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期刊> 《作物学报》 >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差异

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差异

         

摘要

10.3724/SP.J.1006.2012.02061%  选用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代表性的50个早熟晚粳品种(系),设置7个氮肥水平(0、150.0、187.5、225.0、262.5、300.0、337.5 kg hm-2),得出各品种在各个氮肥水平下出现的最高生产力及其对应施氮水平,将该最高生产力定义为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在此基础上,比较研究不同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水稻品种间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生产力处于顶层与高层水平品种的颖花量极显著高于中层、低层品种,颖花量的增加主要表现为每穗粒数的极显著增加.各生育阶段的植株吸氮量和氮素吸收速率均随着生产力等级的增加而显著增加.4个生产力等级品种间在移栽至拔节和拔节至抽穗阶段氮素积累比例差异均不大,但随着生产力等级的增加呈减小趋势;抽穗至成熟阶段氮素积累比例随着生产力等级的增加呈显著增加趋势,顶层水平品种在抽穗至成熟阶段氮素积累比例为14.94%.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均随着生产力等级的增加而增加.初步筛选出13个集高产与氮高效于一体的品种.

著录项

  • 来源
    《作物学报》 |2012年第11期|2061-2068|共8页
  •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江苏扬州 225009;

    扬州大学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江苏扬州 225009;

    江苏省环洪泽湖生态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淮安223300;

    扬州大学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江苏扬州 225009;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640;

    扬州大学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江苏扬州 225009;

    扬州大学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江苏扬州 225009;

    扬州大学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江苏扬州 225009;

    扬州大学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江苏扬州 225009;

    扬州大学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江苏扬州 225009;

    扬州大学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江苏扬州 225009;

    扬州大学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 江苏扬州 225009;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水稻; 生产力; 氮肥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获取原文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