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三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
第三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

第三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9-06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学会;中国地质学会

会议文集:第三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东方l-1气田位于南海北部莺歌海海域,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勘探发现的大气田,现已成为主力生产气田之一。本文对其技术思路及解决方案;应用的关键技术以及技术的综合应用做一简要介绍。
  • 摘要:我国生油气沉积盆地形成时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晚元古代,最晚为第四纪。其中元占代到古生代末以海相盆地为主.盆地类型主要是克拉通盆地或前陆盆地;中新生代盆地主要是陆相盆地,以裂谷和前陆盆地为主二这两类盆地是过去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研究的主要领域。随着勘探的进一步拓展。发现中新生代也存在着海相裂芥盆地。本文称为海相断陷盆地,有相当广阔的勘探前景。本文介绍了海相断陷形成的地球动力学条件及其充填特征,探讨了我国海相断陷盆地分布及其油气发现。
  • 摘要:板桥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凝析油富集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源岩丰度(TOC)和质量(HI)不同于邻区。本文对25口探井采用测井源岩地球化学评价方法,精细刻画了板桥凹陷三个源岩层段(东三段、沙一段、沙三段)不同有机质丰度区间源岩的厚度,不同有机质丰度区间源岩具有不同的初始氢指数HIo,重新编制了东三段、沙一段、沙三段不同有机质丰度源岩厚度图。板桥凹陷源岩TOC主要集中于1%~2%,其HI一般介于100~300mg/gTOC,平均值180mg/gTOC,对于TOC大于1%的源岩累计厚度,其中沙一段厚度最大,为200~600m,沙三段和东三段分别为200~500m和100~200m。根据源岩埋藏史分析和实测镜质体反射率限定,明确了三个源岩层段有机成熟度和转化率在地质历史上的演化,其中沙三段为成熟一过成熟源岩,有机质转化率在70%以上,为现今油气成藏的主要贡献层段。基于岩石热解数据,对不同转化率的源岩初始氧指数(HIo)和初始总有机碳(TOCo)进行了恢复,在Trinity油气系统分析软件上,定量模拟了三套源岩在地质历史上排烃强度,实现了烃源灶的定量表征。
  • 摘要:北部湾盆地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内带,分布在北部湾海域、雷州半岛南部陆地及海南岛北部陆地,介于东经107°31'-111°44',北纬19°45'-21°03',面积约35400km2。该盆地是新生代裂谷盆地,古近纪为裂谷期,晚期发生拗陷作用,盆地具有典型的双层结构。盆地可划分为三个一级构造单元—北部坳陷、企西隆起和南部坳陷。古近系为海相沉积,新近系及其以后为滨浅海相沉积。该盆地商业性油气发现分布在北部坳陷的涠西南凹陷和南部坳陷的福山凹陷。本文分析了盆地构造演化,探讨了构造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 摘要:简述微生物勘探技术(MOST+SSG)的原理和方法。专性烃氧化菌对食物(碳源)的高度选择性决定了MOST技术的烃检测结果之唯一性和重现性。MOST勘探,特别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成功范例展现了地震勘探(2D/3D)和微生物勘探(MOST)相结合的综合勘探模式对于提高勘探成功率,降低勘探风险的重大价值。
  • 摘要:考虑到在最近十几年间,分形方法已在一些领域获得成功应用,它被用来揭示复杂现象中深藏的有组织结构。而且许多学者认为分形方法在二十一世纪将会取得更多成果,因此我们讨论应用变维分形模型N=C/rD(其中分维数D可以是关于r的幂级数,三角级数等,而不是常量)统一各种油气田产量预测模型(因为各种预测模型都可以变换为变维分形模型)。为了使预测的效果更好,有时需要将数据点预先加以处理(如平移,求累计和等)。文中用实例讨论如何应用变维分形模型预测油气田产量。当我们需要将某一预测模型变换为变维分形模型时,先由该预测模型计算出若干个已知数据点,然后通过求解方程组的方法确定与该预测模型等效的变维分形模型(亦即确定变维分形模型中的待定常数)。由于这种方法也适用于预测模型预先不知道(只知道若干离散的数据点)或预测模型不能用一个表达式给出、以及无需预先知道预测模型的情况,因此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例如,将原有的大庆油田某开发层系年产量的预测模型转换为含有四个待定常数的变维分形模型之后,两者的计算结果极为接近,最大相对误差仅为0.86%。如果待定常数更多一些,则所得的变维分形模型的计算结果将更接近于原有模型。作为另一个实例,根据苏联最大的油田之一罗马什金油田1952~1979年的年产量(相当于只知道28个离散的数据点),构造了一个仅含三个待定常数的变维分形模型,其计算结果介于翁文波公式以及神经网络方法的结果之间。
  • 摘要:珠江口盆地和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构造演化分属两大不同的区域构造演化阶段,即前第三纪基底演化和新生代非典型被动大陆边缘形成阶段。该深水区新生代构造是在南海经过两次不同方向海底扩张短期改造而形成的大背景下形成,并受到红河断裂带走滑作用以及菲律宾板块挤压等主控因素制约,经历了陆内裂谷期、陆间裂谷区域热沉降期和非典型被动大陆边缘晚中新世以来的新构造期三大构造演化阶段。陆内裂谷期盆地结构呈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盆岭伸展构造格局。陆间裂谷区域沉降期裂谷区在现今的南海洋壳区域,北部边缘处于其北侧的非典型被动大陆边缘部位,发生区域性热沉降。晚中新世以来南海边缘海中央海盆造洋作用停滞,发生区域沉降,且印度板块向该区侧向向东挤压、菲律宾海向西挤压,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处于双向挤压状态,在南海北部大陆边缘东西两侧形成不同风格的构造。南海北部深水区新生代发育三类凹陷,其一是继承性大型凹陷,其裂谷期、热沉降和新构造持续发育,垂向上叠合,形成深大凹陷,主要有白云凹陷、松南-宝岛凹陷、乐东-陵水凹陷,古近系三套烃源岩叠合发育,形成巨大的烃源岩体;其二是早期凹陷,裂谷期发育,呈半地堑式,后期沉降沉积幅度较小,主要有北礁凹陷等。
  • 摘要:陆相断陷湖盆中,直接影响湖盆可容空间的因素为构造沉降、沉积物供给和水体,三者的相互关系不仅使湖盆在演化过程中可容空间具有统一性变化,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又存在非统一性变化。构造沉降和水体为主控因素时,往往形成欠补偿沉积,可容空间统一增加;沉积物供给和水体为主控因素时,可容空间在盆地的不同部位其变化不一致,盆地中存在可容空间增加带、减小带和转换带。东营凹陷沙三段层序由湖进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组,湖进体系域构造沉降为主控因素,可容空间在盆地范围统一增加,欠补偿沉积形成暗色泥岩油源岩;湖退体系域沉积物供给为主控因素,在盆地缓坡中部和陡坡中部形成可容空间换带,该带外侧可容空间减小,内侧可容空间增加。平面上,油藏的形成和分布与可容空间的分布具明显关系,可容空间转换带是油气成藏最有利的地区,特别是岩性油藏集中分布的地区,减小带主要为构造-断块油藏集中分布区,增加带主要是滑塌浊积砂体形成的油藏。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