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林森与近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
林森与近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

林森与近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福州
  • 出版时间: 2008-12

主办单位:福建省林森研究会

会议文集:林森与近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在分析林森在台湾工作的意义及影响的基础上,探讨了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作者最后提议应传承与发扬林森精神,实践孙中山先生的“和平、奋斗、救中国”的遗训,致力于两岸的和平融合。
  • 摘要:在清末民初那个高越激昂、理想色彩浓厚,而且动力十足的时代,一般“有识之士,深感于“无知愚民”几乎招致亡国的惨剧,纷纷筹谋对策,并且剑及履及,开办白话报;创立阅报社、宣讲所、演说会;发起戏曲改良运动;推广识字运动和普及教育,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民众启蒙运动。林森,作为当时站在时代风头浪尖的弄潮儿,自然参与了挽救民族危亡的社会活动,本文拟通过对林森创办阅报社的史事,希望能对林森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有所裨益。
  • 摘要:在反袁斗争时期,林森受孙中山先生“致力美洲党务,主持筹募讨袁经费”的重托,前往美洲,积极在华侨中开展革命宣传和组织发动工作,使美洲党务为之焕然一新;成功组织“二次革命纪念会”、“全美各埠国民党恳亲大会”,检阅了海外华侨革命力量;选拔华侨青年进入美国航空学校学习,开创了中国培养航空人才之先河;募集了大笔讨袁饷款并有效制止袁世凯向美国借款,有力支持了孙中山领导的反袁斗争,对民国时期侨务工作具有开拓性的贡献。
  • 摘要:孙中山先生说:“华侨乃革命之母。”无论是从财力物力还是从组织、人才、宣传而言,辛亥革命都离不开广大华侨的支持。林森作为孙中山革命活动的追随者,在联络华侨、发展革命组织、募集捐款等方面,发挥过重大作用。他与海外华侨社会建立了非常密切的联系,深受广大华侨拥戴。
  • 摘要:根据孙中山生前的愿望,国民党中常会决定将孙中山的遗体安葬在南京紫金山(即钟山),并修建中山陵园,其中林森主持陵墓工程的具体事务。本文详细的讲述了林森在中山陵的选址、工程的建设、灵榇南移事宜以及中山陵的建设与管理中的贡献。
  • 摘要:林森早期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培育了其对孙的崇拜之情。孙对林的信任和倚重反过来强化了林对孙的崇敬与服膺。林对中国共产党与工农运动态度的转变亦受其孙中山崇拜心理的影响。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通过设置总理纪念周、设立植树节等方式,于全国开展孙中山崇拜运动。作为国民党元老和国府元首的林森,身体力行,一方面服务于集权统一的政治权威的建构和巩固,另一方面弘扬了孙中山革命精神,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 摘要:任国民政府主席12年之久的林森,适当的“有为”和适当的“无为”,是他做人做事的风格特点。在西安事变中,林森面对“鹤蚌相争”的南京时局,从大局出发,毅然支持和平解决,并主持安定大计。事变和平解决后,作为功臣的他,并不邀功,而是由顾全大局的“有为”自然过度到不与人争的“无为”。林森是我们敬仰和学习的榜样。
  • 摘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林森立即以国家元首名义发表讲话称:中华民族已有五千多年的光荣历史,我们祖宗传下来的锦绣江山,以及完整的国家主权,都担在我们的肩头,不幸现在遭到了空前的国难,我们每一个人肩膀上的担子,要比以往各时代的古人,大上万倍。本文介绍了在抗日运动中林森先生的历史贡献。
  • 摘要:福建闽侯籍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在反割台斗争中走上政治道路。在福建与台湾多年的政治活动中,年青的林森深刻感受到福建面临的危机,因此他编成《闽警》一书.以警示国人。《闽警》一书其实就是林森早年政治活动思想的体现,其结论中保全福建的十五条,闪耀着热血青年林森的治闽设想和愿望。斗转星移,经过福建几代人的努力,林森早年的设想和愿望早巳实现。八闽儿女,正投入到更加宏伟的目标--海峡西岸建设。
  • 摘要:林森是辛亥革命元老,中华民国首任参议院议长,又历任福建省省长、国民党中央首任海外部部长、侨务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立法院副院长及院长等职,后任国民政府主席长达12年之久;是中国近现代唯一连任6届并任职时间最长的国家元首,是福建省有史以来政治地位最高的历史人物。
  • 摘要:1966年2月11日在台北,为纪念林森百风诞辰,政府及社会各界曾举办各项纪念活勤(当时政府部门以为林森是1867年出生,所以提早一年为其举办百岁诞辰纪念),纪念活动包括:纪念会、建铜像、纪念展,发行邮票等。2008年,林森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12月12-14日「福建省林森研究会」将在林森的故乡-福州举办「林森与近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各界人士将聚集在此,共同缅怀林森为国家民族奋斗一生的光辉功业。
  • 摘要:林森先生乃大名鼎鼎的辛亥革命元老,同盟会员,曾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长达十佘年之久,其文章道德,享誉中外,为世人所公认。在本文中作者怀念先贤,开展对历史人物的学术研究,并认为首先要学习他的从政风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 摘要:前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字子超、一字长仁,晚年别署青人,清同治七年(工868年)诞生于福建闽侯,民国三十二年八月一日病逝重庆,享年七十七岁。rn 子超先生自幼受儒家学术思想的熏陶、富有民族意识、胸怀匡复大志。所以当民国纪元前十八年、总理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鼓吹革命,并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号召天下时,先生欣闻之下向往最深。是故,于一九0五年加入同盟会,从事许多轰轰烈烈的革命行动,有的是子超先生亲自策划参加的,也有很多是受他的教诲的学生参加的。rn 综其一生辉煌的事迹,与伟大人格,给晚生后辈印象最深,本文将对子超先生的最为国人所爱戴景仰的品格进行了分析。
  • 摘要:林森是国民党元老、中华民国开国元勋之一,早年跟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建功颇多。民国始创之初,政治动荡,林森亦随政局变幻,宦海沉浮。待北伐统一,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民党虽以一党专政,然派系林立,纷争不断。1931年蒋介石二度下野,时因各派政治力量的角逐与妥协,由此产生“权力真空”,促成林森上台出任国民政府主席一职。从1932年上台至1943年逝世为止,林森在国家“最高元首”位上长达12年,其位虽尊,其权乃微。抗战期间,林森虽仅以“元首”身份主持政务,但却能以“团结”之名,努力维持各方派系力量之平衡,遂使得政府功能正常运转,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 摘要:今年正是国府在位最长的主席-林森(1868~1943),一百四十岁诞辰暨逝世六十五周年,他亦是福建有史以来政治地位最高者;封于其生前逝后的历史功遇,历经国共的内战、政局的动荡以及台海两岸的风云起伏,迄今已然超过一甲子的时代转折和沉淀,也该是重新评估、予以历史再评价的时刻了。
  • 摘要:1932年夏,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以里人的身份为在福州编修的《南阳陈氏族谱》写序,并题《南阳陈氏世次表字》。在谱序中,林森就种族观念与世界大同理想的关系、种族的团结与斗争、宗族观念与国族思想等问题,提出先团结宗族,再团结国族,最终推向世界,达至世界大同的思想。
  • 摘要:林森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毕生奋斗,矢志不渝。他所处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内忧外患,时局艰难的时代。而对一个从青年时代就在寻求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林森,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效法孙中山先生愈挫愈奋的革命精神,面对困局,从不气馁,国难面前,精神弥坚,为什么能有这样的精神?这样的大度?笔者认为,那就是在贯穿他一生思想主线之一--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从《林森评传》、《林公子超遗集》《表率群伦的林子超先生--林森传》,有关记载他的生平、思想的著作中,随处可见林森以天下为己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崇高思想亮光。在此,也许只能取其十分丰盛的伟大思想中的点点滴滴,特别是林森任国府主席这一阶段影响世人的思想言论,来与诸君分享评析,借先贤的伟大思想及遗愿,激励我们为中华民族更高层次的复兴,为中华民族为世界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加油鼓劲。
  • 摘要:林森1905年参加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从事反清革命斗争。民国初建,任南京临时参议院议长,协助孙中山立法建制,积极为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而努力奋斗。后来,参与孙中山领导的反袁护法运动。从1932年1月起,担任国民政府主席,至1943年8月1日,于重庆在任上病逝,终年七十六岁。在长期的政治生涯中,林森继承孙中山的遗志,毕生尽瘁于“建设一个三民主义的国家”。尤其在国民政府主席12年之久的职位中,“更亲自领导了抗战建国的伟大而艰苦的事业,不仅全国敬仰,友邦亦莫不钦佩”。本文探析林森的建国理念,应对我们今之国家建设有所启迪。
  • 摘要:林森(1868-1943年),字子超,号青芝老人,福州闽侯尚干人,辛亥革命元老。曾任中华民国首任参议院议长、福建省省长、国民党中央首任海外部部长、立法院院长等职,后担任国民政府主席达12年之久。林森素性好艺术,乐游山水,访名胜,喜爱建筑设计,所过必流连谛审,求得于专。
  • 摘要:1932年1月1日,林森正式就任国民政府主席。因早已明文规定是不负责任的“虚位”元首,所以林森在政坛上一直是无所作为。而林森与握有权柄的行政院长蒋介石之间的关系却十分微妙。当年在广州,二人同在孙中山麾下时,曾有过接触,虽然蒋介石的风头甚健,但以林森的性格,他并不想、也不愿去攀附权贵。两人仅是纯粹的工作关系,并无多少交往,远不象林森与胡汉民之间的关系那么亲厚。加上林森也曾署名反蒋,虽然蒋介石知道其中的内情,但两人之间多少产生了隔阂。自林森当上国民政府主席后,蒋介石对林森是以长辈来看待的,与林森见面,蒋介石一向是执礼甚恭,林森一上任,蒋介石先把自己在国民政府的办公室腾出来给林森用,在生活上对林森也特别关照,总是客客气气,间寒间暖,面子上的事是说得过去的。但二人从无深谈。
  • 摘要:林森诞生于中国最黑暗的年代,自1905年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事业开始,奔波风尘。他是辛亥革命的先驱,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是民国时期闽都人物的杰出代表。林森“从一介书生到国府主席”的人生历程中,蕴含着他经世务实、勇于任事、稳健谨慎、爱国自强的高贵品质,这些都体现了闽都文化的特质。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 摘要:台北市福州十邑同乡会成立于民国三十五年(一九四六)扑民国四十年第五届理事会推选乡前辈郑烈(晓云)先生任理事长、郑氏德高望重,延揽在台公教硕彦、协力开拓会务,颇有建树。第六届郑氏蜂连理事长、开封街会所已感局促,经理事会决议出售,顶让宁波西街九十七号土地二笔,组织筹建委员会,延请刘永济,林紫贵为副主任委员,委员:高拜石、王崇錡、林知彬、李百强等协力完成。幸赖海内外同乡之支援先后捐资新台币十二万三千余元,开工不到一年内建落成,礼堂供祀八闽历代贤哲,名曰“先哲堂”,四十三年二月蒙“先总统”蒋公题颁「表率群伦」荣匾。
  • 摘要:林森在任国民政府主席期间,还完成了一件“大事”,即建成了一座国民政府办公大楼。rn 20世纪初叶,中国建筑师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受西方建筑思潮的影响,大胆探索了中国新民族形式的建筑。国民政府办公楼(又称文书局办公楼)就是这种形式的代表作。其设计方案,就是在林森的主持下最后确定的。林森因为有了建造黄花岗烈士墓和中山陵的经验,对这一幢建筑的设计,以及内部的结构等,发表了很多意见。1934年初,办公楼举行奠基仪式。林森亲自举锹,掘起了第一铲土。奠基石就砌在办公楼东侧下角。
  • 摘要:林森字长仁,号子超,自号青芝老人,别署白洞山人、虎洞老樵、啸余庐主人。子超公青年时代即爱国好学,追求进步。1895年夏,在台湾参加了刘永福领导的抗日地雷队。1905年在上海亲率福建学生会全体同志加入同盟会,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反清斗争。1911年武昌起义的枪声打响后,他又成功地发动了九江起义,为稳定辛亥革命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1912年元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林森被当选为临时参议院议长。本文论述了林公对中国佛教提出“佛在心头”、“佛化大同”、“阐教济世”有极高的境界和深远的意义。
  • 摘要:本文是福建省政协副主席叶家松在林森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文中提出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研究历史人物,应该客观、公正的进行评价。对于研究林森,应该首先研究林森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并指出,林森研究会,要为历史留下可传世的东西,通过对林森进步思想的研究,能够留下资料、文物,这就是对历史的负责。
  • 摘要:林森先生是先祖林雨时的曾叔祖辈,又是英华书院学长。先祖青年时代目睹“清政不纲,外侮日亟",在林森的引导下积极投身推翻帝制活动。1898年因受清廷通缉,追随林森流亡台湾继续革命活动,并在台加入兴中会。后接受林森指示在福州设立益闻阅报社“以开民智"。1900年,林森奉孙中山之命,与先祖在闽组建兴中会福建分会。1903年先祖参加林森组织的旅沪福建学生会。1904年林森派人组建学生会福建分会,以郑祖荫、林斯琛、林雨时、刘元栋、冯超骧(刘元栋、冯超骧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为骨干。
  • 摘要: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林森站在中国共产党的对立面,在“西山会议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共产党也将其当作国民党中的“极右派”。而后,林森的政治态度转向超然,没有激烈的反共言论,也没有具体参加反共的实践。抗战期间,作为国家元首的林森倡言抗战,维持了国共合作的大局,成为中国抗战的旗帜。因此,林森逝世后,中国共产党给了其积极、客观的评价。
  • 摘要:林森作为中国国民党的元老之一,党派立场、纷争不可能不影响他的立场,当然也会影响他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本文选取1924--1943年为时限,窥出其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是随时段变化的。本文分三个时段:1924年前后因其态度居中难以定论,1925年至1932年是其主张排共、剿共时期,1932年至1943年是其主张联共时期来展开论述的。
  • 摘要:林森是辛亥革命元老,就任国民政府主席长达12年之久。福建是林森的故乡,尽管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但始终对家乡寄予深情。他在故乡度过青少年时代,在这里开始革命活动,故乡是他失意时修养身心的地方,是他走到哪里也忘不了的桑梓之地,故乡养育了他,他也极力报效于故乡。
  • 摘要:林森,字长仁,号子超,晚年自号青芝老人,别署百洞山人、啸余庐主人、虎洞老樵、风港渔翁。其前四个别号都与青芝山有关,可见他对青芝山情有独钟。林公一生好佛、好客、好古玩、好山水,尤其酷爱青芝山胜景。自1923年至1927年,前后5年的时间里,大多数时间他住在青芝山。1932年担任国府主席要职后,每届春秋二季;只要政务稍闲,也仍要挤出时间争取回青芝山小住几天。自1923年至1937年的14年内,据现有照片记载及当时报纸报道可查证的,他至少九次上过青芝山。青芝山曾抚慰过林公,林公也为青芝山增添了胜迹。
  •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名字,解放前,在琯头地区家喻户晓;他留在青芝山上的遗迹,今天琯头活上80岁的人仍常常挂在嘴边,不曾忘记。
  • 摘要:林森字子超,1868年2月11日出生于福建闽侯县尚干乡凤港村;他比孙中山只小一年另三个月,是孙的平辈份老革命家,国民党的元老。林森可算是煊赫一代的政治大人物。他的姓名,福州地区今天活上70岁的人,少有不知,在尚干,琅头一带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就是这样的一位风云人物,老百姓甚至称他为一国之主,生活朴俭,平易近人,无异普通百姓。他待人接物,谦虚礼让,没有半点官僚的架子!
  • 摘要:林森(186-1943)字子超,福建闽侯人,是民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他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反袁护法的功臣、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同时也是道德修养的“一代宗师”。本文主要是从林森的道德思想方面做一个比较全面的考察。林森对于中国传统道德有很深的造诣,注重修身养性、刻苦自励、严于律己,提倡负责守纪、克已奉公、竭忠尽瘁,他的这种优良的传统道德修养,在如今社会的道德教化中,应该说是相当值得予以大力提倡的。
  •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林森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整体上来说还是比较薄弱。本文从专著方面、论文方面、关于林森思想研究方面的论文、关于林森政治生涯的研究、关于林森与台湾的研究等角度阐述了学者对林森先生的研究。
  • 摘要:林森能从一介平民走向国民政府主席的高位,这与其早年在家乡教会学校尤其是在鹤龄英华书院(1881-1886年在学)所接受的“西化”教育有紧密的联系,他在这种较高层次的教育中,吸收中西文化的精华营养,滋生了先进的民族、民主思想,走上向洋老师发起挑战的中国式“反叛”的道路--爱国情怀与教会同化思想的对抗,这是其开始踏上共和革命道路的先声。本文试图从鹤龄英华书院课程特点来分析对早年林森的影响。
  • 摘要:孙中山逝世后,林森致力于督建中山陵等善后事宜,尽心竭力做好奉安的前期准备工作。在1929年盛况空前的孙中山"奉安大典"中,林森参与了大典的全过程。林森于1928年10月“提议筹备奉安事项”,制定恭迎孙中山灵榇南下的方案,并出任首席“迎榇专员”赴北京,把迎榇工作视为“对总理尽最后之敬意”的机会,率先垂范,事必躬亲,一丝不苟地做好移灵、护灵南下的具体工作。“奉安大典”后,林森继续关注中山陵后期建设及维护工作,为宣传孙中山精神做出重大贡献。
  • 摘要:林森为我国著名的老一辈民主革命家,也是慈善家,他在筹资支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重修黄花岗烈士墓、编撰《碧血黄花集》、热心办教育、兴修水利、主持建设中山陵、开发青芝山等善举,取得显著成绩,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显著贡献,其爱国为民的善举精神,深值纪念和赞扬。
  • 摘要:林主席名森,号子超,原名天波,字长仁,晚年因爱连江县琯头青芝山景物,别署“青芝老人”,清同治七年正月十八日(西元一八六八年二月十一日)生于福建闽县尚干乡凤港村。其先世于唐末随武威军节度使琅琊王王审知由济南南迁河南固始,辗转入闽,初居闽县枕峰,明代迁至陶江,故称「陶江林氏」,降及清代,始由尚干迁至凤港乡。林森保陶江林氏三十二世裔。林家世代以农为业,至其父始改经商,以制鞋修鞋为业。父道炳公,母张氏,兄弟五人,林森居长,次弟长羲、四弟长智、五弟长信,均英年早逝,仅三弟长礼存。林森自幼出继伯父道举公为嗣。
  • 摘要:林森(一八六八-一九四三)在国民党的高层政治人物中,是相当特殊的一位。国民党无论在孙中山的生前或身后,内斗都一直在继续看。尤其是在孙中山逝世之后,一时群龙无首,内斗超常激烈,都在争取孙中山所留下的个空缺。多少政坛要角,沉沉浮浮,所谓“有善始者赏繁,能克终者尽寡”,而林森都一直能够保住他的地位,不至于在激烈的政争中被淘汰出局。自一九三一年底之后,出任国民政府主席,却能一直安于其位,直到八年抗战时代的一九四三年于主席任内病逝,受到国人沉痛的悼念,光凭这一点,就足以证明林森一定有一种过人的政治才能,否别,将无法在乱世之中长期居于高位而能善始善终。
  • 摘要:林森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和亲密战友,在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辛亥革命中立下了卓越功勋。可是,过去由于缺乏有关林森生平事迹的系统史料,研究也很不够,因此对林森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尚须进一步挖掘史料,做深入研究,充分作出符合实际的客观评价。rn 近几年,一些学者从各方面搜集有关林森的珍贵史料,并潜心进行分析研究,较准确地把握了历史背景,科学地驾驭史料,客观地评述林森的事迹、言论,对其历史地位作用,作了较符合实际和具有说服力的评价。从而再现了林森的精神风貌。事实说明,林森毕生尽瘁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忠实信奉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是一个具有远大革命理想和崇高爱国主义精神,而且品格高尚的伟大人物,是民国时期一位值得我们尊敬和永远纪念的国家领导人。
  • 摘要:林森先生早年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他反对腐败没落满清王朝、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辛亥革命他策动新军成立九江军政府。袁世凯篡夺政权后,他去职东渡日本,加人中华革命党。1924年孙中山先生改组国民党,实行国共第一次合作他任中央执行委员。由于他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毕生尽瘁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因而,成为民主爱国主义者。1932年就任国民政府主席,连任12年。1943年在重庆逝世,终年75岁,遗体葬于重庆双河桥林园。
  • 摘要: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上,林森是一个不得不提的重要人物。一介书生,三任议长,在纷繁的宦海中,几度浮沉却最终平安无事,这本身就是一个神奇。在其离世之后,国民党称他为“一代完人”、“千秋模范”;作为西山会议派的主要成员,从开始的“容共”到后来的积极“反共”,中共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领导抗战,功在国家”。从中共的评价中可以折射出一个真实的林森。
  • 摘要:作为中华民国开国后首任参议院议长的林森,在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中始终坚持孙中山三民主义,系统阐述了以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核心的建国思想、立法原则,并主持制定了大量的新法典、厘定了旧的法律、法规,奠定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宪政基础,他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新局面法律体系的开创作出了建设性的贡献。
  • 摘要:林森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代名人,同时也是海峡两岸共认的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其在政治、经济、道德、教育和民族精神等方面的有益作为及理论学术上的高深造诣,时人皆尊崇,后辈齐景仰。研究和探讨林森的思想文化,对于促进中国近现代史的深入研讨,充实中国近现代史文化宝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都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以分析研究林森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为主线,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的现实,对树立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相关问题予以研讨,以期抛砖引玉。
  • 摘要:林森的处世哲学,体现在他做人堂堂正正,操守坚定上;体现在他以复兴中华为己任,尽瘁于中华名族的解放事业上;体现在他位于权力巅峰时,却恬淡隐退,垂拱而治上,以及体现在他生前似乎“无为”,但却在逝世时享誉甚高等多个方面,非常独特。
  • 摘要:林森“素以育才即救国之本为言”,认为“欲使中华民族生机勃勃发扬过去数千年之伟大文明,必须从教育入手”。他主张办学育人不但思路清晰,而且富有远见卓识,不少精辟见解至今仍令人深思与启迪;以国家元首之尊,毕生尽瘁于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热心为国育人躬行兴教助学之举,更令人振奋与敬仰。林森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在教育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我们可以从他对教育的社会地位,教育对象,教育内容等方面的观点和看法来探讨林森教育思想以及在这些思想观念下所做出的一些实践工作。
  • 摘要:一代“平民元首”的林森对教育尤其是乡村教育有他自己的认识和见解,他抱着“树立农村基础,育民族健儿”的情怀在家乡兴办学校,资助贫困学生求学,以实际行动号召人民发展乡村教育。林森这样重视乡村教育和基础教育,是因为他把教育看作是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和“立身立国”的根本,这些思想对我们当代的教育发展仍具有启迪意义。
  • 摘要:林森是“著名的老一辈民主革命家”,毕生致力于中华民族的的解放事业,这与其早期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密切相关。本文着重介绍林森早期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四个阶段:萌芽阶段、基本形成阶段、趋向成熟阶段和成熟阶段,并对林森的早期革命经历作出简要的分析,使人们对林森早期经历有一个较全面、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 摘要:林森,民国政坛上一位重要而复杂的人物。他是辛亥革命元勋,生前追随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的建立奔走呼号,为三民主义的实现贡献心力;襄助孙中山先生,在海外筹募革命经费、发展党务,贡献卓著。终观其一生,无私无悔地追随孙中山先生,毕生尽瘁国民革命,其德行功业,足为天下楷模。可以说,林森先生为孙中山之忠实信徒。
  • 摘要:林森病逝后,毛泽东亲自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唁电体现一种特殊的情感。毛泽东在国民党一大的出色表现,获得当时会议主席林森的肯定与尊重,林森的风度与态度也给毛泽东留下难忘的美好印象。随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毛泽东与林森也分道扬镳。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与林森隔空携手,在抗日的许多问题上灵犀相通,遥相呼应。林森盖棺论定时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
  • 摘要:“西风吹送一帆斜,树梢危蹲几个鸦。两岸沙滩明如画,又添霜叶与芦花。”这首诗是1942年11月刘子如先生72岁生日时林森题赠的。当时林森专程派人从重庆送到刘子如万盛金桥老家。我们初读这首诗时,好象觉得这只是一首普通的诗,无什么意义,其实不然。刘子如作为社会知名人士,当他72岁生日时,林森为什么其他东西都不送,却专程派人送此诗祝寿,我想是有他深刻寓意的。本文在此阐述了这首诗的深层寓意。
  • 摘要:林森(1868年2月11日-1943年8月1日),出生在今福建省闽侯县祥谦镇风港村,淘江林氏32世裔孙。原名天波,字长仁,号子超,晚年自号青芝老人,别署白洞山人、虎洞老樵、啸余庐主人。林森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民主的一生、爱国的一生、儒雅的一生、正直的一生、无私的一生、贡献的一生,是辛亥革命元老、老一辈民主革命家、八闽先贤!
  • 摘要:国民政府的第五任主席,是林森。蒋介石于1928年10月当上国民政府主席后,全力加强了个人的地位,进一步走向了独裁。不久,就因召开国民会议之事,与国民党元老胡汉民之间发生了“立法之争”。蒋介石竟然于1931年2月将国民政府的立法院长胡汉民加以软禁。本文从客观历史出发阐述了林森是怎样当上国民政府主席的。
  • 摘要:以杰出人物的名字作为地名具有有隆重、简便、长久纪念等优点,从而成为一种世界性、普遍性的人文现象。在西方国家,以“亚历山大”、“华盛顿”、“伊丽莎白”等为地名的现象不胜枚举。我国并不例外,至今“中山路”还遍及全国大中城市。曾任国家元首长达12年的“林森”之地名也自然而然地出现在神州大地上。林森健在的时候,重庆就产生了林森路。抗战爆发后不久,林森就率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林森路”这一名称正是1937年起的新街名,东起道门口接陕西路,西连南区路通菜园坝,全长2.14公里,成为当时重庆的中心大街--林森路(现解放东路和解放西路)。
  • 摘要:说起长期担任国民政府主席的国民党元老林森先生,我们不仅可以在庐山上访得其在盛夏避暑时的故居--鹿野山房、交芦精舍。还可在往莲花洞上山的小路中途,小憩于他出资修建的半山亭。他当年在回龙路的溪涧上所架的交芦桥,至今还在惠及我们后人!睹物思人,林森先生的庐山情缘令人感叹,唏嘘不已。
  • 摘要:提起黄花岗72烈士,人们就很自然地联想到林觉民;他的故居现在成了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林觉民何以成为福建辛亥革命时期的最杰出的代表?显然是由于他参加辛亥革命,特别是在“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的广州起义中英勇奋战,壮烈捐躯之故。还在赴义前写下脍炙人口的《绝笔书》,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然而,参加黄花岗起义的许多骨干也与林觉民一样怀着必死的决心,留下《绝笔书》而慷慨赴义的。但人们对方声洞及其《绝笔书》则知之较少。林觉民及其《绝笔书》之所以早就广为人知,实赖于林森的推荐之功、宣传之力。
  • 摘要:1933年,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在福建发动十九路军,酝酿联络红军,抗日反蒋之时,林森受国民党中央委派,回福州“谋疏通闽局”。rn 林森是年高德劭的国家元首,在淞沪抗战中,始终支持十九路军的抗日壮举,赢得蒋光鼐、蔡廷锴等爱国将领的好感;他与李济深、陈铭枢他们的关系也很好,尤其是陈铭枢还是推荐林森出任国府主席的重要人物,并且任过代理行政院长,与当时代理国府主席林森休戚与共;福州又是林森的家乡。因此,让林森回福建作疏通、说服工作无疑是最佳人选。
  • 摘要:林森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可以说是对“和谐”二字的经典诠释。不论是面对位高权重的政要,还是患难与共的挚友,抑或是一介平民,林森都可以与之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对于建立全方位的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林森对于和谐关系的处理,对我们今天建立和谐社会关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摘要:林森籍贯之谜叶楚伧《国民政府林故主席森墓志铭》没有提及林森的家乡,所以后世有尚干和风港二说。持尚干之说者日:“林森出生于尚干镇糗坪下的祖居内。(1996年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福州奇观》),或日:“祖为福建闽县(今闽侯)尚干七柱厅(今尚干镇糗坪下8号)人,清同治七年正月十八日(1868年2月21日)生于尚干凤港。(2004年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海峡两岸林森研讨集》)。持凤港之说者,一是:林森生前在龙屿里山为父母营葬的墓碑上就刻“凤港”二字;二是:林森亲侄女林湘《林森传》(初稿)写:“戊辰(同治七年)正月十八日,即公元一八六八年二月十一日先大伯父子超公诞生于凤港村。”三是据凤港村乡老以及与林森同时代的福州乡老“口碑”、“字碑”,皆说为凤港村人。
  • 摘要:山水之爱乃人类之爱的一种表露,名山胜水万为人伟者所注目,中国民国布衣元首林森之所以对连江青芝山情有独钟,主要因缘有二:其一、在1911年辛亥革命广州起义中,连江牺牲的义士有位;其二,万洞山的山水确实比他处漂亮,所以他去执政期间和开赋期间都愿意为第二故乡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建树,辟如修寺院、浚獒湖、建亭阁,辟道路,桂花木,题岩刻等,为后人留下一笔天可估量的财富。
  • 摘要:65年前的8月1日,前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先生在重庆辞世。享年75岁。国民政府为林森举行了国葬,中共中央发了“国府主席林公领导抗战,功在国家、兹闻溘逝、痛掉同深”的唁电。这位于1868年(清同治七年)2月11日出身在福建闽侯县尚斡乡凤港村的林森先生(号子超),早年学贯中西文化,对民族危亡有切肤之痛,很快走上共和革命道路,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参议院参议长,又连任长达12年国民政府主席,这不仅是福建省有史以来,乃至中国近现代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领袖人物。
  • 摘要:林森早年从事共和革命,立有勋劳。但经过十几年的沟沟坎坎,风风雨雨,目睹中国社会的世态炎凉,强权政治,军人揽权,他感到在中国的政坛上不可能有所作为,因此对政治逐渐开始淡漠。特别是西山会议的风波之后,林森在国民党内受到警告处分,并被蒋介石通缉,对政治已完全没有了兴趣。当他被“扶上”了国民政府主席的宝座后,对政治依然淡漠,只是例行公事地每每在公文上加盖“林森”印章。与此相反的是,他对花草、古玩,对佛教的兴趣,倒是日渐浓厚。
  • 摘要:林森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性格另具特征的人物,他的所思、所言、所行,已超出了平常人的思维与行为框架。但又不远离世俗,以我们佛教徒的眼光来看,应该是位具足出世智慧的行者,在做入世的利益国家,民众事业的在家菩萨。rn 纵观林森一世,他的很多事例,显示了他今生乃至多生深受佛法薰陶及行持的痕迹。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