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建筑科学>第三届空间设计学术论文及设计作品发表研讨会
第三届空间设计学术论文及设计作品发表研讨会

第三届空间设计学术论文及设计作品发表研讨会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台湾
  • 出版时间: 2007-01

主办单位:台湾空间设计学会

会议文集:第三届空间设计学术论文及设计作品发表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在科技的变革与台湾加入WTO的冲击下,许多传统产业相继出走台湾,台湾真的已经不再是适合传统产业经营的土地了吗?还是因为我门并没有用心去经营呢?埔里的广兴纸厂,并没有跟着产业外移的潮流,就地生根,在周休二日提供观光客自己动手做手抄纸,反而转型成为提供知性之旅的观光产业.台湾每年有数以千计的设计科系毕业生,创意能力使这些学生成为护传统工艺产业在台湾永续经营的生力军,本研究是和春技术学院商品设计系学生在“文化创意设计”课程中的作业,在学校中培养学生对社区工艺的热情、并将他门的创意投入传统工艺的转型与永续经营,以期单业之后,可以将逐渐没落的传统产业发扬光大.在建筑技术革新之后,台湾的瓦窑业似乎也渐渐式微.许多传统工艺在科技变革、生活工作型态的改变之后渐渐消失,而今,当我门想要再寻求这些先人智慧结晶的工艺,却可能找不到蛛丝马迹.本研究拟探讨三和瓦窑的发展以及其未来在台湾永续经营的可行性。
  • 摘要:六子连方又称鲁班锁,是中国古代的童玩之一.由于鲁班锁这个名称与其精密的组合特性,常被类比为传统木建筑的构造方式,如木构造之榫接组合或斗拱组合.但若仅从木构造的观点来看六子连方,则又可能局限了六子连方在建筑领域上的发展潜能。本文尝试由六子连方的操作逻辑出发,探讨六子连方的组合原理在建筑领域上的应用,分为以下三种层次讨论:1.构件层次→元素层次2.元素层次→空间层次3.空间层次→建筑空间。本文试图探究六子连方的“操作逻辑”,据此讨论建筑中三种不同层次的构成原理,并分别以案例来辅助说明,以期开发六子连方应用于建筑领域中的潜能。
  • 摘要:在设计产业普遍化之后,今日住宅设计中“家具”存有的现象,常发生在一种制作设计与非设计之间的吊诡关系。回顾现代室内设计的起源,其内容本质上就是一门空间创作艺术与回应社会文明技术之整合.所以,构成空间设计的艺术美学,是涵盖许多艺术、技术和知识养成中生活理念之整体反应.因此,我门可以见到室型空间导入设计创作,同时在室内设计所延伸的家具创作上进行跨设计产业的评价与选择,已经是必然发生之设计专业现象.
  • 摘要:当“永续发展”观念由联合国布伦特兰委员会(Brundtland Commission)于西元一九八七年提出来时,人门开始思考居住环境与自身的关联性,人类与大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人类毫无自制的破坏我门所居住的环境,也破坏了人类与地球的一个生态平衡,所以永续发展的观念也就愈来愈被重视.永续发展所考应的是减少对环境、资源的破坏与消耗,所以满足永续发展原则下之生态建筑理念研究,应该是尽可能的利用当地环境因子特色,使他更符合人类所居住的环境,并且降低不利身心的任何环境因素作用,同时,尽可能不破坏当地环境因子循环,或确保生态体系健全运作的人为设计及利用。如何将生态建筑的一些观念与手法,运用在永续发展的原则之下,将是我这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永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为“能满足当代的需要,而同时不损及后代子县满足其本身需要的发展”.该观念提出后,即成为世界各国及国际性组织在面对全球环境变迁及环境问题的最高指导原则.
  • 摘要:自古以来风就一直在人门居住的环境里扮演重要角色,对于居住在台湾的都市居民而言风更是不可缺少的,以适当的风来洗涤放松身心灵,更是受到大众欢迎,早期的艺术空间大多未考应风可以搭配运用,或无法控制风的特性,导致风量过大或小不适合场景而影响艺术空间的品质.近几年人民生活水准提升后情况大有改善,不仅在创造性与艺术性甚至在技术性也有所突破,欧美各国景观公共艺术空间观念已深植人心,都会中到处可见,由水、风等不同元素与公共艺术相结合之创作,也很普遍,除了文化资产、艺术雕塑品、造型、景观艺术也有很多精采作品,连日本对于风环境的运用都有可观的成就,我门期待台湾在生活品质提升的今日也能提升艺术内涵,鼓励公共艺术创作建设,能有更多创意特性又可亲近让人盛动的风景空间出现.
  • 摘要:在行政院持续推动“六星计划”,各县市机关整合各方资源运用,地方政府积极展开全方位推动,促进多元化发展,而都市他与现代化的反省使人门开始注意到生活文化的品质,展开了“社区总体营造”的运动,成为影响最深远的活动。近年,专业团队积极参与社区营造工作,为社区营造注入活力,而社区营造观点是希望民间能自发性的,再争取政府部门支援,但是理想与实际仍有落差,其中在社区环境中,过去推动各项公共工程,而轻忽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导致环境持续恶化,有监于此,而生态工法正积极在进行,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考量不同的环境地理条件,自然无法标准适用各地,而云林县正积极推动生态工法的一环,居民参与各项重要社区营造的课程,目的达到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有助于提升素质品质,所以以云林县为例,如何在自然生态中找到更多生态工法的素材,是重要的课题。
  • 摘要:许多人都有到行政机关来辧理各式各样业务的经验,然而时常会有找不到部门,或是因为标示系统不清楚,浪费时间在找所需到达的部门.标示系统是辅助空间上的明确性,在公共建筑物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这些标示或指示系统应该存在于空间当中的哪些地方,使用者到达一个陌生的空间里,会用何种方式到达所需要的目的地,依照建筑物内所标示系统寻找?或是使用询问的方式?在公部门的建筑设计当中,往往缺乏建筑物跟标示系统的整体设计,在建筑物完工时,才把指示牌随意的挂上,有时还会出现标示牌设置于不易找到的地方,标示系统的明确与否,关系着使用者是否可以直接到达所需要的目的地,也可以补足设计动线规画不足或有缺失的地方;本研究在探讨公部门之空间标示跟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以云林县莿桐乡、二仑乡、及土库镇为研究对象,调查建筑物内部空间及标示系统的关联性,及分析标示或指示牌对民众的明确性,并使用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来做统计分析。
  • 摘要:“观光客倍增计划”是行政院“挑战2008——国家发展重点计书”中十大重点投资计划之一,着眼于台湾优质的观光资源,希望藉由游客满意度的大幅提升,展现台湾观光产业的优势.其中屏鹅公路水底寮至恒春路段之旅游廊道为该计划“恒春旅游线”道路景观改善之重要项目之一,预期效益为建构南台湾的国际旅游环境,带动南部观光产业的发展。本研究系藉由“恒春旅游线”之屏鹅公路台一线444k~449k枋山乡长约5公里滨海路段,公路总局于95年3月间种植南台湾原生植物改善路容景观为例,以采用沿绿景观路廊线美化手法(范围包含护栏、挡土墙边绿空间、畸零地、道路预定地、地界边绿空间、行动咖啡车驻地经营区瑰等)界定景观道路的廊道空间,藉由景观改善前后视域空间之对照分析,以当地路侧住户及用路人之观点,对于道路周边沿线景观改善成效进行评估.提出一套整体性规划架构与基本主张.本研究初期成果,将提出景观道路规划方法与管理策略,对于未来实际应用模式做出客观之描述.
  • 摘要:装饰本身有不同材质、颜色、更有千百种花纹、样式可供选择.然而设计史上的先例,在空间中不是过份重视装饰之表现,就是完全忽视它.近代对于维多利亚式过份重视装饰的态度,使得现代主义的建筑师们决定反其道而行.但到了后现代主义时,建筑师门又将装饰带回空间之中.可见装饰(ormament)视为人类赋予空间意义的一种手段,因此有人说空间风格、特性、意义都是由装饰引伸出来的。 (陈宏忠)持平而言,对于装饰似乎很难有适当而中庸的态度。而以传统建筑而言其「内檐装修」的制作动机有下列三点:一、是界定室内空间二、是美化环境三、是满足礼俗上的需求.而西方对于装饰则是认为其有社会意义,甚至于认为装饰具有一、追求宇宙间万物的秩序二、仪式性的满足三、尺寸和构造技术上的精准。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装饰(材料),其在东西方空间中产生何种问题与诠释.
  • 摘要:在台湾,餐饮氛围空间的需求越来越高,在都市化出现一种以精致他的餐饮消费空间,建筑将成为商品化,成为消费社会的一种趋势.在空间设计的表现手法中,表现出营造情境和创造空间形象与氛围,来展现空间设计的一种手法,转换成空间概念表达与说服沟通的一种讯息,呈现在餐饮空间设计中,并且我门可以从中发现到,餐饮空间随着时代的变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是一种创造.如何利用餐饮空间中的“氛围”,探讨餐饮空间的想要传达的意境,是否能对应整个餐饮空间的主题做一个探讨,作为研究主轴方向。本研究利用叙事性设计方法来探讨餐饮空间表现手法,挑出本案例餐厅的主题、子题与题素,作为叙述性三层次的关系研究主轴,并配合文化符码(杨裕富1998)来分析餐饮空间的策略层、意义层、技术层三方面,并探讨叙(述)性设计方法运在餐饮空间上的架构与步骤.
  • 摘要:营房屋营造技术在包浩斯(Bauhaus)现代设计、营建运动影响之下,“机能”所具存的因素(factor)对应关系,让设计技术的操作被对闭在一种创作主体人自决、自律状态,而有别于过去传统时期的实践逻辑.这时候,建筑及其相关设计的良萎,受到社会文化传统的制约力量是较弱的;而实践主体者本身的资质条件和专业执行力,相对之下益显其重要性。这一事实延伸到后工业社会对于日益复杂的建筑与环境设计条件,则突显出设计实践者和其新设计技术与涵构背景两者互为融通的重要性。有鉴于此,我门面对后工业社会的后设计——维修型营造年代的来临,设计专业者的实践知能势必需要重整!以主体肆应外在职业、执业环境的变迁,才足以发挥新时代里的社会功能。今日台湾社、已经步入了组织社会状况,建成环境的价值伦理色彩日益鲜明,执行层面上文化资产和城乡发展两者必须相提并论;设计技术的实践过程,因此需要突破新兴工程技术与规范指标,并积极采取动态营造前提的生态融入式环境设计.这时候,以设计为一生产性理论基础,透过计书进行规划与设计,作为执行依据的“书图”制备,因此普遍被要求一种能够涵容“设计、技术与社会”三方的创作条件.本研究透过扎根理论,从城乡技术创新体系,探寻当代建筑与环境设计专业,融通维修型营造的潜势与机会,以建构在地的生态融入式环境设计方法论.
  • 摘要:邹族山美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的自我觉醒对抗文化入侵的外在力量,在政府施行许多现代他的政策过程中,多元他的价值已快速而显着地改变本地,新的事物像住宅、衣饰、语言充斥在居住的社区邻里中,由整体计画去协助人门重拾原始情感,由参与式设计操作程序与自力自建再塑场所精神.邹族为台湾原住民族群之一,社区传承诸多反映在住居形式与空间秩序的传统法则及社会规范,本地存在因不同地形环境因素及住宅品质,对地方性建筑而言显示出具有示范作用的建筑及空间构架,很清楚从大自环境与沿袭邹族祖先手中模仿传承的建筑秩序,已成为邹族的山美村邻里生活空间典范.本研究提供一种给予较好的保存与处理方法,建立一套“参与式设计”、“合作式建构”、“技术传承”方式,由了解社会结构,解决社区空间问题、筑忌、材料与型态传统上,使山美社区居民透过社区景观再造,建立社区生活博物馆环境实践与自我认同的机会.
  • 摘要:大型零售业从传统百货公司、量贩店到近几年购物中心以主题式设计开发进而带动蓬勃发展,商业空间已不再只是单纯以提供购物为目的,购物中心藉由强调空间设计兼具休闲游憩功能的消费经验,提升不同业态间之市场区隔与创造更高商业附加价值。而消费者置身快速演化的商业发展,对购物体验与空间的互动及设计要求将日趋重视,此与体验经济所强调的创造消费经验价值不谋而合.本研究首先以文献分析购物中心的特殊性与差异性,并以体验经济观点归纳购物中心服务空间之设计因素,再以台糖仁德工商综合区第一期开发之嘉年华购物中心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开发设计构想与经营现况,进而实地探讨空间消费与设计因素之关系,以期做为购物中心空间规划设计之参考。
  • 摘要:堪与学被广泛的运用在“人”与生活环境,从“生”之“杨宅”到“死”之“阴宅”,皆有密切之关系。台湾传统客家伙房于建设时,居住环境与建筑空间,都有一套设计原则,其应具有防御性、针对私密性与生活上之独特性,因此独特性之空间及其使用习惯,建设出与闽式建筑不同营建方式,另一方面客家人受儒家思想、风水与伦理观念影响下,创建出特殊之传统客家伙房居住空间.本研究探讨客家伙房在空间使用上之特殊性,在规划设计上探讨每个空间与风水格局有何影响,以做为日后客家伙房居住空间参考用。
  • 摘要:数位科技的应用是新时代人类生活的趋势,有效利用数位科技对个人及社、整体的发展都可能达成显着的提升,因此“数位台湾”也成为我国政府近年来的重大政策,教育部“创造偏乡数位机会中心”即是其一,数位机会中心的成立让偏乡民众可以学习数位科技,强化数位知识进一步提升社区生活品质,缩减数位落差.云林科技大学以在地优势及丰富的数位资源成立“社区数位发展研究中心”并承接教育部“九十四年创造偏乡数位机会中心辅导计书”协助推动专案执行.本文以专案执行的角度,以真正操作本专案的经验,探讨云科大社区数位发展研究中心在执行“创造偏乡数位机会中心”专案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及解决方式.本文对实际在社区执行的状况进行说明、分析及检讨,提出以下四项探讨议题:(1)机会中心的定位(2)不同单位对机会中心的期许与落差(3)社区专员的定位(4)机会中心的永续经营.从实际操作的经验发现,由于专案执行时间不足一年,原有政策及目标的设定具有不切实际的过度期望,因此,在各方面存在着操作上的困境,包括妇女数位学习的家庭限制、社区数位机会中心持续经营的条件不足、电子商务的产业链结不全等,与达成缩减城乡数位落差的理想仍有距离.本文以操作专案的经验作为主要研究探讨方向,整理在过程中实际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处理最后并发展出一套策略机制.
  • 摘要:医院,这个一般人认为只有看病才会碰触的地方,向来无法与“家”这个字眼书上等号,更遑论专司精神疾病的精神专科,因为有着不同于一般病患的精神疾病,为了确保病患以及看诊人员的安全,精神专科的空间氛围以及细部设计上有明显的差异性。因为医院的经费以及政策考量,成长效益的问题,设计上难免以院方(医疗管理者)做为设计切入的主体思考层面,反映在整体空间的表现上便是倾向于集中管理、方便服务的配置规划、效率与功能性方面的考量,在流动率偏高及客层易变动的情况下,病房设计通常较简单与制式,缺乏可长期居住的乐趣与个人化的空间氛围.医院与家两者设计方式的差异并不完全是生理机能上的差异所致,而是使用者存介于空间中的角色扮演,这样的互动关系也会间接影响空间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因此,在未来处理整体医院空间时,也该从使用者的立场进行思考,如此才能抓到真正使用者的需求.本次探讨案例之国军松山医院属于区域医院级,主要范围有:1.病房空间;2.护理站;3.病患日常生活区;4.服务单元;等四项为主.将针对各主要空间进行空间型态与氛围的差异性分析与探讨,有鉴于目前国内大多数医院设计因为层层考量,还是偏重于管理之切入点,较忽略在病患以及使用者的心理使用层面,希冀本研究能提供设计从业人员在医院设计操作上的参考,并为未来台湾的医疗环境带来更好的发展。
  • 摘要:都市是由不同个性、不同阶层、甚至是不同种族所构成,而每个人在生活上和所居住的都市有着密切关系,而产生特殊的情感在内。都市对居民所代表的环境情感是什么?什么事件、元素最能代表这都市?或是如何向朋友介绍系所居住的都市?简单而言,这些都是都市意象的意思,它是一种象征性(无形或有形)而能代表都市居民所感受到的都市模样,藉由意象元素将都市定位,进一步由这些元素来触发情感,并给予都市明显的表征,营造出特有的都市风情,产制独特的都市风貌,以增加竞争力,并强化都市特有意象型态,获取居民的认同感,再进一步配合都市行销,而来带动都市发展,以及产生都市的多元化目的。而本文将先从都市意象的元素,从以下方向来着手进行,进而了解何谓都市意象,而来进入探讨如何产制都市新风貌,方法如亲身体验、地方事件、大众传播媒体、口耳相传等。
  • 摘要:随着全球人口增加、都市化以及科技、物质的提升下,人类对于居住的空间需求产生剧烈的改变及其独特需求.全球都面临一个建筑于都市的问题:在人口不断攀升,而住宅空间随之减少,如何在有限空间中变化出无限的空间需求.本文主要探讨“开放性住宅”发展过程。开放式建筑的基本理念可简述如下:“空间的存在是恒常的,但其内容的使用却是变他的。”因此,这是一套关于理解环境中的可变与不可变之议题的理论与方法。这种系统可以在限制之下提供自由,在有限之中生产无穷,在一致之内呈现多样.作为了解与提供建成环境中关于“变化” (variation)的一套观念与技术.
  • 摘要:都市化现象人口大部分集中在城市,然而建筑物是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近年来工商活动的频繁,人类都市的功能越来越复杂,以前的都市充斥工厂、住宅、娱乐等包罗万象,但现今都市内活动频繁,加上第三产业带动,所以反面造成分区的不便,所以有住商混合的趋势!但是分区或者是混合皆有其优劣性存在,所以我门对于都市、建筑、人类生活的空间希望能够去了解台湾的住商混合是否有其优缺点,以利未来对都市空间及建筑的设计有所参考。本研究主要在了解在台湾住商混合之影响,从论文、资料、文献回顾整理,了解都市计划发展中有关住宅、商业的活动在都市中的关系与发展,并了解现在都市中住商混合空间的相关问题。
  • 摘要:随着台湾经济提升,国人的国民所得也相对提高,所以人门对于居住环境的品质也相对的提高,以目前来说,台湾地区的房价渐渐走向高价化,但是整体台湾都市环境居住品质并无实质上的改善,而的土地利用与供给越来越小,土地使用效益与建物使用的配合显得更为重要,其实土地在整个不动产的市场价位来说,整体看来是较为稳定,但是房屋却会随时间增加,而其折旧率相对提高而房屋的折旧率会随时间降低,然而随着科技与经济的不断进步,许多住宅开始往高层建筑、集合社区、休闲住家等方向发展,而不动产市场近几年开始攀升购屋率,许多人在购置不动产时…不动产种类可区分为预售屋、中古屋两个大方向,当投资人在投资不动产时也可区分为投资用、居住用等等,此研究探讨投资者在购置中古屋时的需求分析,各个空间个案分析可以了解到消费者的购屋意愿,进而提升中古屋旧有空间使用的评估规划.
  • 摘要:本文就近20年来在文建会的大力推动下,展开古迹与历史建筑修复与再利用工作,对历史建筑再利用的保守性与创意性进行论述。
  • 摘要:“城”在中国的时空发展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城”的本质内涵,指的是人门聚居时,出于生产、生活的需要,并有着经济、政治、教育、军事、防卫、宗教及民族等多方面活动的构成原因.既往,对中国书院教育制度与演化的归纳讨论,对书院建筑体现于教育制度下的空间行为(机能)与空间布局组织关系(情境)的实质意涵论述.本研究进一步以时空的论点,着眼于中国古代地方城市规划中,文教建筑设施的建置与分怖情形进行分析,藉由明清时期中国各省地方方志图版的读析,对教育制度(融合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与民族等活动的内化过程),及对中国城市空间文教建筑(外部空间)分布情形的演化过程,进行探究并验证不同时空中,存在必然的学校教育(思想)与建筑空间(设施)的文化形式与特征的一致性。
  • 摘要:本文分析日治后期台湾重要文学家西川满所书写的淡水文本中异国情调之想象及隐藏的文化意识,文本包括散文《刘夫人的秘密》、《楚楚公主》及诗作《感怀》、《夏日旅情》、《海泳》等几篇.研究结论发现,西川满文学作品常被归类于“皇民(他)文学”,但其淡水文本展现出特殊的日、台生活空间经验,藉着文笔词汇,将原有淡水历史史料及空间进行改写、其历史史料的改写、类女性化意识、童稚之心想象、传奇色彩想象,在当时淡水空间变迁的社会脉络下,有着深刻异国情调的特殊性。
  • 摘要:台糖公司在以三个捷运站贯串桥头糖厂之高雄捷运即将全面通车,并可能带来庞大人潮与商机的开发时间压力下,急欲以委外的方式将桥头糖厂闲置之土地与建筑体进行商业开发,此一以商业利益为优先之再利用对策,势将冲击桥头糖厂所富涵之产业遗址等文化资产价值。因应产业的没落及转型所衍生之产业遗产活化再利用等议题,为当代维修型营造社会体系所必须面临之课题,桥头糖厂亦无法自外于此一趋势.监于国内诸多产业遗产活化再利用的规划操作,因忽略与场域常民的空间活动历程及其相关背景成因相互连结,而造成闲置空间的再闲置现象;基于此,本文尝试藉由产业遗址再利用相关之文献,探讨产业遗址与常民空间之关连性,并藉此指出桥头糖厂再利用现况之问题症结,以作为日后规划实践的思考。
  • 摘要:台湾的传统庭园以“林家花园”马首前瞻,在台湾的社会中更是众所皆知,然而,林家花园却因为受到了的周遭环境、时代因素、庭园特色、人文风气、都市纹理等,也因为这些因素使得在空间的构成上产生了差异,同时于中国的传统信仰之中,“风水”观念也深根蒂固殖于民心,所以在空间的构成上也因此有所影响。在针对传统庭院的空间构成分析比较中,主要是藉由历史的阐述、文化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迁等,去对传统庭院作一差异性与相同性的观察,并且透过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与文献的探讨,去了解到传统庭园的空间构成与形式.
  • 摘要:社区营造从90年代至今已十余年,尤其是在农村的地方社造的过程中大多是老人、中年人和年轻人(学生),而在这一大部份的执行者当中又以老人和中年人为主轴,但在社区的实施运作上却需要大量有活力的、有行动力的人参与,故这一部份的人员大多是属于社区里的年轻人(学生).这一批年轻人随着岁月的增长经验的累积,尤其是参与过大型的公共议题或规划过大型社区活动的这一群人,在数次的世代交替下已经成功的去衔接起社造的执行与策划的角色,但随这时间的流逝这一批所谓“革命世代”所培养出来的社区人才间接的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及这一批“革命世代”的人才退下之后所要衔接的社造人才要去哪里寻找?在早期社区里往往会去培养一些所谓的青年军以便衔接社区工作的正常运作,或藉由青年学子参与社区的公共事务将其理念透过青年人力的参与给传达出去,但以现今的社会型态的转变在社区里的青年人力也将面临到一些青黄不接的问题,而这一些问题将是社区执事者与社区青年未来将一起去面对的社区问题。
  • 摘要:国际创价学会(Taiwan Soka association)之台湾创价学会,是以创造人生最高价值,且促进人类友好与和平并为推广和平、文化、教育之人本主义的宗教团体.传统宗教在进行宗教活动当中所需的空间需求以祭典方式为主,以固定地点或游行所产生出的活动空间,而台湾创价学会的活动空间有着与传统宗教活动空间的不同,探究依循活动内容的不同,使空间赋予其不同使用之意义,此不同点是本研究初步的探讨重点。并透过空间内的设施、摆设、活动内容区分空间的变换及多样性组合.试图解析台湾创价学会活动空间之独特性。
  • 摘要:国立台湾美术馆将室内空间机能活泼(化),让每个来到艺史空间的参观者,能感受艺术文化的风采;而规划展示、导览、艺文创作发表、互动型态…等等展览方式,求得灯光、音响、构造材料或建筑设备、资讯科技设施及各种操作因素相配合下,让艺术教育,顾及展览形式的多样化,还创造访客不同欣赏、体验观感的多元层次.本文试图以国立台湾美术馆之展覧空间规划方式与空间气氛营造的手法,探讨国立台湾美术馆如何规划现有室内空间,活化展览动线并提供体验式或观感式的空间美学;如何取决作品在空间里的展示手法与美术馆对外的传播策略,让观者产生兴趣、进而创造阅读行为.
  • 摘要:本文对水岸生态与艺术空间营造理念进行论述。生态空间是21世纪全球共同的宣言,就另类思维来说水岸生态与艺术空间的营造,亦是地方历史与生态记忆空间的传承。水岸除了是都市变化的润滑剂职务,更是提供市民与大自然直接接触的体验场所。生态空间结合艺术空间的再生,有助于地方艺术与文化的再生。因此,水岸空间不仅是都市发展的重要缓冲空间,更是提供市民社教活动、体验大自然景观变化的场所。高雄港十二号码头空间原来的意义已不存在,如今需要思考透过何种再生方式,让它发挥最佳效益,产生新价值,而水岸空间的规划就是一种面对当前都市实践生活价值的追求。
  • 摘要:长期以来这是个纯朴的小镇(东势),大量的人口外流,地震后经过政府的整顿,将荒废以久的旧车站重新利用,藉由东势客家文物馆,促进文化传承;以展现客家民族风范,使客家文化日益提升,让非客族了解客家文化的完整性,以落实照顾客家乡亲及带动地方繁荣与发展。本次的研究以“管理者”的角度切入,针对文物馆的空间管理及营运状态进行田野调查,是否达到史化传承的目地,增加社区功能意识的建立、社区环境和生活内涵的提升.
  • 摘要:本研究主要探讨奠安宫选址与北斗镇都市发展的情形,奠安宫位于彰化县北斗镇,是当地居民的信仰中心.奠安宫原名天后宫,本奉祀天上圣母(原地址旧眉庄),北斗镇于清朝嘉庆11(西元1806)年间,发生漳州、泉州居民械门,为了防止械门再度发生,将天后宫迁至北斗街重建,更名为“奠安宫”.迁移时,发生选址之问题,依照当地习俗,庙宇之选址乃是一件非常重大之事务,务必请地理师参与,以勘与学方式进行选址,以求达到庙宇建设时,确保地方之安宁及未来发展。然而,奠安宫之迁移,带动了人口及市场之移动,同时也影响了北斗镇的都市发展。今应用勘与学之角度来探讨奠安宫选址之原则,并探讨兴建后对北斗镇都市发展带来之影响。
  • 摘要:本研究计书拟以“台南市安南区海东里”为对象,透过实地环境观察及研究分析后,除了改善一般性的环境问题外,另外选定公园预定地及周围闲置地区,做为改造之基地,并结合地区意象,定位为飞虎生态公园.飞虎生态公园除一般之维护工作外,将以推动环境教育及生态保育工作为重点,期唤起居民的社区意识,自主性的参与社区活动,使海东里成为自主发展的永续社区.
  • 摘要:人类兴造建筑是为了满足居住的需要,喜树在这个西南沿海保有传统农渔村之聚落空间体系里,一般性民宅是众落中最常见的建筑.在传统的社会中,一个集体(聚)落型态可以反应出共同特有的社会文化观念;然而,在不同社会文化受各种限制条件下,各地方的差异性也会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本研究希望透过喜树地区来了解当地建筑类型,再依类型进行分析、分类以了解当地特色与风格.本文分为两大类:1.基本资料收集:以实地田野调查、访谈进行清查及文献资料收集,作为研究基本参考依据,以便于进一步深入研究.2.建筑类型分析:以当地合院式民宅及楼房式民宅进行研究分析,再探讨建筑构造类型分析。
  • 摘要:本研究主要以高雄县美浓地区的烟作生产空间—烟楼,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烟农的劳动经验出发,诠释不同时空背景下的烟楼空间意涵.研究方法希冀透过存在观点的空间论述,进行以下两个问题的探究,第一,美浓地区烟草种植至今已超过六十年,经由时间历程下生产方式的变迁,烟楼空间形制会有何结构性的转变;第二,透过烟农的劳动经验,赋予烟楼本体存在之社会性意义,来解释烟农主体意向对于烟楼空间存在的意义及价值。研究结果显示,美浓地区烟农倾向透过烟作资本及经验的积累,把自身的劳动经验实践在空间的营造上,但内心对于烟业劳动的惧怕,却渴求获得观能上的解脱,烟农透过主体意向去物化劳动所产生的各种以经验为出发点的行为语汇,实为一种合于生存或具有存在目的性的空间营造.
  • 摘要:桥仔头糖厂为台湾第一座新式制糖工厂,建立于西元1901午日本殖民期间.糖业为光复后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但随着整体经济结构转变,逐年衰退并大幅亏损,2000年桥仔头糖厂停产,厂区空间面临保存与转型议题。近年来高雄县政府陆续公告厂区内22处古迹本体,糖厂也于百年庆期间提出「糖业文化产业园区」构想,透过文史协会成立,艺术村进驻成果发表、糖业工业遗址主题博物馆开幕…等策略,保存完整的厂区遗址建物、人文艺术活动,延续糖厂文化风貌与产业价值。工业遗址的保存与再利用,已成为后工业时期先进国家的重要政策,在欧洲与北美地区均有成功的案例,也是台湾产业转型期必须面对的议题。本文以桥仔头糖厂建筑及土地使用方式为基础,将探讨方向(聚)焦在:一、厂区内古迹本体保存面临问题。二、糖业博物馆作为再利用之价值及思维.三、分析厂区建物以「R.O.T」方式招商所面临之问题与成效损益.以笔者在台糖长期服务之经营观念认知为基础,透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经营者访谈与经营成效量化资料的评估过程,归纳分析转型再利用营运问题所在,并提出检对与可能的改善建议,作为未来相关产业建筑保存与转型利用的思考。
  • 摘要: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员会于民国九十午十一月发函予各县市政府,说明各机关九十一年度开始辧理之公共工程新异计画采购标案,且金额达新台币一千万元以上者,需以公共工程经费电脑估价系统(简称PCCES)制作之电子档函送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员、.基于法令的颁布,古迹主管机关要求承揽之设计单位需按照规定执行,但由于设计单位多以Excel系统制作古迹修复工程预算,故在执行转换PCCES格式时皆需费时处理.而对于制作完成的PCCES档案,多数的古迹主管机关是看不出对错的,因此变成只要格式符合,内容是否完全正确便不是执行的重点。本研究将以古迹修复工程预算编列方式,就PCCES系统对古迹修复预算编列的实作经验做适用性探讨,并针对PCCES系统在实作中的不足性,提出修正建议与讨论.
  • 摘要:文化的传递是透过各种不同人文活动当做媒介,都市空间的解读则是藉由都市涵构与人文脉络的分析当做重要媒介,更是装载多元文化的大容器,扮演着解读都市文化活动与文化传承的角色;但因随着社会经济环境与都市空间结构的改变,反映地域性活动及生活需求的都市空间,常因机能和空间使用需求的改变,成为在都市中各种不同形态的闲置空间.这些闲置空间因为政府政策的关系,有了“空间与文化产业结合”的思维,且因应现今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已由文化创意为主的导向,从“文化创意”的角度植入空间,使得老空间有新生命,并以艺术创意与美学的核心价值来经营可带动其他技术与服务相关产业的创新,进而提升整体都市文化和产业发展的附加价值。本文藉由“高雄驳二艺术特区”为例,以文化与产业介入都市再生空间所形成的文化艺术园区探讨该类型的文化空间在整体都市环境中扮演的角色地位.
  • 摘要:“大雪山林业公司”旧制材厂的工业遗址,见证了东势镇40余年在历史上、文化上与经济上的发展,东势镇的兴衰深受该地区林木产业变迁之影响,而旧制材厂区的再生计画,是以成立“林业文化园区”为核心,因而九十四年度起,林务局与东势林区管理处积极规划推动“东势林业文化园区”,以尊重既存的人为与自然环境为原则,透过旧制材厂的重建、周边环境绿美化与空间再利用规划,将原有厂房机具的陈设与生产流程相关的林业史保存与文化的展现,并积极推动林业文化教育,以提供当地社区民众休闲游憩之生态公园.另外思考如何运用闲置30余年的空间,建构新的“林业博物馆”,推广林业文化与历史,完整呈现林业历史脉络,同时带动更多民众前来旅游,促使地方永续发展,且透过教育与解说,达到生态与环境教育功能。本文试图从文化创意产业之发展与东势林业文化作结合,以了解其林业历史脉络,作为未来园区之规画建议。
  •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是政府目前积极推动发展的政策,本研究乃试以陈立恒自创品牌“法蓝瓷”来探讨台湾当今文化创意产业之前景.海畅公司的董事长陈立恒以世界新名窑自我期许,自创品牌“法蓝瓷”,在二○○二年纽约国际礼品展获“年度最佳收藏品首奖”,二○○五年荣获国家产品形象奖“金质奖”,成为台湾外销代工转型的成功实例.法蓝瓷的陶瓷产品,既展现“新艺术” (Art Nouveau)的流畅线条,也显露东方元素特有的气韵,以大自然题材花、岛、动植物为主题,混合了中西艺术的元素,广受东、西方人士的垂爱.本研究希望透过陈立恒成功的实例,鼓舞更多对文化怀抱热情的文化创作者,继续为台湾的文化打拼,开创台湾文化创意产业新契机,发展出具台湾特色之文化创意产业,以达到整体经济的成长与促进生活环境的提升.
  • 摘要:台湾因应全球贸易自由化趋势,配合我国农业基础条件与环境特性来调整农渔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并掌握周休二日普遍实施的契机,辅导农(渔)民利用丰富之农业资源转型经营农业观光旅游服务事业,由初级产业晋升到服务他的三级产业,引导传统农渔业走向新契机.本论文经由休闲农渔业与传统农渔业之比较进而说明“休闲农业区”,并为该区域建立独特而鲜明的形象,并在运用手法上提出两点论述:一、整体计画与主题式区域规划:说明“休闲农业区”整体配置计画、景点串连、空间及活动属性、套装旅游行程规划等构想.二、休闲农业区建构与推广手法:包括社区共识与整建、活用游客服务中心、结合在地的特殊性(例如:蓝色公路、乡土文化与产业体验等)、行销、宣传、环境活用规划,创造渔村风情等。最后针对口湖乡金湖休闲农业区之建立给予营运管理与教育训练、园区整建及规划设计、休闲农业区内基础建设与福利、在地文化风貌等方面的建议。在结论中,强调“新农业运动”,目的在建构创意的农业,营造魅力农村,均衡发展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三力(创力、活力、魅力)之永续农业,达到强化居民认同、归属感及文化传承的双重价值。
  • 摘要:台湾农村朝向休间观光化之发展已有一段时间,为的是引颁传统农业转型,将农业和农村等有形资源,及隐含的教育体验、休闲观光和经营管理能力等无形资源做结合,形成一种新兴的休闲服务产业.根据现今政府推动休闲农业机制与方案,以云林县大埤乡产业现况为研究对象,进而分析产业的发展空间及方向。除此之外,更进一步探讨突破传统农村形象的意义及目的。
  • 摘要:近年来,政府开始推动文化观光产业,在台湾各地有许多文化产业,而这些文化产业是代表各地的独特性,各地方如何推广自己当地的特色,来吸引顾客的消费是为要点,而除了当地文化产业做为主要吸引顾客来源外,如何创造出创意空间来包装文化产业是(一)值得探讨的。云林古坑也因政府的推动开始有许多的商家进驻,虽然有许多的民宿或咖啡厅的兴起,但却缺乏创意的产业空间增加顾客来源,反而多了许多与当地环境不谐调的建筑,其原因即未有效利用当地环境和既有旧建筑.因此大多数的旧建筑并未得到妥善的利用,造成如今的荒废.如何有效利用闲置空间,并探讨旧建筑空间如何加入文化创意产业空间为主要研究方向。
  • 摘要:台湾城市的次文化族群生活中,“台客”已是一个彰显的小众族群,其价值体系透过该文化共同体彼此间的人际纲络、社交互动与行为空间等构筑过程,逐渐形成该文化族群的型式象征与符号认同的风格社会.本研究在调查“台客”文他族群的“生活形态”与该族群文化的“行为符号”,目的在试图建立该族群认同的型式符号,并转化为空间设计力的符码资源体系,以此作为该文化族群共同体的空间符号,并转化设计成为该族群环境文化认同的象征意义。研究调查对象以台湾都市次文化族群中的“台客族群”为对象,并以田野调查作为主要研究进行方式,方法上乃以文献调查、观察行为法与行为注记图调查法为主,调查内容主要为该族群的生活作习、行为空间与装饰符号,并以图像照片附注文字记录方式,进行生活型态模式与行为象征符号的资料收集,进而归纳推衍出台客文化族群特定喜好的生活模式、空间型态与物件装饰样式,并进一步归纳建立起该文化族群的符码体系,最后并透过其生活形态模式与行为象征符号,推演创作一消费空间设计案,作为该特定文化族群共同体的消费文化空间.期盼以此研究设计模式的提出,能对台湾都市次文化消费空间有一设计的参考,并有助于都市次文化族群创意空间设计力的研究.
  • 摘要:教育部自1995起,开始推展教育改革,以分权、分则的方式做为原则,似乎提醒我门除了跟随了欧美的现代化,而且要具有世界性的后现代教育观.科技大学日益增多设立,同时技职教育应与社、学习技艺相互接轨,在与业界与学界找出一共同及平衡点。本文旨在探讨,现行升学管道畅通,大学毕业成为基本修业最低指标,70年代国中毕业生当学徒的年代已不存在.社会依旧在进步,然而基层的建筑层技艺仍应继续保存,台湾是要长期仰赖外劳,还是提升自我民族意识,传承传统技艺.因此在科技大学的设计课程,应找寻多元他的管道以进行教育方针改革,如实习课程、建教合作案或是传承包浩斯的教育理念.,相信每位技职教育者都希望学生毕业后,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职场,也让业者省略更多的时间及金钱,再来培训社会新鲜人.将大学毕业生当成学徒或是职场上的先锋官,是教育界应直视的问题,笔者将以27午职场经验及现行社会技艺学习变迁背景认知,与目前科技大学的教育课程做一检讨分析,期能更加实践科技大学的技职教育理念.
  • 摘要:现今流行时尚界之整体造型设计,多以夸大手法作为创作表现,使得彩妆整体造型设计无法突显其主题性,此外在欧、美、日流行趋势之影响,造成国内整体造型设计界,对本土文化之融合欠缺创新元素.因此,本研究首先透过文献搜集与观察,了解整体造型时尚之趋势,而后藉由设计方法之目标树法拟定设计方针与情境描写法作为构思,同时以宗教文化中「马面」风俗的特殊元素为创作理念.其次,透过系统化设计程序之架构作为创作之研究流程,并以整体彩妆为诉求,发型、服饰及饰品为辅的搭配,将形态、色彩、质感及风格等设计元素纳入研究创作。研究显示,藉由此设计程序不但可拟定出一个明确的设计方法,更可融入宗教文化来满足整体造型的创意性及价值。
  • 摘要:就现代产业趋势与结构和工艺传习及当今教育政策体系之下,要培养出一位能够结合文化、艺术与专业及兼具有纯熟的专业知识技能、职业道德伦理态度、人文精神涵养,等等条件的人,已经可说是少有了,但是在于匠师技艺的薪传及文化资产的重建与保存之下,如何藉由这样的一研究个课题,而引导出“工夫人”的本色,让工艺的技术与精神得以延续——传承.纯熟的专业知识技能需要靠时间焠炼,且具有价值与延续性,更由于实务经验的累积而丰富了知识技能。职业道德伦理、态度,好产品会具体呈现制作者的执着与态度,并传递这无形的态度精神予消费者.人文精神、涵养,炉火纯青的技艺是对完美极致的坚持,亦是美感的灵魂,因为专注才能创造价值,亦透过物品传达珍惜的生活态度。最终本文将以家具工匠为研究对象,拟透过专业教育推广<职业训练中心>及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讨论、设置<台南·永兴祥木业>,多面向来讨论匠师技艺、精神内涵、文化传承等相关研究议题。
  • 摘要:台湾地方文化创意产业正如火如荼的推出,但很少有评价的机制.本研究藉由观光节产业活动为例,主要目的乃是希(望)以工学的研究法,将产业活魅力的模糊概念与思维以评价构造法(Evaluation Grid Method)做系统性的探讨.本研究是节庆产业活动魅力研究系列之一,台湾观光节庆产业类剔繁多,本研究根据文建会委托台湾经济研究院于2003年底汇整出的《台湾地方文化创意产业计划书》中102项节庆产业以KJ法将其分为四大类,继而结合观光局较新之2005年以月分类之观光节活动资料,再依属性不同分为四个向度,分别是:一.国际性与传统节庆活动、二.地方性与传统节庆活动、三.地方性与现代创意节庆活动、四.国际性与现代创意节庆活动。并以”宜兰国际童玩节”为例,以文献研究法舆访谈法分别萃取出产业活动之魅力因素,其中喜欢宜兰国际童玩原始理由是:喜欢戏水活动、喜欢表演活动、环境气氛、展觉活动、纪念品.童玩节的魅力具体事物是:人·音乐·水共舞、水喷洒在身上的感觉、水迷宫、水床上跳跃、各国传统舞蹈、距离舞台近、小丑表演.抽象感觉因素是:开心快乐感、异国传统风、亲近融合感.
  • 摘要:历史上台湾家具产业的源头来自于台南地区开始,如今在台南成立“家具产业生态博物馆”,有产业传承、也有地方文化资产重建社区新活力与再发展之企图.对于现今的文化产业展示馆不应只是收集老祖宗的智慧、供人凭吊,更应有积极作为:在既有文化基础上创新、在闲置厂房上活化;在社区互动上交流、在匠师技艺上薪传.配合政府大力推动社区营造工作,尤其在社区与产业互动方面更属重点建设,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地方社区与地方产业的相互合作关系,包括两者所扮演的角色、影响其相互合作的因素,进而期望透过研究发现,提出地方社区与地方产业未来可发展的合作互动模式.
  • 摘要:博物馆之数量与品质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博物馆经营良窳则是国家文化品质的表现.我国近十年来大量投入文化建设,博物馆之数量不为不多,但是多数之经营绩效不彰.二十年前起,由于市民主义兴起,博物馆再也不是仅以特权、以及社会特权阶级为主要的服务对象.并且博物馆也不只是陈列“过去知识经验”的地方,而是“启发知识”的场所,在此变革之下,科学博物馆应运而生.我国北中南亦设有属科学性的博物馆,但是经营的理念仍不脱传统博物馆的理念,因此科学博物馆的整体绩效仍不理想.有监于此,本文拟从国内科学博物馆与一般博物馆之经营绩效做一比对,在参考美国科学博物馆经营成功之要件,研拟出我国科学博物馆经营的方法,发挥其带动科学教育的功能,以及自给自足之道.
  • 摘要:台湾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以代工生产方式创造台湾经济奇迹.在大陆市场开放、2005年台湾加入WTO之后,台湾已经不能再以劳力密集取胜,产筑的升级势在必行.BenQ是台湾十大品牌之一,也是台湾品牌化过程的重要兴范之一,BenQ从德国铩羽而归,是否会使得一些想走品牌化的台湾企业却步不前呢?台湾的“绿色设计”是因为大批外销到欧洲的货品不合营地环保法规被退货,才成为设计界重要的议题。也曾经有外销产品因为没有遵守“京都议定书”的约定而被退货.台湾的产业体质大都是以代工生产为主,经济部已拟定7年期“品牌台湾发展计划”(实施期间自95年至01年),以协助台商发展国际品牌,本研究拟探讨在品牌台湾的过程,代工体质的台湾企业要转型到自创品牌所面临问题以及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期为无法再以劳力密集的台湾企业,化危机为转机的找到一线生机.
  • 摘要:绿建筑与生态建筑在世界的未来潮流中,是十分重要的议题,不仅仅是建筑领域,甚至到许多产业都开始重视这个问题,因为建筑是所有产业的火车头,在建筑领域中可涉及到的层面相当的广泛.绿色建筑与生态建筑最终的目的乃是为了减少在地球上的污染,以及提升整个环境的品质,使其达到永续经营的目标.此研究主要是探讨再生能源于云林地区的使用性,其中以云林科技大学为主要研究的地点,主要探讨太阳能、风能在云林地区所能提供的能源,应用其当地文化特色的建材与大自然所赋予的能源,使其整个环境是在不破坏的状态下而生,并收集相关的能源数据,加以分析整理,提供未来做研究的参考依据.
  • 摘要:本研究企图以基层劳动者与工厂空间内权力操控者的互动关系,探讨在权力操控下所形构出的空间文化中,基层劳动者与高级工程师间两者主体自主的差异性。本文的内容将与高科技产业中的“高级工程师”以出卖灵魂式的工作型态(唐瑛蔓·我把我的灵魂卖给了工作)作立基点,对半导体产业中另一基层劳动者作探讨,讨论在传柯(M.Foucault)的规训中,基层劳动者的空间文化中反抗关系。劳动者依附着工作空间内讯息架构的“论述形构”(discursive formation)行动,这架构出的论述已早被证实即刻在基层劳动者的,而劳动者的反抗与自主的行动又以何种型态回应.透过观察半导体产业的基层劳动者-“线上作业员”,观察在工作空间中的基层劳动者的身份、角色、立场,在工厂工作空间中认知与反抗.对照高科技产业中的“高级工程师”以出卖灵魂式的工作型态(唐瑛蔓·我把我的灵魂卖给了工作),在同样空间中不同自我意识的理性与自觉、冲突与妥协的对语,及权力操控与各主体中的所形构出的空间文化里的对语.在这些拥有独立灵魂的个人,其所面对的不自主的生产文化及空间中,是如何在权力操高者、柔顺的基层劳动者与冷峻的数据三者之间,是以何种特殊接和产生的化学变化?这些都是本研究讨论、纪录的议题。
  • 摘要:本研究在调查都市次文化族群“粉红族群”的生活形态与该族群文化的行为符号,目的在试图建立该族群集体认同的型式符号,以转化为空间设计力的符码资源体系。研究调查对象以文献资料、纲路资料的分析与对台中市次文化族群中的“粉红族群”为访谈对象,进行该次文化族群的生活调查研究,最后归纳分析建立起该文化族群的型式符号,以此型式符号的建立,形成对该族群空间设计上的符码系统,以期盼对以此研究模式对研究台湾都市次文化现象的型式符号有进一步了解,并期待有助于空间设计力的风格型塑研究.
  • 摘要:人类社会从原始穴居开始即不断地在思索、探讨如何营造一处舒适、便捷的生活场所.累积了数千年的智慧,历经农渔业社会、工业社会、以至当前的资讯化社、,透过数化资讯革命的科技能力,人类社会所追求的理想桃花源,正逐步地被落实与实践,我们现正经历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科技繁荣与生活上的便利.2005午日本爱知博览会结合大自然睿智的科技新未来,人类的科技梦想正创造着前所未有的幸福感.行政院于2006年3月的全国科技会议中提出智慧化居住空间等六大策略性生活科技产业的发展目标,5年内计划投入320德资金,以建构“智慧好生活”的未来科技化生活概念与绿色科技矽岛的发展愿景.随着资讯社会(information society)的到来,人门追寻居住环境的舒适、安全、资讯取得的快速与便捷,这些新的数位生活方式促进了智慧型未来屋的发展契机.因此,本研究透过相关研究资料的搜集、分析与计论,来建构台湾智慧型未来屋与数位生活设计的发展主轴与设计策略的发展方向。在这一新兴的设计领域思考上,论文的研究方法透过文献回顾的方法,对数位生活的意义与智慧型未来屋的营造策略进行观察与检视;同时藉由国内外相关文献经验的回顾与讨论,从中整理出可供参考之营造策略与准则,来论述、建构出适宜台湾数位生活与智慧型未来屋营造的设计策略与发展的模式,建构一个永续发展的智能化感性设计新未来.
  • 摘要:不动产的使用与开发势必与环境产生冲突,在全球永续潮流下;不动产的使用与开发不能够再只以经济效益来做衡量,而必须考量“人”与“不动产”及“环境”三者间的均衡.然而追求“人”与“不动产”及“环境”三者永续共存亦成为二十一世纪人们的共识.室内环境是否“健康”、“舒适”亦是今时居住者所关切的焦点所在.台湾地理条件为四面环海之岛屿且位于亚热带与热带区域在这多样化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下造就了更多不动产与环境两者间所面临的冲突与课题。基于追求兼顾“健康”与“舒适”及“节能”的住宅生活室内空间环境,制订一套满意评价模式,作为往后在不动产的设计与施工之应用与参考,以谋求人类“健康”与“舒适”的生活体验与感受,为本研究主要探讨之课题。不动产室内空间环境对人体的“健康”、“舒适”紧密相关,若是要确保人类使用不动产“工作”、“居住”的舒适性与健康则需要从不动产使用者之六种感官,即眼、口、鼻、舌、身、意等层面进行探讨,并从以人本健康为基础的条件下,谋求“人”与“不动产”及“环境”三者的永续共存与发展。
  • 摘要:长久以来教会以其神圣性自居,这似乎是精神性信仰的必然结果。太过属灵化造成教会的潜在危机,由于只服膺灵性与精神等无形层面的追求,在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世俗环境等有形、变动的层面会难以因应进而失去兴趣,久之关始故步自对,离世在自己之象牙塔里.从圣经来看,其实“教会”乃是一个国度的信念,而非指建筑物,教会原不应与世隔离,反而要去面对.若从神学观点来检视,教会不是只有礼拜的功能,这五种功能与过去只着重于建筑的空间表现不同,教、应具有宣扬福音、礼拜(在教堂进行之仪式活动)、教育(信仰基要真理的学习)、服务(不分身分与阶级的服事)、交谊(信徒之间或信徒与社区之间的互动)等意义。只是一旦从“圣”的教会进入“俗”的世界时,必须去冒着被同化的危险.本研究尝试在世俗环境中,探讨都市教会与不定性之社区在场所认同上交织之对策,期待教会能破除其有形无形之围墙限制,从社区互动着手将教会在地化,打开传杨福音之窗口,以达到阶段性宣道之目的。
  • 摘要:近几年社区总体营造以许多面向将永续发展的观念带入社区,从产业、文化、景观资源、生态;在社区中有许多设施、建设伴随政府推动的计划而生,从社区绿美化、闲置空间再利用到新故乡、健康社区的推动…,这些设施、建设、改造的空间、空地(如:社区活动中心、公共稻埕、广场、入口处…),其民众参与之规划策略方式与植入之形式、机能在居民后续的使用上是否提供需求的解决.本研究以斗六市各主要农村社区为主,针对已经过闲置空间再造之各社区活动中心,分析公共建设及周边环境两者间空间环境与设计策略关系,以闲置空间再造之策略、再造手法与居民参与及使用之现况调查,进行分析,研究其成败之因.经由对现况的调查与规划参与者、居民访谈后对应社区中闲置空间再造的设计手法,对社区活动中心的使用成效提出符合永续发展,预计将能获得适宜农村社区在社区公共空间中营造上的建议。
  • 摘要:台湾在1980午“残障福利法”正式立法时,即有无障碍环境的理念,在教育部推行“教育正常化”及“融合教育”的思潮下,如何建构一个“完全参与、机会均等”的无障碍校园环境,将是教育部与各级学校的当前重要课题与使命.自2000年开始,教育部积极推动各校无障碍校园环境的建置与改善,每年编列近1亿元经费补助学校逐步改善成为无障碍环境,更积极辧理研习与训练,针对县市政府承辧人员、学校营缮及辅导人员,辧理无障碍校园环境研习,宣达正确的观念与理念,强化校园无障碍环境的建置与改善,使身心障碍学生能在友善校园的氛围下学习.根据教育部在2005午12月所完成的全面清查统计,共清查114,171处设施,其中合格处占65%、不合格处占35%,不合格设施中,县市所属学校占66%,教育部所属学校占34%,这些数据显示无障碍校园环境仍然有待改善。本研究系针对大专院校无障碍校园环境建置现况与待改善问题作一调查,藉由搜集相关文献资料、教育部现况调查资料及大专院校承辧人员间卷调查结果作探讨,试图了解大尊院校目前在无障碍校园环境建置与改善上所遭遇之问题,提供作为相关单位推动无障碍校园环境工作时之重点宣导、教育与改善之优先项目参考。
  • 摘要:学校环境深深影响学生与教师的健康、学习、工作、休闲、情感、甚至场所感等,而学校以往对于室内教学环境的品质较为着重,学生学习表现也以室内教室为核心.近几年当教育学者与空间设计工作者提倡着校园环境解放、教学开放时,顿时户外校园空间的教育功能与意义变成必要校园设计的课题之一,有监于此本文将试图探讨斗六市国民小学,校园户外环境设施与空间,是否能够满足学童在户外校园成长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安全.娱乐.甚至体适能。与学习成效等条件.研究方法将以学校建筑用后评估法(school buildings post-occupancy evaluation)来逐一检核与评估,评估的项目内容依据校园户外环境基本的活动空间而制作,分为中庭广场、环校道路、通道、操场、游乐场、无障碍设施六大检核类别,问题意识以教学环境影响、孩童使用安全性、教育娱乐性等三部分为主要核心.
  • 摘要:在气候处于副热带潮湿多雨的台湾,现在学校体育馆主要提供体育教学、校队练习及正式球技竞赛,其照明系统应该根据不同的特殊需求来设计,如何有效控制照明光源达到一定的照度品质,以达到节能的目的。本文即针对云林县大专院校,其包含:(1)国立云林科技大学、(2)国立虎尾科技大学、(3)私立环球技术学院的体育馆,以现况调查及问卷方式来探讨,学校体育馆之照明设备:包含各种人工光源、照明器具,寻求合适的灯具配置,以求适应各种类型的活动及照明品质的设计原则,供相关研究及使用人员参考。
  • 摘要:各国在面临全球化市场竞争的产业发展策略下,设计产业工作室、事务所、立案公司林立,其经营发展与专业提升的课题,被日益重视.然而,全球数位化与网际网路的发达,改变了传统经营型态.室内设计工作室(事务所)经营型态组织结构的完备、运作机制之合宜,常是专业提升要因之一.台湾室内设计产业在历经三十年的经验累积,虽然已发展出具体经营运作模式与专业管理,且活力十足,然在相关研究中,却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试图透过系统化之视点,参酌国内规范与时令,采用观察与相关次级资料分析作为研究方法,透过整理各产业经营策略专题论述,分析其市场调查、业务型态、设计管理、工程管理、财务管理等机制,描绘出台湾室内设计产业经营型态的特征与类型,并就研究范围内提出现状问题症结与具体改善建议,供产、官、学、研各方研议与参照.
  • 摘要:照明设计的目的,主要是提供适当的照度、色温与照明方式,以解决使用者基本的使用行为空间需求,进而改善空间氛围.本研究旨在探讨室内环境经过重新规划及施工之后,室内照明品质的改善状况,并针对客厅及阅读桌面的照明品质进行讨论.本研究方法是利用照度检验仪器模拟室内改善前的照度与色温,再经由电脑光源模拟软体进行改善后的模拟,并依据此模拟结果进行施工.最后,进行改善后的实测,以佐证设计后的室内照明品质是否达到基本照明需求.
  • 摘要:台湾电力股份有限公司配电变电所位于高雄市楠梓区旗楠路与东宁路口,是为电台提供现代化变电设施,并且以融入环境与民众为目标,所以在设计手法上除了基本机能的平面配置外,业主更加重视立面造型与景观设计的手法,希望打破过去民众对于变电所外观造型的刻板印象与感官。
  • 摘要:高雄县凤山市文山国小因为现有校舍老旧,考虑到安全问题,政府安排设计规划竟图案予以改建。文山国小建筑面积为一千六百平方公尺,为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建筑物,屋顶采用双斜面设计,新校舍为弧形设计,建筑外观营造出人文艺术气息。在各期完工后,整体校园将构成圆形建筑体,且用绿萝代替围墙,未来的校园环境将可与社区融合。
  • 摘要:本作品以社区空间自力营造行动,表达传统乡村生活空间艺术化的可能性,并藉由不同操作方式呈现出更多元的视觉经验,其次,本作品的创作过程藉由“参与式设计、施工”来引发农村居民的共同话题,进一步开发创作思考,过程中邀请艺术家现场创作,创造居民与专业者沟通的平台,由讨论沟通中找寻美感平衡,在高度专业分工的年代,让居民再度找回建筑的热情与勇气。
  • 摘要:寻找驿站香草农场的设计轨迹,笔者意图以再生元件表达对环境景观与自然生态的尊重,在人类为环境制造出自以为是的建筑之后,设计不再只是业主与设计者之间的观念整合,环境的考虑因素更增加了“永续设计”“生态系统重”“人文思考”的蕴涵。
  • 摘要:公共艺术设置规划,在于从事艺术领域工作者来说,初步创意构想的设定与发展成形,必须具备高度的敏感度与环境设计准则进行前期规划、发展,施作材质的选用与施工依据来进行后期设置工程,并依据艺术指导进行造形建立与缩尺模型制作,针对初步构思来进行模拟发展,做为未来施作实体的重要依据.以中国古代神语动物“龙生九子”作为构想与进行造形模拟,配合温泉会馆环境中运用“水”元素结合,进行现场施工,并以马赛克造形拼贴配置多样色彩,来丰富视觉美感.
  • 摘要:本文对私立明德女中,明楼的设计进行论述。为提高使用率及新建筑空间本体能完全的应用,结合校方教育方针、使用政策,由建筑设计于室内景观规划两大专业族群合作,从应用机能,形式风格,建筑结构安全等同步统合、分工计划,以使用机能为导向、以实际需求为考量、以整体本土风格形式为出发,三方面共同研讨修正,完成具备机能效率、结构安全与形式美学的现代化教学大楼,并减少资源的重复、强化环保机能、提高行政效率的设计构想,落实最高的实用艺术境界。
  • 摘要:时空胶囊是一中记忆装置,如何包装胶囊是一种艺术。当我们将亲人的骨灰装入骨灰罐式,我们似乎也跟着将对亲人的记忆装入其中,在我们日后扫墓时,透过仪式,感染到有关往生者的故事。公共艺术创作是一种超越视觉经验的对原初环境的符号投射。本文对记忆与仪式介入环境之中的具体表现,通过“时空胶囊”--纳骨塔的设计进行了论述。
  • 摘要:纪念碑是对海军军魂的缅怀、记录,以艺术的符号将心、帆化作喜悦、自由、果敢冒险的精神。本文从设计理念、手法等方面对集体意识的凝固--“海军之心”左营指挥部公共艺术进行了论述。
  • 摘要:马尔地夫、普吉岛、巴里岛这些岛屿都被称之为“热带天堂”,南洋风情、明媚的阳光、清澈的海水和白色的沙滩以及岛屿所衍生的诱惑力、是最令人向往的休闲天堂.创作主题从南台湾热带气候环境感受到热带空间与人的互动趣味,营造出热带特殊风情,热带天堂是种生活型态,看似模糊不明确隐含着对生活美学的精准。木材的肌理各异其趣,道出了时间的流动;木材的温润货感,营造出了空间情境,以多媒材的搭配连用装置方式的演出,引出家俱、家饰与艺术在环境之中深厚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旧材料的再利用,旧作品再活化,是一种融合生态与环保意念再生的生活美学.把热带的地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特质作为发想;地理环境方面,以气候、阳光热力的变化,干燥与湿热的转换,以及热带区域动植物所拥有的魅力,和心理环境特质,感受到热情的、喜悦的、慵懒的,运用造型、色彩以及纹理的表现,搭配灯光把热带的特质表现出来.以漂流木为主要创作媒材,并结合多媒材(如:玻璃、铁件、旧木材、木屑、石头、灯光、纸类…等)呈现再利用、再活化的目标,配合“热带天堂”主题,带入到旧木工厂转型的展场,把活泼、热情具有吸引力的魅惑空间引入到展场,使体验者能感染热带岛屿的热力及动感,并跳脱旧有思想,从中体会像俱与生活微妙的互动乐趣.由老师带领着学生着手制作过程,学习实作方式作为教学实习,配合着艺术教学课程,构筑出做中学的热带天堂.
  • 摘要:在科技的变革与台湾加入WTO的冲击下,许多传统产业相继出走台湾,台湾真的已经不再是适合传统产业经营的土地了吗?还是因为我门并没有用心去经营呢?埔里的广兴纸厂,并没有跟着产业外移的潮流,就地生根,在周休二日提供观光客自己动手做手抄纸,反而转型成为提供知性之旅的观光产业.台湾每年有数以千计的设计科系毕业生,创意能力使这些学生成为让传统工艺产业在台湾永续经营的生力军,本研究是和春技术学院商品设计系学生在“文化创意设计”课程中的作业,在学校中培养学生对社区工艺的热情、并将他门的创意投入传统工艺的转型与永续经营,以期毕业之后,可以将逐渐没落的传统产业发杨光大.在农业社会时,人们最常厅到的问候语是“吃饭没?”,可见那时人门对吃饭这件事相当重视,然而,一般的平民老百姓似乎也用不起价格而贵的漆器.工业革命大量生产提升了平民老百姓的生活水准,却也淡化漆器在人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因为工商业社会的转型,职业妇女增加、外食人口也与日俱增,人门对餐具品质的要求越来越低,与方便画上等号的免洗餐具经常出现在我门日常生活中.有人说:“富过三代,才懂得吃穿”.而今,台湾已经从OEM时代逐渐跨进OBM时代,努力在未来成为一个“文化输出国”,将“传统工艺生活化”是新一代设计师的时代任务。
  • 摘要:宗教神圣性之表达原本就是教会建筑最根本呈现的内涵,虽因时代的变迁造成教会在执行宣道任务时,不再一昧地强调圣堂的崇高,而转进为多元化经营非仪式的活动,但教堂空间与形式的神圣性依旧是建筑营造的重点。若是要透过教堂宣杨信仰的功能及意义,就必须面临到接触民众的议题,而任何信仰本身就带着某种文化价值观.当面对跨文化的价值观时,所谓的「处境化」就会转衍浮现,它是配合该社会的文化处境把神的道传出来,使本地人容易接受基督信仰,因此称谓之.并且它应该是一种不断转化的处境化神学.本研究尝试在教会努力拓展与社区居民的接触面时,探讨信仰与世俗活动空间的整合与转化问题,期待能重新诠释都市教堂的神圣性,及兼具亲和张力.透过多元思考,教堂空间的内部气氛与教的动线序列均是可加以着墨的地方,让信徒自进入教会领域开始一直到参加礼拜仪式活动的整个过程中,都充满着戏剧性的诗意.
  • 摘要:莱特法兰克·伊诺·莱特Frank Lloyd Wright (1867—1959)他是一位活了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物,他的人生有很多的困难与转折,但他不因此而放弃对建筑的热忱,更护他在困境中求创新与求转机,因此他有三分之二的作品是在我门退休后的年龄中才完成,莱特他是非常有活力的人他并以学徒制的方式将他个人的建筑哲学传承下去.本文的案例中将以“莱特的娇生公司总部作品(1936)”作为主要的分析内容,研究方法则是运用设计文化符码三层说的系统理论,重新解读建筑设计作品,再由建筑作品内容中来得知他形式操作。因此本研究目的是透过此作品的分析了解设计作品风格的转向,最后由此案例“娇生公司总部(1936)”我们发现莱特大师创作过程与他的设计喜好及型式产生,设计发展的背后,其实是当时代的文化背景及流行趋势所支持,才能使他的作品能以创新的状态不断的行进.
  • 摘要:九二一震灾重创台湾至今已逾七年,而乡村区非都市土地新社区开发案兴建完成并完成安置受灾户计划者,其社区公共设施使用成效如何?使用满意度如何?依据内政部营建署九二一震灾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南投县于该次震灾房屋受损数量总数之多为全省第一位,且依据“九二一震灾乡村区重建及审议作业规范”辧理之乡村区重建民间开发之新社区案,南投县审议通过经核可之开发案件亦为全省之冠,且陆续已有开发案完成安置使用,故本次研究之范围以南投县境内经核可之开发申请案.且于94年12月底前完成安置进住率达60%以上之新社区为对象,针对其社区内公共设施使用之满意度加以探讨.研究目的:为寻求公共设施与使用者行为之关联性、使用者对公共设施的需求及使用上偏好之因素,作为将来该类开发案公共设施规划设置之基础资料、提供将来改善之方向与建议、提供该类开发案公共设施规划设计与后续研究之参考。本研究所指之公共设施系以九二一震灾乡村区重建非都市土地新社区开发案为主要研究对象,受灾户对该社区之公共设施使用之满意度,藉由各社区公共设施内容、种类、形式、动线等资料之搜集、访谈及问卷调查等步骤,以统计方法分析受安置灾民之公共设施使用满意度。预期成果与贡献一、作为将来该类开发案公共设施规划设置之基础资料.二、使用层面等存在课题之探讨,提供将来改善之方向与建议。提供该类开发案公共后续研究之参考。
  • 摘要:住宅环境的好与坏影响生活品质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以云林县之低层集合式住宅现况环境空间作分析探讨,先采意见调查、访谈,再依住户居民类型、活动行为、建筑材料与设备、及整体规划做分析,以其对于住民之居住空间有所改善。其目的以绿建筑指标反应低层集合式住宅之现况以提高生活品质,也针对集合住宅达到永续建筑之目标.
  • 摘要:由于社会和时代的变迁,资讯藉由网路的传递,使得知识暴增,学习的时间和距离缩短;而教育改革的步伐也不断向前迈进,开放式教育、校园环境、教室布置…等,强调的不只是实用、美观,而是“教化”的功能。尤其是“教学步道”的规划与设计,可充分、适当的运用学校任何角落,让学生经由探索、亲身体验的活动,在没有压力下自发性的学习,提升学生多元智慧与创新的能力,不仅为学生提供一个更良好、更舒适的学习环境,也使“境教”的功能完成发挥.因此,本论文将经由生态环境、开放式教育、空间规划等相关文献而回顾探讨云林县石榴国中校园环境学习步道之整体空间规划及空间与动线之关系。
  • 摘要:台湾社区的发展历程中,传统市街与街屋以往是社区居民生活重心所在,街屋便是当时生活所需活动与行为的实质空间,而当中的建筑空间改变与形式则表现出当时的技术与特色.法国文学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的符号学作为辨识城市面貌表现的研究工具,以达到解析城市符征所欲表现的意义,使得全文可以朝多面向角度来探究街巷发展形式与生活者间的真正互动关系,更张显出城市生活其实是与许多因素环环相扣的,并非完全可以由实体的建筑成果所代表.黄衍明《寻找失落的故乡—台湾城乡纪实》中曾经描述:划过地表的线条有两种,当水渠划过大地则成良田,而道路划过田野就成了都市;这就意谓着不同的时代虽然用同样的“线条”却永远都划不出一样的成效来,“水渠”让农业时代的土地有了耕作的价值,相对的“道路”在这个时代似乎也是另一种经济的产物但也拉开人与人的距离.在云林科技大学于1991午在斗六市龙潭里设立招生开始,龙潭社区就起了变化,龙潭路段的建筑物增建、改建和扩建,年年增长.从以前的农村慢慢转变成文教商圈的龙潭社区,因着建物变迁会对龙潭社区空间带来什么冲击?
  • 摘要:休闲与人的生活习习相关,近年来在业者移植国外大型健身俱乐部的经营模式来台后,使得运动休闲产业更为蓬勃发展,除成为一种富含时尚与时髦意涵的流行标的外,更以健康、塑身为形象包装,逐渐的开拓了国内健身俱乐部的市场,部分国人从事健身休闲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加入健身俱乐部已蔚为潮流.美国学者George Ritzer所提出的参当劳化观点,在讲求理性化(效率、可预期性、可计算性、控制)的现代社会,亦带来负面的影响,过去休闲可以被视为逃离规律生活的方式,然而这种跳脱理性化牢笼的方式逐渐也被理性化,接受了科层制的原则,本文是要分析休闲如何的被量化,以及它如何透过理性化特性来影响消费者.
  • 摘要:本论文主旨着重于都市验展之意义探讨,将都市建造过程做一回顾式的重新省思,以检阅都市整体空间发展脉络之意涵.其中以(1)都市发展(2)中西方文献探究(3)个人对都市发展之观盛作为论文发展之架构,包括三个阶段:一、迈入都市发展前.二、发展都市设计过程中.三、都市发展设计完成.以延续都市发展的历程,来验证可行性与适当性,并对于设计过程做一检验,做为都市发展脉络之研究方法。
  • 摘要:现代都市不断的出现一些“失落的空间”,而这些空间的成因大多数是由于互动、共享的“公共空间”的隔离、破制,以及消失.而在不同社会有它不同的发展进程以及个剔的需求,但是,“公共空间”的建立或是重建都会是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每一个社会的重要课题,不管怎样,人还是喜欢(聚)集、分享共有空间,这是永远不会过时,甚至由于大都会的发展而更形重要.“公共空间”并非有一个广场就必然会成就为“公共空间”,它是由实际运行的互动、分享关系纲路所形成的,因此我们需要另一种更开放的“公共空间”的定义以及操作的方式.本文试着用新的元素或方式介入,将公共空间转化成容易使用且有助于人与人交流的“新公共空间”.
  • 摘要:1950—1970年间,台湾在“以农养工”的政策之下,为了发展工业,推行农筑肥料使用,并搭配土地重划、农机具机械化等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从农村中释出大量的劳动力,进入工厂工作,留在农村的尽是老弱妇孺.自1963年起国内工业生产净值首次超过农业,从此台湾社会迈入工业化的时代.随着台湾工商业社会的蓬勃发展,这些来自农村的知识分子,有感于到工业化对农村造成的诸多冲击,并疲于面对都市的紧促节奏,因此有人放弃了在都市中的社经地位,选择离开都市,返乡务农过生活.这种“回农”现象在美国、日本等地都曾经发生.本文试图探讨台湾农村知识分子离乡与回农的历程,以及其流动对于城、乡环境的影响。
  • 摘要:从国际样式、现代主义开始,造成全球的普同性与单一性,处于这个时代中,此种情形的产生造成了各地域之间丧失历史文化及其脉络;而现今处在如此特殊的时空环境底下,随着本土化思潮之兴起,塑造台湾本土特有环境风格便成为重要之课题,而我国园林在历史传统的文学思想及文化艺术之影响底下,讲求气韵、意境之美,将艺术与自然相互结合,成为我国特有之风貌,在我国传统园庭园中长于情景交融之意境表现,运用着写意之手法,创造出自然、清幽、淡泊、宁静、适意、生动等之境界,本研究希冀藉由叙事设计思维模式将其内容可拆解为:主题—子题—题素,从造园命名后,依庭园命名所发展出来之“情境”逐渐往“具体化”发展而推敲出“各个景点”之关联性及其位置,最后则接续“设计形式思索”,将整个造园里景点的位置关系决定出来形成配置定局:本研究企图解析园林之创作,以提供相关领域之创作者及其相关研究参考。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对高雄学园的想法和期待。进一步以地方产业发展的角度,尝试探讨高雄学园概念与经验背后的意义,并以先进智慧型产业园区的概念与设计产业的发展为题,描绘这种尚在酝酿与成长发展中的经验,并进一步指出高雄学园的价值与可能的发展趋势。
  • 摘要:为了维护国民身体健康,环保署于民国95年6月21日订定“室内空气品质管理法”(草案),将经立法通过后颁布实施.由于室内装修行为的操作模式系室内空气品质优劣之关键,(又)室内装修业者为直接贴近市场的业务执行人,预期本管理法的实施对室内装修业将带来相当程度的影响与冲击.因此本文针对“产业现行及未来营运建构模式的差异性”做比较分析探讨,以提供从业者做预警准备,并制定有效的因应对策,来突破可能发生的瓶颈;更把握这契机将产业转型升级而奠定专业地位,以达永续经营的目标.同时,提供政府落实推行政策的建议参考。
  • 摘要:建筑论述或建筑史论述的发展与传统建筑研究是同步进行的,建筑专业面对传统建筑研究的态度,直接影射了建筑史论述发展的现况,也反映出建筑论(述)发展的可能性。本论文透过台湾传统建筑研究概况的检讨,来批判我国建筑史写作的一些危机,同时也藉由这些危机来指陈建我国建筑论述的困境与建筑发展的困境.
  • 摘要:台湾的产业文化资产概念与保存方式,仍有一些尴尬存在;部份保存活动乃由地方发起,有时会因其理念与诠释观点受到“地方”的限制,而使得产业文化资产的意涵,未能得到完整的发挥.此外,许多私有产业以营利为主,并以“额外负担”来看待文化资产的保存,即使公部门积极介入,其过程仍十分艰辛.要永续经营产业文化资产并非易事,且有时会让营利凌驾于保存之上,并危及文化资产本身;如何在永续经营的主体意识下经营文化产业,甚至将新的技术与观念有效注入产业遗址中,使其得以再生,均是当代组织社会中所必须面对的课题。本文以熊彼得(Schumpeter,1883~1950)提出的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为基础,论述架构于该理论上的技术经济学、技术社会学和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将其置入于产业遗址再利用的思维中,尝试导出城乡技术创新体系下的产业遗址再利用观.
  • 摘要:产业文化,不仅在过去、现在、未来都将牵引着社会及文化、经济乃至政治层面的思考逻辑,亦形塑了空间分布状态.在全球化宰制的趋势下,各国几乎都重新摸索文化资产的活化机制.具备独特历史脉络的台湾,不应一昧套用国外模式,拘泥于选择“型”的构面,必须跳脱出文化要不要保留、计书该由谁来执行等表象问题,而是以社会代理人的角度来审视文化资产于后工业时代中蜕变的可能性与机会.因此,本研究以高雄糖厂为研究主体,透过评析台湾糖业公司经营体制、高雄糖厂经营现况、高雄新市镇开发计画、各方团体意见,来探究其高雄糖厂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并对现行规划体制提出建议。
  • 摘要:台湾有很多被遗落的空间,具有许多社区营造因子的茅埔城也是其中之一.早期茅埔城水利不兴,开垦困难;早期至茅埔城开垦的汉人,面对附近的泰雅族与平埔族的威胁,为了自保而必须做相当程度的结合,同时,土地的分配亦强化了茅埔城的居民地区意识,逐形成茅埔城传统社区的风貌.本研究以点、线、面三个主轴,从说明茅埔城当地的社区营造因子.第一个部分是以当地社区特色为点,包括地方传统之文化、建筑、文物、历史的保存,主要将以永续经营做为方向,第二个部分是将点串联成为线,第三部分是茅埔城整体性的规划,藉此点、线、面的社区营造因子的调查,发展出当地独特的社区特色.
  • 摘要:“历史性建筑”在都市发展过程中,往往位处早期发展地区,随着时间之演进,这些地区慢慢开始呈现窳陋之现象,遂有更新之需要,面对历史性建筑,在静态维护保存之际,更重要的课题在于如何重新赋予新的生命力,以融入人门的生活当中,在国外已有许多更新成功之案例是藉由历史性建筑之再利用,重新赋予建筑新的生命,除能建立地区之特色,促进地区的再发展外,更能肯定了老旧建筑在都市发展的过程中所具有的价值。依此论点从文化空间的角度探讨老街的形成和本身建筑物所具备的历史价值,此历史建筑对地方人文特色的影响和地方文脉的形成具有相呼应的关系,并重新的将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环境包装,除了能美化老旧的市容外,还能为此地方带来新的人文空间,提高地方特色.藉由新、旧空间与新、旧材质相互配合,让历史元素现代化,现代元素传统化,让两种充斥的空间表现出相互之间的融合,显露出一般和谐一致的表情,表达出新旧是相互交替的表现.而在旧建筑和新招牌的整合下也同样的展现了互相融合的历史空间再造,在历史建筑的保存和与其商业经营上提供耳目一新的示范.
  • 摘要:与近几年来,高雄市城市发展与变迁,充分利用海洋首都的特性,逐渐跳脱出“文化沙汉”的污名,发展出高雄的独一性,就目前台湾整体来看,由河川、港口、都市结合成为都市核心的区域不多,而河川正是连结海港与都市的重要一环.都市场所的改造在都市的发展上一直是个重要的课题,尤其是对于已发展的都市面临土地使用不当、公共设施不足、都市景观呈现頽废等情况下有良好的改善效果,其目的不外乎要开拓出更舒适的区域环境,高雄在“去工业化”的城市变迁过程,新的城市政策激发新的公共建设思维,亦鼓励在地建筑菁英参与城市的改革运动,这种现象在南台湾正形成为城市建筑新现象,而其思维的来源,即是在都市更新中,活化旧有场域与空间再生利用,Christian Norberg--Schulz所着《场所精神(Genius loci)》一书提到,场所精神的形成,是利用建筑给予场所的特质,并使这些特质与人发生亲密的关系…….场所必须包含时间、文化与建筑所涵盖的整体环境,以高雄市爱河沿岸为例,如何从以往人门口中“黑龙江”、“臭水沟”中,蜕变成一条带领高雄市进步繁荣的新典范,带来大量观光客与人潮,并成为高雄与全球接轨的一项创新策略.
  • 摘要:地方产业发展往往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生产体系及生产方法对于空间形式均产生有形或无形的影响。澎湖因受地形气候影响发展出地方性经济产业,使得当地建筑极具特色.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即系了解地方性经济产业之类型对于地方性产业建筑影响研究的角度出发,检视经济产业活动于空间地理上之呈现,以了解该产业于空间中之发展及空间分布.研究方法上主要以文献探讨法作为研究基础,将澎湖地方经济产业之特性与聚落组织空间及产业建筑进行分析讨论.rn 得到以下结论:1.澎湖地区的地方性经济产业可分为农业、渔业及畜牧业,其中由于澎湖四面环海、渔获丰硕,因此渔业活动成为该地最重要之经济产业.2.聚落立地条件受经济产业之影响多为直接临港或间接临港者,且为避风必须建于山凹或下漥处,多采背风及向西、南或东的方向。3.受渔业的自然经济生产所构成的众落组织,聚落中必须有中心性、公共性及公信力的空间,做为界定清楚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空间.4.受经济产业的影响所形成的产业建筑有石沪、煮干鰛鱼灶及鲣节工场.石沪为利用礁硼随地可得的石材为筑石墙,借涨退潮插补捉鱼类.后两者为渔获加工业的产业建筑,其技术皆为日人引进.煮干鰛鱼灶由灶台、烟囱及咸汁构三部份组成;鲣节工场则由调理场、冰藏是、会库、焙干室…等空间组成.5.产业建筑的设置地点为节省作业时间、避免造成居住污染及便于运输的三个考量下,因此形成下列择点趋势:A.靠近港口、滨海地点。B.(聚)落外围.C.联外道路旁.
  • 摘要:921大地震后,日月潭国家风景区(sun moon lake national scenic area)德化社Dehuashe地区,由原本的特产商业空间逐渐转型为民宿经营空间的迹象逐渐增加中,由地震前的2家增加至地震后5年2006年的每6间住家便有一间民宿,呈现高密度民宿集中的现象.本研究将探讨日月潭国家风景区德化社地区从事特产商业行为及餐厅业者为何转型成为民宿业,在转型过程中针对民宿空间的设计与想法,其所面临的问题与困难为何?是如何突破的?转型过程当中所面临的相关细节将是本研究所探讨的主要重点。旧建筑将变成全新的民宿空间时其中空间的变化与规划是经过何等的讨论与再造呈现的结果,空间格局完成后其空间所呈现的气氛如何决定,室内空间与户外空间的互动与变化及业者的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区剔等,将是本研究的重点。
  • 摘要:传统工匠年代建筑物的营造,在建筑之前堪与师先择地及相地,定中轴线角度确定后,大木匠师可据此方向参考“口诀手(册)”(寸白簿)判定吉凶尺寸并画屋样1,图书出来后,即可算料,同时再施工时制作一支“篙尺”,在篙尺上记下侧样图之细部高度、榫卯尺寸,便于施工现场丈量。所以在传统年代的工匠认知大木匠师的技能必须具备“吉凶尺寸的判断”、“绘图表现的能力”、“制作篙尺的技术”,也因此指称传统大木匠师为总工程师.本研究题旨以传统建筑大木匠师其营造技术的形式表现为目标,藉由匠作技术中的“符码系统”为研究旨趣,分别透过传统大木匠师营造技术形式中的“寸白簿”、“图稿表现”、“篙尺符码”、“作工画绿”来诠释“符码”作为“技术形式”与“营造表现”的关键所在.本研究发现:大木匠师所掌握的技术媒介(寸白簿、图稿、落篙、作工画线)主导着营造过程中“格局择判”、“建筑规划”、“施工管理”的关键,在缺乏以文字形式或图式表现的传统营造文化中,大木匠师如这般似“玄化”的建筑营造构成术,使的他能够在“匠帮”组织或“主雇”关系之间,存在这一重要的“能匠”地位.
  • 摘要:古迹·历史建筑修复工程,不论是材料使用、工匠考量以及施作工法都与一般现代建筑物不同.然而国内古迹修复工程中,特别是大木作项目之工程单价、工率合理范围,并未建立较客观的资料.所以一套从设计、施工、监造皆可依循之施工规范,以及合理造价,是整个修复工作成败最重要的关键.为了弥补目前无合理工率值可供参考的缺憾,本研究共访谈了六位专家,包含了一位建筑师、二位营造厂负责人、三位木作匠师,目前仍积极参与古迹、历史建筑修复工程。他们提供的意见舆工率数据,可代表实务界的现况与实情.调查时并将大木作分成“日式木造”建筑与“传统大木造”历史建筑两大部分,并按仿作、中度修复、轻度修复三种不同损坏程度,统计其施作工率。日式木构造并区分成屋架、木构架、璧体、地板、装修与榫头、门窗等六大类,其完成22个细项,42种工率值;传统建筑大木作构造部分分成垂直构件、水平构件、出挑构件、拉击加固构件与其他等五大类,共完成15个细项,40种工率值。而仿作工率之内容包括a.打板放样b.初胚成形c.起线(鏊)榫d.假组立e.现场安装组合五个阶段,前三项所需工时约占工率的3/4,而后两项的组合约占1/4.本研究最后针对大木作的造价、工率合理性问题,及影响工率的因子进行讨论,并提出建议事项.另外,完成之工率资料,可供古迹、历史建筑主管机关在审查或核拨工程经费之参考,而建筑师在编列预算;营造厂在估计成本或拟定投标金额时亦可加以应用。
  • 摘要:传统庙宇是早期先民的信仰中心.也是先民对于人神关系之间的诠释方式,都藉由传统庙宇的空间规划跟围塑反应出来.而在台湾的传统庙宇之中,以台北三峡祖师庙视为三峡地区的信仰中心,而在三峡地方人士的主导之下建设过程最为岩谨完善,相对的也反映出台湾北部传统庙宇小木作的时代脉络.符号学(semiotics)乃是以科学的态度,将外在的人文世界视为一套符号的系统,而发展出对于文化现象的解读方式.而符号组合的语法与组织方式,皆反应出传统文化所要传递的象征意义跟讯息.因而本研究藉由符号学语构、语意、跟语用三个层面,来探讨三峡祖师庙木作雕刻在三峡地方人事主导之下的修缮作品所隐含其背后的地方性象征.
  •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高雄港区十二号码头,作为艺术空间所创造的新价值,与以往有关“文化空间”研究不同的是,本文采用“空间价值”的观点为切入点,内容包含闲置空间再利用、水岸生态空间、空间治疗、艺术文化空间、文化再生、及空间新价值;亦即从“文化空间的再生”为切入点,再结合高雄港区水资源的历史特色与文化观光发展方向,为高雄市都市未来发展的整合,做一深入的建议。本文采取官方资料搜集、文献探讨、深入访谈、田野调查(活动参与、空间使用调查、环境生态分析)等研究工具,结果发现:1.透过探索生态空间与空间治疗的概念,可以在水岸空间的再利用上,提供改善的建议。2.藉由调查水岸空间转化为艺术文化空间过程,了解文化再生的意义。3.了解间置空间再利用后所创造的空间价值。4.透过在地居民的需求了解,提供高雄市文化空间整体归划的建议。
  • 摘要:台湾受到日人统治的期间(1895-1945),受西方历史式样建筑的影响,是台湾建筑发展过程中不可少的历史,不但彻底改变了台湾传统都市环境的意象,也是日人强化殖民母国权威与进步象徵.在日治时期时代所兴建的官署建筑,强调的是统治的权威,且有许多都官署是沿用清代所留下的官衙,如总统府设在布政使衙门内,炮兵队则设于抚台衙署等,但在日治时期的台湾传统建筑的研究多以大正午间(1910)之后开始,台湾建筑已经开始出现西洋历史之建筑式样.当代时期的各级政府相关机构也多受到西洋风格影响,但日本初统治台湾到大正午间(1895~1910),造段期间是建筑形式的转换时期,却很少去探讨此时的官署建筑是如何开始改变成西洋历史演变过程与源起,亦或探讨官署建筑的形式是如何变迁.
  • 摘要:位于高雄县永安乡永安村-黄氏古厝为此次研究调查之对象.黄宅建于十九世纪末,为日治时期之建筑,建筑风格所存留之历史意义,以及空间情境所参予的生活记忆,从未停止诉说着永安村发展的片刻.距今已有百年历史,而黄宅正厅内之珍贵书作,为潘春源及潘丽水父子之作品,这样具有时代意义及保有珍贵画作之历史建筑,却在后人未及收存详尽史料的过程中而显缺憾,因此,此次研究报告就现有资料,并交互验证田调访谈,试图归纳与探讨蕴含在“黄氏古厝”之历史记忆与生活空间中的人文意涵.
  • 摘要:鼓浪屿洋楼住宅立面的开窗形式,不但具有西方殖民风格样式的特色,亦是当代追求风尚的产物,本文为鼓浪屿洋楼民居立面研究系列之一,主要具焦于建筑立面窗户形式议题的探究,透过文献与测绘图分析,提出洋楼民居窗户的形式意义与风格特征.本文具体研究结果为:(一)窗户形式以矩形为架构,洞口平直方正,窗口规模比传统闽南大,室内采光较佳,凸显模仿西他形式后,立面开口率的变化.(二)窗的外观形式在架构分成三段,上段的窗楣、中段的窗扇与下段的窗台.窗楣常以檐绿、饰刻呈现特色,窗扇有内窗户与外百页层次的构造,窗台有造形及线脚的运用,窗户本身构造的讲究与形式的美感,成为建筑立面视觉的焦点。(三)窗户的形式风格来自于模仿西方殖民母国的开口部形态,并综、当地工匠的技术工法,适时表达居住者期待自身洋楼的时代精神与文化想象.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