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文学的模糊性和模糊性在《白鲸》和《红字》二书中的表现

文学的模糊性和模糊性在《白鲸》和《红字》二书中的表现

         

摘要

本论文涉及文学界和批评界正在探索的问题——文学的模糊性,并侧重论述了模糊性在《白鲸》和《红字》二书中的一些表现。威廉·燕卜荪的论著《模糊性的七种类型》对诗歌中的模糊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论述,在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中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但他的研究仅仅是局限于诗歌这一表现形式。他给模糊性七种类型所下的定义,完全是建立在诗歌的最基本要素之上。他对词的歧义性和多义性的分析,构成了他对诗歌的模糊性研究的核心部分。但是一旦把他的理论运用到小说之中,其局限性就显然而见。由于小说篇幅较长,情节具体,不象诗歌那么短小精悍,故它对词义的限定性比诗歌要强。因此小说的模糊性主要不是建立在词的歧义性和多义性上,而是建立在较高的层次上,譬如小说中的情节、人物的行为、性格的刻画,以及作者或小说中的人物的所持有的观点。这些小说的基本特点构成了产生模糊性的基本要素。本论文对《白鲸》和《红字》二书的模糊性的探索,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是从作者的性格,态度,观点出发,寻找模糊性的根源;另一方面是从作品本身着手,分析了模糊性的产生、特点及表现方式。就作者而言,模糊性来自作者矛盾性格的组合和非系统化的道德观念。作者的矛盾的性格构成一个复杂的模糊的性格集合体;非系统化的道德观是无法用明确的概念化的语言所能表达的,它促使作者抛弃了外界的那种既定的道德观念,故形成了自己的一种带有模糊性的道德观。这种带有模糊性的道德观和矛盾性格的组合体在小说中的反映,就有可能产生模糊性。就作品而言,模糊性有以个几种表现:1、作者通过象征的手法,通过小说中人物对客观事物的见解和判断的差异,或审美主体关系的变化,达到象征意义的模糊性。2、通过性格多重组合人物的性格整体,揭示性格中所蕴含的异常丰富的内涵所带来的模糊性。3,通过文学中常用的曲故、意象等与作品复杂内容那种既类似又不类似的不确定性,构成类比关系上的模糊性,这样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内容。4、通过作者对事物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描写和叙述,以达到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模糊性。 5、作者通过把人的缺陷作为构成美和崇真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构成了爱与憎,善与恶的模糊性。6、通过人物心理与人物行为之间非纯因果性的现象所表现出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构成内外因之间的模糊性。文学的模糊性揭示了作品的丰富性,强调了客观现象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如善恶并举,美丑并陈),它不但指出了对立两极相互冲突,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和统一的复杂过程,而且强调了这一过程本身所带有的模糊性,它促使正反两极机械所规定的界限不复存在,达到美丑泯绝或浑然一体的状态。小说的模糊性旨在达到一种模糊的效果外,还可以通过模糊的现象达到令人感到其总体印象是明确的,作者意图和作品涵意是清楚的效果。以往有许多人把摸糊性归属于诗歌固有的特性。一是受到燕卜荪关于模糊性理论的影响;二是有关小说中的模糊性的论述,虽散见于文学批评之中,但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本论文有关《白鲸》和《红字》二书的模糊性的论述,以求为小说的模糊性研究系统化作一些探索性的尝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