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建筑科学>第八届海峡两岸传统民居理论(青年)学术会议
第八届海峡两岸传统民居理论(青年)学术会议

第八届海峡两岸传统民居理论(青年)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赣州
  • 出版时间: 2009-07-18

主办单位: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赣南师范学院

会议文集:第八届海峡两岸传统民居理论(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简介客家人在海外的发展,并以六座客家民居为实例。探讨了它们的中西合壁的建筑和装饰艺术以及中西交融的建筑文化。
  • 摘要:作为中国历史上主要的两支由北向南迁徙的人口,客家和徽州宗族有相似的历史背景。这两种同是以氏族地域和严密的宗族观念为基础的体系,产生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形式和聚落形态:徽派建筑和村落与客家围屋聚落。其中除了地理环境和与本土居民的融合程度不同外,还存在着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上的差异。本文通过对这两种体系在经济和社会文化上的差异的分析,以及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围屋和围屋群落与徽州民居和村落进行比较,说明在相似的外部客观条件下,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差异会影响两种传统民居的建筑形态,形成各具特色的围屋建筑和村落建筑。
  • 摘要:在实地调查与文献解析的基础上,从古村的历史沿革、空间结构与建筑形态等几个方面,探讨坦洋古村落的空间构成特色与建筑特色,以显示其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
  • 摘要:南通因其在地理上处于南北交汇地带,而受淮文化和吴越文化共同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南通地域民居特征,表现了南通民居的巨大包容性。首先在地域上,南通民居包容了长江下游的南北特色。院落、建筑和装饰都显示着明显的淮文化和吴文化的特色在时间上,南通建筑包容了古代建筑的优秀特征,同时又创造了近代建筑的光辉典范;在文化上,儒家文化的礼制中庸和道家文化的崇尚自然和谐的融合在南通民居之中。但这些特色又都能够在南通共有的特征统领下和谐并存,显示了南通民居的巨大包容性。
  • 摘要:陵邑类村庄作为中华历史文化的特殊载体,其建筑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传承着中华文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陵邑类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是一个十分紧迫而又现实的问题。rn 为较好地实现陵邑类村庄的保护与发展,应对村庄的限建性要素进行分析,以“限建范围内严格控制、保护范围内适当更新、影响范围内合理建设”为发展原则,以实现村庄产业转型为发展策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旅游业),严格限制发展第二产业,优化提升第一产业,实现一,三产业有效结合。同时应加强村庄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建设。rn 北京市昌平区长陵镇庆陵村是典型的陵邑类村庄,该村位于十三陵自然保护区的中部,十三陵神道的中心位置,紧邻已经开掘的定陵和规模最大的长陵。rn 村庄中的庆陵、监墙、古树等资源和“抬轿子”等民俗文化活动都是流传至今的宝贵财富,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价值。rn 本文以庆陵村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庆陵村的产业转型、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旅游专项策划等方面讨论了庆陵村在保护中寻求发展的策略和具体措施。
  • 摘要:在当今社会形态和经济环境中,成就于农耕经济社会的传统乡土聚落因为跟不上发展的进程而普遍存在着衰落的现象,表现为社会结构老化、生产效率低下和资源利用不合理等状况。另一方面,传统的乡土聚落普遍蕴含着独特的地区人文资源和拥有着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而这些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改造传统乡土聚落社会经济结构、融入当今区域发展整体进程的必然基础。rn 鄂西南山地传统乡土聚落的分布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态势。rn 官坝苗寨为恩施州成丰县境内规模相对较大的传统乡土聚落,其聚落与农田、泉流和山林的组合形态反映出苗族稻作文化的典型特征,聚落内干栏木楼的民居具有典型的地区建筑形态特征,聚落外部自然景观优美且类型多样。本文从“南生态——坪坝营、北人文——官坝苗寨”成丰县旅游发展格局的建设目标出发,以“水脉苗寨”为理念主线、以营造新乡土资源为改造目标,通过整合与利用各项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探讨将传统乡土聚落改造与人文主题旅游景区的营造相互结合的发展模式。
  • 摘要:近年来以宏扬资产文化带动观光发展政策之主导下,实有须要对台湾光复以前的旅馆发展变迁作一探讨研究,尤其是清代会馆与日本占领台湾时代旅馆,其充满人,货交流之时代空间意义,为使台湾旅馆发展史记录能从今日已完成光复后至今之历史延伸至前朝各时期,遂触动本研究缘起之一,且台湾观光教育已无对传统汉人文化或日本文化影响旅馆经营管理加以探讨研究,遂为本研究缘起之二。本研究乃透过历史文献分析探讨如下主题,研究成果能对今日观光教育加入更多人文及历史之认知与涵养,使台湾观光教育能扎深人文历史的教育,为本研究的目的。因此,本研究有下列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可供参考;rn (1)清时代会馆于台湾发展情形。rn (2)日本占领台湾时期台湾旅馆发展情形。rn (3)日本占领台湾时期台湾旅馆发展之相关法令与制度分析。rn (4)日本旅馆发展与台湾旅馆发展之关系。rn (5)清代时期会馆与日本占领台湾时期旅馆之比较。
  •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产业是文化的面貌,而在地的语言词汇与在地产业是认识与理解地方的入门途径;外地的访客可以借由这些词汇与产业认识地方性的文化。rn 而台湾的北埔位于新竹县东南向近山区.其人口结构中有极高比例的客家人;在这个聚落及其区域环境中.有许多知名的产业存在于语言中。这些知名产业的语汇造就了当代人对北埔的认识。rn 但目前除了现有且广为人知的擂茶,膨风茶、柿子产业、传统聚落中的假日市集之外,当地研究资料却少有论及语汇与无形文化之关系连结,因此颇具研究空间。rn 本研究在走访当地之后,发现尚有许多无形文化隐藏于北埔聚落之中,如民居庙祠与文化景观、信仰节庆与传统技艺等;期望借由初步的调查,展现北埔的地方特色,使文化得以纪录与流传。
  • 摘要:@@贵湖塘老围位于深圳市宝安区观澜街道办桂花社区,为观澜客家陈氏家族所有,是深圳市宝安区比较古老、保存较完整的一处围村。笔者调查的原意是对一处世称典型的“客家老围”进行一个个案研究,但在深入的田野考察之后,却发现了一些有趣的迹象,修正了原来先入为主的想法,发现这座“客家老围”也许并不那么典型。
  • 摘要:明末清初之际.客家人始大规模迁入位于珠三角的增城地区。同时将其原居地的民居形式——围龙屋带入到新居地,在其后的几百年当中,客家围龙屋发生着悄然的变化。rn 本文基于对增城客家围屋田野调查资料,对客家围龙屋在增城的发展衍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 摘要:本研究乃是针对新屋地区的族群互动关系进行探讨。首先借由世居宗族祖籍地的田野调查及闽南语口音分析,证实新屋地区半福佬客的存在。新屋地区的世居宗祖其原乡祖籍地大多来自海、陆丰的闽、客过渡带上,本研究所获得的大部分半福佬客样本皆来自于此,且主要分布于社子溪以北的区域。半福佬客所操的闽南语口音呈现漳泉混合但略偏漳系口音的态势,并非模仿相邻的红毛港与蚵壳港的泉州音系口音,也非受客家语的影响,因此可确定其闽南语口音乃带自原乡。研究区的族群结构具空间规律性,由沿海至内陆,泉系闽南人、半福佬客、客家人形成有秩序分群而居的三个方言地理区。而新屋地区初垦时期的移民结构富含浓厚的原乡地缘性及血缘性色彩,且其人文区域形塑的过程中,社子溪扮演霞要的角色。rn 本研究有助于厘清新屋地区拓垦的族群互动关系.半福佬客区作为闽、客语方言区的缓冲地带。rn 很可能是使大溪墘庄及萃丰庄境内,在清代少有分籍械斗发生的一重要原因.
  • 摘要:@@茶叶及樟脑是启动北台湾疾速开发背后的主要因素。而台湾樟树及樟脑的开采,就其影响来看可以从1869年,赛璐珞(Celluloid)发明为界,划分为两个时期。台湾茶叶及樟脑(包括樟木)是联结在西方大航海商业网下,被一个集中资本及市场经营的垄断下的事业。茶叶主要是经妈振馆(洋行,Merchant House的译音)及部分传统行会垄断。清政时期砍伐樟木直属军料馆管辖,清末及日本占领台湾时代樟脑为国营事业。这种独占及集中生产的形式下,除了紧锁在固定连动带原则市场下,作为连结在一种紧密供求关系外。其中,更包藏西方所夹杂着武力贸易及殖民生产的横暴扩张势力。这股新兴资本市场的动力,足已远远超过了民族市场视野。连动带市场关系是在商品及原料流动交易中,扩及市场化、商品化及航运资本策略,导致一种高风险及高利润的高消费的市场动力。位处这个原料上游市场的台湾,由于市场地理分布的影响下,造成不均匀形式及所需填补人力,而产生一个高速开发的情势。
  • 摘要:本文简要阐述了几种我国南方地区典型的碉堡式民居,通过对比其中两种民居即:福建客家土楼民居和广东侨乡碉楼民居,分别从其形成原因、发展历史、建筑形态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这类防御性碉堡民居在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影响限制因素,尤其是突出影响这类民居的共同特征——防御功能因素。最后在民居保护与开发方面,从这些限制因素角度出发.对民居的保护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 摘要:@@在已出版的介绍深圳历史建筑的书籍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命题是“典型的客家民居”,所指往往是深圳现存的一些古代近代客家人使用的住宅建筑物。这种看法产生的背景,主要是近年在深圳,广东乃至全国广大地区出现的“客家文化热”。现在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深圳地区的古民居一般都应该属于两个文化系统,即广府文化系统和客家文化系统。对深圳地区古代近代遣存的大量围合式住宅建筑,学者们一般称之为“广府围村”和“客家围屋”,主要依据是原住民所使用的方言,讲白话的广府人居住的就是广府围村,讲客家话的客家人居住的就是客家围屋。这种分类似乎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根据我们近20年的田野调查资料看,问题实际上没有这么简单。仅仅以建造使用者的方言为主要依据来为古建筑的民系属性定性,在方法上是有严重缺陷的,很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 摘要:@@本文以客家围龙屋为考察对象,对客家传统民居的空间结构和文化内涵进行阐释和分析,讨论体现在客家人居住的审美特性、精神追求、生活方式、空间结构、聚落关系等,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并着力探究特定建筑空间里人的社会行为特征。本文提出并力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作为建筑形态的物质载体,客家传统民居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进过程,其形制结构、分布范围和数量遗存又如何?(2)作为客家族群历史上的生活空间和文化载体,客家传统民居具有怎样的空间意含和文化意义,展示出怎样的人文和地脉?(3)通过以围龙屋的个案式剖析,了解客家传统民居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它反映出怎样的客家社会与族群文化?
  • 摘要:@@大水田村位于深圳市宝安区观澜街道办牛湖社区,是凌氏客家家族聚居地。早期,大水田村四周环山,只有一条古路通往村口。因其有棵大树,故称为大树田,后因四面环山,下雨多积水,改称大水田。在大水田村西面,有一处被称为牛湖新围场的围村,是陈氏客家聚居地。因为村大门上有“龙门世居”四字,古称龙门围。据当地老人讲述,清代凌氏四兄弟迁居此地,其中一兄弟落居龙门围,余三兄弟落居大水田。在龙门围陈氏宗祠后侧还保有一座凌氏家祠,可知龙门围和大水田古来关系密切,两村互有通婚。龙门围和大水田各有两座碉楼,当地人回忆,解放前,四座碉楼被钢索串联,人可自由滑动于碉楼之间,两村的防御工事一体化。现龙门围只剩一座碉楼,钢索也被拆除。建国后,龙门围和大水田村合成一个生产队,现同属牛湖社区。
  • 摘要:白鹭古村是我国第四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风水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历经千年而不衰。近年来,风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杨公风水是各种流派风水中的主流风水。文章以白鹭古村为例,从古村的选址,道路建设、建筑布局与特色、给水、排水工程等方面,阐述了有关杨公风水理论和村落规划建设的关系,从而为更好地指导村落规划建设建设提供更多的借鉴与思考。
  • 摘要:提到北滨与东北角聚落在台湾人的一般印象中,应是与宜兰地区同系统的漳州人为主,但在这以漳州人为主的社群地区中,经过田野调查研究,本文尝试提出少数客籍的散村聚落的生活形态。这些客裔移民入垦后顺应临海丘陵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打破了原乡聚族山居、“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既定的传统文化,以半农耕半渔牧的生活方式并保有异于漳州的客家习俗在东北角与北滨定居下来自成一家,但累世同居的客籍氏族在长期夹杂在漳州人强势力大之影响,现今却也无奈地留下客家母语失传的遗憾。
  • 摘要:四川是全国五大客家人聚居省之一。生活在成都地区的这支一直保留着浓郁的岭南风俗习惯的四川客家人大约是在1680-1800年左右从粤东、粤北、闽西、赣南等地迁入的。rn 本文将探讨17世纪以来川西客家民居的特点.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探讨客家民居在地域文化中的生存演变方式及其变迁,从建筑文化领域反映客家移民融入不同地域文化的过程。
  • 摘要:闽中土堡是福建省内有别于土楼的另一种建筑形式。本文通过实例分析闽中土堡的建筑特点,包括平面格局、空间特色、防卫体系、结构和构造、选址与环境等。
  • 摘要:客家先民从北方南迁江西,带来先进文化,通过与土著文化的交融、结合,形成具有地域特点的客家民俗文化。调查认为,客家先民的多次迁移也是民俗文化的传播过程。rn 受地理区位的影响,客家民居的建房仪式信息保留较为完整,仪式内容体现了劳动人民根据民俗信息再创造的过程。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建房仪式信息的保留出现缺失,其特点是经济文化越发达的地方,其信息衰减则越强。另外,从分析中也可看出,江西客家民居建房仪式与云南地区有一定的关联度,对云南民居建房仪式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有利于地方性特征的分析与辨别。
  • 摘要:纵观客家人据山而居的几百年历史,时刻伴随着家谱里多次记载的战乱与侵扰。rn 随着2008年7月福建土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闽西土楼和赣南围屋同时作为我国民居建筑的两支奇葩而正日益受到关注。目前各界对围楼建筑的研究,无疑为我们今天的探讨提供了可贵的基石,但仍不可否认的是,现有研究仍处于割裂状态并且缺少综合性的理论文章。本文选取了赣南围屋和闽西土楼中规模相当的燕翼围和怀远楼,作为赣南与闽西的众多围楼防御性建筑的代表,对这两支客家民居中的奇葩进行了防御空间的对比研究。
  • 摘要:近年来建筑领域关注中国古代的都城建设思想与西方现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对中国古代村庄聚落形成的的探索仍然不足。因此近20年来岭南水乡的发展都是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为指导的。岭南地域特色的代表——岭南水乡正逐步失去其与当代城镇的时空差异,新兴的水乡城镇并不能体现岭南水乡的独特风貌。rn 传统岭南水乡的深层特点是什么?其形成的动因是什么?作者对仅存的少数原生态岭南水乡案例——逢简、高赞等水乡的形态与时空观念进行了研究.认为岭南水乡受到中国古代时空思想的深刻影响,具有线性的时空观念,异于西方现代城市的网络状形态。线性时空观念起源于中国古代朴素的世界现,它使传统的村庄聚落沿着有机、有序的思想观念发展,产生了桃花源式的理想居住模式。rn 作者考察了部分经规划改造的岭南水乡——杏坛,新会等城镇,认为传统岭南水乡与当代网络状城市形态具有本质区别。这揭示出当前盲目借用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模式来进行水乡城镇的改造是不可取的,带来的后果是岭南水乡的空间异化与线性时空的消失。
  • 摘要:根据亲临金门实地的考察及参阅大量史料,该文论述与研究了:金门岛的历史沿革;传统聚落的形成、营造原则、代表性传统聚落的现况;闽南式传统民居的类型、立面造型;洋楼建筑的类型、象征表现;军事建筑的遗存;景观建筑小品风狮爷的来历、艺术造型等。还对金门发展旅游观光业,发表一些感想。作者还设想:金门与厦门、漳州、泉州共同以“闽南建筑”为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 摘要:传统聚落中的建筑都具有独特的审美思维表达方式,其聚落的空间环境、建筑的空间意向以及装饰所折射出的文化审美情趣,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富有生机的创作源泉。廉村传统聚落完整的村落空间规划,空间意境塑造及其细部装饰特色都表现出了强烈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组合,其审美意向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观的最高境界。
  • 摘要:@@雷州半岛古民居,像一串散落在半岛深处被历史尘封的珍珠,当我们走进古民居,面对那些造型丰富、色彩艳丽、精工细琢、栩栩如生的木雕、石雕、灰塑以及山墙、漏窗等建筑装饰,仿佛置身于绚丽多姿的民间艺术殿堂,感受到一种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 摘要:通过对解放前南宁市几处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旧民居的研究和比较,发现它们所具有的一些共同之处:结构简单,通风,遮阳效果好,装饰朴素等特点。这些建筑特别适合于地处亚热带、盆地中,滨江的外部环境特点,与广西其他少数民族住宅有相似之处。这些特点可以为乡土住宅(无空调)设计提供某种借鉴。
  • 摘要:客家围龙屋是古老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一种独特建筑形式,其原始单纯的布局理念与独具魅力的文化内涵被誉为“东方罗马建筑”。而窑洞民居,以其淡泊质朴、自然协调的特质以及作为穴居传统的历史积淀,千百年生生不息,可谓是建筑中的“活化石”。它们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两朵奇葩,体现了劳动人民对居住文化非同寻常的美学追求,具有深度的文化内涵和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南北两种民居建筑文化内涵的比较,提出民居的文化传承应该注重保护和利用,将自然与艺术结合,演绎和谐。
  • 摘要:中国传统村镇聚落营建中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寻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村落的选址,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建筑中的处理手法都蕴含着朴素的生态学思想。rn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加,村落的盲目建设破坏了原有的协调环境,带来了环境、社会和资源问题。本文以北京市昌平区黑山寨村为例.分析传统山区村落在规划选址、营建技术和绿化景现方面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分析其演变的社会文化背景,并通过对该村的规划建设实践提出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途径应是生态、社会文化,经济与建筑环境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从村落总体环境的保护与发展、村落内部的环境整治、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探索山区村落科学的生态规划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达到社会、经济、生态的共同协调发展。
  • 摘要:新竹北埔是清代广东省客家移民开垦的基地,经历日本占领台湾时期的统治及国民政府来台后的发展,不论在建筑空间、人文思想或地方产业,经过不同时代的洗礼,产生特殊的人文景观。从文化资产保存的角度来看,不应只着重干建筑空间或地方产业,应进一步地从文化的角度思考,如何将北埔特殊的人文景观永续发展。rn 本文从生态博物馆的角度来探讨北埔聚落保存的面向,期望对北埔老街的保存,能够朝向永续发展的目标前进。
  • 摘要:台湾客家聚落分布于各地,本文针对台湾屏东县佳冬乡客家聚落为调查研究范畴。佳冬乡原为台湾屏东平原上平埔族凤山八社放索社及茄藤社之聚落所在地,自康熙年间汉人移入之后,以“茄苳”为名。取名为“茄苳脚”。在汉人先民移垦之前,此地历经荷兰时期与明郑年代,凤山八社的漠漠平埔风光,也曾经是清朝周元文撰《重修台湾府志》中,被形容为“阴云瘴疠,触之必死”的汉化番境。rn 佳冬乡在台湾屏东县西南方。在行政区域上划分为12个村落。其中,佳冬村,六根村、赖家村、万建村、昌隆村、丰隆村为客家人聚集村落,属六堆客家组织之左堆,闽南聚集的村落则包括石光村、玉光村、大同村、羌园村、焰塭村、媪丰村。rn 本文研究方法主要采文献回顾和田野调查方法进行;研究调查此一客家聚落之人文景致与历史建筑;以社会文化空间论述分析.提出客家聚落的文化空间的再现思考。
  • 摘要:@@人类在大地上面拓殖开发,最终必然需建立聚落以为安居的空间。其立体结构是以地理环境为基础的底层,在这层基础上面推展其土地利用的经济活动,再则就是在这个土地经济之结构中筑造了他们的聚落,而于此整体空间中,他们为安顿自身的生活世界,当会崇祀神祗,因而设立其庙宇,这些庙宇构筑就是聚落的大小焦点,因而形构了拥有神圣意味的聚落空间。本文主旨在于探讨客家民系在这个后山型开发区的三湾和狮潭溪谷地区的土地拓殖形态下的聚落与宗教之空间类型。本文写作依据文明三层立体结构由下而上的推理顺序,先述此区的地理基础,再论客家先民在此区的开发性格,次再述说其开发状况;然后由此带出客家开拓者在此区的民间宗教之性质及其在聚落的空间形态。
  • 摘要:红毛港位于新竹县新丰乡的西北隅,其区域所指涉的范围为埔和、坡头、新丰三村。红毛港区域发展的起点是明末清初以来。在河口附近形成一个出口狭小而港区宽阔且丘陵环绕的屈指状潟湖,最早聚落依存这个天然形势而发展,是新竹地区汉移民史上重要的登陆口岸。新丰位于新竹凤山丘陵以北的湖口台地区.地理区位属于相对封闭的边陲地带,受都市化影响较小。这个区域背倚红土台地,前临潟湖与大海,具备同时向海与向陆发展多元维生方式的区域经济性格。受稳定但不富饶的地理基础所影响,区内的自然聚落形态大抵是属于早期移民的宗族繁衍所发展出的单姓小型集村。rn 清代至今红毛港一直是个具有独立区域性格的地区。与本区及周边地区的族群分布态势有密切关连,红毛港是个由85%以上的同安籍移民裔所构成的区域,其口音至今保留浓厚的同安口音特性;透过个别宗族祖籍调查及闽南语口音的分析,红毛港周边住着一群来自原乡即能同时操闽南、客家双语的半福佬客区,更东的区域则为纯客家区。探索这群半福佬客的意义.不仅仪在区域的研究上,而更是有助于厘清清代竹堑地区拓垦的族群关系。
  • 摘要:赣南围屋作为一种特殊民居形式,从设计理念到外观形式上,无不体现“设防”这个特点.这是当时赣南社会背景与地理环境所决定的。对当时的居民来讲,民居的安全性冠盖于其他任何功能,什么通风、采光、隔声、舒适性、私密性等,这些住宅的要素这时统统退居次要位置。对那时的围屋建造者们来说,如何来满足民居的防卫需要,可以说是:处心积虑,殚智极力,做到了极致。本文有感于此,集多年来对赣南围屋的研究,将围屋的设防归结有十个方面。
  • 摘要:梅州传统民居建筑能够很好地适应亚热带建筑气候环境,在炎炎的夏日保持庭院舒适宜人.主要原因是民居庭院设计具备原生态理念,并采用原生态材料,运用一些有效的低生态技术。研究梅州传统民居庭院运用的原生态的理论与技术,可以为现代生态人居环境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借鉴。
  • 摘要:@@土楼是什么?许多学者对这个命题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对土楼必须有三个基本的认识。首先,土楼并非唯一的生土建筑。生土建筑是指主要用未焙烧而仅作简单加工的原状土为材料营造主体结构的建筑。中国许多地方都有生土建筑,刚刚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土楼并非唯一。其次,能够建成土楼的并非只有客家人,如漳州南靖、华安的以二宜楼为代表的土楼,是闽南人所建。因此土楼个体可以复制,可以仿造。第三,能够建造数量如此之多并自成体系的土楼群,只有客家人。客家人、客家文化、土楼群,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就像是一个三维空间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根据这些认识,我们可以形成土楼的三个文化属性和文化价值评定。
  • 摘要:传统聚落消失在社会历史变迁的过程中,使得凝结在其上的地区文化随之而湮没,进而导致当代社会发展中的地区文化失忆。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地区文化促进各项建设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地区文化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是挖掘和弘扬地区文化。浙江的遂安古城因1958年建设新安江水库而消失在千岛湖水面之下,致使延续千年的地区文化沿革脉络被缩减至短短的50年,导致其移民城镇——姜家镇因缺失地区文化的底蕴而呈现出发展力不足的状况。本文结合姜家镇商业街的规划设计,将其置于地区文化发展战略的格局之中,以建立地区文化脉络为设计理念,以遂安古城风貌的当代再创造和周边历史建筑的迁地保护为设计措施,探讨地区文化的延展途径。
  • 摘要:城镇化整理型村庄是指位于规划城市(镇)规划建设区范围内的村庄。本文通过对北京市昌平区东小口镇芦村的分析,对城镇化整理型村庄的环境整治规划作了研究和探讨。文章分析了城镇化整理型村庄的环境面貌特点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城镇化整理型村庄环境整治“整治为主,整治结合”的一般原则,有针对性地对村庄的住宅环境、道路环境、环境节点等方面进行整治。并对此类村庄环境整治的方式方法从规划师,民众、政府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促进村庄面貌环境的改善。
  •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城市边缘地区“城中村”问题越来越突出,城中村里环境脏乱、市政设施不配套、治安混乱,造成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①资金问题。“城中村”的拆迁和补偿费用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包括拆除旧屋费用、规划设计费、土地出让金等。②近期与远期规划的协调问题。城中村近期规划以整治为主,远期以调整用地,发展产业为主,由于远期规划涉及“城中村”居民切身利益,难免出现安全、社会保障等问题。③体制问题。由于“城中村”仍然保留农村集体所有制、农村经营体制的社区,村民在“城中村”改建中害怕失去已有的利益.因此对改造抱消极态度。rn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土地集体所有和宅基地政策,把村民捆在一起,难以分化瓦解,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土地增殖,外来人口急增,使得私房出租成为一个利益丰厚的产业;重新安置的经济和社会成本巨大,政府一时无力负担。rn 因此,本文在分析现有城中村改造模式的基础上,以北京市昌平区七里渠南村为例,通过对该村进行的规划设计,探讨北京市边缘地区城中村改造的模式与方法。
  • 摘要:明末清初,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政治混乱,经济不安之际,客家人因此大举移居海外,其中一批东渡台湾移垦。rn 康熙22年(1683年)清廷取得台湾之前后,北中南各地已有客家人移居,南部多聚集于今的嘉义、屏东平原地区,移垦中台湾的客家人则散居于云林、彰化、台中。北台湾则由淡水、南崁等河口港岸登陆,垦殖台北县市及苗栗、新竹及桃园等县市。rn 日本占领台湾时期,原居于桃、竹、苗区的客家人,开始了在台的第二次迁徙,进入了花莲、台东与西部各处的新开发区域。rn 清末,闽西漳州人吴沙得到兰阳平原开发权,引率漳、泉、粤等三籍人至兰阳溪以北开垦,开垦完成之后,部分客系漳民,被逐出垦区,至山区、溪南、三星、冬山河、苏澳、花莲、台东等地落脚,部分客系垦民,此时已失母语客家语,自称或被称为“福佬客”。
  • 摘要:惭愧祖师是嘉应州当地客家人的信仰,在台湾嘉应州移民后裔的客家人却是不奉祀惭愧祖师,反而是漳州移民后裔在祭祀。本文比较其祖庙粤东地区梅州,以及台湾祭祀的信徒家族,原乡福建闽西一带信仰惭愧祖师情况。rn 而其中既然名为“祖师公”,应是一位得道高僧而成佛成仙受人景仰膜拜,照理应该如同其他祖师公之佛像,为一慈眉善目佛教高僧神尊造型;相反,台湾所看到的惭愧祖师造型,却是:“头戴王爷冠,身着文武装,跣足坐王位。举剑斩魍魉。”rn 这样杀气腾腾的武将造型,实在无法与祖师公联想在一起。这其中有许多未解的谜,等待我们去发掘与探寻。rn 河洛客随着客家研究的兴盛,也渐渐为人们重视。但是,因为时间的久远。生活习性的融合,母语的流失,使得这方面的研究更显得困难。有时研究区的受访者,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的族群身分认同,若不细查很容易被误导。幸好汉人对神鬼的敬畏,使其宗教教信仰有强烈的保守性。在“前礼没除,后礼没设”的心态下,可以将许多昔日的社会文化、生活习惯、风俗民情冻结在其中。彷佛一把开启时光隧道的钥匙,提供我们探寻过去的线索。rn 但是在台湾地区,信徒却都分布在河洛语优势分布的地区,主要在南投县草屯、中寮、竹山、鹿谷、埔里一带,这些说河洛话的信徒。围绕在原客家人信仰的惭愧祖师周遭,特殊的信仰现象,代表着不同于其他原乡祖籍神的信仰崇拜意义。rn 本论文利用现在仅有的文献数据,再配合田野访谈,在南投县中寮乡惭愧祖师信仰密集的地区,以曾经回原乡祖庙谒祖的地缘性村落大庙长安寺为例。以及惭愧祖师信仰的原乡区,粤东梅州祖庙灵光寺以及闽西永定湖坑镇,两岸三地神像的造型变化为例探讨,从原乡唐山过台湾,到台湾南各族群之造型差异比较。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