;二在于作者缺乏思想境界和叙事能力.二者互相弱化、恶性循环.批评家应当起到促成良性循环的作用.
  • 摘要:论文把世界性通讯社的发展过程与相应国家的崛起历史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论证了国家崛起与作为国家"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的通讯社的成长这二者间的互动关系.世界性通讯社的崛起需要国家“硬实力”的支撑。世界性通讯社的崛起,都以国家作为依托一国家的经济与政治支撑起世界性通社的迅速发展。世界性通讯社是一种文化软实力,它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范畴,硬实力属于经济基础、物质条件范畴。硬实力决定文化软实力。“硬实力”不一定带来通讯社的崛起。历史上,俄罗斯试图运用“硬实力”来获得“软实力”,但失败了,塔斯社日渐衰落:而英国路透社、美国美联社、中国新华社却成功了。英国率先进入了工业革命,打破了垄断特权,大大促进了制度创新,英国成为了日不落帝国,带来了路透社的快速发展;20世纪,美国掌握了最先进的制度文化,有效的竞争促进了美联社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睡狮已醒”,释放了整个社会的能量,新华社机制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实现了快速崛起。因此,世界性通讯社崛起存在一个普遍的规律——先进的制度文化是世界性通讯社崛起的内在因素。
  • 摘要:民国时期,随着新的学科观念的传入,"戏剧学"在学科建构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与此相匹配,剧场演出则是在实践上多所创获,并逐渐形成了"剧场理念",代表着"专"和"精"的追求,和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市场的气魄,为产业链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对当下的文化产业发展也不无启示.
  • 摘要:当下文化产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自身无法克服的问题.比如浮躁、急功近利、文化产品缺乏文化底蕴等.要克服这些弊端,亟需引入国学研究并继续加强国学素质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加强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人才的优化配置。专业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机构,文化产业的主体应积极与之加强横向的联合,建立起沟通的桥梁。高校也应积极面对市场,调整专业设置,优化师资配置,甚至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设置诸如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文化企业经营、文化市场运作、文化项目策划、文化经纪、贸易、咨询和传播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针对文化项目创意、策划、传播等技术性色彩稍弱而又特别强调文化素养的专业,加强国学基础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
  • 摘要:本文主要是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分析了过去和现在的一些优秀的国学读物的成功经验。对建构优质的国学读物提出了建议,应该回归学术本位,认真注意国学图书的表达形式,增强国学图书对读者的吸引力,在国学读物中,要有一定篇幅的导读内容。
  • 摘要:本文将莲池书院学子近代从业放在同一历史坐标系内,例举他们近代从业的历程,突出教育的后续评价功能,为当今社会转型和大学人才培养提供一些有益借鉴和启示。个体发展需要一种正常的社会环境。莲池书院学子精神能量的发挥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莲池书院是莲池书院学子人格的养成地,学子们获得了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判断能力。学子情深集聚了精神和情感的力量,化为意志和信念,支撑着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社会化进程。
  • 摘要:本文阐述了《孟子》中"义袭"一词,古人多理解主谓结构,是"偶然的(或外在的)义举",但这并不符合孟子本意.从语言文字内部出发,分别分析"义"与"袭"的义项,认为"义袭"一词应该状中结构,是外在重复的意思.
  •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良性发展的文明格局,是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生态文明,不仅是自然生态,还包括文化生态.作为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恭城在文化生态建设中的特点和走向同样有示范作用.恭城文化资源的特点是地处于南岭民族走廊,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中原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儒家文化与瑶族文化的融合,海洋文明与商业文明的融合.这些文化元素汇聚在恭城这一块土地上,加之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完全有理由将恭城打造为生态文明建设与民族文化建设结合的样板区,作为广西生态文明建设与民族文化资源利用的实验区.
  • 摘要:中国拥有众多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它们同时面临着人在艺在,人亡艺亡的濒危局面,对其保护必须提到文化战略的高度,保护音乐品种、音乐类型、某种传承机制、乐社、传承人乃至整个文化遗产的生态系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可针对生态环境、音乐本身、保护和音乐类文化遗产有关的人展开.保护和传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依靠全民族的自觉和全社会的自觉,而实现全民族的自觉和全社会的自觉,需要政府、文化事业单位、专家、学者、高校、媒介、民众的参与.
  • 摘要:本文阐述了韩国的史书《高丽史》和《朝鲜王朝宝录》里保有相当多的蒙文直译体白话文书,记载的时间段是自高丽第二十三代王高宗十八年(1231年)十二月份至朝鲜太祖六年(1397),这将近170年相当於蒙古、元朝和明朝的初期.语言特点上来说,不管韩国史书、中国文献,蒙文直译体白话的性格都一样,但韩国史书里的直译体白话文书,有些记录在中国反而很难找到类似记录,可以说它们持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指出元代的圣旨和明代的圣旨有必然的区别,元代的圣旨只是提出大纲,所以其内容一般都一样,但明朝的圣旨谈得很仔仔细细、多彩多样。同时韩国史书里文言和白话资料共存,同时直译体白话文之间硬译度参差不齐,如把这些特征同时考虑和分析,估计可以得出某些有趣的结论。
  • 摘要:本文主要从经济学投入产出的角度分析探讨原创性文化和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文化的投入产出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文化事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文化产业赖以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二者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文化事业的投入,其相当一部分产出在文化产业中得以实现。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而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是“以人为本”的题中应有之义。所以,要加大国家对文化的投入,不仅是繁荣文化事业的需要,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需要。
  • 摘要:与城市相比,广大农村地区虽然接受了三十余年市场经济的精神洗礼,但是从本质上讲还属于"传统社区",传统社区维系关系的纽带是以血缘、亲属和相互熟悉为基础的亲情、伦理、良心和习俗.因此,对于伦理色彩更加浓厚的农村而言,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与城市不同的路径.河北省藁城市岗上村以好人好事《功德录》为载体,将老百姓树碑立传的道德理想、好脸爱面的道德情感、随大流的从众习惯融为一体,朴素地运用人心向善、趋荣避辱的道德心理机制,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依靠对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孝老敬亲、和睦乡邻、和谐拆迁、调节纠纷等好人好事的记载和口头表扬、广播表扬的正面激励,引导村民追求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不断对群众进行精神催化,涵养淳朴的民风民德。从而使《功德录》成为培养文明新风、践行核心价值的“法宝”。
  • 摘要:雍正帝有《雍邸集》《四宜堂集》两部诗集,长期以来对这两部诗集的创作年代无人做出深入的考证.本文以《世祖仁皇帝实录》、《世宗宪皇帝实录》为基础,并结合已有的研究资料,对这两部诗集中的作品年代进行了考证.明确了诗集的编排体例,考证了部分作品的写作时间及各卷时间跨度.
  • 摘要:中国是诗的国度,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第一名片,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汉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结构的表意文字.汉字的诗意,本为题中之意.就汉字的整体来说,它具有完整的表意体系;就汉字的个体来说,它又是形与音义的统一体,亦即字的形体结构所固有的音与义结合一体。尤其是古汉字,以其生动而形象的造字心理机制传载着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信息,从不同侧面展示着上古初民的观念心态和悠远的记忆,堪称文化考古的活化石。从汉字发生学的角度加以观察,可以这样说,每个汉字发生的心理机制都经历着一个物化过程和物化回归过程。”“上面所说的‘物化’过程也就是汉字独特的发生过程,而‘物化回归’过程也就是汉字独特的认知过程。在汉字的‘物化’过程中,选取和制作怎样的物象,往往伴随着的是形象思维;而这个物象将蕴含着怎样的关系意义,则往往伴随着的是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汉字的发生过程是先民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完美结合的‘物化’过程。汉字的“物化”过程是如此,而‘物化回归’过程也不例外”。而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训练,正是左右脑并用,智力开发的最佳途径。
  • 摘要:在中国旅游文化30多年的研究史中,全球化及其理论逐步成为主要的理论参照和推动力.研究史呈现出多元渐进、综合有余、反思不足的总体特征,具体表现为旅游文化综述性研究覆盖面较广,但反思力度不足;旅游文化应用研究广泛开展,但深度不足;旅游文化基本理论研究呈现出新视野,但方法论体系不足;旅游文化发展研究范围逐渐拓宽,但实践性不足;旅游文化研究呈现出新形态新现象,但全球化影响分析不足等几个方面.对旅游文化研究史的生成及其现象的历史考察和深入解析,将为探索中国旅游文化研究在全球化时代的发展路径、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是对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要求的积极回应,是当前旅游文化研究面临的重要课题.
  • 摘要:本文就莲池书院的历史资源转化和文化产业开发对策,开展专项研究。在已完成的研究报告大纲中,已提出了初步规划,包括依托大众传媒,面向本地公众,开展与莲池书院相关的文化活动,给予政策扶持,整合优势资源,推动相关研究机构与文化企业的合作。
  • 摘要:本文阐述了国学热的形成,笔者比较赞成国学即国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学术这种说法。并对国学热产业化进行可行性分析,普通民众的文化心理需求直接推动了国学产业化的发展。不过,在国学产业化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如文化欺诈,过度的商业化。总之,从产业化的视角来看,国学研究的发展,国学热的升温,所涉及的领域将会越来越多。
  • 摘要:在"泛娱乐化"的文化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仍然面临诸多困境.一度流行的"国学热"或"汉语热"并不意味着国民的总体文化水平和语言应用能力获得普遍提高.国学资源博大精深,不应成为字典里、故纸堆里的藏品,学以致用方是最终目标.国学资源的文化和经济价值的充分发挥需要优秀的文化创意产品.需要在内容设置、传播途径、运作模式等方面精心打磨,不断创新;国学研究也必须以文化普及为目标进行应用型的转型.在这一时代需求下,跨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十分迫切.
  • 摘要:《红楼梦》有两个具体的年份提示: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提示这年是洪承畴变节降清的1642年,而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提示明朝灭亡的1644年,这两个确指年份及一些具体日期说明《红楼梦》的作者精通天文历法知识,在写作《红楼梦》时隐入了明末清初的历史史实.《红楼梦》的文本显示其作者具有强烈的的反对满清的思想倾向,因此《红楼梦》的原作者问题值得继续商榷探讨.从目前情况来看,《红楼梦》最可能的原作者是中国17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和科学家方以智,方以智是《红楼梦》的原作者虽并无直接史料证据,但通过《红楼梦》文本和方以智生平成就的综合研究来看,方以智是目前《红楼梦》最可能的原作者,这一论断可以立足文本,从方以智的生平思想及其著作与《红楼梦》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多角度考察论证.
  • 摘要:范仲淹的文学活动受到了谏官经历、谏诤精神影响,他的许多作品都是有针对性而作,甚至有些创作直接就是谏诤活动的产物.范仲淹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自己勇于进谏、无所畏惧、三黜不悔,有着强烈谏诤精神、责任意识的诤臣形象.范仲淹作品对其谏诤形象的塑造,由于其作品的广泛传播,对于扭转文坛柔弱文风颇为有力,构成了仁宗朝文学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诗文革新运动的内容之一.
  •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种文体表达,白话文,它简单易学,人人都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语义会发生变化。其他几个文明古国,几千年前古人的文章,现在需要考古学家才能解读一二,许多连考古学家都无法看懂。但是,中国人因为有文言文,所以,即使现代人也可以直接和古圣贤交流。这使得文言文是一种难得的传承性语言。更神奇地,还有一种文字——女书,是世界上唯一一种性别文字。有了白话文、文言文,还会存在女书,是因为女人是情绪动物,女书具有其他文字不能替代的女性心灵舒缓作用。胡适说,每个朝代都有白话文。其实每个国家也都有白话文,但是,只有中华民族,同时还有文言文和女书这两种重要的辅助文体。
  • 摘要:本文阐述了耿村民间故事研究历程,初期阶段研究论文类,著作类和学术会议。第二阶段,一些民俗学学者继续关注耿村故事,并发表了多篇文章对其进行多角度深入研究。并将其与中国其他故事村进行故事类型比较研究。第三阶段学界的关注重点开始从故事本体研究转移到其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处境、保护与传承上来。三个阶段不只是时间上的推进,更是研究程度的深入。前期的工作重点主要是采访故事家,整理故事资料并结集出版。这一罕见的民间文化现象引来国内外民俗学、文化人类学专家的重视和关注。大家纷纷做客耿村召开会议来集中讨论这一新发现的故事村现象。主要围绕耿村故事本体类型、影响因素和故事人作初步研究和分析。到了中期,各位研究者从各自领域切入,着重深入故事内部做本体研究。并将耿村故事与其他故事村的民间故事进行对照形成对比研究。这个阶段不仅对故事本身考察,还关注到故事所反映的伦理观念问题。开始进入到故事观念理论的探讨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积淀,后期研究刚刚起步。在经过了近30年的耿村故事发现、宣传、研究之路后,这一阶段的研究一方面是对前两个研究阶段的总结和反思,一方面要进入到形而上的理论分析层面。不仅要继续扎实地做故事本体研究,还要将眼光调整到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将耿村故事现象放入到人类口传文化的大视野中去考察。从开始发现一个新问题的欣喜与热情,到深入研究问题的踏实沉着,再到反思问题的客观清醒。这是研究任何问题应该有的学术姿态,也符合一般的研究规律。
  • 摘要:本文阐述了国学事业建设中任何一个层面的错位都将是对其它两个层面的忽视或裹挟。因为作为古代的文化学术研究,主要不是为个人的心灵秩序提供安身立命与终极价值,而是依据“仁”化为“礼”,致力于的是公共文化学术秩序的建设。虽然国学自宋明理学之后,过于理性化,陈义过高,但是在新的时期,这个事业的建设将不仅仅注重个人心灵秩序,还将对各个学科、门派、领域等的方方面面,在态度上是开放的、包容的,为整个社会建立公共性的古代文化学术的秩序。并对比分析国学产业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渠道,从产业体系的完整性看,内容生产和渠道建设无疑都是目前的“短板”。根据经济学观点,短缺经济和过剩经济具有不同的发展战略和政策需求。短缺经济生产能力过低,需要保护企业,保证供给。那么,对于国学的产业建设来说,目前应该着手去做的,就是要充分加强国学产业的内容生产能力,同时结合数字媒体的发展理念和技术手段,开发互联、共享、开放、融合的传播平台,不断创新有效的商业管理模式,这应该是未来国学产业的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因此,在文化产业的功能布局上,倡导国学产业的“内容生产”和渠道建设同样更迫切,这也更符合国学产业发展的实际。
  • 摘要:本文是在'脱近代'这一时代要求下,以探究韩国古典文学的文化产业作为主旨的.首先笔者关于'脱近代'这一谈论揭示了五种转换观点,它们分别是:机械的世界观向有机体世界观转换;直线思维向曲线思维转换;宏观史向微观史转换;分科学问向融合性学问转换;理论知识向文化享有的转换.以此为基础来与韩国语文学的文化产业衔接,并提出将韩国语文学资产实用化,大众化,增加附加值这三个目标.进而笔者将关注的重心移到韩国古典文学这一领域,为实现以上三点目标需在研究领域与实用方面加以开拓.关于研究领域,要开拓兼容现实性的新型研究并要革新古典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在实用这一方面,需要构建古典文学的实用中心,并创造文化产业现场的工作岗位.笔者以自身亲历的古典文学文化产业实例进行详细地介绍,将以上诸多理论形象具体化,同时也是强调了文化产业的重要性.
  • 摘要:对于电影这门被称为"第七艺术"的最年轻的现代艺术而言,代表中华文化精髓的诗骚传统同样浸润其中,并引导着中国电影艺术的诗意化走向.中国古典诗词所包含的优美和丰厚的意蕴,不但使电影作品具有了气质独特的古典美学风韵,而且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欣赏者的文化品味,同时,电影作品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也有助于保持民族艺术的独立性.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