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颈前路经椎间隙后缘截骨治疗退变性僵硬型颈椎后凸畸形

颈前路经椎间隙后缘截骨治疗退变性僵硬型颈椎后凸畸形

         

摘要

目的 总结颈前路经椎间隙后缘截骨(anterior trans-intervertebral osteotomy,ATIVO)技术治疗退变性僵硬型颈椎后凸畸形的治疗策略、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6年共47例因退变性僵硬型颈椎后凸畸形采用ATIVO技术进行畸形矫形的病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8,年龄38~73岁.共83节段进行颈前路经椎间隙后缘截骨(C3/4 16例;C4/524例;C5/6 25例;C6/7 16例;C7/T1 2例).单节段17例,双节段24例(跳跃节段6例),3节段6例.经颈前路经椎间隙进行截骨,切除椎间盘及后纵韧带,两侧切除部分钩椎关节并进行松解,椎体后缘截骨面潜行约10°~15°,至少保留2/3终板.术中使用椎间撑开器、带角度椎间融合器、调整颈下软枕及改变颈后伸角度等综合方式进行后凸畸形矫形.融合方式采用填充人工骨颗粒的椎间融合器,固定方式采用自锁式椎间融合器或前路钛板.应用脊柱显微镜、脊柱骨动力系统(气动磨钻)进行截骨操作.应用皮节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自由肌电进行联合功能监测.手术前后通过X线、CT进行影像学评估C2-C7 Cobb角、颈椎矢状面垂直轴(cervical sagittal vertical axis,cSVA)及截骨效果.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骨科协会改良颈椎评分(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mJOA)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47例患者均获得最少1年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12个月至5年).平均手术时间109 min(55 ~140 min)、出血量46 mL(25 ~110 mL).术后3例患者出现肩部疼痛,5例患者出现C5神经根麻痹症状,无椎动脉损伤病例.末次随访时VAS、NDI、mJOA分别由术前7.2±1.5、64.5 ±17.4、10.5 ±0.9改善至2.6±1.7、34.8 ±21.6、14.5 ±1.3.CT显示截骨节段均获融合.C2-C7 Cobb角由13.6°±5.1°改变为-7.4°±3.6°;截骨节段矫形能力7.4°(5.3°~9.6°)/节段;C2-C7矢状面垂直轴由(55.7±13.8)mm改变为(31.4 ±8.2)mm.结论 采用颈前路经椎间隙后缘截骨技术治疗退变性僵硬性后凸畸形可获得良好的疗效,可显著纠正颈椎后凸畸形,纠正整体颈椎曲度,并阻止颈椎向前的矢状位失平衡趋势.该截骨技术骨量损失小,不影响椎间融合率,可多节段联合应用提高矫形效果.适用于由椎间盘、钩椎关节等原因导致的颈椎僵硬性后凸畸形.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