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广西社会科学 >科举变迁与场屋'轨度'——南宋选本《论学绳尺》的诞生背景、文本特征及其局限性

科举变迁与场屋'轨度'——南宋选本《论学绳尺》的诞生背景、文本特征及其局限性

     

摘要

宋代科举制度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策论地位的上升与稳固.宋初进士科考试虽然兼试诗赋与策论,但由于实行逐场去留之制,作为考试第一场的诗赋考试就成为最关键的一场,策论的地位明显劣于诗赋.至仁宗宝元年间,变逐场去留为并试四场、通校工拙,策论的地位变得与诗赋旗鼓相当.仁宗庆历年间,还实行过先考策论、再考诗赋的制度,这更明显说明了策论地位的上升.神宗熙宁变法,罢试诗赋,专以经义、策论定优劣,而尤以策论为重,至此策论的地位上升到顶点,诗赋则几近于熄.哲宗元祐年间,进士科分立诗赋与经义两科,两科之中,策论皆为必考科目,诗赋、策论的地位趋于平衡.高宗至宋末,虽曾有过合科之举,但最终仍定于以诗赋、经义两科取士,策论的地位终至稳固.在此背景下,作为科举教科书的《论学绳尺》应运而生.《论学绳尺》全书正文共10卷,收文156篇,作者大部分是科场折桂者.《论学绳尺》归纳总结了科场行文的"轨度"(包括体制、结构、程式、文法、定格等各个方面),力图让士子在举场之上有例可依、有规可循,其贡献不容抹煞.但其过于追求程式的固定化、模式化,对写作规律的探讨过于细密、琐碎,以致将一些本来文辞优美、情致丰赡的作品解析得支离破碎,忽视了文体本身的活跃因素,扼杀了广大士子的文学创造力,失之于过犹不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