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支付与受偿意愿差异性研究——以保定市徐水区农户调查为例

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支付与受偿意愿差异性研究——以保定市徐水区农户调查为例

         

摘要

如何揭示秸秆还田技术实践中利益相关者生态补偿的真实意愿,不但是技术外部性测度研究的难点问题,也是提高农业补偿政策准确性与效能的有效途径。以往的研究较多地采用农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量估算技术产生的外部性价值,由于未充分考虑环境利益双方量价关系的均衡,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往往受到质疑。鉴于此,本研究首先厘清主体关系,农户是生产技术的实践者和环境保护参与者,理应成为技术进步的受益者。因而,技术外部性测度应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利益。其次,确定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国际通用的意愿价值评估法(CVM),引导获取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502户受访者采纳秸秆还田技术的支付意愿(WTP)和受偿意愿(WTA);结合多元对数线性模型估计法,估算受访者应用秸秆还田技术主要机械成本(包括秸秆粉碎及旋耕费用)的最大WTP值和最小WTA值。结果表明:WTP的期望值为38.23元×户^(-1)×a^(-1),WTA的期望值为137.52元×户^(-1)×a^(-1),WTA/WTP的比值为3.6倍。本文进一步剖析WTP与WTA差异性原因,运用回归模型分析两者差异性影响因素,其中:机械成本对差异性有显著正向影响,已成为影响玉米秸秆还田推广的重要决定因素;劳动力比率、信息来源、灌溉成本和收割方式等4个因素与差异性均产生负向关联。可见,在大力推广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中,机械成本上涨部分抵消了国家惠农政策补贴的效果,导致农户参与秸秆还田积极性并不高。因此,决策部门及时跟进技术价值评估工作,建立针对农户的直接补偿机制,是从根源上解决技术外部性内部化问题的有效途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