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全国第十四届洞穴学术会议
全国第十四届洞穴学术会议

全国第十四届洞穴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重庆
  • 出版时间: 2008-11-02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

会议文集:全国第十四届洞穴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洞穴学术会议,今天在中国南方喀斯特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隆重召开。重庆市人民政府非常重视这次大会的召开,武隆县人民政府更是作了精心的筹备,为我们开好这次大会提供了各方面的优良条件,也为我们实地全面了解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在这里,我谨代表洞穴专业委员会,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主办这次会议的武隆县人民政府及为大会服务的所有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 摘要:2007年的6月27日《武隆喀斯特》被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武隆喀斯特遗产地的3个片区成为全世界共享的自然资源,这既使武隆人引为自豪,更让武隆人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因为,武隆人在开发利用这些遗产地的时候,更要为全人类守护好这些珍贵的世界自然遗产。
  • 摘要:“武隆喀斯特”位于重庆市东南部,贵州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长江南岸支流乌江下游峡谷区。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系列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一部分,“武隆喀斯特”有最为丰富、奇特的,反映长江三峡地区新近纪晚期以来喀斯特发育与地球演化历史的地质背景和景观组合,是峡谷喀斯特的典型代表。
  • 摘要:在特定的地质结构及峡谷水文网分布条件下,武隆喀斯特以独立发育的诸多包气带喀斯特系统为主要特征,而且不同喀斯特系统间的结构与形态组成差异甚大。喀斯特系统的分析可解读相适应的地壳运动性质是:自新近纪末期以来,地壳运动只有上升没有下降过程;前80-100万年为持续上升几无相对稳定经历:继后是间歇性抬升与相对稳定,似以后者占优;分布于深切峡谷相对高度130-300m间的大型成层性洞穴,主要发育于中更新世;晚更新世以来的上升与相对稳定平分秋色。
  • 摘要:武隆县后坪乡的天坑,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侵蚀性成因类型的天坑群,2001年3月25日由笔者在现场考察时发现,经2005年lO月20日一批国际知名科学家实地考察确认,2005年底已作为世界自然遗产项目由我国政府正式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IUCN)申报。本文拟对后坪天坑群的形成条件、科学价值与旅游价值及其资源保护问题作一初步讨论。
  • 摘要:芙蓉洞是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庆市最重要旅游景点之一。芙蓉洞洞穴空间巨大,洞内次生化学沉积物非常丰富,种类齐全,质地纯净,在国内外洞穴中罕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自1994年开放游览以来,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考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 摘要:基于webGIS技术,设计开发了武隆旅游信息系统。系统采用了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结构、ArcGIS Server9.2平台和SQL数据库管理系统,结合相应的编程语言完成。整个系统是基于Internet技术的Web信息发布系统,重点分析了WebGIS技术的特点和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并提出了利用三层结构基于ASP.NET的组件式WebGIS技术实现武隆旅游信启、系统的设计方案。与传统网页的单一查询功能相比,融入了GIS的空间查询特性,在以地图为载体的Web模式下,使得人机交流更为人性化。
  • 摘要:概况国际旅游洞穴协会(ISC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及贵州织金县人民政府主办,贵州织金洞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承办及贵州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协办的国际旅游洞穴论坛于2008年8月28-31日在贵州织金洞举行。论坛主题是“旅游洞穴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
  • 摘要:在我国广阔地域内,分布着许多华彩多姿奇异幽深的岩溶洞穴.。近年来利用岩溶洞穴自然景观开发地质旅游的地区和单位逐日增多,目前国内旅游开发的岩溶洞穴已达三百多座。 因岩溶洞穴开发开放后,大量的人群到洞内活动,对洞穴内的景观环境进行冲击破坏,再加之岩溶洞穴自然景观的脆弱性和洞穴开发工程的影响。促使岩溶洞穴的原始气候环境发生变异,因而使洞穴自然景观遭受到人为及自然环境变异的损伤破坏,尤其是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洞穴景观风化老化和洞穴污染及其严重。 为了“合理开发,积极保护、永续利用”岩溶洞穴自然景观资源,使岩溶洞穴的旅游开发利用,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二十多年来我们就北京石花洞的开发保护和科学研究,进行了多科学的综合性勘察与调色研究,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 在石花洞开发建设初期,对洞区的岩溶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岩溶洞穴的形成与发育规律,洞穴开发建设条件等,进行了调查评价;同时也对洞穴的洞体结构,洞穴气候环境,洞内景观的类型分布与景观特色等,作详细的勘察评价。并根据岩溶洞穴勘察的基础资料,编制了北京石花洞开发建设保护研究规划技术方案。 北京石花洞经过勘察探索和开发建设即保护研究,现已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地质公园,北京市级自然保护区,4A级国家级旅游区,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主要园区。 为了加强洞穴自然景观和洞穴气候环境的保护,近年来又对石花洞的薄弱环境进行了新的工程保护。并取得显著的效果。洞穴资源·环境保护
  • 摘要:浙江省桐庐县的溶洞景观垂云通天河(即垂云洞)开发开放九年多来,以其别样的地下暗河“水、险”特色,被每年前往近三十万的游客接纳喜欢,成为桐庐县继瑶琳仙境等旅游景区规划设计、开发创新的又一范例;是桐庐县继瑶琳仙境后又一个国家4A级旅游区;与瑶琳仙境成为华东市场中相互辉映、同放异彩的姊妹花。
  • 摘要:我国可溶岩分布面积广大,裸露于地表的碳酸盐岩面积有9l万平方公里,加上覆盖与埋藏于地下的碳酸盐岩,可溶岩分布面积达340万平方公里,南方黔、滇、桂、川、湘、鄂、粤诸省区为最重要的岩溶区,碳酸盐岩沉积总厚度在一万米以上,几乎分布于各个地质时代,分布面积广大的碳酸盐岩,加上适宜的多种多样的气候条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岩溶洞穴资源最为丰富的国
  • 摘要:洞穴石笋沉积在研究古环境的工作中,具有分布广,时间跨度大,生长机制对环境敏感,保存信息完整,适合于U系测年等特点。石笋是岩溶记录中最全面、最系统的古气候环境信息载体。研究表明,洞穴内、外环境变化,都不同程度地显示在石笋的组成、结构构造、沉积(生长)纹层及其层面构造、沉积速率等方面。利用洞穴石笋保存的信息重建古环境,是近20年来的热门课题之一。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预测研究中,洞穴石笋的高分辨率定年,碳、氧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规律,为这个领域的突破和填补空白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基于石笋以上在研究古环境方面的优势,对近年来在国际上的研究进展做了个概括的总结,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和重点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 摘要:首先,作者感谢周绪纶先生等在“黄龙钙华是热成因还足冷成因—高寒岩溶
  • 摘要:东乡铜矿地层中存在一种被称为kcd的特殊岩溶堆积形态,本文就其特征和成因进行了研究。Kcd是一种层间松散堆积物,呈带状分布于金属硫化矿体附近的地下水运动方向下游侧。其岩性主要为铁锰质含量高的中、细砂、粉土、粉质粘土等,富含碎石和块石,局部为泥砾、泥砂混合层。物质成分、粒径和结构不均,且不同地段差异极大,其形态松散、饱水、色杂。其矿物和岩石成份主要为来自矿体围岩岩层的白云岩、硅质岩,以及上覆白垩纪红层的砂砾岩。据物质成分、产出形态和现代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Kcd应是围岩中白云岩在硫化矿物氧化带硫酸水作用下产生的白云岩粉(砂)和围岩如K2n“红层”砂砾岩、C2-32ht以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岩、硅化岩等中的碎石、块石以及水流携带、残积等各种成因的粘性土等堆积、残积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沉积形态,并且现在仍在发生和发展中。它是一种金属矿岩溶堆积形态的新类型。Kcd常形成井下泥石流,给矿山施工带来极大危害。但其存在为找矿提供了重要信息和标志。
  • 摘要:宇生核素是宇宙射线与大气和地表物质相互作用的产物,利用某些核素的积累量、核素的生成速率与时空函数关系,发展了一种新的地质年代学方法——地表暴露测年法,或称宇生核素地质年代学方法,此种定年技术能够直接测定地质、地貌体的暴露年龄或埋藏时代,同时具有测年范围广(从百年到百万年级的时间尺度),测年物质较易获取等特点,有效促进了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以及地质年代学等地学领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目前,基于宇宙核素技术测定地表暴露年龄和侵蚀速率等的研究广泛应用于地球科学的各个学科。经过比较,作者认为常用的6种核素中,只有10Be、26Al和36Cl作为岩溶区最适合的定年核素,可应用于新生代地壳抬升速率、河流下切速率、地体的抬升剥蚀速率、地体的埋藏史、断崖后退、天坑形成年代等的研究。
  • 摘要:为洞穴旅游者点亮一束知识的火炬第一章 中国最美丽的洞穴1、中国的梦幻之洞:玉华洞2、一根石笋保价一亿元的黄龙洞3、乳柱纷错、不可穷诘的阿庐古洞4、湘中资水之滨的洞穴明珠:梅山龙宫5、名江、名湖中的名洞:灵栖洞天6、洁白如雪、质纯如玉的雪玉洞7、神仙游集之所的瑶琳仙境8、地下艺术宫殿的芙蓉洞9、中国北方最好看的石花洞10、美不胜收的织金洞11、洞中观天的凌霄岩12、洞中的漓江和长江三峡:本溪水洞
  • 摘要:广西钟乳石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上古生界碳酸盐岩分布区,即分布于桂中、桂西和桂西北79个县(自治县)市的9.46万平方千米范围内,其中钟乳石称奇、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岩溶洞穴有106个。钟乳石不仅有很高的观赏、科学研究价值,而且有实用价值。建议在保护基础上采取科学化、现代化、卓有成效地合理开发。钟乳石分布;价值及开发建议
  • 摘要:在简述甘溪洞穴成洞的地质、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上,根据岩溶台地演变与洞穴层、岩溶沉积、堆积物的成生关系,提出神仙洞、麦梯洞是由同一洞穴系统演变成彼此分开的洞穴系统。甘溪洞穴功能开发利用潜力大,相关自然资源丰富,有综合开发的基础条件。强调洞穴功能要充分利用,洞穴利用要与区域自然资源开发结合,旅游业才能持续发展。洞穴开发和一切自然资源开发一样,都必须在保护特别是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
  • 摘要:望天洞主要发育在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厚层灰岩中,受北东向走滑断层控制,形成高度不同的三层洞穴。经实测洞穴全长5635m,为中国北方最长的洞穴。洞穴中次生化学沉积物以重力水沉积为主,非重力水沉积为辅。洞穴生物较多,发现有洞虾等洞穴生物。据钟乳石铀系法测年,结合地质地貌法综合研究,得出望天洞形成于距今2-3百万年的第四纪早期。
  • 摘要:报道贵州省织金洞弱蛛科蜘蛛-新属、新种。贵弱蛛属Guileptoneta gen.nov.,新属,五刺贵弱蛛Guileptoneta quinqueseti sp.nov.新种。
  • 摘要:洞穴生物学(Biospeology)是洞穴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通过对洞穴动物种类组成和区系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洞穴动物对洞穴环境的适应、扩散机制和进化途径,同时为制定洞穴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中国喀斯特地区洞穴动物种类十分丰富,近年已成为世界上洞穴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
  • 摘要:记述了采自四川长宁县竹海自然保护区洞穴的暗蛛科隙蛛亚科2新种:兜隙蛛Coelotes cucullarius sp.nov.和管隙蛛Coelotes tubularis sp.nov.。其中,管隙蛛由于长期适应洞穴生活,其眼睛已经明显退化,仅留有痕迹。
  • 摘要:“逍遥游”的名词出于庄子“内篇第一”进述了海中有名为“鲲”的大鱼,当它变成了“鹏”的大鸟时,一旦奋飞就像遮天盖地的乌云可以直上九万里。但目光短浅的蝉和斑鸠丐鸿鸽之志竟潮笑说:“百里旅游尚需隔霄干粮,如走千里则需三月粮:正是寒蝉怎知春秋,凡人竟和彭祖比寿”岂非可笑。
  • 摘要:俗话说得好:“要发展,靠交通”。今年年初,人们翘首期待的连通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的申苏浙皖高速公路上海段、江苏段宣告正式通车,这标志着这条贯通长三角地区的高速公路“大动脉”全线通行。这对推进长三角城市群之间都市旅游的发展步伐创造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展现着广阔美好的前景。
  • 摘要:洞穴是特殊的喀斯特环境。通过对浙江桐庐瑶琳洞洞穴沉积表面微形态的系统分类和比较研究,我们揭示了洞穴化学沉积微形态对洞穴化学沉积表面过程的指示作用。通过对不同部位、不同灯光环境和不同类型的洞穴化学沉积表面微形态及超微形态的观察、分析和统计,可以发现:首先,洞穴化学沉积表面存在不同的风化微形态及超微形态,洞穴化学沉积物表面的沉积现象方面,本文观察过程中可以看到一些痕迹,但并不普遍;游览环境与生物作用大致为生物作用对洞穴沉积的两个作用:生物溶蚀和生物着色。洞穴旅游开放导致的光环境变化,使得原先不具备生长藻类的洞穴环境成为藻类繁衍地(尤其是灯光附近),并且我们也发现了这些生物的溶蚀作用的确切形态-钻孔。除了藻类作用以外,在采自瑶琳洞的灰华样品表明,其它微生物(可能是细菌)也曾发现。从现场到室内从常规到微观的形态观察表明,洞穴溶蚀在不同程度上均有所反映并具有其独特的特征,其中有些是特征性形态,即只要出现即表面存在某些作用过程,有些则需要通过统计进行分析。瑶琳洞由于旅游开发,已经出现了一些明显由于旅游开发所导致的溶蚀作用,如灯光附近的藻类繁衍及相应的生物溶蚀现象。
  • 摘要:本文介绍了笔者亲历巴马寿乡探“天坑"的过程,阐述了巴马瑶族自治县的历史文化,并对“天坑"的自然风景作了介绍。
  • 摘要:天生三桥喀斯特系统位于武隆县的北部,发育在北西、南东侧均为非可溶岩限制的喀斯特化地块中,具有峡谷、天生桥、天坑、伏流、洞穴、溶蚀洼地等多样的喀斯特景观组合。其地貌格架的形成,经历了大娄山期、山原期和峡谷期地貌演化阶段,并形成大娄山期、山原期喀斯特夷平面和深切峡谷。现代水文一地貌系统的发育演化,主要发生在峡谷期,经历了早期地表河形成、峡谷状伏流桥生成、天生桥和天坑形成、现代河谷持续深切、乌江对本区地下水系的袭夺这五个阶段。生动地反映出所在地区自第四纪以来,地壳抬升、河流下切、含水层包气带厚度增大,峡谷、天生桥、天坑的形成和水系演变等一系列地质一喀斯特过程。
  • 摘要:重庆武隆喀斯特以天生桥、地缝、天坑为代表的立体喀斯特是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庆直辖市第一个拥有世界级旅游品牌的目的地。本文以重庆武隆世界自然遗产的资源景观特色为基础,以“旅游者体验价值”为核心,分析重庆武隆喀斯特作为世界自然遗产旅游目的地的品牌价值以及品牌运营的定位、传播、维护与提升、教育。
  • 摘要:本文简介了重庆市旅游洞穴的开发现状、取得成绩,总结了旅游洞穴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教训,提出了放旅游洞穴开发与保护的对策建议。
  • 摘要:(terminology)是在特定学科领域用来表示概念的称谓的集合。术语是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科学概念的约定性语言符号,是思想和认识交流的工具。在我国,人们习惯称其为名词,在实际使用中,更多的人是笼统地使用了“名词术语”这一复合词汇。洞穴学名词术语则是洞穴学这一特定学科中所使用的表示有关概念的约定性的语言符号。
  • 摘要:通过2006年5月1日到5日和2006年7月28日到30日实地监测,分析了山东沂源九天洞洞穴空气CO2浓度的变化及其原因。结果表明,九天洞受地形条件影响,CO2具有明显累积效应:其中灵霄玉塔(测点11)CO2浓度最高日平均值为11250ppm;CO2浓度之高,国内外颇为罕见。该洞穴曲折,洞径变化较大:几处狭窄洞段对洞穴空气与外界交换起到阻滞作用,对CO2浓度分布与变化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对九天洞CO2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将为改善九天洞环境质量及洞穴景观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洞穴旅游是我国旅游业中的一大特色,自80年代初以来,全国逾400多个洞穴已向公众开放,年接待游客量约4000万人次,直接收入数十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我国的旅游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 摘要:本文综述了我国旅游洞穴的开发模式,总结出两种主要的旅游洞穴开发模式,无主题式开发和主题式开发,对各自的开发特点进行了简要总结。同时以广西巴马百么洞为例,对洞穴主题式开发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百么洞“大气、霸气和灵气”的主题开发特色。
  • 摘要:在游客观景点位置上,必须看不到光源入射点,以免干扰视线和审美感觉,因此光源应安装在景物背面,作背景光。在景物有遮挡的侧面、安装辅助光。景物后上方装遮目侧射的轮廓光。正面主光灯置于观众观景点的后上方。景物下方尽量少用仰射光,以免影响景物形象,就象影室布光那样。这样的光源对于观赏石笋,特别是塑造景物主题形象艺术是很有视觉效果的。也就是说一个重要的景物应当有背景光,轮廓光、两侧光、正侧光的布光,这样景观就有视觉冲击力了,特别是给那些品牌乳石布光,均能给人产生一种永久美好的形象记忆。
  • 摘要:大量大型石笋纵剖面研究表明,石笋矿物组成有方解石、文石、文石(方解石)一方解石(文石)三种类型,其结构、纹(微)层、放射构造、结构构造转变等特征类同,但文石笋的细微结构、放射状、纹(微)层构造更显著,结构构造及其转变存在于沉积生长的全过程。石笋结构构造转变,主要表现为文石转变成方解石,文石、方解石的重结晶次生加大,统称为方解石化。文石转变为方解石,常保留有文石的针状、柱状品形,方解石重结晶次生加大,常保留其粒状、柱状晶形,转变程度及其重结晶强度,主要受控于洞穴温度、湿度滴(凝结)水对石笋的渗透、淋漓及其含水度大。组成石笋的碳酸盐沉积、结晶、重结晶次生加大等结构构造及其转变,都在常(低)温常(低)压的洞穴气候环境中,是自行调整作用的成晶成岩作用,没有外来物质加入,因而不影响同位素分馏和古气候环境信息记录。石笋结构构造转变研究,对古气候环境重建与生态修复、成晶成矿理论和实践、同位素测年校正都有重要意义。
  • 摘要:黄龙钙华体为次生碳酸盐岩,通过对外来水的碳酸盐溶质向钙华体的输入量和钙华体循环水的碳酸盐溶质向涪江输出量的计算,它处于入不敷出的现状,结合钙华体综合地貌分区,其沉淀分区面积远小于剥蚀溶蚀分区面积,采用上述定量法和定性法研究均得出黄龙钙华体步入衰退的老年期,这与四川西北部钙华体群所处的老年期发育阶段相同,是受区域地质环境的作用和影响所至,这一演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但可以运用现代岩溶理论结合其他学科知识以科技工程方法阻缓衰退的步履。
  • 摘要:在许多影视作品、神话传说、古诗词及现代诗歌里,都有喀斯特地貌壮美、神奇的身影,及博大、神秘、永恒的精神气质。喀斯特作为地貌形态的一种,既象形又会意,有人说,她是美丽又深刻的故事,我说,她是天成的寓言童话,既有童话的浪漫,又有寓言哲理,“寓言童话”文学元素遍及喀斯特世界——从宏观形态到微观景致,从生态、地质成因到千里迢迢来与她相守的人群,无不给予人震撼心灵的审美感受,激发童话思维想象,富含哲理耐人寻味。
  • 摘要:贵州高原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地带,是我国高起于广西丘陵和四川盆地间的一个亚热带岩溶化高原。虽然平均海拔高度约1000米(海拔1000米以上占56.1%),但内部地形分异显著,除了分布着北部的大娄山、东北的武陵山、西部的乌蒙山和横旦中部的苗岭都高达1500-2600米以上外,由东向西还表现出逐级升高(500-800、1200-1400、1800-2400米)的梯级状大斜坡和由中部又向南、北逐渐倾斜。因而河流亦由西、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呈帚状放射,河流溯源下切侵蚀强烈,地面起伏较大,高原面已遭碎解,表现出高原峡谷型的地貌特征。贵州高原具有下列独特自然景观。
  • 摘要:云南宜良九乡地区具有丰富的地质遗迹,以峡谷洞穴群为代表,是中国西南喀斯特高原的代表性洞穴群,保留有重要的中国古人类活动遗存。峡谷洞穴群经历了复杂的发育演化历史,是中国西南地区古近纪末期以来地质地貌发育历史的重要遗迹区,具有独特的科学、美学和生态学价值。九乡地质遗迹多样性保护利用提供了协调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利用的基础。
  • 摘要:我在大石山区长大,这辈子爬了不少大山,浏览了一些著名旅游洞穴,但探测岩溶“天坑”,这可是头一回。
  • 摘要:贵州绥阳双河洞系是在特定的地质地貌背景下发育在古生代白云岩地层中的多层多支有水文网联系的复杂洞系,而且碳酸盐沉积形态丰富多彩。以双河洞系为中心包括温泉群和保存完好的宽阔水生态林园,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具有极高的科研科普和旅游价值。
  • 摘要:总体规划充分尊重地质演化的自然特征和属性,综合科普教育和旅游观光的要求,进行合理布局。对于未来公园建设中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
  • 摘要:本文综述了我国洞穴步甲研究进展。洞穴步甲多为真洞穴动物,是一类高度特化和适应洞穴生活的昆虫。通过对洞穴步甲的系统研究,有助于探讨步甲科昆虫对洞穴环境的适应能力、物种分化、扩散机制和进化途径等问题。我国洞穴步甲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和台湾省,己记录洞穴步甲80多种,分属2亚科29属。几乎所有洞穴步甲都是中国特有物种,是一类重要的生物资源。洞穴步甲种类最多的省(区、市)是贵州(近30种),其后依次为台湾(13种)、广西(10种)、湖北(10种)、云南(9种)、重庆(5种)和湖南(4种)。近年,在浙江、河南等地也有发现洞穴步甲的报道。
  • 摘要:滇银鳞蛛属Planleucauge由宋大祥和朱明生依据采自云南省河口县硝洞的两头肖蛸蜘蛛标本于1994年而拟定,为一单种属。宋大祥和朱明生(1994)将这种滇银鳞蛛Pianleucauge定名为迪氏滇银鳞蛛Dianleucauge deelemanaeSong&Zhu,1994。
  •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SRT探险技术的发展和重庆市SRT探险技术的培洲,组织发展、应用及取得的成果。
  • 摘要:本文系统而扼要地分析、介绍了有关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各方面的问题,重点阐述了世界遗产的地区分布与特点以及喀斯特世界遗产的简况。着重强调了世界遗产科学保护、永续利用应该高于一切的原则。
  • 摘要:贵德县麻吾峡风蚀地貌是西北地区独具特色的一种景观地貌类型,是拟建中的青海贵德国家地质公园的园区之一,其岩性为中新世咸水河组的红棕色、棕黄色、灰色砂砾岩。风蚀洞穴群形态各异,洞的形态、大小、深浅不同,惟妙惟肖,在国内外少见。麻吾峡风蚀壁龛是一种在流水下切基础上发育的典型的风蚀地貌,并除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外,麻吾峡风蚀地貌对研究贵德盆地气象、气候资源、环境变化、地貌发育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