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工业技术>建筑科学>2011人居环境科学国际研讨会
2011人居环境科学国际研讨会

2011人居环境科学国际研讨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1-02-28

主办单位:中科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

会议文集:2011人居环境科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通过从人类发展前途来领悟人居环境科学,探究了人居环境科学的学术领域有“模糊的包容性”,进一步发展人居环境的理论体系,包括理论的不断探索与思考,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展拓理论,并探究了人居环境科学的人文境界与哲学智慧,整体观念的缺失造成了今天城市发展中的很多问题。它提示人们宜运用复杂性科学观念,以人居环境科学为原则,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有关方面,从城市的空间结构、土地利用、产业发展、政策管理各方面进行整体性的战略决策,并具体有效地落实到有关的空间规划中,确保可持续发展。
  • 摘要:跟人居环境问题相关的学科非常多,如果把人居环境科学作为一个比较前沿、新的、综合性的学科建设目标,它跟所谓的传统学科相比,有这样一个特点:传统学科,就是经济学、社会学,建筑学、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以及公共管理、环境科学等,更多的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或者一种知识;而人居环境科学,个人理解,是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综合起来的跨学科领域,是指导实践行动的一种复合知识。所以极端地讲,笔者认为它是一个行动的知识和行动的科学。假定各个学科是关于个别世界、个别事物的一种学问的话,人居环境科学则是一个相当综合的,或者非常全体性的一门科学。大成就的同时,社会问题以及环境生态问题不断显现,因此人居环境科学的思想、理论、方法非常的重要。笔者期待着吴良镛先生倡导的人居环境科学,能够逐渐地、不断地推进,并真正地获得实现。
  • 摘要:根据发展目标,规划提出未来20年的3个国家战略重点是城镇化健康发展、城镇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发展绿色城镇建设产业.至此,有关中国城镇化和城乡建设协调发展的研究开始进入了国家科技发展的视野.通过对城镇化的溯源的探究,介绍了中国的流动人口和农民工,城乡发展中的环境、交通和住房问题,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努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各级政府长期面对的重大课题。其中,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制度创新,是今后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笔者在此也衷心期待,中国的城镇化和城乡发展将会通过不断汲取各国在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科学谋划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 摘要:城市规划不能仅考虑一座建筑物及其所处空间,更要从整个城市的尺度上进行分析。过去许多大都市中依然是围绕唯一一个中心进行规划,但复合中心的设计方案也早已有人提出。相比单一一个市中心,多个市中心分布能大大缓解城市的交通问题。众所周知,交通堵塞时,汽车走走停停所耗能量是最高的,那么它每停一分钟,都是在“烧”美元。因此,一旦复合中心城市的交通问题得以缓解,所节约的能源换算成美元或人民币将是蔚为可观的一个数字。因此,笔者认为复合中心城市规划方案在大都市中将是未来的大势所趋,同时,发展多种交通及物流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节能措施。在当前信息高速流动的时代,一座以复合中心取代单一中心的城市,城市中化石燃料消耗量的降低,以及随之而来更优美的环境,更为开阔的空间和城市景观,都将是推动这一新兴城市规划理念的最好工具。尽管这一模式刚刚开始试行,但它在中国对于普通民众观念上的改变对于全世界都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 摘要:笔者认为人居环境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体系,吴先生所创的人居环境,是对于传统的建筑科学、规划科学的一种重新认识.之所以说是重新认识,就是说,人居环境将建筑学、规划学从一个单一学科的视角,提升到了综合学科的视角.吴先生强调,人类社会是一个聚集的整体,适合人类生存的建筑、规划也必须回到这个整体的角度才是和谐的、科学的,所以,人居环境的思路是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多方面探索建筑规划的规律.人居环境是一个综合的学科体系,所以在实现人居环境的公正问题上也一定是通过建立一个综合的体系来实现。笔者觉得吴先生提的人居环境科学非常好,就在于它一个综合性的学科体系。它不是单独一个学科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单独的经济问题,或者是单独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它需要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性的建设。一言以蔽之,人居环境科学是要综合地来实现中国人在居住上的真正的社会公正。
  • 摘要:本文提出了分析城乡结构的四元框架,并定量地梳理和分析了中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历史轨迹,认为中国的特殊国情使中国走出了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演变道路:从传统农业社会解体开始,逐渐形成二元结构(1840-1948),后不断得到强化(1949-1977),进而发展成三元(1978-1991)、四元(1992-2009)城乡经济社会结构.面临新的四元结构,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城乡一体化、城市内部一体化、农村内部一体化.这就要求同时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民工市民化和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经济社会一体化、均等化,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 摘要:有关人居环境的科学研究,都是针对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有感而发,亦即吴先生经常提及的,人居环境科学是致用之学,它应运而生,刚才很多国内外的专家都提到了这一点。从人居环境思想的生成过程看,人居环境科学实际上是根据社会需求,高瞻远瞩地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并提高上升为理论,再回归实践加以结果检验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吴先生特别提倡整体地思考人居环境规划设计,根据建筑、城市、区域整体规模的变化,在每一个特定的规划层次,都要注意承上启下,兼顾左右,把个性的表达与整体的和谐统一起来,在理论和方法论上都充满着强调整体、综合、协调的智慧。这是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可能也是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灵魂和核心,是吴先生学说的力量所在。吴先生针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提出人居环境科学,从世人所习以为常的细微之处,勾画出高远辽阔的时代精神,开拓了一个学术研究的新方向。由于人居环境思想还是处于发展中的科学前沿,也是尚属亟待发展的科学前沿,对它的认识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无论专业工作者与全社会乃至决策者都是如此,也可以预期,随着社会的演进,更多的人投入其中,人居环境科学研究将不断拓展和提升,臻至新境。而在当前城乡统筹和发展模式转型的背景下,如何发挥人居环境思想对国家城乡建设规划决策的理论支撑作用,乃至将人居环境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实现美好人居和和谐社会的共同缔造的理想,这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 摘要:通过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和实质的探究,分析了生态文明的诞生与意义,总结了生态文明提倡的环境伦理观,并介绍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应涉及四大领域,显然,为了实现如上所述的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所代表的生态文明,科技的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吴先生所倡导的人居环境科学,可以作为符合生态文明原理的科技创新的一个代表。根据笔者非常粗浅的了解,人居环境科学关注的主要对象是人;关注的重点包括建筑、城市和园林、绿化,这些都是应该按照节约资源、节约能源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来建设的。
  • 摘要:从格罗庇乌斯时代开始,世界就发生着变化,规划和设计的条件变得更加复杂。今天早上听到了在尝试着发展城市时,尝试着维护环境时而必须面临的新挑战。可持续性成为时代的关键问题:为了保护环境,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减少自然资源开发,限制污染和温室效应,所有这些都成了人居规划和设计的重大问题。环境知识在各种不同专业、机构和专家之间传播,其结果只能够在规划过程中激活。可持续城市(和农村)发展促使了具有整合作用的完整新规划系统的形成。在这个框架中,人居科学形成了关于新规划系统、新规划文化的发展的有用理论框架。
  • 摘要:过去的三十年中,建筑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爆炸式增长,期间由于福利国家经济滑坡,以及逐渐向自由的市场主导型开发模式的转变,人居环境设计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忽视,因此本文对这种系统、全面、常态方法的回归需求进行了探讨.当前的生态危机与经济危机催生了这种转变需求,这种需求与个体建筑的附加值,或者与构成建筑整体的个体结构所具有的附加值代表的城市质量密切相关.本文认为"一座城市绝非是一座建筑".尤其是当代,城市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难题.通过本文,对吴良镛先生毕生追寻的一些基本问题加以探讨:学科间跨文化研究方法,汇集了一些历史性的建筑与规划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基于经验性的科学原理,对人居环境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提供了建筑规划的常态性设计方法。对于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大体量建筑以及大规模建筑工程,借助艾伦·格林斯潘的一句话,就是对文化与自然环境的一种“创造性破坏”,这种“破坏”将世界转变成了“品牌”岛屿,生态与文化平地,在这方面,笔者还将进行探讨。所有这些都得归功于工程师的创新力,建筑设计师的想像力以及所给予开发商进行“创造”的自由度。尽管如此,笔者仍然认为,当前所见证的正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必须须翻开新的一页,寻求新的方法,在面临危机的“第三生态”中构建自然与人文景观环境。
  • 摘要:吴良镛院士提出了一个具有多学科交叉而具有极强综合性的课题——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研究的途径是在总体研究下化整为零、集零为整的过程.前一个"整"是朦胧的整,后一个"整"是明朗的整.人居环境科学是以自然环境为主体,融入了人文、天地万物,这充分说明其广泛性,超过了目前的城市规划、建筑和园林.人居环境科学首先是跨哲学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华民族的宇宙观和文化总纲是“天人合一”。人为自然一员,尊重自然,以自然为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且万法归一。自然的代表是山水。中国历史注定了中国的建筑和园林是以文学为基础的,从问名、立意到布局和细部处理无不基于文理。诗言志,表达设计者的志向、认识和情感。中国不仅重视视觉艺术,更重视赏心悦目。园林何以“寓教于园”呢,设计者和游客有交流的平台。景名、额题、楹联和摩崖石刻等都是设计者表达意境的平台,画龙点睛地揭示景中情意,心灵交流。美学家李泽厚先生从美学角度总结中国园林:“中国园林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
  • 摘要:人居环境科学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首先体现在人居环境科学的综合性.2009年以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开始进行学科目录调整,原有的一级学科建筑学拆分为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三个一级学科,而这三个一级学科是同根同源的.人居环境科学为三个一级学科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学科平台.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特征的人居环境科学,是中国建筑学科发展至今的必然结果,也是指引建筑学科走向未来的航标。
  • 摘要:文章指出注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同时又要注重经济发展,是目前面临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说笔者觉得人居环境的建设,其实有下面一些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包括生态环境,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交通体系,指出不管是公建设施也好,还是基础设施也好,还是文物古迹保护也好,确实要和现代的经济发展要结合起来。特别是信息化时代以后,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所以在配套方面要注意这方面的东西,特别是年轻人的需求和老龄化的需求。
  • 摘要:正是由于国内外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最新趋势和拥有的教学资源,以及“城乡规划”在中国大规模快速城镇化以及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进程中的巨大带动作用,和向国家输送人才战略的迫切需要,清华大学同意增设城市规划本科专业,以现有的建筑学本科培养体系为基础,逐步拓展发展。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要充分利用清华大学包括经济管理、公共管理、社会学、环境工程等更广阔的学科资源,适应城市规划专业从以物质体型环境设计为核心、以工程技术方法为基础的学科范畴,向着更为复杂的统计、模型分析以及更为综合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公共政策的制定与管理领域发展。为此,应该在未来几年里,第一,结合城市规划的实际情况和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具体要求,进一步研究城市规划专业的教育规律,建立以人居环境科学为基础的城市规划专业课程,发展具有清华大学特色的城市规划教育体系。为此,首先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建设,大力开展人居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加强生态规划、绿色建筑、气候变化等实质性的跨学科合作研究。其二,进一步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合理组织各个学科发展方向的教学科研团队;建立规划专业师生之间多层次、多频率的学术交流平台,同时要积极开展高水平、多学科背景、年龄结构合理的人才引进。其三,努力调整完善城市规划专业研究生、本科生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在学院教学的整体部署下,开展三、四年级本科专业培养的实验,完善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应对专业教育评估的需求。
  • 摘要:人居科学是一门处于持续发展中的学科,必须应用动态发展的学术思想,而不是仅沿袭旧的规划方案,或是资源利用方式,强调要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社会和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应建立一套科学理论来不断地满足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因此,人居环境科学除注重城乡发展平衡外,更应注重学科发展与社会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这也正是笔者从吴先生处学到的,人居环境科学不应仅仅局限于社会功能的层面,还应该上升到人居环境和文化层次。
  • 摘要:笔者认为中国现在到了要把城市规划引导向人居环境科学来综合研究的阶段.在过去3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的转型.城市规划的基本目标其实就是公共政策首先要确定的目标。在传统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往往是希望通过各种政策手段来实现决策者的一些法。但是社会发展到今天,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因此,在把公共政策研究和城市规划、人居环境科学更好的结合方面,还是有很多文章可以做的。希望今后公共管理学院能更好地参与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进程。
  • 摘要:吴良镛教授,以他的杰出成就和崇高品格享誉国内外.他"第一次提出要建立'人居环境科学'".他认为,"人居环境科学针对城乡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尝试建立一种以人与环境的协调为中心、以居住环境为研究对象的新的学科群".他强调,"把城市规划提到环境保护的高度,这与自然科学和环境工程上的环境保护是一致的,但城市规划以人为中心,或称之为人居环境".这是概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先导.吴良镛先生在人居环境科学探索的同时,也非常重视科学方法论,尤其是整体论思维.他以整体论思想为指导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从而以其出色的研究成果同时丰富了科学整体论,促进了科学方法论的发展.
  • 摘要:我国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人们面临着资源不足、环境脆弱、就业压力、城市病、发展需求等许多挑战。在城市化过程中,今后需要更多地注重发展质量,需要让已经进入城市,而没有享受城市市民待遇的大量农民工真正成为市民;需要大力改善人居环境、改善民生;需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等等,这些都迫切需要综合科学体系的指导,人居环境建设的任务非常繁重。在人居环境科学建设方面,可能需要更加强化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研究内容。比如,如果离开了房地产经济研究和改革的正确推进,人居环境美好规划就只能是一张高悬在空中的美丽蓝图而已。从现实来看,多数人的实际居住状况应当是研究的重点,因为在今天,城市贫富分化已经使得城市人均居住面积失去了意义。所以研究工作需要立足于多数人,需要致力于促进社会公正和公平。
  • 摘要:建筑事业作为一种科学技术跟文化现象,有着悠久的历史。人们要树立大目标跟大学科的理念,人居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大的思想。只有纲举目张、提纲挈领,不少问题、思路才可以弄清楚;只有认识提高了、弄清楚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才会出现,做到天人合一、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互补集成、景观形式、自有风格、人居神仙、长久宜人,最后还是落在人居这个问题上,也应该从各方面来努力推动。所以,笔者相信人居环境科学,必然要成为契合国家人民需要的、更为广阔的、更为实际的大思路和大学科。
  • 摘要:我国已经从城镇化初期进入中后期的特殊阶段,应从前期注重GDP的数量型城镇化转向社会效应、生态效应和经济效应并存的质量型城镇化。在这个转型过程中,要遵循自组织的理念,摈弃初期广为流行的急风暴雨式的“大开大发”、“大拆大建”,推行“微降解、微能源、微冲击、微更生、微交通、微绿地、微调控”等新理念,重建城市的微循环,这将成为城市规划创建和管理的新原则,也是“两型社会”建立的重要基石。
  • 摘要:人居环境科学产生于温室气体过度排放、全球气温及海平面上升、人类的生活日益受到威胁之时。同时在人类的历史上,第一次看到亚洲城市的发展方式会对美洲气候产生影响,并且反之亦然。美国城市的建设方式可能会对亚洲的气候产生影响,一个国家的环保措施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国家的环境政策和措施,因此,构建人居环境科学需要世界范围内的共同努力。在气候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新的人居环境科学必须增加一项新的内容,即与大气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目的就是将人居模式、人类行为、自然因素及治理机制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关联,以便对全球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这需要通过详细的性能评估措施对变化进行预测,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热岛效应,降低极端气候对人居环境的危害性,减少水资源需求。围绕人居环境的一些新兴科学,能帮助人们展示甚至预测大气中温室气体和碳排放量的变化,全球温度正在上升,毫无疑问,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不断累积是导致这一后果的主要因素,例如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已经连续多年以每年15%的幅度上升。即使今天开始停止所有排放,在未来的半个世纪中,温度依然会继续攀升。对于最终温度的预测,也是各有不同,但多数专家都认为温度会上升2—4℃,最终将会导致极地冰盖大规模融化,海平面会上升2米。因此,城市系统需要一个系统的学科来进行,来解决城市化中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日益增多的城市共同构成了一个温室气体排放系统,与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进行相互作用,这就要求进一步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合作。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