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热带气象学报》 >夏季热带大气准双周振荡对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的影响

夏季热带大气准双周振荡对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的影响

         

摘要

利用美国海洋大气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逐日对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和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JTWC)台风路径最佳资料,考察了热带大气夏季准双周振荡(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QBWO)对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的影响,揭示了QBWO对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位置、频数和发生概率的显著影响.结果表明:(1)伴随QBWO对流活跃中心的西北方向的传播,西北太平洋台风生成位置也呈现相应移动;(2) QBWO对流活跃位相期间,台风频数偏多,发生概率偏高,而在QBWO对流抑制位相,台风频数偏少,发生概率偏低;(3)台风生成潜在指数(Genesis Potential Index,GPI)收支分析指出了对流层低层绝对涡度和中层相对湿度是调制整个海域台风生成的两个重要的大尺度环境因子;(4) GPI的收支分析还表明了大尺度环境因子对台风生成的影响对QBWO的位相与区域具有显著的依赖性.在QBWO对流活跃位相期间,南海中北部区域低层涡度对GPI正异常贡献最为显著;在菲律宾以东海域,对流层中层相对湿度对GPI正异常贡献最为显著;在关岛附近海域,主要的贡献来自于低层绝对涡度与非线性项,且它们对GPI负异常的贡献相当.在QBWO对流抑制位相,南海中北部区域GPI的负异常贡献主要来自于低层绝对涡度;在菲律宾以东海域GPI负异常贡献主要来自中层相对湿度;关岛附近海域的GPI正异常的主要贡献来白于垂直风切变和非线性项.

著录项

  • 来源
    《热带气象学报》 |2018年第4期|524-534|共11页
  • 作者

    韩翔; 赵海坤; 孙齐;

  • 作者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太平洋台风研究中心/地球系统模式巾心 江苏南京21004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太平洋台风研究中心/地球系统模式巾心 江苏南京210044;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太平洋台风研究中心/地球系统模式巾心 江苏南京210044;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天气气候学;
  • 关键词

    气候学; 热带气旋生成; 潜在生成指数; 准双周振荡; 西北太平洋;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