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
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

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福州
  • 出版时间: 2009-10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第十二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中医的“气”与“气机”是中医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科学问题,怎样把气的这样复杂概念梳理清楚,可以有很多途径。本文仅从《内经》“气”字计量的研究和气机的画线测试的理论基础两个方面去论证之。
  • 摘要:中医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自欧美医学传入中国,与中国固有的医学理论及临床实践形成鲜明的差异,带来冲击与挑战,就一直在困惑着国人,困扰着中医学界。本文在东、西方哲学、逻辑、科学技术史、医学等领域进行广泛的比较研究,从建构一门科学知识体系的方法论和所把握的客观规律的本体论视角,对中西医学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经多年不懈的努力,发现西方医学是观察和分类在其中起主要作用,形成的把握了人体“结构—功能”层面生命规律的经验科学。中医药学是观察和模式推理在其中起主要作用,形成的把握了人体“现象—状态”层面生命规律的理论科学。
  • 摘要:中医学,它的思想与方法已经被人们重新所认识,不应该用西方还原论思想方法来“改造”它,未来的医学需要东西方文化并协互补与融合,因此,必须走“人与自然相和谐,人与社会相和谐,人与自身相和谐”的“天人合一”之路,这才是人类健康生命的正确选择。本文探讨了中医的根本。
  • 摘要:运气学说的相火论在人体生理病理方面的运用。鉴于天人合一的模式,运气学说中的相火论引入人体生理病理的运用。本文介绍了君火相火论的天人模式及社会模式。
  • 摘要:我国传统医学产生已有两千余年历史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在1900年前主要靠中医学,而随着近代西方医学的传入,传统中医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当然就中医学本身的发展路径来说,明清时期,中医学亦遇到了学术发展的瓶颈,面临着如何与近代先进的自然科学技术结轨的困惑。中医学将要如何发展,我们要如何审视与设计中医学与西医学发展或结合的方向,此问题的探讨,在理论上似已初有眉目,“小荷才露尖尖角”,令人欣喜,亦认识到突破口或切入点之一是在人文层面,但在实际临床实践中,还须点点滴滴地尝试与积累,如此将来才能构建高层次的理想中的完美的现代医学模式。
  • 摘要: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命题——“轴心时代”。他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大突破时期,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这些伟大的精神导师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与西方古希腊哲学短暂地发展态势所不同的是,中国的诸子百家哲学,尤其是孔子和老子的学说,贯穿并影响了中国近两千年的思想发展史,当然也包括中医药发展史。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及其对中医药人才成长的影响,希望能为培养现代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提供一些思路与方法。
  • 摘要:《易经》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源头。“医易相通”和唐·孙思邀的:“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都说明《易经》的哲学与中医学的形成与密不可分。本文探讨《易经》哲学对中医认识论、方法论的影响,不仅可以探明中医学形成发展之路,还可发现中西医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差异,这对努力寻求中医现代化的当今时代来说,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 摘要:中医学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这块黄土地上的一门科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是纯粹的儒家文化,而是儒、道、佛三家汇合而成的文化形态了。随着佛教的东传,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四大”学说开始逐渐影响到医学并进入医学典籍。本文结合“四大”学说,探讨了中医古籍中的佛学文化。
  • 摘要:本文依据2009年5月28日《中国中医药报》第三版“道医学对生命的解读”中有关专家的论述,在原有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整理与阐述。谨向有志于中医药传统文化建设的有关专家、学者提供一些道医学方面文化知识及其中的哲学思想,使大家对道医学有个基本的了解和全新的认识,以供大家参考。
  • 摘要:法国编号P.2115《张仲景五脏论》是写在佛典《穷诈辩惑论卷下·答警迷论》背面中的重要医书,除P.2115外,S.5614、P.2378、P.2755、Дx01325V也是敦煌《张仲景五脏论》的写本,我们从其中的相关内容,避讳用字,书写特点,基本断定这些写本的抄录年代应在唐代。今以内容基本完整的P.2115《张仲景五脏论》为例探讨其中的佛家思想。P.2115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正、背两面书写,正面为佛典《穷诈辩惑论卷下·答警迷论》,背面连续抄录二书,即:张仲景《五脏论》一卷及《平脉略例》一卷。该书首尾完整,除首载小叙外,主要论述五脏机理、经络功能以及与五脏、五体的生理配属关系;论述了喜言、多欠、腰疼、喘咳等病症的病因与病性;阐述了常用药物的功能。由于该书中融入了佛家内容、南北朝时期的药物及医家,故大部分学者认为非张仲景所著。笔者认为张仲景《五脏论》肯定有张仲景时代的内容,本书可能是南北朝时期的医家对张仲景《五脏论》原书有关内容进行充实所致。该书中有许多地方融入了佛家思想的内容,对于探讨佛教与医学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今不揣浅陋,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作以浅探。
  • 摘要: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国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中同疾病作斗争的产物,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涉及的学科甚广,使人们很难了解和认识,更难学习、掌握和应用。医药学专著是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对医药学理论的体会和总结,是学习、应用和研究中医药学的一座桥梁。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生栖繁衍和繁荣昌盛做出了伟大的贡献。驰名中外的《本草纲目》便是其中的一部经典力作。《本草纲目》是一部系统总结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同疾病斗争的经验的医药学巨著。全书约二百万字,五十二卷,收载药物一千八百一十二种,其中有三百七十四种是李时珍新增的,还有药方一万多个,插图一千多幅。它除了总结十六世纪我国劳动人民的用药经验和理论知识外,并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对于前人某些不正确的说法给予批判和纠正。笔者在从事中国传统医药学研究的同时,潜心书法艺术研究。旨在探讨《本草纲目》书法卷的现实意义及其历史意义。
  • 摘要: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同时是一门把自然科学与哲学相结合的中间学科,其形成和发展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可以说是具有哲学性质的医学。中国古代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的智慧之源,中华民族可以当之无愧的称为辩证法的民族,中国传统文化无不打着古代辩证法的烙印,而在中医方面尤为突出。本文现拟从几方面浅析古代朴素辩证法对中医学的影响。
  • 摘要:中医流派是中医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代代传承的主要载体之一,对之进行研究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手段。江苏中医流派纷呈,基本可以涵盖中医流派的全部内容,能够反映我国中医流派的全貌。因此研究江苏中医流派的发展过程、特点以及研究现状,可以全面了解我国中医流派的发展过程、特点以及研究现状,并认识中医流派研究的成就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改进的中医流派研究思路与方法。
  • 摘要:恢宏博大的齐鲁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和核心。特别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上承三代,下启万世,将中华数千年文化传统联为一体,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广阔的包融性和顽强的生命力。齐鲁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均具有深刻影响,中医学也不例外。齐鲁文化对中医学的形成、延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无可取代的作用。本文简要分析了齐鲁文化与中医学的关系。
  • 摘要:岭南,又称岭表,是指湘粤赣交界的五岭以南地区,据191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体中国地理》对五岭的介绍,“自越城岭而东,横障南境,与两广分界。最著者曰萌渚岭、越城岭、都庞岭、骑田岭。又东与大庾岭相续,即所谓五岭也。”包括了广东、海南以及广西的一部分。岭南地区北靠群岭,南濒南海,是典型的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具有炎热潮湿,森林茂密,瘴疠虫蛇横行等特点。在这种独特的气候地理环境下,祖国医学的普遍原则和岭南地区的医疗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医学。关于岭南医学的形成时期,岭南医史专家吴粤昌先生认为“岭南医学”从晋代开始。1986年6月,在广州石榴岗海军疗养院召开的“广东省第二次医史学术会议”上,广州市名老中医吴粤昌在大会上宣读论文,介绍《岭南医征略》编撰的过程,该工作缘起于50年代,到1980年完稿。吴粤昌老先生认为“岭南医学”从晋代开始,但是“不能据此认为晋代以后岭南始有医家……只由于地域以及文化发展方面的关系,形成岭南医学史料阙如,以致无文献可资征引。”本文介绍了民族迁徙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岭南社会的影响。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