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09年上海研究生学术论坛——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09年上海研究生学术论坛——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09年上海研究生学术论坛——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09-05-09

主办单位:上海市学位委员会

会议文集:2009年上海研究生学术论坛——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2005年6月至2006年5月测定了淀山湖不同粒径浮游植物叶绿素a含量,分析淀山湖不同粒径浮游植物对总叶绿素a的贡献,探讨了叶绿素a粒级组成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为本水体的主要贡献者,其中小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占37.17%、微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占37.03%;不同季节各粒级叶绿素a所占比例差别较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和演替模式;不同粒径浮游植物叶绿素a和水体营养盐中的NH3-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还与理化因子如水深、水温和pH关系密切。
  • 摘要:以前的研究表明,在爱德华氏细菌感染后,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CC趋化因子SCYA117基因表达迅速上调,提示趋化因子SCYA117在细菌感染后的发炎过程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为了今后进一步了解趋化因子SCYA117的功能,本文利用基因重组表达技术,在大肠杆菌低温菌株中,成功表达出了分子量为42KDa左右的融合蛋白。通过不断对表达条件进行优化,可溶性的重组蛋白在1.0 mmol/L IPTG诱导和12℃下培养24h时,产量达到最高。本研究结果,为下一步研制斑点叉尾鮰SCYA117抗体和开展研究SCYA117细胞因子作用的离体试验打下了基础。
  • 摘要:于2006年5-10月间对上海杨浦区部分景观水体的水质状况进行了调查,同时选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其现状进行了评价。评价过程中,对传统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尤其是其中的模糊权重和模糊算子进行了修正。采用“相对距离法”确定了评价因子的权重,使之更为科学;选择了3种算子相结合的方法获得最终的算子,避免了偶然性,使结果更为准确。本文中涉及的大量数学运算均采用C++语言进行编写。评价结果显示,此次调查区域内景观水体水质总体不容乐观,多数采样点为Ⅳ类和Ⅴ类水。
  • 摘要:主要用RAPD技术对中国海南地区6个麒麟菜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从30个引物中筛选出6个可扩增出多态性强,重复性好的引物,检测到43个位点,条带大小在0.3~3kb之间,其中多态位点为42个,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8.72%。通过Popgen32软件分析6个群体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在62.79%~97.67%之间,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在0.1455±0.1809~0.2463±0.1797之间,Shannon's遗传多样性信息指数I在0.2291±0.2566~0.3808±0.2425之间;6个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在0.0151~0.1350之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8737~0.9851之间。MEGA4软件对6个群体UPGMA聚类分析,6个群体中,S单独聚为一类,其他5个群体,LA与XC先聚在一起,然后与LD,L,NC聚在一起。说明这6个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高于群体内的;S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其他群体;6群体的藻体虽然从外形上有或无差别,但RAPD标记显示皆为同一个种。
  • 摘要:本文研究了2种麒麟菜族海藻对高温的生理响应。分别测定25℃、32℃、35℃和40℃不同温度条件下2种麒麟菜的硝酸还原酶(NR)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叶绿素a和藻红蛋白含量,并采用调制叶绿素荧光技术,测定了32℃、35℃和40℃不同高温处理后2种藻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高温对2种麒麟菜的NR活性和POD活性有显著影响。并发现二种藻的NR活性均在35℃时最低,而在32℃时最高;A种的POD活性在35℃最高,25℃时最低,B种的在25℃时最高,35℃时最低;在25℃~40℃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A藻体内的叶绿素a含量逐渐减少,而B藻体内的叶绿素a含量在25℃时最高,但在40℃时次高,35℃时最低;A藻体内藻红蛋白的含量在35℃或40℃时较高,在32℃时最低,而B藻体内的藻红蛋白的含量在25℃时最高,在32℃~40℃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含量逐渐增加。在32℃~40℃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2种藻的实际光能转化效率和光合电子传递速率明显下降,温度越高,下降程度越大;在32℃~40℃范围内,短期高温可刺激A藻的光合活性增强,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其光合活性下降,但差异不显著;在32℃~35℃范围内,短期高温可刺激B藻的光合活性增强,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其光合活性显著下降;2种藻对40℃高温的耐受力低于35℃和32℃的,其中A藻在32℃以上高温处理时的光合活性明显强于B藻。综合所有测定的生理指标,显示A藻对32℃以上高温的耐受力明显强于B藻。本实验结果对藻类生理理论和麒麟菜族海藻的栽培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摘要: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作为天然雌核发育的代表,以其独特的生殖方式和重要的经济价值,在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脊椎动物遗传进化方面颇具研究价值。但至今为止,关于银鲫遗传发育和性别控制机制尚不清楚,本文目的在于开发三、四核苷酸重复微卫星多态性标记,为研究该物种遗传进化机制提供条件。本文采用了磁珠富集法筛选银鲫三、四核苷酸重复微卫星标记,共获得阳性克隆2679(阳性率63.06%)。选取576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分析,共获得微卫星序列365个,最后共设计了134对引物,经检测有59对标记在不同倍性鲫鱼野生群体中表现出多态性。银鲫(三倍体)群体中,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5.5、平均杂合子比例为76.8%,普通鲫鱼(二倍体)中,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7.3,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5628,平均期望杂合度为(He)为0.7233,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6776。此外,还对三、四核苷酸重复微卫星在普通鲫鱼群体中的多态性水平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三、四核苷酸重复微卫星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观察杂合度(Ho)、平均期望杂合度(He)、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5.4545,3.6220,0.4947,0.6451,0.5893和9.7692,6.6031,0.6493,0.8227,0.7898。数据统计表明四核苷酸重复微卫星比三核苷酸具有更高的多态性水平。
  • 摘要:采用碳二亚胺法,制备了环丙沙星-小牛血清蛋白偶联物,评价了pH、环丙沙星和碳二亚胺浓度对偶联结合比率的影响。同时采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质谱方法对偶联产物的基团、分子量等特征进行分析鉴定。正交试验结果表明,pH对环丙沙星-小牛血清蛋白的偶联结合比率具有显著性差异,碳二亚胺和环丙沙星浓度差异性不显著。在pH 5.0,碳二亚胺和环丙沙星浓度分别为60mg/ml和5mg/ml的条件下,环丙沙星-小牛血清蛋白偶联结合比率为30:1。该方法的偶联成功,为获得针对环丙沙星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及其相应食品安全检测试剂盒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 摘要:2007年4月-2008年4月对上海白莲泾河段水体环境质量进行了调查,取白莲泾上的6个断面,每月大、小潮当日采集各断面水样,获得了该河段水质指标的变化状况。根据监测结果,以DO、CODMn、NH3-N、TN和TP为指标参数,利用单因子和综合水质标识指数(WQI)对白莲泾河段水质进行评价,结果发现,空间分布上,位于居民生活区的2个断面DO、CODMn、NH3-N、TN和TP 5项指标均为最差;时间分布上,枯水期水质较丰水期差,2007年8月、9月白莲泾水质达到最好;小潮期间水质较大潮期间差,且均有90%以上的断面超过Ⅳ类水标准。主要污染指标排序依次为TN、NH3-N和TP。
  • 摘要:本文根据2007年12月-2008年3月采集的热带中东大西洋海域(05°37'N-12°01'N,29°00'W-36°51'W)金枪鱼延绳钓兼捕大青鲨生物学数据,研究了大青鲨的繁殖生物学特征。共收集大青鲨308尾,雌雄大青鲨平均全长分别为248cm、260cm,雄性大青鲨全长分布显著大于雌性大青鲨(P<0.01)。雌雄大青鲨都处于性成熟状态。大青鲨成体及胎儿雌雄性比都符合1:1。雄性大青鲨精巢和总性腺重量均随鱼体全长的增加而增加(P<0.01),而雌性大青鲨卵巢重随鱼体全长变化不大(P>0.05),总性腺重量随鱼体全长的增加而增加(P<0.05)。鳍脚长度和雄性大青鲨全长关系线性显著(P<0.01),卵壳腺宽度随雌性大青鲨全长而增加(P<0.05)。雌性大青鲨怀胎儿数3-50尾,平均33尾,怀胎儿数随雌性大青鲨全长的略有增加趋势(P=0.39)。大青鲨胎儿的平均全长为22.3cm,胎儿的平均体重为61.9g。胎儿全长(TL)与胎儿体重(RW)关系呈对数线性显著(P<0.01),其关系方程为:RW=0.051×TL2.180。孵化出的最小胎儿全长为7.0cm。
  • 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口灌给药途径下,双氟沙星及其代谢产物沙拉沙星在中华绒螯蟹(Eriocheri sinensis)体内的药代动力学。中华绒螯蟹以20mg/kg剂量给药双氟沙星后,其血淋巴、肌肉、肝胰腺、精巢和卵巢中药物-时间曲线关系符合开放性二室模型。双氟沙星在中华绒螯蟹体内吸收迅速,在不同组织中分布较广,达峰时间短。血淋巴、肌肉、肝胰腺、精巢和卵巢中的Vd分别为3.170 L/kg、2.122 L/kg、1.045 L/kg、1.051 L/kg和0.203 L/kg;双氟沙星在中华绒螯蟹体内消除缓慢,在血淋巴、肌肉、肝胰腺、精巢和卵巢中的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96.316 h、88.228 h、137.524h、67.021 h和124.679 h;总体清除率CLs分别为0.783 L/h·kg、0.040 L/h·kg、0.013 L/h·kg、0.011 L/h·kg和0.008 L/h·kg。代谢产物沙拉沙星在中华绒螯蟹血淋巴、肌肉、肝胰腺、精巢和卵巢中药物水平的变化趋势与双氟沙星相似,都呈现多峰现象。但肌肉、肝胰腺、精巢和卵巢四种组织中代谢产物沙拉沙星出现药峰的时候恰好是这四种组织中双氟沙星下降缓慢时期。rn 鉴于双氟沙星及其代谢产物沙拉沙星在中华绒螯蟹体内消除缓慢,而可食组织中脂肪含量较高,因此若规定可食组织中双氟沙星的最大残留限量以脂肪中最大残留限量(100 μg/kg)为标准,沙拉沙星的最大残留限量为30 μg/kg,则建议双氟沙星在中华绒螯蟹中的休药期大于24 d,才能保障食用者的安全。
  • 摘要:介绍了影响水产品运输效率的主要因素,如水产品的自身条件、监控措施、温度、水质等。对传统密闭式运输法、无水湿法运输、干法运输、机组运输以及常用辅助运输手段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提出了水产品保活运输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 摘要:本文对生态位相近的环状异帽藻(H.circularisquama)和纤细角毛藻(C.gracilis)进行了显微与超微观察,结果发现:环状异帽藻细胞体表被鞘膜,外观呈纺锤形,中心对称,具有板片和黄褐色素细胞,单细胞长度约12-25μm,宽度约8-15μm,有一条较深的横沟,横沟周边及细胞顶部均布有较丰富的鞭毛;纤细角毛藻细胞小型,约为5~7×4μm,呈长方形或正方形,在细胞体的四个直角处分别延伸出15~30μm长的角毛。
  • 摘要:建立一种经济,有效,且易于推广的重金属离子吸附技术,对当今环境保护领域非常重要,本文利用大型海藻海带(Laminaria japonica)作为可降解性生物吸附材料,对有害重金属镉离子和铅离子的吸附作用和机理进行了研究。对海带的酸性基的数量,吸附平衡常数,吸附速度常数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通过电位差滴定法,得到海带的酸性基数量为1.25mmol·g-1,其解离常数为0.18mmol·L-1。为摸清海带对镉、铅离子的吸附机理,对平衡吸附量与pH的关系进行了模型模拟。发现海带对于金属离子的吸附为Bidentate型,吸附平衡常数分别为5.72×103L·mol-1,6.24×104L·mol-1。同时,采用拟二次速度模型对镉离子和铅离子的吸附速度进行了模拟,模型与实验数据一致,得到的吸附速度常数分别为0.010min-1,0.014min-1。
  • 摘要:研究饲料中不同动植物蛋白比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在等蛋白等脂的条件下,设计四种不同动植物蛋白比(4:1、3:1、2:1、1:1)的饲料,制成硬颗粒饲料饲喂牙鲆幼鱼,在循环水系统内饲养56d,以增重率、饵料系数、蛋白质效率、肝体比、鱼体成分差异和饲料成本为依据,综合评价不同动植物蛋白比饲料对牙鲆的饲养效果。结果表明:动植蛋白比为4:1时。牙鲆的增重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效率最佳,与动植蛋白比为3:1的饲料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与动植蛋白比为2:1和1:1的饲料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合增重成本分析,饲料中动植物蛋白比为3~2:1时,牙鲆可以获得较佳的养殖效果。
  • 摘要:本实验建立了赤潮藻毒素腹泻性贝毒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的竞争酶联免疫检测方法。在包被抗原浓度为1.25ug/L、单克隆抗体工作稀释度为1:20000、酶标二抗工作稀释度为1:5000、OA浓度在200~0.078 ng/ml、显色底物为四甲基联苯二胺(TMB),采用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反应对OA进行检测,结果得到检测曲线的回归方程和相关系数,分别为y=0.392x-0.054,R2=0.955,其中y表示抑制率,x表示log(10*OA浓度),有效线性检测范围为0.3125~50ng/ml,灵敏度即IC50为2.59 ng/ml,检测限(抑制率为20%时的毒素浓度)约为0.45 ng/ml,在加标浓度为12.5~500ng/ml时,回收率为87.47~96.59%,变异系数为0.54%~8.75%。因此,该方法可满足海产品中贝类样品OA限量标准检测。
  • 摘要:采用抗菌材料纳米载铜蒙脱石,于不同浓度、不同温度、不同作用时间,分别对嗜水气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副溶血弧菌(水产病原菌)及嗜酸乳酸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肠道有益菌)进行杀菌作用比较。结果表明:随浓度增加,对嗜水气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和副溶血弧菌的杀菌效果不断增强;而对于枯草芽孢杆菌和嗜酸乳酸杆菌,杀菌作用虽有增加,但增加幅度较小。此外,不同温度,杀菌率不同,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37℃下,Cu2+-MMT对细菌的杀菌性能优于4℃。在37℃下培养12h,嗜水气单胞菌、荧光假单胞菌、副溶血弧菌和嗜酸乳酸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时,杀菌率分别为100%、100%、100%和24.9%、25.6%。而在4℃培养24h后,其杀菌率分别为83.9%、84.8%、84.6%、20.9%、21.4%。
  • 摘要:额尔齐斯河流域地处高寒地带,是我国唯一属于北冰洋水系的外流河,水体清澈,水量充足。2008年6月~10月对额河上游河段浮游植物的生态学调查显示,共采集浮游植物种类8门124属318种,平水期种类数量达到高峰,主要为硅藻门和绿藻门种类。总体生物密度均值达到105ind/L,丰水期生物密度值最高,优势种主要为硅藻门、绿藻门和蓝藻门的种类,且有硅藻-绿藻型向硅藻-蓝藻型转变的趋势,有富营养化的隐患。
  • 摘要:鱼类性别控制一方面对水产养殖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另一方面为阐明鱼类性别分化和性别决定机制等理论问题提供依据。简述了鱼类性别控制的方法,介绍了鱼类性别控制及雌核发育相关的几种分子标记研究的进展状况及研究方向。
  • 摘要:在基础饲料中添加叶黄素200 mg/kg,并对添加叶黄素的饲料分别采用挤压机制粒和绞肉机制粒,共3个处理组,即对照组(挤压机制粒)、添加叶黄素挤压机制粒组和添加叶黄素绞肉机制粒组,饲养平均体重(61.03±0.90)g的杂交鲶20天,考察叶黄素添加和制粒方式对杂交鲶体色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叶黄素的两组鱼体体色明显变黄,背部皮肤和腹部皮肤色差值的+b*值显著高于对照组;3组鱼体背部皮肤叶黄素含量分别为1.20、13.17、13.38mg/kg鲜组织,腹部皮肤叶黄素含量分别为0.78、7.76、7.83 mg/kg鲜组织,肌肉叶黄素含量分别为0.48、3.14、3.15 mg/kg鲜组织。上述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200 mg/kg的叶黄素可在短期内有效改善杂交鲶体色,挤压机制粒和绞肉机制粒对叶黄素的着色效果无影响。
  • 摘要:通过生命表技术观察了大型溞(Daphnia magna)在实验室恒定温度(25℃)下分别以梅尼小环藻、铜绿微囊藻905、铜绿微囊藻469和斜生栅藻为饵料时的存活率和生殖量变化,并据此探讨了不同藻类对大型溞生活史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型溞食用梅尼小环藻和铜绿微囊藻469后生长良好,大型溞在斜生栅藻中也能较好生长,而铜绿微囊藻905对大型溞的生长和繁殖均有不良影响;大型溞对不同藻类的净生殖率(RO)、世代历期(T)和内禀增长率(rm)及存活率有不同的影响,梅尼小环藻分别为44.35、11.86、0.32、5%;铜绿微囊藻469分别为48.20、14.25、0.27、30%;斜生栅藻分别为8.10、12.47、0.17、15%和铜绿微囊藻905分别为0、0、0、0。rn潘
  • 摘要:额尔齐斯河流域隶属北冰洋水系,2008年6月至10月对其进行了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轮虫生态学调查,结果共鉴定轮虫10科35属83种,各采样点的常见种为舞跃无柄轮虫(Ascimorpha saktans)、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同尾轮虫属(Diurella)等。总体轮虫生物密度均值为218.48 ind/L,优势种为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 trigla)和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cochlearis)等。
  • 摘要:黄金鲈(Perca flavescens Mitchill)是广泛分布在北美的一种经济和营养价值很高的淡水鱼类。由于其生长速度缓慢,雌雄生长差异显著,性成熟过早,严重影响黄金鲈的规模化养殖推广。本研究首次通过黄金鲈雌鱼与原产于中亚地区的伊犁鲈(perca schrenKi Kessler)雄鱼进行杂交,以期加快黄金鲈的生长速度,推迟性成熟和提高上市规格。生长试验采用试验鱼同池混养的方法,降低养殖条件差异对生长的影响。从720天的生长比较的结果可以看出,杂交鲈体重增长比黄金鲈快33.91%;杂交鲈性腺发育被推迟,性腺发育不良或畸形;杂交鲈雌雄性腺系数分别为10.05±0.05%和1.64±0.01%,显著低于黄金鲈。从自然产卵和人工授精的试验发现,杂交鲈生产的卵未能形成正常的卵带,胚胎发育畸形导致夭折,表明杂交鲈可能是不育的。本研究借助于黄金鲈、伊犁鲈和杂交鲈的同工酶淀粉凝胶电泳的分析,确定了黄金鲈和伊犁鲈在GPI-a、GPI-b、s-IDH、MPI、PGM等同工酶在五个位点的遗传差异,为杂交种的鉴别以及遗传研究提供了遗传标记。
  • 摘要:研究了溴氯海因(BCDMH)在水环境中的降解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及BCDMH对4种不同生态位水生生物(发光菌、小球藻、大型蚤和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1)BCDMH的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ow)为3.67,在水环境中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C=C0×e-k·1,其一级反应速率常数k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5℃时k值为0.3577,半衰期为1.72d。2)pH 6~9时,pH值越低BCDMH降解越快。碱性条件对其降解有显著抑制;自然光照和曝气有利于BCDMH的降解。3)BCDMH对斑马鱼的96h LC50=3.68mg·L-1,属高毒;对大型蚤的24h LC50=1.44mg·L-1,属高毒;对小球藻的96hEC50=4.15mg·L-1,属高毒;对发光细菌的1h EC50=0.62mg·L-1,属极高毒。
  • 摘要:2004年1月至12月,对淀山湖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经鉴定,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7种,隶属于3门14属。优势种类为疣吻沙蚕(Tylorrhynchusheterochaeta)、克拉泊水丝蚓(Limnodrilusclaparedeianus)、湖球蚬(Sphaerium lacustre)、钩虾(Garamus spp.)。底栖动物年均密度为177.58ind/m2,沙蚕对密度的贡献最大,占年均密度的45.85%,最大密度出现在7月,1月最低,St1年均密度显著高于其他站点。年均生物量为19.60g/m2,软体动物对生物量的贡献最大,占年均生物量的97.25%,9月生物量最大,St3年均生物量明显高于另5个站点。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和Pielou指数值表明,淀山湖水体处于中度到重度污染状态。能量估算法估算出淀山湖底栖动物的渔产潜力为5.198×103kg。
  • 摘要:本文对盐城滨海滩涂三种常见贝类紫贻贝(Mgtilus edulis)、微黄镰玉螺(Lunatia giva)、扁玉螺(Neverita didyma)体内Pb、Cd、Cu、Mn、Fe等重金属富集状况进行了研究,比较了不同贝类体内的重金属含量差异,并测定、分析了同种贝类的不同组织中的重金属含量差异,初步探讨了重金属富集机理。结果表明:不同贝类体内的重金属含量差异显著(P<0.05),cu、Mn、Fe在紫贻贝、微黄田玉螺、扁玉螺中含量比值分别为1:24.8:12.9,1:6.8:5和1:0.7:1.2;三种贝类的不同组织和器官对重金属的累积亦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紫贻贝内脏囊对Cu、Fe和Mn的富集能力最强,Cu和Mn、Fe、Pb、Cd分别在微黄镰玉螺肝脏、食道腺、足、内脏囊中含量最高;Cu和Mn、Fe、Pb分别在扁玉螺的内脏囊、食道腺、鳃中含量最高;我们认为造成Pb在微黄镰玉螺和扁玉螺的组织器官中的含量差异主要是由于这两种贝类对Pb的吸收机制不同造成的,即Pb是通过渗透作用进入微黄镰玉螺体内,而在扁玉螺中却是通过鳃的呼吸作用进入其体内的。
  • 摘要:研究了2006年夏季浙江海域(120°~128°E,26°~30°N)91个站位赤潮生物物种组成及群落分布,共检出赤潮生物4门30属69种,其中角毛藻属和原多甲藻属种类数占优势。赤潮生物种类数及数量分布由近岸向外海递减且有随水深增加而减少的趋势,高值区为舟山群岛和南麂列岛海域。舟山群岛海域夏季赤潮生物优势种为旋链角毛藻,是新的引发赤潮的潜在藻种;南麂列岛海域夏季赤潮生物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与往年调查结果相符。舟山群岛和南麂列岛海域仍然是浙江海域赤潮发生敏感区。
  • 摘要: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2%、0.4%、0.6%氯化胆碱,饲喂平均体重319.9±14.2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11周,以增重率、饲料系数(FCR)、肝胰脏、全鱼和肌肉脂肪含量,血清和肝胰脏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等指标为判据,研究胆碱对草鱼生长性能和脂肪沉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0.6%的氯化胆碱提高鱼体增重率28.02%(P<0.05),特定生长率20.48%(P<0.05),饲料系数降低13.36%(P<0.05);添加0.2%~0.6%氯化胆碱显著降低了肝胰脏和全鱼脂肪含量(P<0.05);当氯化胆碱添加量为0.4%和0.6%时,肌肉脂肪含量下降24.57%、38.36(P<0.05);添加0.2%~0.6%氯化胆碱可显著提高血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P<0.05,添加0.4%和0.6%的氯化胆碱草鱼肝胰脏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分别降低26.78%,0、29.87%和29.97%和30.39%(P<0.05)。综上所述,适量添加氯化胆碱能改善草鱼成鱼生长性能、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肝胰脏、全鱼和肌肉的脂肪含量。建议草鱼实用饲料中氯化胆碱添加量为0.4%~0.6%。
  • 摘要:为了探讨插核手术后三角帆蚌免疫防御机制,本文利用相差显微镜、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对插核手术5 d三角帆蚌血细胞进行了形态学研究,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和酶活测定方法研究了三角帆蚌插核手术后第1、2、3、5、10d免疫相关基因alpha-2巨球蛋白(α2M)的表达情况和免疫相关酶酸性磷酸酶(AC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变化情况。流式细胞术光散射图谱显示血细胞被分两类,一类为颗粒度高的大细胞,另外一类为颗粒度低的小细胞;相差显微镜观察显示,血细胞可分为胞体暗、折光性差和胞体明亮、折光性强的两类;Giemsa和H.E染色显示细胞分为胞质染色不均一、胞内颗粒明显和胞质染色均一、胞内颗粒不明显的两类;透射电镜超薄切片观察显示,颗粒明显的细胞胞质内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较丰富,颗粒不明显的细胞胞质内细胞器较少;负染结果表明血细胞主要分为表面不光滑、突起明显和细胞表面光滑、突起较不明显的两类,综合上述实验结果,三角帆蚌血细胞从形态学可分为颗粒明显的细胞和颗粒不明显的透明细胞两大类。插核手术后,颗粒细胞数量相对增加,透明细胞数量相对减少,并且血细胞表面形态更多样,伪足状突起更明显,细胞内囊泡状物质增多,血细胞密度显著增高(p<0.01),两类细胞所占比例的变化在相差显微镜观测中差异极显著(p<0.01)。α2M基因在手术后表达量增加,在第3、5d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血清和血细胞中ACP活性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血清中ACP活性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血细胞中ACP活性第1、2、3 d有显著性差异。血清中SOD活性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第3、5、10 d有显著性差异,血细胞中SOD的活性实验组均低于对照组,第3 d差异不显著,其余时间差异显著。本文研究表明,插核手术后,三角帆蚌的血细胞形态结构和数量均产生明显变化,三角帆蚌血液中免疫相关基因α2M的表达水平以及免疫相关酶ACP和SOD活性也发生明显变化,这是机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免疫防御反应,表明插核手术后三角帆蚌非特异性免疫系统有所增强。
  • 摘要:为研究牙鲆甲状腺激素受体TRαA在牙鲆变态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将TRαA基因克隆插入融合表达载体pET-30a,并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DE3(BL21)中进行诱导表达。表达菌株经1 mmol/L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诱导4 h后,重组蛋白TRαA表达并形成包涵体。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鉴定表达产物。包涵体经变性后在His-Bind树脂进行亲和层析纯化,柱上复性法对重组蛋白复性,获得纯度较高的目的蛋白,蛋白复性的效果良好。用纯化后的目的蛋白免疫新西兰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Dot blotting检测抗体效价达1:200000,检测证明抗体特异性良好。此外,通过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鉴定了在活体细胞中多克隆抗体与TRαA的特异性结合,表明了甲状腺激素通过其受体在体内参与碱性磷酸酶(ALP)基因的转录调控。
  • 摘要:本文针对渣油诱导生物质裂解现象,构建了生物质颗粒在渣油延迟焦化过程中传热数学模型,考察颗粒半径、渣油升温速率以及生物质颗粒与渣油的表面换热系数对颗粒温差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颗粒内部最大温差与颗粒半径的平方和石油升温速率成正比,颗粒壁面与石油温差与换热系数成反比。
  • 摘要:滴水湖是在围垦滩涂上开挖的人工湖泊,2003年10月开始引水。为了对滴水湖引水成湖后早期的湖泊生态状况进行评价,本文分析了2008年2月至2009年2月滴水湖周年的水质状况,结果显示:透明度年平均值为40.7±8.3cm,叶绿素a年平均值为8.96±6.55μg/l,溶解氧(DO)年平均值为10.09±2.32 mg/l,总氮年平均值为3.38±3.99 mg/l,总磷年平均值为0.35±0.46mg/l;滴水湖全年处于中富营养化水平。
  • 摘要:本文在可控条件下开展了N(mg/L)、P(mg/L)和Si(mg/L)等营养盐在海洋赤潮藻环状异帽藻(Heterocapsa circularisquama)的种群增长中的生态作用。结果表明,N、P和Si等营养因子对环状异帽藻的种群扩增均有显著影响(P<0.001),其繁殖与生长最佳的N、P、Si浓度分别为10mg/l、1~5mg/l和0mg/l。
  • 摘要:以含9%鱼粉的基础饲料为对照组,以0%,5%,10%豆粕分别替代饲料中0%,3%,6%,鱼粉(相当于鱼粉用量的0/3,1/3,2/3,)配制三组等氮、等能饲料,饲养奥尼罗非鱼,考察豆粕替代鱼粉对鱼体生长、营养物质消化率、体组成及血清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共进行三个试验,试验Ⅰ、Ⅱ分别以奥尼罗非鱼稚鱼(1.0±0.1 g)、鱼种(17.6±1.1 g)为试验对象,分别进行为期8周和4周的饲养试验;试验Ⅲ测定了奥尼罗非鱼鱼种对饲料干物质及蛋白质消化率。结果表明:试验Ⅰ、Ⅱ中,豆粕替代鱼粉用量1/3时,奥尼罗非鱼增重率、饲料效率、特定生长率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当替代2/3鱼粉用量时鱼体生长性能显著降低,增重率较对照组分别降低5.3%,4.7%(P<0.05)。试验Ⅱ中豆粕替代2/3鱼粉用量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其余各组在肌肉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豆粕替代水平均显著降低血清碱性磷酸酶、溶菌酶活性(P<0.05);在消化道蛋白酶活性及饲料营养物质消化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豆粕替代1/3鱼粉用量时胃、肠蛋白酶活性及饲料干物质消化率、蛋白质消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而替代量达2/3时显著下降(P<0.05)。上述研究表明:豆粕可替代奥尼罗非鱼幼鱼饲料中1/3鱼粉(鱼粉用量9%)而不影响鱼体生长性能。
  • 摘要:以鲫鱼肌肉为材料,建立了一种简便、准确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检测鱼肉中伊维菌素的药剂残留量。鲫鱼肌肉中的伊维菌素用乙酸乙酯提取后,45℃下氮气吹干,残渣用(4:1)甲醇-水混合液溶解,正已烷去脂,离心后取下清液,进样20μl进行HPLC分析。所建立的肌肉样品分析方法线性范围为0.05~2.50μg·g-1,相关系数r=0.9997,检出限为11ng·g-1。相对回收率(99.8±4.1)%,绝对回收率为(95.9±3.9)%,批内CV为0.99~5.84和日间RSD为0.98~7.71。本方法适用于鱼体内IVM的残留检测及其在鱼体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摘要:用RACE-PCR方法扩增出中华鳖免疫球蛋白J(Joining chain)链全长cDNA。其cDNA全长为2,347nt,包含5’非编码区30nt,3’非编码区1,834nt,开放阅读框480 nt,编码160个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表明中华鳖免疫球蛋白J链基因与海龟的相似性高达80.7%,与鸡、人、牛、鼠、兔、负鼠、爪蟾、牛蛙和鳐的相似性分别是71.3%、58.5%、59.6%、60.8%、50.9%、64.3%、57.6%、49.4%和35.8%。ClustalX比对结果显示:中华鳖免疫球蛋白J链中存在半胱氨酸的保守位点。进化分析表明,中华鳖免疫球蛋白J链与海龟的J链聚为一枝。RT-PCR检测到J链基因在中华鳖胚胎受精后5天就有表达,而且短时间内持续增加。荧光定量PCR显示灭活的Aeromonashydrophila strain T4诱导中华鳖免疫球蛋白J链的mRNA在脾脏、肾脏和血液中有较高的表达上调,这些表明了免疫球蛋白J链基因在中华鳖早期发育阶段和抵抗微生物感染免疫应答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 摘要:三门湾为浙江沿海大型半封闭港湾,湾内生物资源丰富,除了传统渔业外,休闲渔业也逐渐得到了发展。近年来随着各类违法用海现象的增多,三门湾生态环境面临挑战。其非使用价值研究目前在国内还未见相关报道。采用意愿价值评估法对三门湾生态环境非使用价值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三门湾生态环境个人平均支付意愿(WTP)为89.25元/人·年,从而推导出非使用价值为4632.36万元/年,其中存在价值为2501.47万元/年,遗产价值为1389.7万元/年,选择价值为741.19万元/年。支付意愿影响因素分析显示,支付意愿与居民家庭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年龄、职业等呈极显著相关。
  • 摘要: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对淀山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研究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数量和生物量变化、物种多样性,及其与淀山湖水质状况之间的关系。结果:共鉴定浮游动物128种,其中原生动物23属29种,占23%;轮虫23属51种,占40%;枝角类15属33种,占26%;桡足类15种,占12%。浮游动物密度年均值为6960ind.L-1,体现春季高峰(15394ind.L-1);生物量年均值为5.90mg.L-1,体现夏季高峰(10.2mg.L-1)。各站点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及Pielou均匀度指数J均值分别为2.15(变幅为2.01-2.28)、3.96(变幅为2.44-5.61)和0.76(变幅为0.69-0.82)。浮游动物群落密度能够较好的反映淀山湖水质富营养化状况,但多样性指数不能。
  • 摘要:室温下,以天然高分子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为载体,通过与铈(Ⅲ、Ⅳ)的硝酸盐水溶液在稀醋酸中作用制得壳聚糖负载稀土复合物的浅黄色粉末,经由红外光谱、X射线能谱、差热-热重分析、透射电镜等对合成物进行表征。由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发现合成物由分散的纳米颗粒组成。通过抗菌实验对壳聚糖衍生物/稀土复合物抑菌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很好的抑菌作用,它们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200-300μg·mL-1范围内,远低于800μg·mL-1,且抗菌效果明显优于单独的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稀土化合物,纳米复合物属于广谱抗菌剂。
  • 摘要:厨余垃圾的处理是一个各方关注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处理垃圾处理方法,通过一个回转式加热反应炉,实现了厨余垃圾热解的处理,产生了具有经济价值的气、固、液三相产物,含量分别为18%,40%和42%。并且对于固、液产物的组成和性质作了一个分析,发现固液产率较高,焦油品质较好。这种资源化处理方式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也提供了一条变废为宝的良性道路。
  • 摘要:vasa和PL10同属于DEAD-box基因家族,具有依赖ATP的RNA解螺旋酶活性。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克隆了日本沼虾DEAD-box家族的两个成员,分别为vasa(Mn-vasa)和PL10(Mn-PL10)。其中Mn-vasa全长2408bp,包含1803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601个氨基酸;Mn-PL10全长2607bp,包含2127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709个氨基酸。成体组织的组织检测表明Mn-vasa仅在性腺组织中表达,而Mn-PL10在性腺组织和体细胞组织中均有表达。Mn-vasa和Mn-PL10在卵巢的原位杂交结果显示:Mn-PL10和Mn-vasa都在卵黄发生前期,卵黄发生期的早期和中期表达,而在卵黄积累末期不表达,但Mn-PL10在卵黄发生中期定位于卵母细胞的两极,而Mn-vasa则是均匀的分布在卵母细胞细胞质中。
  • 摘要:2007-2008年对千岛湖的总磷、总氮、硝酸盐氮、氨氮的时空分布进行逐月监测,结果表明,两年间,千岛湖在7-11月总磷、总氮和硝酸盐氮普遍出现分层现象。2008年夏季多发突变天气,破坏水体分层结构,增强了水体混合,导致2008年与2007年的水温不同的时空分布格局,即2008下层水温较高。较高的水温促进底层有机碎屑的降解、营养盐扩散以及水体的混合,最终加快底层营养盐的释放,导致2008年下层水体营养盐浓度明显高于2007年。汛期地表径流和水体迁移对千岛湖中上游营养盐分布具有显著影响,对下游的影响不大。由汛期地表径流输入千岛湖的高浓度的营养盐一般在1-2个月内迅速减小,这表明千岛湖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净化能力。细菌对有机碎屑的降解对千岛湖硝酸盐再生具有显著贡献,与此同时由于细菌也吸收大量营养盐,使微生物成为浮游植物对稀缺营养盐(如磷)需求的竞争者。网箱养殖对千岛湖局部水域影响较大,降水将养殖区的营养物质从沿岸浅水区带入湖区。大气、水文、生物以及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综合效应,最终导致千岛湖营养盐的时空分布格局。
  • 摘要:本文根据人的睾丸决定因子(SRY)的保守区序列设计了一对简并引物,PCR扩增雌雄中华绒螯蟹基因组中的Sox基因,结果表明,Sox基因在雌雄中华绒螯蟹基因组中没有表达差异性。对扩增产物进行克隆和测序后得到了两个不同的Sox序列ES1和ES2。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表明ES1基因在精巢、卵巢、肌肉、心脏、肝脏、鳃、胸神经节等组织中都有表达,而ES2基因只在性腺中有表达,这暗示了ES2基因可能在性腺发育与性别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结合RACE技术,我们获得了中华绒螯蟹ES2基因的cDNA序列,并发现它与已报道的其他昆虫中的Sox21b基因有较保守的区域,所以将其定名为EsSox21b-like。我们采用原位杂交技术研究EsSox21b-like基因mRNA在中华绒螯蟹性腺的存在及细胞定位,实验结果同样也证明了EsSox21b-like基因具有性腺特异性表达的特点。原位杂交结果还表明EsSox21b-like基因在精子发生期间具有较强的表达而到精子发生后期或者排精期表达减弱。
  • 摘要:采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对两栖类模式生物非洲爪蟾的type Ⅱ干扰素(IFNI-γ)进行了克隆分析。与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相似,非洲爪蟾的IFN-γ与另外两个IL-10家族成员IL-22和IL-26呈聚簇形式分布在同一个染色体上,并且该基因座中周围的基因也具有保守性。非洲爪蟾IFN-γ基因由四个外显子和三个内含子构成,与其他物种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在23.7-36.6%之间。荧光定量PCR检测在LPS和PolyI:C刺激后,IFN-γ在不同组织中呈上调表达,表明非洲爪蟾的IFN-γ在非洲爪蟾免疫反应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摘要:2008年6月至10月对额尔齐斯河流域上游河段进行原生动物生态学调查共鉴定原生动物2纲35属70种,种类数最高值出现在平水期,生物密度最高值出现在丰水期。各采样点常见种类以及生物密度优势种为池沼多核变形虫(Pelomyxa palustris)、旋回侠盗虫(Strobilidium gyrans)等。
  • 摘要:为了探明长江口沿岸碎波带刀鲚仔稚鱼的日龄组成、孵化期和早期生长率。2007年5~10月,每月大潮期间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13个站位用小型拖网各采样一次。195次拖网共采获刀鲚仔稚鱼9358尾,体长范围为3.0~39.9mm,以10.0~16.0mm的弯曲期(26.9%)和13.0~21.0 mm的后弯曲期仔鱼(45.2%)为主。日龄范围为7~34d,以13~18d日龄所占比例较高,占总数的50.1%。根据调查时间与日龄推算,刀鲚仔稚鱼的孵化期为5月23日至10月4日,孵化高峰期主要集中在5月末至8月中旬,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孵化数量较少。刀鲚仔稚鱼的体长(L,mm)与日龄(D,days)呈显著线性相关,拟合方程为:L=0.7269D+5.0948,R2=0.743。
  • 摘要:根据2008年1~12月上海市崇明岛明珠湖的综合调查资料,对明珠湖轮虫的数量分布、群落特征、种类组成、优势种及物种多样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面,共鉴定出轮虫27种,隶属于8科11属。优势种为:刺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异尾轮虫(Trichocerca sp.)、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旋轮虫(Philodine sp.)、剪形臂尾轮虫(B.forficula)。轮虫生物密度年均值为(1487.85±1421.00)ind.L-1,生物量年均值为(2.072±2.877)mg.L-1;轮虫的香农威尔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较低,优势度大,反映出明珠湖轮虫群落结构不够稳定;E/O值变幅为1.05~1.50,平均1.30±0.89;QB/T值变幅为1.00~1.50,平均1.26±0.85。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得知,影响明珠湖轮虫生态特征分布的主要因子是水温;采用指示生物法、生物指数法和多样性指数法对明珠湖水质进行生态学评价,表面该湖水质达到中度污染。
  • 摘要: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100、200、300和400mg·kg-1DL-肉碱,饲喂平均体重134.3±12.1g的草(Ctenopharyngodon idella)8 W,以增重率、饲料系数(FCR),肌肉和肝胰脏中基本成分含量,肠道脂肪消化酶,肝胰脏脂蛋白脂酶(LPL)、肝脂酶(HL)和脂肪酸合成酶(FAS)等指标为判据,研究肉碱对草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和脂肪代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200 mg·kg-1肉碱提高鱼体增重率5.70%(P<0.05),降低FCR5.26%(P<0.05);添加200~400mg·kg-1肉碱显著降低了肌肉和肝胰脏中的脂肪含量(P<0.05);当肉碱添加量为300mg·kg-1时,肌肉蛋白含量最高;肉碱对肌肉水分和灰分、肝胰脏的蛋白含量无影响(P>0.05);添加200、400mg·kg-1肉碱显著降低了血清胆固醇含量(P<0.05);在脂肪代谢酶活性方面,200 mg·kg-1肉碱组肠道脂肪消化酶和HL活性较对照组提高28.0%、38.6%(P<0.05);添加400mg·kg-1肉碱提高肠道脂肪消化酶、HL及总脂酶活性41.41%、36.26%、10.66%(P<0.05),降低FAS活性47.3%(P<0.05)。综上所述,适量肉碱能改善草鱼生长性能、降低肌肉和肝胰脏脂肪含量及促进脂肪降解。建议草鱼饲料中肉碱添加量为200mg·kg-1。
  • 摘要:通过急性毒性实验得出ZnSO4对四种常见淡水养殖动物的半致死浓度(LC50)及安全浓度。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幼蟹、克氏原鳌虾幼虾、异育银鲫幼鱼、田螺24h、48h、72h、96hLC50(ZnSO4)分别为45.5mg·l-1,27.5mg·l-1,18.9mg·l-1,14.5mg·l-1;133.0mg·l-1,40.9mg·l-1,11.9mg·l-1,6.5mg·l-1;115.2mg·l-1,82.8mg·l-1,59.1mg·l-1,48.5mg·l-1;221.3mg·l-1,139.5mg·l-1,96.4mg·l-1,84.8mg·l-1。四种动物安全浓度分别为1.45mg·l-1,0.65mg·l-1,4.85mg·l-1及8.48mg·l-1。结果表明高浓度硫酸锌短期作用时几乎所有动物都不同程度的出现应激性解毒反应,克氏原螯虾反应最强烈;长时间作用对水生动物幼体毒性作用较大,同时会杀死一些浮游饵料生物,破坏水环境平衡,在繁殖及幼体发育时期要正确使用硫酸锌相关杀虫药物。
  • 摘要:本实验采用每24h换液式毒性试验法研究了阿维菌素(Abamectin)对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在0.01~2.56mg/L浓度范围内急性毒性,以及暴露在0(对照)、0.01、0.04 mg/L阿维菌素溶液中,经过21d后,取其鳃、肾、肝、脾、脑器官进行病理切片观察。急性毒性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对异育银鲫24h、48h、72h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21mg/L、0.14mg/L、0.08mg/L、0.06mg/L,安全浓度(SC)为0.006mg/L;组织病理观察发现暴露在0.04 mg/L浓度组鳃小片弯曲、尖端膨胀,基部上皮细胞脱落,部分鳃小片发生融合,肾小管透明变性,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核仁溶解消失,肝细胞空泡变性,脾脏中网状组织增生,有铁血黄素沉淀,脑组织中神经细胞空泡变性,部分细胞核移位到边缘,0.01mg/L组症状较轻微,对照组无变化。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