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环渤海地区区域演变及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
环渤海地区区域演变及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

环渤海地区区域演变及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天津
  • 出版时间: 2010-10

主办单位:中国地理学会;天津市地理学会

会议文集:环渤海地区区域演变及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海岸带与第四纪地质研究所(海岸带地质环境变化研究小组)自1998年以来以滨海新区及渤海湾毗邻海岸带地区为研究基地所取得的主要成果:rn (1)确立了泥质海岸带(沿海低地↖潮间带↖浅海区)地质环境变化(大致划分为(a)晚更新世以来一"小冰期"、(b)"小冰期"结束一现代以及(3)未来50~100年三个时段)的研究方向。rn (2)在沿海地区和潮间带↖浅海区施工了近30个揭穿全新统↖晚更新统的全取心钻孔,累计进尺约1600m,探讨了晚更新世以来的沿海地区和毗邻浅海区的地层结构、沉积间断、断块构造差异运动和层序地层学。rn (3)基于沿海低地↖潮问带4,000余个Eijkelkamp全取心钻孔,划分了6~8m以浅的中晚全新统,并将它们归并为2个非正式地层单元一"灰色单元"和"黄色单元",前者为潮间带环境(向下可包括潮下带上部),后者为沿海泻湖·低地盐沼·平原沼泽环境。通过1:50,000区域地质调查-Eiikelkamp钻探、高程测量、综合研究、C-Tech软件对数据的处理-在上吉林↖千米桥以东150km2的泻湖↖盐沼区进行了浅表地层(11层)的3D表达。进一步,又将灰色单元划分为泥质的"马棚口湾式"和砂质的"驴驹河式"两类,后者的分布范围与考古学的重要边界(历代墓葬分布)一致。rn (4)在滨海新区约3,000km2的潮间带下部、浅海区首次开展了系统的公益性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以测深仪↖浅剖仪↖全取心机械钻探↖旁侧声呐↖海底底质(和浅层)取样综合调查为摹础,开展了包括地层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和年代学(包括年轻沉积物测年)在内的综合研究,将潮问带↖浅海区全新统划分为ua-ue五层,发现了浅海区全新世风暴沉积事件、古黄河和古滦河水下三角洲、古黄河水下河道、埋藏浅层天然气、底质物质组成、重金属分布和表层沉积速率等。rn (5)通过不同时期地形图、航片及遥感影像对比,重建了近130年以来渤海湾西岸地表形态演化与海岸线变迁,发现"小冰期"结束后↖20世纪前半叶从曲折岸线向平直岸线转化的以侵蚀为主、以及20世纪后半叶↖现代的人为活动造成的以淤进为主的2个基本过程。基于8条潮问带表面高程剖面的测量结果,初步提出了近年来滩面可能已转入侵蚀的新判断。rn (6)开创了滨海新区(和渤海湾西岸)210Pb和137Cs示踪与年轻沉积物测年研究。根据目前掌握的环渤海地区近百组210Pb或210Pb/137Cs数据(其中210Pb和137Cs同时测量的有近50组,我们贡献了40组),初步划分出渤海湾西岸沿海低地沉积速率极低带(一般↑1mm/a)、潮间带高速沉积区(通常↓5mm/a、极端↓30mm/a)和浅海不稳定沉积区(通常↓5mm/a),圈定了马棚口湾、北塘水道口门等现代沉积中心区。rn (7)通过表层(和浅孔)沉积物粒度分析,初步查明了潮间带↖浅海区表层物质组成及分市特征。发现独流减河↖海河口潮问带浅表层沉积物向北、向上变粗、分选性变好,推测足海河节制『甲J建成后输送沉积物减少、近岸海洋影响增强的海河三角洲退化的结果。rn (8)开展了渤海湾活体和死体有孔虫群对比研究。根据活体有孔虫群与其所在的(经水准测量确定的)潮问带微地貌位置、(经潮位校正确定水深的)海底位置及盐度的关系,初步探讨了(1~10m)不同水深的活体仃孔虫群组合面貌,进一步将此种关系运用于全新世岩心并尝试重建了全新世相对海面变化曲线。rn (9)开展了渤海湾硅藻群研究。初步发现了从潮间带至浅海区、泥质和粉细砂质等不同水深、底质环境的共6个不同的硅藻种群。渤海湾西北部浅海区岩心的硅藻研究,指示了钻孔现所在位置在约10~7ka cal BP时还足潮问带,7kacal BP以后才逐渐成为延续至今的浅海环境。约6.8~3.5ka calBP是受风暴潮影响的混杂堆积层。rn (10)开展了渤海湾软体动物群研究。搜集并鉴定了双壳类和腹足类各100余种,划分出陆相、海相和海陆过渡相三类,初步研究了它们各自与水深、盐度的关系。rn (11)继续牡蛎礁(包括现代活牡蛎礁)、贝壳堤时空分布、成因与环境演化研究。将牡蛎礁平原的47处礁体(近年来,在空港、黄港水库新发现3处礁体)初步划分为9个礁群,确定了礁体与泥层交替的9次第一等级的旋回;礁体内部正常建礁与水平夹层交替的第二等级的旋回,有数十次之多。牡蛎壳体180,13C和87Sr同位素组成的分辨率,已从20年前的季节性级别提升到现在的半月级别。壳体的个体形态学研究表明,位于河口、开放海湾不同微地貌环境的礁体的牡蛎个体的高宽比、重量和生长速率不同。大吴庄礁体近50个14C(AMS方法获得的数据30余个)、近20个OSL数据的研究,对该处礁体历时的传统认识(↓10ka)提出了质疑(可能↓7ka)。rn (12)继续贝壳堤时空分布、成因与环境演化研究。提出了贝壳堤的水卞线形沙坝-沿岸堤·风成沙丘多成因过程的假说。多年来对10余处堤底板的水准测量表明,底板多向海倾斜。初步确定了各堤前缘、后缘底板及堤顶部的高程和年龄。近年来,根据新的发现,将Ⅲ、Ⅱ和Ⅰ三堤分别划分为2道支堤。发现Ⅱ堤叠加于歧口↖马棚口NNW-SSE向的晚伞新世埋藏凸起之上,为前人的新构造活动控制古海岸线的设想提供了证据。rn (13)通过有孔虫、介形虫、软体动物、石膏与黄铁矿晶粒鉴定、有孔虫壳体AMS 14C测年和OSL测年,初步发现了全新世11次海水影响增强事件,其中较明显的一次发生于中全新世。初步发现了贝壳堤中的分别发生于宋金、明末和"小冰期"时期的风暴潮夹层或风力增强期。rn (14)积极为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地学服务。为"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牡蛎礁、贝壳堤一空间分布的重新划界提供了地质依据,为贝壳堤博物馆提供背景材料、参与牡蛎礁博物馆建馆的地学论证;rn 通过河(海)堤及沿海低地的GPS测量,初步了解了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地表高程现状;建立了包括11个地质指标的滨海新区潮间带后备土地资源评价地学体系,并进行了评价;为天津港建立了风暴潮与极端增水趋势预测模型;rn 继续《渤海湾环境地质图集》的修编;调查了大神堂海区现代活牡蛎礁的分布与生态环境;为人工鱼礁选址提供地质依据;介入了海区浅层构造稳定性调查;完成了南港围海造陆区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等。
  • 摘要:本文利用1984~2008年间的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大洋河河口湿地景观动态变化分析,建立了一套适合不同分辨率的河口湿地地区的景观类型分类等级体系,通过对大洋河河口湿地数据分析发现:1)大洋河河口湿地景观组份的动态变化剧烈,湿地景观由天然湿地向人工湿地转化,天然湿地面积下降,湿地核心区域面积缩减,最大斑块面积指数下降,破碎化程度加剧;人工湿地的分布面积在扩大,斑块数下降,聚合度增大,且最大斑块面积指数增长趋势。2)人为的修筑河堤切断河流与沿岸湿地的物质能量交换是大洋河沿岸湿地消失的主要因素之一,并使不少河流沿岸的湿地被人工转化为坑塘和虾蟹养殖场。3)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加大,围海养殖面积的增长是人洋河河口湿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凶,也是该地区天然湿地面积和湿地功能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4)制定综合的长期发展规划、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河道、制定严格的围海养殖用地监管制度和大力发展资源型旅游产业是河口湿地保护的主要措施手段。
  • 摘要:围海造陆工程影响海洋浮游生物及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通过对天津临港T业区围海造陆工程周围海域浮游生物、底柄生物进行连续三年的调查,结果表明,2006-2008年以来,浮游植物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由3.01降至1.71,浮游动物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由1.70降全0.58,底栖生物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由1.11降至0。围海造陆工程使周围海域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群落结构发生变化。
  • 摘要:环渤海地区是我国铁矿资源重要产地,铁矿石主要开采区和我国钢铁生产的重要分布区。据有关资料,截止到2006年底,区内共保有矿区数972处,保有铁矿资源储量297.15亿吨,其中储量62.59亿吨,基础储量储量143.4亿吨,资源量153.75亿吨,占全国总保有资源储量48.95%。区内各省市的铁矿资源分布极不均匀,以辽宁、河北、山西铁矿资源最为集中,保有资源储量达235.25亿吨,占环渤海地区铁矿保有资源储量79.16%,占伞国38.73%。rn 区内矿床类型较为齐全,主要的有条带状铁建造型铁矿床(BIF)、接触交代型铁矿床、岩浆型铁矿床、复合成矿作用型铁矿床(简称复合型)、沉积型铁矿床、热液型铁矿床、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简称火山岩型),其中以条带状铁建造型铁矿床(BIF)最为重要,其资源储量占伞区总资源储量84.8%其次为接触交代型铁矿床,资源储量占全区总资源储量6.02%。本区铁矿床从太古宙到新生代都有产出,但小同地质时期矿床类型和规模不尽相同,并与地壳演化的特征紧密相关。太古宙是区内最重要的地质时期,该时期形成铁矿资源储量占总资源储量78.06分布在各古老结晶基底的变质岩系内。其次为元古宙和中生代,它们资源储量分别占总资源储量的14.84%和6.90%。铁矿资源寻找的主要类型是条带状铁建造型铁矿床(BIF),其次是接触交代型铁矿床。除上述两个主要类型外,各省根据各自地质特征,对其它类型,如河北岩浆型大庙式,山东热液型朱崖式铁矿等,也需要进行地质找矿。本区铁矿资源潜力是较大的。
  • 摘要:针对当前经济区、经济圈、经济带等提法,提出经济区域理论的深化与更新。认为中国近代以来重新构筑跨省的经济区域,除了经济区域的基本要素外,注重区域内部的同一性和区域之间的特殊性,是考量经济区域重组的方法和尺度。文章以近代环渤海地区为例,运用同一性和特殊性分析了该地区三个经济区域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区域重组趋势,认为尽管经济区域重组的步伐加快,但尚没有形成环渤海经济区域。鉴于当前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和构筑新的跨省经济区域进程缓的现状,提出要认清经济区域重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正视该地区仍然是三个经济区域的现实、要正确把握各省在环渤海地区的定位、创造具有同一性的环境和充分利用区位优势等看法。
  • 摘要:在简单回顾了天津塘沽的渔业历史后,本文分析了塘沽2000至20lO年近十年养殖业、远洋渔业、滩涂渔业、水产品加工业以及休闲渔业的发展变化:1、历史悠久的近海捕捞产量严重下降,远洋渔业成为新的发展点;2、设施渔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北方规模最大的海珍品繁育、养殖基地,同时,由于环境污染;3、自然资源衰退严重,生物资源群体结构呈现小型化、低龄化趋势;低质鱼类被捕获比例上升。面对现状,今后要把可持续性发展作为未来规划的发展战略,恢复和保持塘沽的资源生态系统,恢复塘沽原有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坚持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养护并重,海洋环境的利用与保护并重,做到塘沽海洋资源的持续利用,即能推动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又能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造福于子孙后代。
  • 摘要: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和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则足振兴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有关"京津冀"区域合作与发展问题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以北京为中心而对区域整体的功能定位,区域内部产业和空间结构职能分工发展战略及政策措施等宏观问题的分析上,而对京津冀区域合作的利益机制研究没有给予充分重视,特别是缺少对区域经济梯次发展与合作的总体研究与分析。本文在归纳与分析环渤海和京津冀区域发展与合作的相关研究基础上,依据区域梯次发展理论,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中心,从区域产业、空间、时序三个维度探讨了京津冀区域发展与合作的模式、方案与对策。
  • 摘要:发展自由贸易港区是中国贸易自由化不断深化、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一个必然趋势。本文认为,在二十余年的保税区和保税港区发展之后,中国发展国际通行的自由贸易港区的时机已经成熟。本文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自由贸易港区发展路径的形成过程,从政策和需求等方面分析了中国自由贸易港区发展的条件,最后从分阶段实施的思路提出现阶段中国发展自由贸易港区的选择策略。
  • 摘要: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及协调发展,有助于引导制造业和配套服务业的集群式发展,促进城市功能全面提升。辽宁沿海经济带是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的核心地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问题尤为重要。本文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意义,剖析了二者互动的内涵和路径,并从七个方面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提出对策建议。大力发挥辽宁沿海经济带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模式:借助辽宁沿海经济带制造业发展契机,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以统筹发展和结构优化为导向,大力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式发展;以构建辽宁沿海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机制为切点,推进制造业服务化或"二产三产化";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体制改革,推动制造企业生产性服务环节外包,完善市场体系和竞争机制;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在辽宁沿海经济带特色园区建设中,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基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与产业互动的发展趋势,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及协调发展,为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提供科学的依据。
  • 摘要:天津滨海新区在全市的经济地位只益重要。本文从经济整体实力、三次产业结构比重、商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及外贸进出口商品及结构等对天津滨海新区的产业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
  •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必经过程。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基于"宅基地换房"视角深入分析天津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内涵和瓶颈,并提出完善天津模式的政策建议。
  • 摘要:都市型农业是我国东部大城市周边地区新型的农业运作模式,也是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天津市作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其农业正在由传统的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本文以天津市的都市型农业研究为切入点,对于该区域的都市型农业区类型的划分及其地域特色进行了较为详实的论述,并从整体上对天津都市型的农业特点进行了分析:针对天津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文章还就天津市都市型的农业发展前景和发展措施进行探讨。旨在为我国大城市的农业如何发展绿色经济提供参考。
  • 摘要:本文从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内涵入手,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以唐山市为研究区域,选取6个主要指标,对土地征地区片综合地价与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唐山市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分布规律,以此为今后唐山市的征地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 摘要:利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模块,以天津市2008年道路网络数据为基础,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指标,对天津市区县级的13个节点城市的可达性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公路交通网络可达性空间格局呈不规则的同心环状分布,可达性中心区为天津市区,越向外围可达性越差,且表现出一定的快速干道指向性,而且节点的可达性状况还与节点的区位相关。
  • 摘要:鉴于地面沉降演化的地质系统渐变性特征,从主要致灾因子考虑建立地面沉降数值模型。设计三种地下水开采情景,编译计算机程序预测地下水位动态变化过程中的地面沉降值。至2020年,三种情景下天津市滨海新区最大累计沉降量分别达640mm、520mm和150ram;全区平均累计沉降量分别达268mm、177mm和95mm。
  • 摘要:建它了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海水中α-BHC、β-BHc、γ-BHC、δ-BHC及P,p'-DDT、o,p'-DDT、p,p'-DDE、p,p'-DDD 8种有机氯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并优化了色谱和萃取条件.该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O.9942-0.9999),方法检出限在1.2~8.9 ng/L范围;实际海水样的两个水平加标回收率分别为76.6%~119%和80.0%-1190,6(RSD<10%).
  •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数量快速增加及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城市面临的主要挑战。作为中国东北最大的中心城市,沈阳正面临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急剧增加的现状.本文通过对沈阳市城市生活垃圾排放现状的分析,发现2002年后沈阳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和清运量逐年增加,生活垃圾成分变化显著。目前沈阳生活垃圾主要以厨余等有机废弃物为主,无机物成分比例下降,可回收废弃物特别是塑料类比例迅速上升。本文在现状分析基础上,对影响沈阳市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的7个主要内在因素进行斜率灰色关联度分析,利用GM(1,1)和多元线性回归相结合建立预测模型,对未来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进行预测,结果显示2020年沈阳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将达1225.1万吨。
  • 摘要:本文在分析区域治理产生的背景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治理的内涵和研究内容,并根据我国的区域治理的实践总结出区域治理的发展历程:即从行政区行政--区域行政--区域治理。
  • 摘要: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的重要内容。那么从哪些方面入手,如何积极调动各方面因素,促进天津滨海新区未来整体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开始引起各方人士的关注。本文即将结合天津滨海新区自身实际状况,就推动区域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新时期区域发展的新模式,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 摘要:渤海的生态系统对环渤海经济区的发展非常重要,其生态状况及海洋生态系统修复举足轻重。本文从黄渤海生物资源状况和生态习性入手,重点分析了淡水径流断流和海域污染及人类过度捕捞对渤海生态环境变迁与生物资源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如何恢复濒海湿地功能和如何发挥其对海洋生态修复的作用。
  • 摘要:渤海湾西北岸大吴庄一带地表4m以下发育有全新世中期的古牡蛎礁。本文通过对牡蛎礁项顶面上下泥质沉积物做硅藻分析,恢复了大吴庄牡蛎礁结束前后沉积物的古环境。结果表明大吴庄牡蛎礁礁顶上下的泥质沉积物形成于潮间带环境。又根据Auliscus caelatus,Thalassionemanitzschioidcs和Paralia sulcata等代表着海水潮间带和海湾沿岸标志种等硅藻在垂向上的变化,将其分为3个硅藻带。显示从下到上,潮间带位置向陆地方向发生了一定的转移,即具有海水由深变浅,潮间带由中下部演变为潮间带上部,最后又向潮上带变化的趋势。
  • 摘要:根据天津市滨海地区3个气象站近50年来的实测月降水资料,运用5年滑动平均、经验模态分解(EMD)和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了天津市滨海地区近50年来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天津市滨海地区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和8月上旬;年降水量存在2~4年、6-7年和11年左右的3个波动周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滨海地区降水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其中汉沽区下降趋势最为显著,并且在1980年和1991年前后出现突变。
  • 摘要:环渤海经济圈是1985年首次提出来的,20年来经过实际工作部门和理论研究者的努力,有了一定的理论框架,并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在1996年3月17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八届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逐步形成7个跨省区的经济区,除了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外,就是环渤海地区,确定为继长江中下游经济区域和珠江经济区域之后迅速发展的地区之一。
  • 摘要:环渤海经济圈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利于环渤海地区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经济的发展依托于丰富的人力资源。环渤海经济圈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根据1997-2008年中国统计数据及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的部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使用统计分析法,通过计算得到就业结构偏差系数、就业弹性系数,建立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构归方程,探究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出现的问题,提出优化就业的合理建议。
  • 摘要:未来十年,随着经济向海关联度及对环渤海地区关注度的不断提高,海洋产业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实现环渤海地区海洋产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腱,必须明确地区的发展现状。本文对区内各省市海洋产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初步的比较研究,分析了区域内海洋产业的整体发展、产业结构现状,并利用SSM模型具体分析总结了各地区产业部门的特征与差异,旨在为地区间的协调与互动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最后对今后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 摘要:水资源具有有限性和循环性的特征,河北省环渤海地区淡水资源有限,特别是中东部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而当地海水、咸水相当丰富,具有利用的前提条件。以沧州市为例,重点分析了在伞社会大力节水、充分利用南水北调和引黄水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当地丰富海水、咸水资源进行淡化利用的主要技术,研讨了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全社会充分利用海水、地下咸水资源优势,加快咸水淡化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解决方案。
  • 摘要:城市群是区域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目前已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之一。辽宁沿海城市带是我国城市群结构体系中的一个新兴城市群,在我国沿海开发与东北老LT业基地振兴中起着战略支点作用。本文首先根据城市群内涵构建城市群空间范围识别指标体系,据此对辽宁沿海城市带进行空间界定。在此基础上,从多中心性、功能性、网络性等3方面深入分析该城市带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人口规模与人口密度均表现出显著的多中心性特征,但是人口规模中心与人口密度中心的等级分布并不完全对应。而且"大连-营口-盘锦"发展轴的城市中心表现为强集聚型特征,城市带东两两翼表现为弱集聚型特征。(2)城市带工业生产功能具有区际意义,而生产性服务功能的区际影响还很有限。内部备城市的工业结构趋同性明显,但是在服务功能、交通运输功能、商业功能等方面各具优势,已形成较为明确的分工与互补关系。(3)辽宁沿海城市带交通网络发育比较完善,交通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内部各城市基于交通网络实现了较好的经济联系网络链接,城市带的点轴空问结构已经形成并且开始向网络结构过渡。
  • 摘要:以辽宁省港口城市地带作为研究对象,从区域作用格局和内部空间组织两方面考察其空间结构。其中,引入场强模型,以城市综合实力水平和最短时间距离为评价变量,通过区域作用力的评价反映港口城市的区域作用格局;运用网络分析方法,通过β指数、γ指数和a指数分析构建港口城市内部空间组织拓扑结构来反映港口城市地带内部组织结构。研究结果显示:①在区域作用格局方面,可将辽宁省港口城市区域作用划分为实力型、区位型和弱势型3种类型;②在内部空间组织结构方面,丹东空间联系能力相对较好,大连、营口、盘锦、锦州空间联系能力各有侧重,葫芦岛能力较差;③综合考虑,大连市在港u城市地带中处于核心地位,组织带动6市内部协调互动从而共同形成对外窗口的作用。
  • 摘要: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三个增长极,推动环渤海地区经济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丹东市地处黄海和渤海交接处、辽宁沿海经济带东北角、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地带,与环渤海地区的经济联系密切。丹东市因其自身具有独特的区位、交通、港口、口岸及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在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中作用独特。本文比较分析了丹东市经济发展的优势:从区域合作方向、港口和口岸职能、资源和生态环境屏障三个方面,研究了丹东市在环渤海区域合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最后探讨了促进丹东市提升和完善上述功能的对策和措施。
  • 摘要:研究目的:通过对现存的几种城镇化模式的分析比较,提出一种能够克服各种模式弊端并且适应天津实际的新的城镇化模式。研究方法:比较分析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宅基地换房在筹措资金、社会保障以及土地流转方面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研究结论:宅基地换房既能保证耕地不减,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土地,从土地集约利用上做文章实现空间生产,是一个创新的城镇化模式。
  • 摘要:天津市滨海新区是天津市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建设中新生态城、滨海旅游区为其发展目标之一。在这一发展目标中盐碱地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文章综述了该地区盐碱地研究现状及盐碱地研究的方向,提出了对滨海区盐碱地可持续发展利用的一些认识,旨在为天津市滨海区合理开发、利用盐碱地,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提供参考。
  • 摘要:本文针对煤炭循环经济产业价值链的环境价值形成问题进行研究,在总结论述了循环经济理论及产业链、产业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煤炭循环经济产业价值链的环境价值形成机理优化模型。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原则,减少废弁物的产生和排放;进而通过对煤炭及其剩余物进行尽可能伞面的用途分析,建立联结点,构建产业价值链,使得资源再利用再循环,形成新的价值通道,延伸产业链,使环境成本转化为环境价值。最后,以山东新汶矿业集团为例,分析了其煤矸石的利用情况,用数据证实循环经济理念下环境价值的形成。
  • 摘要:依据自然灾害统计资料,对20世纪天津市各种自然灾害,尤其是干旱、雨涝、冰雹、风暴潮、地震、地面沉降这六种主要自然灾害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20世纪以来干旱、雨涝、冰雹、风暴潮、地震灾害发生频繁性、波动性和空间差异性,以及干旱和地面沉降灾害区域性和日趋严重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应用灾害强度指标聚类分析和孕灾环境综合分析方法,将天津市划分为三个灾害区,对各区的孕灾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和自然灾害区域组合特征进行丫简要评价,提出了自然灾害综合防治的相关对策。
  • 摘要:论文研究了天津污灌区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和土壤环境质量。结果表明,天津污灌区旱田土壤中Cd、Zn是主要的污染元素,它们主要来自污灌。土壤中Cd的范围值在0.03-1.17mg·kg-1之间,平均含量为0.46mg-kg-1,明显超过了天津市土壤环境质量中尚清清的二级标准,土壤环境质量为四级中度污染水平;土壤中Zn的含量在62.22-307.2mg·kg-1之间,有近一半的样点超过天津市土壤环境质量的二级标准。Zn的平均值为129.08mg·kg-1,已经超出二二级标准,土壤处于三级轻度污染水平。土壤中其它重金属元素Cu、Pb、cr、Ni等的含量较低,均在天津市土壤环境质量中尚清洁的二级标准之内。利用基于改进AHP法确定权重的综合指数法,土壤环境总体质量为三级轻度污染水平。土壤中各重金属元素含量受多种因素控制。总体来看,土壤中各重金属元素含量与土壤有机质有较高的相关关系。土壤种类和土壤质地对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有一定影响,盐化湿潮土中和粘质潮士中重会属元素含量相对富集。盐化湿潮土土壤质量最差,达到中度污染水平,其它为轻度污染水平。天津市污灌区三大排污河系统不同区域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土壤环境质量有所差异,同一河流的下游污灌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相对严重,主要是北京污染源和天津污染源污染源相互叠加的缘故。
  • 摘要:地下水开采和补给也遵循水量平衡原理,但是在已经形成地下水漏斗的区域其水均衡组成发生了变化,以沧州市2005年以来封停自备井前后深层地下水水位下降、回升数据为基础,对深层地下水补给与释水机制及其开采过程中激发释水效应进行分析,揭示深层地下水自然释水和开采条件下释水的规律,研究本区域深层地下水水位变化原因,为深层地下水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本文简述了藻类尤其是微藻在保护生态、改善环境中的两重作用,并简介了有关研究的进展。藻类是地球上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光合、呼吸、生长、繁殖影响者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也促进和限制着它们的生存和发展。藻类有几万种,只有100多种有毒,但它们会造成海洋中的赤潮和淡水中的蓝藻水华。使鱼虾贝死亡,使人类中毒;破坏群众的清洁饮水,感染肝炎和肝癌。藻类应成为人类保护生态、治理环境中的重要工具。无论在富集重金属,还是开发生物柴油,都有其他途径取代不了的作用。本文的简述希望引起大家对藻类的了解和兴趣,在环渤海地区可持续发展中起作用。
  • 摘要:通过渤海新区水资源利用的统计,分析了地下水漏斗发展趋势,建立了地面沉降与地下水水位相关关系。对地面沉降和风暴潮耦合对沿海地区影响进行了预测,提出防灾和水资源科学利用对策。
  • 摘要: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需要建立综合主义的模式,在此观点之上,本文从短期、中期和长期分阶段提出了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组织模式,并且指出每一阶段需要建立的组织以及每个组织的职能。最后提出了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组织的决策、执行及约束机制。
  • 摘要:随着困务院对滨海新区行政区划的批复,滨海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始启动,是借鉴浦东新区的现行行政管理体制,还是将滨海新区作为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另一块试验田?都将成为理论界要探讨的问题,本文论述滨海新区应该利用这次行政区划的调整,解决管理体制滞后的问题,如果仍然承袭原有行政体制,便无法体现出新区的"新"字,应借鉴国内外管理模式,创新多种形式的行政管理模式。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