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解剖与临床》 >拇指掌指关节绞锁18例临床分析及发病机制的探讨

拇指掌指关节绞锁18例临床分析及发病机制的探讨

         

摘要

目的探讨拇指掌指关节绞锁的发病机制,对现有治疗方法做出改良。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2007年3月—2014年10月收治的18例拇指掌指关节绞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1例,年龄19~41岁,右侧15例、左侧3例。手术治疗4例,根据手术中发现的解剖特征,推断发病机制;保守治疗14例,其中改良复位手法治疗3例,传统复位手法治疗11例。观察患者治疗后拇指掌指关节的主、被动活动度、疼痛、稳定性以及和关节绞锁是否复发等。结果 (1)4例手术治疗患者术中观察到桡侧籽骨近侧缘撞击掌骨头关节面导致出现软骨缺损,籽骨嵌于软骨缺损内致使拇指掌指关节绞锁。在近节指骨基底处部分松解拇短展肌和拇短屈肌腱止点,可以很容易地解除关节绞锁。术后随访3~6个月,所有患者拇指掌指关节未见不稳定和疼痛,未见绞锁复发。患者术前拇指掌指关节主动活动度平均为-31.8°~-19.3°,被动活动度平均为-32.5°~30°;术后关节主、被动活动度一致,平均为-3.8°~52.5°;患者对手术疗效的主观评价均满意。(2)14例保守治疗患者均复位成功,其中改良复位手法3例,传统复位手法11例。复位前拇指掌指关节活动度平均为-28.6°~-15.2°,被动活动度为-30.4°~26.5°;复位后关节主、被动活动度一致,平均活动度为-15.8°~47.5°。随访6~8周,末次随访双侧拇指掌指关节活动度一致,未见关节不稳定和疼痛,未见绞锁复发。结论拇指掌指关节绞锁的发病机制为拇指过伸时桡侧籽骨向远端和桡侧移位,其近侧缘在掌骨头关节面上刻划出一沟槽状软骨缺损,在拇短展肌和拇短屈肌腱的张力作用下,籽骨嵌于软骨缺损中而导致关节发生绞锁。根据这一损伤机制,改良复位手法可被用于治疗拇指掌指关节绞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