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
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

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1-09-21

主办单位: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杂志社

会议文集: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构建了国际贸易、企业异质性与产品质量升级的基本理论框架,在贸易均衡中纳入异质性企业与产品质量范围等因素,细致考察了贸易成本、技术溢出、规模经济对企业异质性与产品质量的影响渠道和结果,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质量为何随着贸易开放而提高的现象做出了理论解释.研究发现,贸易开放不仅通过贸易成本下降促进产品质量升级,而且给中间产品部门带来了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和规模经济,进而激励着发展中国家的模仿活动和发达国家的创新活动。在此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质量升级具有资本品(机器)偏向的特征,发达国家的产品质量升级具有创新(技术)偏向的特征.
  • 摘要:本文通过引入家庭养老和利他主义的生育动机,将人口和经济增长内生化.并且认为,不同收入的家庭在生育率和教育投入上的差异决定了不平等的动态演化过程。利用这一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本文考察了公共教育和社会保障这两种重要的公共政策对于经济增长和不平等的长期影响。分析表明,提高公共教育投入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减缓人口增长,但是对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较弱.而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可以有效地降低不平等程度,但是却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增长.
  • 摘要:本文在熊彼特模型框架内分析金融管制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发展中国家早期阶段资金稀缺,如果采取跨越式发展战略又要求资本密集投资,两个条件叠加使得经济必然会内生出一套特殊的资金分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相应地将会演化出以资金配给和低利率为特征的金融管制制度。而另一方面,低利率和信贷配给所牺牲的企业低效以及政府对于企业过多的保护又会进一步造成资本集中,从而容易形成以资本过度投资为特征的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当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这种模式容易使经济陷入增长陷阱.
  •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频繁的上市融资行为充实了资本金、降低了经营风险,但也带来了信贷的过度扩张,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产生了不利影响,进而削弱了货币政策效果。本文回顾了相关研究文献,并构建银行信贷传导渠道的理论模型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对Gunjia&Yuan(2010)的模型进行修正,用商业银行微观数据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资本充足率和信贷规模呈现显著正相关,上市融资对信贷扩张有显著影响,银行信贷渠道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作用有限.
  • 摘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主办,《经济研究》编辑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承办的"十年回顾,本文主要讲述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暨人才培养研讨会"于2011年9月23-24日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家、青年经济学者共一百余人汇聚燕园,对现代经济学研究范式以及中国现实经济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 摘要:经典随机序的概念产生于风险却不确定性环境中的决策问题,它在经济学和金融学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在一些具体领域,即使是较强的随机占优——一阶随机占优,有可能不能导出明确的结论,人们于是考虑对经典的随机占优关系进行细化.本文主要对近年来有关博弈论文献中所提出的对经典的一阶和二阶随机占优的细化的随机序以及各随机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归纳、梳理和评述,然后以拍卖为例说明了这些随机序在不完全信息博弈中的应用。针对对称独立私人价值一级价格拍卖,我们给出了两个比较静态分析结果。
  • 摘要:针对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是实行财政分权制度的多民族国家缓和民族矛盾、缩小地区差别的重要手段.基于最优政府间转移支付模型和“净财政收益”概念,本文首先提出如下理论假说:这类转移支付有助于减少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公共支出差异和经济发展差距.然后使用1993-2003年中国县省两级数据,并采用基于趋势评分匹配的双重差分法(DID with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检验上述理论假说.研究发现:(1)中国2000年底实施的民族地区转移支付政策,显著促进了民族地区公共支出水平的相对提高和公共支出结构的相对优化,不过,促进作用未显示出随时间不断增强的态势.(2)该项政策未显著缩小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在中国发挥了均等化效应,但程度有限.
  • 摘要:本文以2006-2010年有公司债务主体评级的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信用评级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评级保持不变的公司来说,信用评级提升的公司在评级调整前一年盈余管理的程度更低.然而企业的股权性质会影响这种关系。当评级对象是国有企业时,评级机构会放松对其盈利质量的要求,减弱了评级调整与盈余管理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此外,我们还发现外部融资需求会加强评级调整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面对评级机构的要求,企业事前也会相应调整其盈余管理行为.当企业评级中带有“+”或“-”符号时,民营企业和有融资需求的企业会减少当年向上的盈余管理.总的来说,信用评级调整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有抑制作用。
  • 摘要:什么因素导致了中国各地区增长轨迹的差异和经济差距的形成?本文从所有制结构的角度入手考察历史因素对地区增长轨迹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向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中,地区的所有制结构禀赋有可能令初始国有比重较高的地区陷入历史锁定效应,而令初始国有比重较低的地区快速发展,出现极化效应并导致地区差距的不断扩大.利用中国各省(1985-2008)的数据进行经验研究后发现,初始的国有比重越高,则后续年份的平均增长率越低,国有比重的下降显著地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本文指出,地区间的“经济收敛”需要“所有制结构的收敛”.中西部地区过高的国有比重既是“劣势”又是“优势”,通过所有制结构的转变可以让“劣势”变为“优势”,实现经济上的追赶.
  • 摘要:本文选取中国宏观经济月度数据,采用七变量SVAR模型研究发现:在数量型扩张货币政策冲击下,第一产业内无流动性效应,但第二、三产业有流动性效应;第一产业投资先降后升,第二、三产业投资先升后降,导致短期内产业投资结构的调整.基于利率管制背景,通过引入投资酝酿滞后、投资调整成本和消费习惯等,本文还构建新的粘性价格模型较好地模拟了上述经验事实.分析发现,在利率管制下,数量型扩张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是利率调节机制还是信贷配给机制,取决于银行贷款利率下限是否严格约束,以及实体经济的盈利能力和信贷需求程度;三次产业在投资酝酿滞后期,特别是在计划时间和建设时间上的差异,是货币供给政策产生不同产业流动性效应的关键;投资调整成本和消费习惯的作用主要是增强产业流动性效应和投资效应的持续性。
  • 摘要:工资是高管激励员工的主要工具,也可能是高管和员工侵犯股东利益的一种方式.本文以高管继任过程中职工薪酬的变化为背景,分析了高管实现控制权私利最大化过程中,以隐性契约为基础的公司政治的形成及经济后果。实证发现,上期职工工资越高,本期高管变更的可能性越低;在高管继任当年,变更企业的职工工资具有显著增长;相比内部提拔的高管,外部来源的高管会更大幅度地提高职工工资.进一步地,本文将高管继任过程中的工资增长分离为:经济激励动机的增长和公司政治动机的工资增长,我们发现,出于经济激励动机的工资增长对未来业绩增长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而出于公司政治动机的工资增长则对未来业绩增长具有显著的消极作用。这表明,高管和员工之间不被第三方所察觉的隐性契约通过“自我执行”实现了“互惠”,而这种“互惠”牺牲了企业利益.本文的研究将企业重要利益相关者——职工引入到公司治理领域,丰富了以隐性契约为基础的公司政治的相关研究.
  • 摘要:本文通过一个产品水平创新的四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对自然资源开发活动如何影响区域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进行了理论阐释,讨论了资源诅咒效应的发生条件和作用机制,并利用我国省际层面的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理论命题进行了实证检验。
  • 摘要:本文将知识产权因素引入内生增长模型,分析了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再利用27个发达国家和57个发展中国家面板数据,检验开放经济条件下,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创新的系统关联,并为“最优知识产权假说”提供了跨国层面的经验证据.本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总体上有利于一国技术创新,但更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取决于该国的初始保护力度,该结论在控制内生性问题后仍成立.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发达国家所适用的最优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显著高于发展中国家.这一结果表明,发达国家实施的“国际统一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不符合发展中国家实际利益的。
  • 摘要:当前货币政策操作发展趋势是由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体系转型,此过程的关键是找出能取代M2来代表货币政策状况的综合性指标。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发现并证明了央票发行利率能够综合代表数量型和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其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比较理想,优于新增贷款和M2等数量型指标,也优于SHIBOR、基准存款利率等价格型指标.进一步分析发现,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先于对物价的影响,很好地显示了当前产出和物价的波动;货币政策对贷款的影响先于对存款的影响,货币政策调控重点关注信贷增长是合适的;在货币政策调控中,把握时滞很关键,不能仅根据物价走势决定货币政策松紧.可结合利率市场化和汇率改革的推进,完善央票利率期限结构,建立央票(短中期)和国债(中长期)相衔接的基准利率体系,逐步把央票利率培育成央行未来的价格型调控工具.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