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甘肃省2009年学术年会
甘肃省2009年学术年会

甘肃省2009年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甘肃张掖
  • 出版时间: 2009-09

主办单位:甘肃省科协

会议文集:甘肃省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祁连山是我省河西内陆区河流的发源地和径流形成区,每年平均从其北麓向北部的河西绿洲输送74.68×108m3的径流量,祁连山区域属轻微水土流失区,全流域多年平均年输沙量为1280万t,多年平均含沙量为2.25 kg/m3,祁连山区北麓出山径流的变化对河西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发源于祁连山的58条河流水资源数量、质量的调查评价,研究其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得出近10年来祁连山中西部山区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且越往西降水量增加趋势超显著,出山径流量演变趋势与降水量基本一致,只有石羊河东部主要河流降水量和出山径流呈徽弱减少趋势。本文重点阐述祁连山各主要河流各项水文要素的时空变化对祁连山及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而提出保护和开发祁连山出山地表水资源量的治理策略,为祁连山冰川和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提供水文水资源支撑,为逐步建立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及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体系提供决策支撑。
  • 摘要:本文通过从水的重要性来分析了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的紧迫性,祁连山做为河西走廊的“生命线、母亲山”,生态环境的好坏关系到河西几百万人的生存,也影响着民乐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商品粮基地的存在。通过对民乐县水资源的分析,总结了水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浪费大、配置不完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低下等问题,提出了应抢抓国家政策的机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加快祁连山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快民乐水利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 摘要:通过对甘肃农业大学金强河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气候变化和禾草-嵩草草地产量分析,探讨了气候变化和高寒草地退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金强河流域的大气温度和降水变动幅度不大,1980~1998年,10年之间变化梯度约为0.286℃,2000~2006年平均平均温度为0.899℃;10年间温度增幅加大。降水量平均为408.3±52.4mm,在1988年达到峰值后,降水量有减小趋势;草原湿润度K平均值为2778±0.475,减少幅度约为每年0.003,在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类的检索图中仍为“寒温潮湿寒温性针叶林类”,但尚未改变草原类型中类的划分。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持平,但草产量变化表现出了明显的下降趋势。这种降水量基本持平、草产量快速下降的事实也说明了人为因素造成的牲畜超载过牧是加速草原退化的主导因子,而草地生产力降低主要的原因是由人为过度利用所致。
  • 摘要:老虎沟12号冰川长10.1km,面积为21.9km2,是祁连山最大的山谷冰川,其极大陆型冷性冰川的物理性质及复式冰川形态,为众多冰川学者所关注。该冰川监测开始于1958年,1962年由于种种原因,监测被迫终止,其后于二十世纪七十、八十年代有过短期考察,2005年恢复全面观测。本文基于野外GPS观测数据、两期1:50000地形图、两期1:10000地形图及Landsat ETM+遥感影像,详细分析了过去50年来多个时间段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研究显示:1957~1976年间12号冰川退缩约100m,平均退缩速率达5m/a,此后冰川归于平稳态,1985~2005年间,冰川退缩达140.12m,退缩速率较之前(1957—1976年)提高了40.2%。结合气象资料分析得出:升温幅度的增大是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老虎沟12号冰川退缩加剧的根本原因。老虎沟12号冰川各变化指标在响应气候波动时均反映较弱。
  • 摘要:通过对以天祝县为代表的沿祁连山冷凉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加以分析,提出了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推进高原优势产业发展,以支持和完善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体系建设为重点,持之以恒地加强生态环境及石羊河流域源头水源涵养林的保护与建设的对策措施。
  • 摘要:通过发展设施林果延后或促成生产、喜凉食用菌夏季生产、人参果周年生产、温室蔬菜反季节生产以及菇菜轮作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使耕地的单位面积产出成十数乃至数十倍地提高;通过发展高原绿色夏菜生产,也可使单位面积产出提高4倍以上。在大幅度提高群众收入的同时,压缩耕地面积,将坡度>25°的非宜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覆盖度。通过发展上述产业也可以使水效益相对于传统农业提高数倍乃至数百倍,大量节约农业用水,向石羊河下游和黄河流域输送更多的水资源。通过全膜周年覆盖种植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在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的同时,不仅可以保护耕地,减少水土流失。而且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优质牧草,减轻了畜牧业对生态的压力,为发展绿色农业提供更多的有机肥料。最终达到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使祁连山区的物种多样化得以逐步恢复,植被覆盖度得以提高,生态环境得以改善,水源得以涵养的目的,逐步改善石羊河流域脆弱的生态环境。
  • 摘要:对祁连山生态环境的调研结果显示:(1)涵养水源植被减少,生态逆向演替,森林功能弱化;(2)荒漠化明显,草场退化,载畜能力下降;(3)出山径流量祁连山东段减少,中西段略有增加趋势:(4)气候变暧,生物多样性受损;(5)冰川明显萎缩,雪线逐年上升;(6)水土流失严重,林草地质量下降。为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提出了整体将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作为一个国家生态工程项目,实施祁连山移民搬迁和产业结构调整;组织我省林业、农牧、水利、国土、气象和环保六部门共同研究综合治理祁连山生态保护、恢复发展及建设问题;全面落实森林、草原生态效益补偿费,保障保护区管理事业经费,解决牧民生计问题,保护好祁连山的生态环境;着力解决祁连山保护局的管理机制问题的对策措施。
  • 摘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是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纽带.在维护各生态系统的平衡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河西绿洲农业稳定发展的保证。祁连山在海拔2500~3500m之间生长着43.61万hm2的水源涵养林,起着调蓄、涵养水源的重大作用,影响和制约着河西走廊绿洲生态系统和北部荒漠生态系统的演替。每年涵养吞放的72.6亿m3的出山水,是河西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滋润着河西70.0万hm2的农田,养育着400多万河西人民。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兴衰荣枯,直接关系着河西商品粮基地的存亡,影响着河西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这种特殊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地位,本文着重从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出发,对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一探讨。
  • 摘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我国实施的一项宏伟生态林业建设工程,对促进三北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总结了高台县三北防护林工程项目实施三十年以来的建设成就,三十年来累计投入资金达1.45亿元,完成人工造林面积4.65万hm2,封滩育林(草)3.17万hm2,治理沙漠面积3.67万hm2,幼林抚育12.47万hm2。同时总结了三北防护林工程项目建设的主要特点和从规划设计、资金投入、项目管理等方面分析提出了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针对性地从适地适树、规划设计、项目监督管理、争取项目资金、加大林业投入、加快新技术推广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今后发展中的一些见解,对实现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摘要:天祝县生态建设在祁连山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由于受气候变迁、超载放牧、投入不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冰川缩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走生态型统筹发展道路,就要大力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以项目为载体,把天祝建设成为具有比较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生态家园、繁荣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生态县,早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 摘要:通过对天祝县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四点建议:一、加强祁连山冰川湿地及陆地生态资源的保护;二、加快生态植被的再造修复进程;三、大力实施生态移民战略:四、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资金投入。
  • 摘要:本文文就以祁连山保护区的天祝县为典型个案,在分析祁连山保护区生态移民必要性基础上,从天祝县生态地位、人口概况以及移民成效等3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天祝县生态移民的基本情况,并就政府面临的生态移民指标有限、资金补助标准低、移民群众生活水平较低、移民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突出问题,建议政府在生态移民方面应该重点做好以几个方面工作:再次提高移民群众资金补助标准,扩大资金使用范围:将县内易地扶贫搬迁与县外移民相结合,拓宽移民渠道:继续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转移渠道,降低生态区内人口承载量:解决好移民安置区内群众的后续生产生活保障问题:加强移民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人居环境;争取天祝县与移民市县的贫困政策扶持。
  • 摘要:祁连山素有“高山水库”之称,是我国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的发源地,也是甘肃、内蒙古地区重要的生态水源区。祁连山北麓丰富的生态资源,在区域水源涵养、蓄洪防旱、防灾抗灾、污染降解、生物多样性维持,气候调节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生态功能。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区域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加剧,祁连山北麓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造成冰川退缩、降水量减少、天然林面积萎缩、草地退化严重,使水源涵养功能减退、产水量下降、沙漠化面积扩展、荒山秃岭面积增大、水土流失加剧、生物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等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此,作者提出以下加快祁连山生态保护与治理的措施:1.建议积极争取将我县整体区划为国家限制开发区,将我县境内已划定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确定为国家禁止开发区。2.努力争取国家投资,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工程项目;进一步加强农牧业科技装备和科技推广和与科研机构的协作交流,拓展积极发展空间,增强产业发展能力;逐步建立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及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和保护体系。3.不断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和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和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4.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和不断提高人们对祁连山生态系统在培育和维护河西走廊绿洲生态系统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观念。
  • 摘要:天祝县天然草原普遍退化,严重退化面积13.47万hm2,占草原总面积的34.4%,与上世纪五十年代相比.牧草覆盖度下降11.11%,高度下降41.7%,生物量下降,植物群落结构趋于简化。草原退化成因主要为气候干旱、超载严重、鼠虫危害、乱采滥挖。可通过落实草原家庭承包责任制、以草定畜、建设人工草地、加大鼠虫害防治等措施进行植被恢复。
  •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初步掌握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论证了祁连山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导致水资源逐年减少,由此提出了祁连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一些建议与对策供参考。
  • 摘要: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经过多年的开发利用,不断支撑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与此同时,过度的水资源利用,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威胁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有些地方甚至已危及人类生存。实施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成为流域目前最紧迫的任务。流域综合治理的根本目的是使水资源得到永续利用,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与改善,最终实现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流域的综合治理必须从战略高度着眼,以统一管理和调度为核心,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宣传教育等手段,协调安排生活生产、工业和生态用水。本文对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必要性、重要性进行分析探讨,根据农民实际生活水平结合黄羊河灌区实际提出治理措施,使节水发展两不误,缓和供需矛盾,构建和谐灌区。
  • 摘要:黑河发源于青海省东北部祁连县,是发源于祁连山河西走廊的三大内陆水系之一。黑河上游是指莺落峡以上黑河千流及支流八宝河流域地区。祁连山黑河上游是黑河流域的主要产流区和径流来源区,产生的地表径流是承载黑河流域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对祁连山黑河流域生态环境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由于受地理位置、气候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黑河流域上游生态环境呈日趋恶化的趋势,直接威胁着黑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整个流域生态环境状况的改善。本文通过对祁连山黑河上游在流域内所处的地位及生态环境现状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改善祁连山黑河上游生态环境的应对策略。由此看出,祁连山黑河上游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 摘要:本文阐述了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主要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提出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对策,以期为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
  • 摘要:本文对历代石羊河流域源头祁连山森林资源状况、森林机构的建立及保护与管理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指出林业管理机构和执法机构的逐步建立,使祁连山森林管理、管护工作走上了法制轨道。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多次出台了森林管理的条例、法规和地方性办法,使祁连山森林破坏的情况得到了全面制止。
  • 摘要:地处石羊河流域源头的天祝县,具有十分重要生态地位,其境内的水源涵养植被是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的主体。通过近10到50年的比较,石羊河源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源头水资源急剧减少、冰川雪线退缩、水源涵养功能减弱、草场严重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已危及到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在评价源头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源头生态持续恶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提出了生态建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 摘要:天祝水源涵养林是石羊河流域的“冰源水库”和“绿色保姆”。受历史、自然条件限制和社会、人为因素干扰,祁连山东端冰川退缩、来水量减少,植被退化、生态功能减弱,天然林分抗逆能力降低,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生态恶化的趋势还在加剧。遵循科技支撑先行、恢复重建并举、工程项目带动、综合培育提质、有害生物防控、移民搬迁修复、保护利用结合、整合资源增效、流域治理恢复的策略,科学保育源头水源涵养林,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 摘要:张掖市甘州区东大山自然保护区是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甘州区的一个保护站,位于甘州区东北部,是甘州区唯一的一片天然林,也是千里河西走廊北山中保存面积最大、最完整的一片天然林。东连龙首山,西望合黎山,北临平山湖草原,南隔张掖盆地与祁连山相望。南北宽约7千米,东西长约9千米。地理位置在东径100°45'~100°51',北纬39°00'~39°04'之间。东大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沙漠地带保留的以青海云杉为主要建群种的天然森林生态系统,同时也是周边农牧民群众的唯一水源地,具有极其重要的科研和生态保护价值。对东大山自然保护区的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气候、流域及水资源、植被、土壤和人力资源、社会经济概况、森林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调查,探讨了东大山自然保护区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原则和对策。
  • 摘要:祁连山是甘肃省河西内陆区河流的发源地和径流形成区,每年平均从其北麓向北部的河西绿洲输送74.68×102m3的径流量,对河西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发源于祁连山的58条河流水资源数量、质量的调查评价,重点阐述祁连山各主要河流各项水文要素的时空变化对祁连山及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而提出保护和开发祁连山水资源量的对策建议,为祁连山冰川和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提供水文水资源支撑,为逐步建立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及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和保护体系提供决策支撑。
  • 摘要:武威是一个农业大市,人多地少、水资源紧缺,是该市农业的一大特点。全市以水资源利用为核心的种植业已经走到水资源阈值的边缘,而发展养殖业不仅不受资源条件的制约,而且具有显著的节水作用,在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通过分析提出了加快养殖业发展的建议。
  • 摘要:寺大隆林区是祁连山生物群落最完整、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水源涵养林核心区。该林区已查明的昆虫类有害生物有9目87科499种,林木病害有46种,林区啮齿类有害生物有27种,分属2目6科,另外还有狼毒(Stellerachamae jasme)、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等植物类有害生物。目前,林区有害生物危害总面积1584.93hm2,其中,青海云杉嫩梢和食叶害虫危害140 hm2;落叶松球蚜(Adelges laricis)危害4hm2;圆柏大痣小蜂(Megatigmussabinae)危害1160.93hm2;幼林地有少量中华鼢鼠(Myosqalaxfontanieri)发生。此外,部分成熟林份和生长衰弱的林份中还有不同程度的心腐病、小蠢等发生。本文运用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理论,提出寺大隆林区森林有害生物的防治策略要坚持以生态学为基础,按照自然生态学原理,做到森林有害生物源与其天敌自然种群达到动态平衡;寄主植物与生物多样性达到和谐、平衡,建立稳定的多生物的食物链结构,形成功能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
  • 摘要:本文对河西走廊的基本生态格局进行介绍,指出山地水源是基础、草地退化是威胁、保护关键是林草结合、建立耦合系统是途径。
  • 摘要:本文介绍了山地研究的重要性,简述了祁连山基本情况、森林特征及其分布、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及森林的产流效应,就干扰对森林影响进行分析,提出斑块状森林的形成及对植被创建的启示。
  • 摘要:本文介绍了祁连山草地资源特征,分析了祁连山草地资源退化问题,对祁连山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力机制进行简述,并提出祁连山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与模式。
  • 摘要:本文论述了科学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祁连山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祁连山生态环境发展存在的问题,对科学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又好又快建设生态张掖进行的思考,提出根据水资源状况搞好科学规划,设立祁连山涵养林保护建设专项资金保护祁连山冰川,要加大科研力度,科学台理保护,坚持特色方向建设生态张掖,建设城市湿地公园工程突出“水系”和“绿色”两大主题,加快现代林业进程,围绕建设“生态张掖”这一目标着力抓好特色优势产业。
  • 摘要:首先略述了甘肃中西部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概况,接着论述了正确认识和协调处理好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关系的思想观点与方法,之后提出了甘肃中西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持续发展需要做好的几项工作措施:主要是要做好林草植护、水土管理、环境保护、人口节育、教育科学、结构调整、产业经济等各有关工作。
  • 摘要:随着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不断深入,如何引导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区农民支持、参与建设,成为湿地管理和建设的“主人”,已成为各级领导研究解决的重点、核心问题,也成为湿地区域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同时,关系着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项目建设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问题。本文分析了规划区域农村社会经济现状,结合公园规划建设,提出了引导农户参与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思路和建议。
  • 摘要:对退耕后建植的人工草地和自然恢复的撂荒地生态水文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工草地在短期内形成了不同于撂荒地的植被格局,草地的盖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特性明显优于撂荒地和天然草地,部分人工草地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高于撂荒地,功能群结构仍以多年生禾草占优势,无芒雀麦+紫花苜蓿混播草地多样性指数低,处于高产和稳定阶段。各草地根系主要分布在0~10cm土层,占总根量的35%左右。垂穗披碱草+紫花苜蓿混播草地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其他草地类型,草地持水能力较强,不同草地类型土壤层际含水量变化0~20cm最大,20~30cm次之,30cm以下因草地类型不同而变幅差异显著。4种人工草地对土壤水分的影响表现为提高30~50cm土层的水分含量,在水分涵蓄、有效涵蓄量方面优于撂荒地。
  • 摘要: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祁连山退化草地狼毒群落土壤种子库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狼毒群落土壤种子库毒杂草物种的数量和密度占优势:2)多年生禾草的种子库密度随退化梯度的增加而减少直至消失,多年生杂草存在于各个植被梯度且密度较大;3)狼毒群落物种数量及其密度呈现上层(0~5cm)>下层(10~15cm)>中层(5~10cm)的分布规律,各土层内密度差异明显;4)不同植被梯度土壤种子库(0~15cm)的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波动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优势度指数与之变化趋势相反,土壤种子库上层(0~5cm)与种子库(0~15cm)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具有较大的相似性;5)随着退化梯度的增加,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相似性系数减小,狼毒等毒杂草的大量繁衍显著的改变了草地群落的功能群结构,自然状态下土壤种子库对原生地带性植被建群种更新的贡献率降低,植被恢复问题严峻。
  • 摘要:在西部地区,已经发生了古楼兰消亡、罗布泊消亡、沙尘暴戏虐等环境恶化恶果,祁连山脉北麓生态环境恶化,不仅严重影响了祁连山及其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河西走廊乃至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安全构成了一定威胁。本文通过对西部环境恶化示例、祁连山北麓生态现状、生态环境恶化原因分析,提出了加强祁连山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建议。
  • 摘要:本文论述了石羊河下游民勤湖区土地沙化、生态恶化、经济贫困化的根源,提出了湖区生态治理和经济发展在于苦咸水综合利用,这对于内陆河流域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 摘要:加快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明确提出的“两大”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做出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本文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环境现状为例,论述了祁连山北麓生态保护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重要影响,提出了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实现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使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
  • 摘要:通过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自然环境现状、生态系统及其特点的分析调查,在保护区现有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保护区建设还存在思想观念落后,认识跟不上形势;经济基础薄弱,人为破坏严重:公益林建设困难多;护林防火、资源保护、森林病虫害防护功能脆弱等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加快林业产业开发。具体措施为加强宣传,增强群众的生态意识;加大项目投资,提供经济保障和科技支撑;解决林农、林牧矛盾,减少人为破坏;科学造林.提高造林成活率,加快植被恢复;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新兴产业,走以产业养生态的路子:加强领导,依法治理,加大保护管护力度。
  • 摘要:水资源特点,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水资源有效配置与区域经济长足发展的措施,石羊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与经济发展思考。石羊河流域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系统相当脆弱,当地应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为契机,认真落实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按照循环经济理念,采取高节水、高治污、退耕还林、生态移民等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能,同时尽量压缩社会经济系统用水,制定科学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规划和合理的行业水资源分配方案与供用水方案,建立起以节约水资源为主的节水型社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沙产业。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企业发展、地方产业链条合理延伸的问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在初步掌握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论证了祁连山区山丹县水资源逐年减少的趋势原因及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问题。由此提出了一些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供参考。
  • 摘要:运用河西走廊内陆三大河流(疏勒河、黑河和石羊河)1955~2005年时段的河流流量和气象实测资料,应用多种数值诊断方法,系统分析了流域内51年间出山径流的季节及年际变化等。结果表明,走廊内出山径流的年内分配差异较大;三大河流的夏汛流量的峰值出现在同一时期,出山径流量自西向东分别占年总出山径流量的74.75%、75.04%和80.94%:径流的年际变化平水年份最多,占总序列的38.56%,偏枯年大于偏丰年7.84%,说明出山径流量呈减少趋势:累积滤波器和Kendall秩次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年出山径流的变化趋势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三大河流的年出山径流系列累积平均曲线在2005年趋于重合:Morlet分析结果预示未来径流量将处于相对偏少期。
  •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甘州区部分区域水环境安全受到影响,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水环境恶化现象,水污染已经开始影响部分地区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为了引起社会对水环境变化的广泛关注,让政府了解掌握水环境变化状况,达到防止水污染、治理水环境的目的。本文利用系列水质监测资料对甘州区平原区水质进行了全面评价分析,反映了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的“质量”状况和污染情况,分析了现状水环境的动态变化规律,揭示出了造成现状水污染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有针对性的水环境保护措施和对策。
  • 摘要:根据高台县湿地保护的现状,针对湿地保护和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湿地保护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及建议。
  • 摘要:天祝县有天然草原及灌丛放牧林地50.56万hm2,其中天然草原39.14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54.75%,灌丛放牧林地7.82万hm2,占10.9%.天然草原面积广阔,类型多样,牧草种类繁多,主要草原类型有草原草场、山地草甸草场、灌丛草甸草场、疏林草甸草场、高寒草甸草场,牧草种类有49科158属276种,植被盖度为50~90%。在正常年景,天然草原平均产草量为3390kg/hm2,理论载畜量为119.6万个羊单位。全县草原退化面积达90%以上,严重退化面积已达1.47万hm2,占天然草原总面积的34.4%。县上缺少带动草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没有建立起草产业生产基地,人工种草规模小。提出加强草原生态治理,建立人工草地,开发草产品,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培植草产业开发的龙头企业,完善草地管理制度,加大以法治草力度等思路和对策。
  • 摘要:本文就祁连山北坡灌木林水文功能问题,从森林气象、土壤、水文等方面在试验区内采用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方法进行了长期观测,结果表明:祁连山灌木林具有重要的水文生态功能,这种作用是通过灌木林生态系统对降水的截留、分配和自身能增加下渗能力来实现的。祁连山灌木林涵养水源的机理在于:(1)灌木林生态系统通过降水再分配,延缓了地表水分运动的周期。(2)在林地范围内,土壤表面覆盖有丰厚的、吸水力很强的苔藓及枯落物层,大量的枯枝落叶层产生腐殖质层,增大了土体的下渗能力:森林土壤具有良好的非毛管孔隙而且保持畅通,在高山融雪、降水等条件下,通过土壤非毛管孔隙把水分分成下渗和侧渗两种形式,并在入渗过中实现转化,形成河川径流。灌木林在祁连山区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着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具有祁连山建群种青海云杉林不可替代的生态水文功能。因此,加强祁连山灌木林的保护和建设,重视发展灌木林,是祁连山生态保护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对策。
  • 摘要:为了评价祁连山青海云杉林下苔藓枯落物与土壤截留降水的能力,定位监测和分析了祁连山西水林区青海云杉林下苔藓枯落物层和土壤层对63次降水事件的截留与分配过程。rn 结果表明,63次林外降水总量为333.5mm,其中234.42mm以穿透雨、1.66mm以树干茎流进人林地,苔藓枯落物层、土壤层分别截留27.24、188.7mm,截留率分别是9.23%、55.6%.在林外降水量<0.8mm时,不产生林内降水,苔藓枯落物与土壤层不能截留降水。在0.8~20mm降水范围内,土壤截留量随着降水增大呈增加趋势,而苔藓枯落物层截留率先增后减,但降水量>20mm后,土壤截留率逐渐趋于稳定,呈较小波动(67.83%~77.24%),而苔藓枯落物截留率趋于稳定,并略有下降趋势;土壤截留量与林内外降水量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综合分析表明,祁连山青海云杉林苔藓枯落物层和土壤层对降水均有一定的拦蓄截留效应,其中:土壤层>苔藓枯落物层,土壤层的截留量达同期林外降水量的1/2以上。
  • 摘要: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生态系统对降水的截留、分配与拦截一般通过降水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乔木层、灌草植物、枯落物和土壤等组分间的转移过程来实现,阐明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对降水的分配效应是正确评估森林水文效应的关键。大气降水通过森林生态系统,分别在林冠层、苔藓枯落物层和土壤层进行重新分配,其中不同层次对大气降水进行拦蓄截留过程中作用大小不同。在观测期间,青海云杉林冠层、苔藓枯落物层、土壤层截留量分别是139.1,27.2,178.92mm,截留率分别为5.67%,27.24%,56.53%,截留效应是土壤层>林冠层>苔藓枯落物层。要定量说明青海云杉林生态系统对降水的分配、截留与贮存的生态效应,客观准确评价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文作用,需要加强从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角度,全面研究各组分(乔、灌草、凋落物以及土壤)综合对降水的水文分配效应。目前已有的大多数研究还处于实验观测与现象的揭示,缺乏对过程与机理的深入研究,也很少进行多因子连续不断的动态综合研究和系统分析,已经限制了我们揭示森林生态系统的内在运行机制和客观规律,无法使研究结果由个别定位站点向面(地区性、区域性、国家性乃至全球)上进行尺度转换和应用。
  • 摘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地防护作用主要有林冠截留降水、枯落物层吸收和减缓地表径流、根系固持土壤等,其中枯落物层起决定性的作用.枯落物层大大加强了水源涵养林减缓地表径流、防止土壤侵蚀的能力。通过对枯落物层的分析,研究了枯落物层的持水能力,阻延地表径流和减缓降雨对土壤的侵蚀等水文功能。得出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中建群树种的持水能力具有“藓类灌木云杉林>湿性灌丛林>苔藓云杉林>草类灌木云杉林>干性灌丛林>祁连圆柏林”的规律:枯枝落叶层阻延地表径流速度的效应随其厚度、坡度、径流深度增加而增大,其中枯枝落叶层厚度增加所引起的阻延增值变化很缓慢;枯落物层在减缓降雨对土壤的侵蚀方面一是由于枯落物层本身具有持水能力,二是增加了地表的有效糙率。rn 综合枯落物层的多种保护措施,得出了封山育林是目前较有效的保护枯落物层措施的结论,因此,封山育林将是祁连山水源涵养林保护的主要措施。
  • 摘要:民勤温性荒漠草原生态环境对于祁连山的生态影响很大,尤其是极端干旱性气候和祁连山的降水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北部的干旱,祁连山降水积雪减少,加快雪线的上移速度。民勤草原退化面积已达78.4万hm2,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92%,其中:重度退化面积30.0万hm2,中度退化面积29.7万hm2。民勤荒漠草原严重退化和沙化是形成沙尘暴的原因之一。而根本原因在于人为压力超过了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要治理沙化退化,必须以减轻人为对压力为目标,加强鼠虫害防治和水资源管理,调整农牧区产业结构,建立高产优质人工草地,实施暖棚圈舍饲养,加快草原建设,提高管理水平,采取围栏、补播、轮牧、休牧、禁牧等措施,加大执法力度,使脆弱的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得以休养生息,草原退化沙化便有可能减缓或扭转,荒漠生态系统可逐步变为稳定的良性循环。
  • 摘要:封山育林是借助自然演替恢复森林资源的培育方式之一,也是见效快、投入少的一种植被恢复方法。本文通过对西水林区封育成效进行调查,分别就群落盖度增长情况,乔、灌木层高、径增长等方面进行论述,并提出封禁、补植补造、抚育、改造和管理等森林培育方法。
  • 摘要:通过对沙棘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和生态水文功能的研究,结果表朗:沙棘林可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含水量;10年生沙棘林枯落物厚度平均在1~3 cm,枯落物重22t/hm2,水容量为绝干重的2.12~4.25倍:蓄水量达13.65~23.37t/hm2;林冠郁闭度在0.7~0.8时,林冠对降雨的截留量为39.3%:林地0~20 cm土壤的初渗率为16.165mm/min是对照区的8.7倍:稳渗率位2.4mm/min是对照区的2.53倍。
  • 摘要:自动化监控是水利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利工程实时数据采集和实现远程遥控的唯一途径。本文从系统总体结构、通信网络、中央监控软件、现场控制器、水雨情监测、水工安全监测和图像信息采集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建设完善的石羊河流域自动化监控系统,更好地为实现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水利信息化服务。自动化监控可远程调度提高到秒级,可以及时地获得工程的实时运行工况、实时安全信息和实时图像信息,也可以实时远程调度:石羊河流域水资源调配与节水管理信息系统是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全流域水资源统一调度和管理,提供科学的辅助手段。该系统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实现实时信息采集与传输,信息处理、存储与共享,可实现以信息为基础的科学决策与规范化调度。这一切归功于科技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以及先进的工业控制技术在水利行业的成功应用。
  • 摘要:为进一步查清我县康乐林区内野生动物资源现状,全面、准确地掌握野生动物资源的动态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提出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对策,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针对康乐林区内国家一、二级和省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进行全面调查,并针对辖区环境情况,分析研究影响动物活动的因素,提出整改措施。
  • 摘要: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建立20年来,管理体系日益完善,生态建设工程成效显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绩斐然。但总体而言保护区建设发展尚处于整体好转、局部恶化、矛盾突出、任务艰巨的攻坚阶段,但是在资源短缺而又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保护区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本文介绍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经济社会历史演变与基本情况概述,进行了基于问卷调查的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居民家庭基本情况分析、保护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和成因分析,并就保护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与产业布局、保护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策略进行了简述。
  • 摘要:本文介绍了祁连山区的概况与生态问题,指出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保护与建设,首先要科学合理的界定祁连山保护区界和制定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全面整体综合治理方案;其次是解决国家层面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项目的立顶上马;三是积极稳妥的长效经费的支持;四是管理机制问题的优化,五是辖区全民提高生态保护意识,主动参与生态保护。
  • 摘要:通过调查研究石羊河流域下游民勤生态环境恶化的表现、原因,提出了民勤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总体思路和布局。并根据民勤土地类型的生态功能,从空间分布上将民勤分为六大生态治理区,即沙漠保持区、动植物封育区、生态治理区、退耕还林区、人工防护林区、绿洲开发区。还提出了各个功能区的治理措施,这对于政府决策和制定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摘要:马家台流域属甘肃省内陆河水系石羊河流域一级支流,是典型的冷凉干旱山区。土壤肥力不足,植被较为稀疏,水土流失严重,是长期困扰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充分利用流域水土光热条件,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林草植被的抚育管理,大力推广增产技术,不断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态区,提高流域“三农”发展水平,并通过示范工程的实施,评价成败,总结经验,因地制宜,推广应用。
  • 摘要:通过对祁连山地理位置、森林资源,水资源等基本情况的了解,找出祁连山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保护的建议及对策。
  • 摘要:祁连山是我国著名的高大山系之一,位于青藏高原北麓边缘,地跨甘肃、青海两省,自然环境独特,森林生态系统脆弱,是我国重要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之一。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兴衰枯荣,直接关系着河西商品粮基地的存亡,影响着下游社会的经济发展,在全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占居着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这种特殊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地位,本文从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出发,对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作以探讨。
  • 摘要:生态环境退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生态的恶化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暧、水土流失加剧。祁连山自然生态环境是河西走廊人民赖以生存的命脉。改善生态建设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点坚持保护和建设并举、以保护为主的方针,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高度,妥善处理生态、生产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之间的关系,把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与提高农牧民群众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有机结合起来,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担负着整个河西走廊生存发展的重要任务,建设好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意义十分重大。针对目前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现状,提出今后发展思路和措施。
  • 摘要:概括简绍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价值和地位。总结了保护区建设管理成就,分析了保护区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的对策。
  • 摘要: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是贯彻这项基本国策的基础工程,也是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和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对于自然保护区来说,环境保护就显得更为重要。rn 目的:全面了解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居民的环境意识形态。方法:2007年7月~2008年3月,抽样入户调查5666名保护区居民。结果:大多数农户对保护区持支持态度:核心区居民的环境意识较其他地区居民高:受教育程度与环境意识有一定的相关性:保护区宣传工作还不到位。结论:(1)采取多种方式,增加农民收入:(2)提高自然保护区工作效率;(3)加强宣传教育;(4)加强基础教育,提高公众整体文化素质; (5)逐步实施有针对性的移民政策。
  • 摘要:讨赖河发源于青海省祁连山中段,主要以祁连山区地下水、冰川融水(含融雪水)和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祁连山冰川的形成或消殒对讨赖河径流生产及流域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重要影响。随着全球升温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祁连山出现了严重的雪线上移、冰川退缩现象,本文通过对祁连山冰川保护紧迫性认识、成因分析等阐述后提出了应对讨赖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保护祁连山冰川资源的对策。
  • 摘要:加强祁连山生态保护是实现区域持续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推进祁连山生态保护协调发展,要建立稳定投入机制,推进持续发展;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保证工作长期稳定开展;重点工程带动,推进生态屏障建设上新水平;树立先进理念,推进科技型生态保护;维护生态安全,推进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并举:加强祁连山区的能力建设,提高对生态保护的认识水平;健全生态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
  • 摘要:祁连山东段北坡为石羊河流域的源头,自然生境特殊,动植物体系丰富。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碳制氧、净化调蓄等生态功能,对整个流域的生物多样性、水文状况和水质都有直接的影响.近年来祁连山东段浅山区荒漠化程度呈逐渐加剧趋势,生态环境退化明显。严重威胁着流域中下游地区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祁连山东段浅山区荒漠化程度逐渐加剧的主导原因为水资源的逐渐减少,而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相对减少是水资源减少的主要方式,自然因素引起的绝对减少是次要方式。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是水资源相对减少的直接起因,其中农牧业活动的急增是关键因素,另外水土流失程度加剧是水资源减少的另一重要原因。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是区域荒漠化、生态退化的直接起因,在荒漠化的发展过程中扮演引发和加速的角色,这种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愈发重要,是现阶段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
  • 摘要:祁连山位于青藏高原北麓边缘,地跨甘肃、青海两省.自然环境独特,森林生态系统脆弱,是我国重要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之一。古浪县境内发源于祁连山的2条大河流,养育着39万古浪人民,滋润着古浪6.7万多公顷山川水地,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的兴衰枯荣,影响着古浪县社会和经济发展,在全县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占居着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这种特殊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地位,分析祁连山水源涵养能力退化的量化数据以及制约水源涵养能力降低的主要因素,探讨提高祁连山水源涵养功能的对策建议,从而促进祁连山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 摘要:祁连山区位于西北内陆地区,山上的冰川冰雪融水是河西地区几大河流的重要补给来源,有人将“祁连山冰川冰雪融水”称之为“河西走廊的生命之源”。而河流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河流与其间的生物多样性共存共生,构成了一种互相耦合的生态环境与生命系统。本文围绕祁连山区河流水土流失,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展望了今后水土治理的思路和前景。
  • 摘要:天祝藏族自治县地处甘肃省半干旱山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境内有两大水系即黄河流域和石羊河流域,是河西走廊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农业生产命脉。通过示范小流域综合治理,总结经验,合理利用和保护县域水土资源,改善和提高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原特色设施农业,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 摘要:在浅述石羊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水资源开发保护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水资源开发保护应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并认为,妥善协调解决处理好石羊河流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本地区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相适应、相匹配的关系,才能保证该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才能达到人与水、人与生态、人与社会的和谐。
  • 摘要:石羊河流域存在着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及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严重超载的问题,通过分析经济及产业结构、水资源利用效率、水污染等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存在的制约因素,指出了建立节水型社会的紧迫性,并就调整产业结构、关井压田、日光温室建设、水权水价制度改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作了探讨,提出了在该流域实施综合治理所必须采取的建设节水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益等综合措施。
  • 摘要:天祝县地处祁连山区中上游地带,境内的水源涵养林草占整个祁连山水源涵养林草的44%,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有的涵养水源功能,决定了它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乌鞘岭以南是黄河一级支流大通河的重要水源补给地和庄浪河的发源地,以北是河西走廊商品粮基地的水源涵养区,可以说天祝是祁连山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工农业生产生活的命脉。但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快,工农业用水量急剧上升,水资源的矛盾日益凸现。区域水资源逐年短缺与水环境逐渐恶化等问题,已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构成了现实的制约和潜在的威胁。为缓解水资源的紧缺,协调上下游需求矛盾,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必须改进用水观念和用水方式,用水结构、用水制度和管理体制等必须得到进一步的规范。采取科学节水,生态节水和其他常规节水,积极发展高效节水产业,不断提高水资源的效益和效率,对祁连山区水资源涵养有一定的缓解能力,是祁连山区水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和节水增收的重要保障。
  • 摘要:祁连山河西走廊黑河流域中部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蔬菜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之一,也是我国内陆河流近30年来受人为经济活动影响最强烈的地区之一。黑河中游水土资源过度开发。导致黑河下游出现了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已威胁到整个流域的生态安全和国防建设的环境保障,主要表现在:河道断流加剧,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天然林面积大幅度减少;草地严重退化;土地沙漠化和沙尘暴危害加剧等。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影响问题已经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黑河流域当前实施的节约用水和合理分配水资源,是保护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根本性措施之一。祁连山黑河流域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于维护边疆稳定、促进社会进步与繁荣以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利用20个气象站1960~2006年的气象资料,运用5年趋势滑动及鼍小二秉法,分析了祁连山气候及极端天气的变化趋势,并在ArcGIS环境下通过Spline插值法对气候变化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祁连山的年平均气温呈显著增加趋势,80年代中期以后气候明显变暖,其中冬季和秋季升温幅度比较大:年降水量呈增多趋势但不明显,其中夏季降水增加幅度最大;年蒸发量呈显著减小趋势,其中春季和夏季蒸发量减小幅度较大;气候变化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与走廊平原相比,南部山区气温升高幅度大,降水量增加显著,蒸发量减小幅度也较大,气候暖湿特征更明显;极端高温天气、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呈增多和升高趋势,而低温天气呈减少趋势,这是对气温显著升高的反映;极端降水天气和日最大降水量呈增多的增大趋势,导致干旱影响范围呈缩小趋势,洪灾影响范围呈扩大趋势。
  • 摘要:根据祁连山及其周边地区11个探空站的1981~2002年1~12月每日两个时次(北京时间08时和20时)的资料,运用动力气象学原理计算和分析了祁连山区四季的平均水汽输送、辐散辐合以及区域内的空中含水量等。结果表明,祁连山区大气中的水汽年输入总量为9392.5×108t,水汽年输出总量为8031.5×108t,表明在输入该区的水汽总量中只有14.5%成云致雨或留在该区域上空,其余85.5%的水汽成为过路水,即潜在开发的水资源量较大;区域内年空中含水量为331.2亿t,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对比特征约5:1;四季中水汽的辐合中心基本维持在甘肃省的河西走廊和青海省的东北部一带,夏季最大(-7.4g/kg/s),秋季和冬季次之,春季最小(-1.4 g/kg/s),说明这一区域内非常有利于水汽的堆积,存在很大的人工增雨(雪)潜力。
  • 摘要: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经济发展,石羊河流域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制约因素很多,其中水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是主要的制约因素,它不仅直接影响流域内食物生产与安全,而且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发展节水农业是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需要,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需要,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需要。科学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走短缺资源的资金与技术替代道路,对于推动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建立节水型社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 摘要:青海云杉是祁连山林区主要造林树种和河西地区园林绿化树种。隆畅河保护站边家河湾苗圃经过10多年的育苗生产实践、探索,积累了不同规格的苗木培育经验。本文对青海云杉不同生长期的特点和留床、换床、定植等培育技术要点进行了分析,并对青海云杉1~12年生苗木的生长规律进行总结。
  • 摘要:林木种质资源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基础,是林木遗传多样性的载体,是国家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对林业、农业、牧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国家生态安全建设战略、建立林木植物资源信息系统、加强林木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保护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和河西走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五个方面阐述了祁连山林区青海云杉祁连圆柏种质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 摘要:冰川可以指示气候变化,可以影响淡水资源,进而作用于生态、荒漠化;冰川即会产生冰雪灾害也是旅游资源;监测冰川势在必行、迫在眉睫。本文对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进行分析,指出研究说明平衡线高度变化较冰舌末端及面积变化对气候响应更为敏感。升温幅度的增大是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该冰川退缩加剧的根本原因、冰川面积的减少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这一事实。
  • 摘要:从2000年新的黑河调水方案实施以来,从祁连山雪线及黑河流量变迁可以明显看出,将加快祁连山雪线上移和荒漠化,生态安全更加严峻,从现有政策情况来看,保护祁连山首先要严格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通过封山禁牧,扩大灌木面积来涵养水源,另外通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扩大森林面积,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逐步使荒山宜林地和疏林地恢复为林地,其它通过生态移民、异地安置,加强基础设施和护林防火等设施建设,都是祁连山行之有效而长期坚持的保护措施。在黑河中游生态保护上,加强全流域水资源的合理规划与科学管理,大力调整优化黑河水量调配方案,优先把生态用水纳入配水计划,在黑节二期工程中,按比例投入资金,加大川区国有林场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尽快改善重点生态公益林的林分状况,在中扩绿洲建设上,把农田林网更新恢复和防风固沙骨干林带营造作为投资建设重点,保障全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更要加大对节水造林技术设施设备和节水型树种引育、推广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列入专题项目开展研究建设,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发挥,使宝贵的黑河水造福张掖人民。
  • 摘要:民勤县地处我国干旱内陆区,是典型的荒漠绿洲之一。由于石羊河水资源极度短缺加上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了下游民勤绿洲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质恶化、土地沙漠化、盐渍化面积扩大、植被退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本文分析了民勤县生态环境恶化原因,并对绿洲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提出了对策。
  • 摘要:中国沙化土地的面积为3.97×104k m2,占国土面积的18.1%。由于水资源匮乏,沙区生态环境脆弱,综合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质量普遍较差。20世纪80年代,钱学森提出发展沙产业的构想。20多年来,在沙产业理论的指导下,中国西北各省区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沙产业理论体系的研究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通过回顾沙产业的概念、内涵、发展历程,梳理了沙产业理论的学科基础。探讨了沙产业理论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思路,以期发展完善沙产业理论,更好地指导沙产业的实践,进一步推动沙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沙区生态、经济、社会共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 摘要:武威市干旱荒漠区面积大,气候干燥,水资源缺乏,严重影响着武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将武威市南部的祁连山、中部的绿洲(城市)、北部的沙漠三者做为一个统一的循环系统来考虑,提出了武威市发展循环型沙产业的四种模式,同时论述了发展这四种循环型沙产业的依据和目的,以及对策。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张掖市湿地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实施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保护和恢复黑河沿岸、城郊湿地资源及环境,使面临枯竭的湿地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充分发挥湿地应有的功能和效益,实现湿地系统的全面优化,真正实现“蓝天、碧水、净气、森林、绿地”生态目标的湿地保护建议与对策。
  • 摘要:林业科技推广是林业社会化服务和国家对林业支持保护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科教兴林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目前,林业发展已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林业科技推广对高台传统林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是传统林业的倍增器,能够直接作用于林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起到减员、缩时、增效的作用:在林业生产中将会广泛应用,大面积提高林业生产的综合效益。新时期的林业推广工作,在生态建设和国家可持续发展中有了新的历史使命,必须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可持续林业发展总体战略,加大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知识生产,为林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rn 但我们在成果推广、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等方面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县当前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本文针对高台县林业发展新阶段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围绕甘肃省林业厅提出的“举改革旗,走创新路,千方百计激活甘肃林业”的新思路,探究深化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的方法,提出实施“135”工程。
  • 摘要:松山滩草原与上世纪50年代相比,牧草高度由25cm降低至15cm,盖度由70%下降至45%,种的饱和度由15种/m2减少到8种/m2,产草量由2100.15kg/ha下降到1406.55kg/hm2,醉马草(Achnatherum inebrians)危害面积接近草原总面积的10%。气温升高,降水减少,超载放牧,投入不足,草原建设滞后,乱垦草原是导致草原退化的主要因素。治理退化草原应在加强草原执法力度,制止乱垦乱牧的同时,落实草原有偿承包制度,实行以草定畜,强化草原基础设施建设,兴修水利,建设草原围栏和人工草地,发展集约化生产,减少放牧时间,实行退牧还草,为草原提供休养生息的机会,以利植被恢复。
  • 摘要:天祝藏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中部,祁连山东端。地处青藏、黄土、内蒙古三大高原交汇过渡地段,境内冷龙岭东延山山脉构成了天祝县地形的基本骨架,在地理上、自然区划上属青藏高原地带。天祝县石门沟流域植被基础好,气候湿润,耕地面积小,雨水较充沛,人口密度小,具备生态修复的条件。石门沟流域生态修复项目自实施以来,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加强了对该项工作的领导与宣传,建立健全了管护队伍,优化配置防治措施,规范项目运作。本文介绍了该流域生态修复的具体做法,提出了进一步搞好生态修复的建议,为今后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提供借鉴
  •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在分析武威石羊河流域生态现状、农业生产现状的基础上,着眼于武威农业生产立地条件及其农业生产市场化比较优势,借鉴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及成功的经验模式,提出了解决武威石羊河流域农业生产面临问题的思路,及现代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
  • 摘要:流域经济理论是以流域为单位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农、林、牧、工、副各业布局,科学分配水土资源及其它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性改良和合理利用,使其最大程度的发挥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经营管理理论。水是一个流域内最为活跃的流动资源,又是良好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流域水资源的合理管理和高效利用不仅关系着流域治理的效果,也关系着流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和资源的继续利用,发展节水是流域综合治理的必然选择。。
  • 摘要:为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建立健全水权制度体系,实现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目标和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以水资源的永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凉州区金羊灌区在安装地下水智能化取水计量设施管理的实践中,严格执行凉州区水资源配置方案,努力实现“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目标,认真分析智能化取水计量设施在运行与管理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进一步深化计量设施管理的对策建议,为灌区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实践依据。
  •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肃南县经济林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立足资源优势,根据果树对环境条件要求及本县环境情况和产业化发展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提出我县经济林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特色经济和建设精品工程的要求,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高果品质量,加快产业化步伐的几点建议,期望我县经济林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 摘要:本文通过对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优势和传统旅游业发展现状的认识,分析了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摆明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了制定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编制各级生态旅游规划,建立生态旅游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加强生态旅游管理工作等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战略措施和对策。
  • 摘要:祁连山是一个不对称山地,北翼以巨大高差俯临河西走廊,南翼与青藏高原连为一体。欧洲地理学家曾以昆仑山作为青藏高原北部边缘山地,由于发现了祁连山,他们把青藏高原北界向北推移了三个纬度。本文对祁连山的自然地理特征进行介绍,分析了其重要性,并对生态保护问题做出了简述。
  • 摘要:近几十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升温,加上社会发展经济需求,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掠夺性开发,已经使得祁连山难以负重,生态地质环境退化。冰川退缩、雪线上升,导致祁连山环境地质条件改变,限制了走廊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开展祁连山地质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防治对策研究,具有旅大的现实惫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介绍了自然地理及地质概况,分析了生态地质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简述了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及循环规律,并对水资源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
  • 摘要:冰川是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本文对祁连山冰川数量及其分布、河西内流水系冰川数量及其分布进行介绍,简述了河西内流水系冰川近期变化,对冰川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冰川利用保护对策。
  • 摘要:武威市地处青藏、蒙新、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高温、干旱、少雨、风沙频繁,北部沙漠、戈壁,中部绿洲,南部祁连山脉。特殊的地理与气候状况,治理沙漠化,大力发展沙草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中赋予了特殊的地位与作用。认识沙漠、改造沙漠、经营沙漠,以发展沙草产业为突破口,把沙草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进行具体的思考,坚持科学发展观,较深层次地探索,对加快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武威市近年来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阳光产业,利用自然资源,发展沙草产业和节水农业,通过利用沙漠、戈壁、山地等这些宝贵资源,运用高科技、高效益、快速度、深层次的开发、增值,不断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有效推进了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步伐,促进了全市农牧业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 摘要:本文对祁连山气象数据进行月、季、年的数理统计,利用一元回归分析法和5年趋势滑动,进行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在ArcGIS环境下,通过Spline插值法绘制气候变化的空间分布图,进行气候变化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介绍了祁连山气候变化的特征,并对祁连山极端天气与气候的变化进行了简述。目前,祁连山的暖湿气候对于林、草植被生长和恢复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今后,应抓住有利的气候条件和背景,在祁连山积极开展封山育林、育草工作,提高植被的覆盖度和质量,增强森林和草原的水源涵养和调节气候的功能。
  • 摘要: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是祁连山复合生态系统的主体,发挥着巨大的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储碳释氧、保持水土、保护物种、改善环境、生产木材等多种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保护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是维护祁连山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研究了解祁连山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森林资源变化动态及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正确保护措施,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基础工作。本文采取搜集参考以往有关研究文献,应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模型,对祁连山北坡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定量评估。参考历史文献,结合2008-2009a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应用法国SPOT5卫星5m分辨率全色、1Om分辨率多光谱数据和ArcGIS判读解译,对祁连山北坡森林做全面调查,比较分析森林分布和质量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保护与恢复对策。
  • 摘要:红提葡萄是鲜食葡萄品种中最珍贵的和最具有商业价值的品种之一,市场前景极其广阔。甘州区自2007年开始发展红提葡萄设施栽培以来,栽培规模迅速扩大。本文从栽培设施建设、整地、栽植、生长期的温湿度管理、树体管理、修剪、果实管理、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果实采收10个方面总结了甘州区红提葡萄设施栽培技术。
  • 摘要:通过对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分析,提出了在该地区开发森林生态旅游的必须遵循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特征对生态旅游项目提出了几点建议。
  • 摘要:发展生态旅游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全面考虑,按照可持续发展原理去开发、利用和保护。结合自然保护区的实际制订出生态旅游的法制法规和管理措旋,并使生态旅游成为对旅游者进行教育的一所大学校,使旅游业成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
  • 摘要: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病虫害年经济损失达1200万元以上,林区内分布的病虫害种类多,防治难度大。本文在分析了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为主的防治对策。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