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战场严重四肢伤分级救治系列产品的研究——新型壳聚糖急救止血剂、锁定暂时性血管分流装置、自体血凝块预混的冻干异体骨、促进冻干异体骨改建的凝血酶原
【6h】

战场严重四肢伤分级救治系列产品的研究——新型壳聚糖急救止血剂、锁定暂时性血管分流装置、自体血凝块预混的冻干异体骨、促进冻干异体骨改建的凝血酶原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 言

第一章 壳聚糖急救止血剂的止血机制及改性初探

第一节、研究背景

第二节、材料与方法

第四节、不足之处及后续的研发方向

第五节、结论与创新点

第二章 新型暂时性血管分流装置的研究

第一节、研究背景

第二节、材料与方法

第三节、结果

第四节、讨论

第五节、不足之处及后续的研发方向

第六节、结论与创新点

第三章 新型异体骨填充材料——自体血凝块预混的冻干异体骨

第一节、研究背景

第二节、新鲜血凝块对冻干辐照骨颗粒基本力学性能的影响

第三节、新鲜血凝块对异体骨血管化及改建的影响

第四节、不足之处及后续的研发方向

第五节、结论与创新点

第四章 应用于骨组织工程的凝血酶原

第一节、研究背景

第二节、凝血酶原对大鼠成骨细胞的影响

第三节、自体PT修复骨缺损的动物体内评价

第四节、冻干辐照对新鲜异体骨内PT成份的破坏

第五节、负载人凝血酶原的冻干异体骨

第六节、不足之处及后续的研发方向

第七节、结论与创新点

第五章 现代战争中的血管伤(文献综述)

第一节、历史性回顾与流行病学特征

第二节、现代战争中血管伤的处理

参考文献

略缩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工作

致谢

展开▼

摘要

一、目的:
  本研究立足于我军战时严重四肢伤分级救治的实际需要,着力研究一系列有望应用于四肢伤救治的产品和技术,具体包括新型壳聚糖急救止血剂、锁定暂时性血管分流装置、自体血凝块预混的冻干骨和凝血酶原。通过本研究,试图为上述产品的后续研发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具体而言,本研究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着眼于四肢伤的战(现)场急救阶段,我们针对现有壳聚糖急救止血剂(chitosan-basedfirstaidhemostat,CFAH)水下粘附力差,止血效果欠佳的不足,开展了壳聚糖急救止血剂化学修饰的初步研究,并对止血剂的止血及粘附机理进行初步探索,旨在为进一步提升壳聚糖急救止血剂水浸条件下的止血效果而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着眼于四肢伤的紧急救治阶段,我们针对美军目前正在使用的暂时性血管分流(temporaryvascularshunt,TVS)的分流管固定费时、不牢靠,脱出率高的不足,设计了独具螺纹和配套锁定螺母的分流装置——锁定暂时性血管分流(lockedtemporaryvascularshunt,LTVS)装置,旨在进一步提高TVS技术的救治效率和安全性。
  着眼于四肢伤的早期治疗阶段,我们针对大段骨缺损修复时骨不连、骨延迟愈合等难题,研究了新型异体骨填充材料——自体血凝块预混的冻干辐照异体骨(autologouscoagulaimpregnatedfreeze-driedirradiatedallograftbone,ACIFIAB)。同时,针对现有组织工程缓释技术存在的局部因子的高浓度与因子最佳效应浓度不一致的矛盾,提出了“原料修复策略”(materialrepairstrategy,MRS),并研究了有望促进冻干异体骨改建的新的促成骨因子——凝血酶原(prothrombin,PT),旨在进一步改善骨移植材料的血液供应和促进成骨。
  二、方法:
  在CFAH止血机制及改性的初步探索性研究方面,我们首先尝试通过Schiff碱合成和多肽合成的方法对壳聚糖急救止血剂进行化学改性,分别合成了经3,4-二羟基苯甲醛修饰的壳聚糖(DHBHmodifiedchitosan,DMCTS)和经左旋多巴修饰的壳聚糖(DOPAmodifiedchitosan,DOPAMCTS),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凝血试验以及扫描电镜等手段对上述两种改性的壳聚糖和几种包括甲壳素、壳聚糖、Celox止血剂、乌鱼骨等在内的止血剂进行理化表征,并通过止血及粘附效果的对比分析,进一步从物理及化学两个层面对止血剂的止血及粘附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在LTVS装置的研究方面,我们设计了独具螺纹和配套锁定螺母的分流装置。然后通过体外血管爆破压试验评价其吻合强度;通过犬股动脉、髂总动脉损伤模型评价其吻合效率;通过组织学方法评价吻合部位血管壁组织的卡压损伤情况。
  在ACIFAB的研究方面,我们首先通过体外限制性压缩实验来比较和评价不同异体骨材料的力学性能,随后通过异位植骨实验及其后的HE染色、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1(plateletendothelialcelladhesionmolecule-1,PECAM-1)免疫组化染色、Masson染色以及针对VEGFα的qRT-PCR等方法来评价自体血凝块对异体骨血管化和改建的影响,并用Image-ProPlus图像分析软件对经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的双侧植入物内血管面积及数目进行定量分析。
  在PT的研究方面,我们首先通过ELISA、CCK8、RT-PCR及qRT-PCR等方法体外评价凝血酶原对成骨细胞增殖及分泌BMP-2的影响。继而,通过兔双侧桡骨缺损模型和术后X线评分及缺损面积定量分析的方法评价自体凝血酶原对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效果。随后,我们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新鲜骨组织内经骨库制备技术处理后凝血酶原的变化。最后,我们制备了以壳聚糖-PLGA微球为缓释载体的复合人凝血酶原冻干辐照异体骨(humanprothrombinimpregnatedfreeze-driedirradiatedallograftbone,HPIFIAB),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其表面形貌,并通过ELISA测试了其于体外对PT的缓释性能。
  三、结果:
  1.CFAH的止血机制及改性初探
  傅立叶红外光谱图提示,Celox止血剂与国产水溶性壳聚糖均含有代表N-H键的伸缩振动峰;DMCTS样品的光谱图上出现了我们预期的C=N双键及苯环特征峰;在DOPAMCTS分子中,DOPA的邻苯二酚和氨基均链接到了壳聚糖的侧链上。
  凝血试验的结果提示,甲壳素不具备促凝作用;经修饰为DMCTS后,壳聚糖的促凝作用消失;而壳聚糖、Celox止血剂以及DOPAMCTS均具有明显的促凝作用,各组的凝血时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另,未经研磨的乌鱼骨块,具备优异的促凝血性能,而经过反复研磨后的乌鱼骨粉其促凝作用消失,两组的凝血时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
  扫描电镜结果提示,完整的乌鱼骨块表面高度整齐划一,而经研磨的乌鱼骨粉末其原有的表面形貌被破坏,与壳聚糖颗粒一样,表面则极不规则。
  经近乎相等的水流冲刷作用下,国产壳聚糖与乌鱼骨颗粒在横纹肌组织表面的存留情况明显不同。其中,粘附于横纹肌表面的壳聚糖颗粒在水流冲刷的作用下全部消失;乌鱼骨颗粒在水流冲刷的作用下仍然与组织牢固粘附;乌鱼骨与壳聚糖的等比例混合颗粒仅有极少数存留;先撒乌鱼骨,后撒壳聚糖的组织表面仍有较多颗粒存留。
  2.LTVS装置的研究
  体外爆破压测定的结果提示,经锁定螺母固定的血管残端其爆破压的实测值比经普通缝线结扎固定者高114.29%(p=0.000)。LTVS的吻合时间可比TVS的吻合时间缩短60.37%(p=0.000)。虽然经过丝线或塑料螺纹持续1周的卡压,吻合口处的血管壁组织(特别是血管肌层)仍然能够维持其结构的连续性。
  3.ACIFAB的研究
  异位植骨实验的大体标本提示,术后8周时,在同一只大鼠体内,实验侧植入物表面已经有大量的新生血管长入,而对照侧植入物表面未见明显的血管长入。HE染色提示,到了术后第4周和第8周,实验侧的新生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侧。免疫组化染色提示,在术后1周,双侧均未见明显的管腔样组织被染成PECAM-1阳性,但在血凝块植入侧,可见大量的团块状物质被PECAM-1阳性识别;在术后4周和8周,在同一只宿主体内,实验侧的PECAM-1阳性染色区域明显较对照侧多,且大部分集中于管腔状结构周围。定量分析结果提示,在术后1周、4周及8周,实验侧植入物内的血管面积较对照侧相比均增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5)。Masson染色提示,在术后第1周,实验侧与对照侧的异体骨颗粒均呈散在分布,无明显基质生成,而且,实验侧视野内可见大小不一的血凝块颗粒;在术后第4周,实验侧的异体骨颗粒已被新生的基质包围并连成片状,其间分布着大量的蚯蚓状血管组织,而对照侧异体骨周围的基质连接并不完全,基本上仍呈各自分散的状态,其间并未见明显的血管状组织;在术后第8周,实验侧的基质进一步成熟,密度增加,大量的异体骨颗粒呈现溶解吸收,其间也可看到大量的蚯蚓状血管组织,而对照侧异体骨周围的基质融合也进一步增强,但程度不及实验侧,且未见大量的血管组织及明显的异体骨溶解。
  qRT-PCR的结果提示,在术后1周,实验侧植入物标本中VEGFα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到了术后第4周和第8周,双侧植入物标本中VEGFα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
  体外限制性压缩实验的结果提示,新鲜冷冻骨的刚度(stiffness,S)和弹性模量(elasticmodulus,EM)略高于复水后的冻干骨(p<0.05)。且经过新鲜血凝块或壳聚糖溶液预混后,冻干骨的S及EM进一步降低(p<0.05)。经过渐进式打压,各组异体骨块的压缩率(ratioofcompression,RC)明显升高(p=0.000),而各组骨块的压缩变化率(deltaratioofcompression,ΔRC)明显降低(p=0.000)。
  相关分析的结果提示,ΔRC与打压次数(Impacts,I)呈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711,p=0.000),与S呈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229,p=0.000),与骨块高度(Height,H)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482,p=0.000),与EM无明显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为-0.053,p=0.231)。
  以ΔRC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为,
  Δ=Ri0.0590.0004327585881334?×+Ii0.0004563645521868×Hi
  该方程的R2值为0.516,p=0.000。其中Ii代表打压次数;Hi代表在第i次打压前沿打压方向测量的骨块高度值。
  4.PT的研究
  4.1.PT促成骨细胞增殖
  CCK8结果提示,当体外无血清培养条件下分别以0μg/ml、0.1μg/ml、1μg/ml、10μg/ml、25μg/ml的浓度刺激大鼠成骨细胞时,PT对细胞的增殖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且相比之下,1μg/ml的促进作用最明显;而相同浓度梯度的凝血酶(thrombin,TH)则对细胞的增殖表现出了不尽相同的作用:当TH的刺激浓度为0.1μg/ml时,无明显的促进或抑制作用,当TH的刺激浓度为1μg/ml时,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但当TH的浓度高于10μg/ml时,则对成骨细胞的增殖呈现出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PT+TH的促增殖作用在1μg/ml时达到了顶峰,而当刺激浓度继续升高时,则促进作用逐渐减弱,但并不呈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CCK8结果还提示,在含10%胎牛血清培养条件下,PT对大鼠成骨细胞的增殖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较低浓度的PT(0.014μg/ml),能够达到最佳的促进效果。
  4.2.PT促成骨细胞表达及分泌BMP-2
  ELISA的结果提示,当以0.5μg/ml为起始浓度刺激大鼠成骨细胞时,TH促成骨细胞分泌BMP-2的高峰出现在刺激后的12h,随后开始下降;而PT的促分泌效果在24h的观察周期内始终呈上升趋势;TH+PT的促分泌趋势与TH相当,最高峰也出现在12h,且峰值较TH更高;空白对照组BMP-2的高峰出现得最早,且24h的浓度最低。
  ELISA的结果还提示,当TH分别以0、0.1、1、10、25μg/ml的浓度梯度刺激成骨细胞时,BMP-2的分泌高峰出现在10μg/ml;而PT刺激组的分泌高峰出现在1μg/ml;TH+PT刺激组的分泌高峰则出现在10μg/ml。
  经RT-PCR证实,1ug/ml的PT会促进成骨细胞对BMP-2的表达增强。qRT-PCR的结果也证实,经0.1mg/ml的PT刺激后,成骨细胞对BMP-2的表达明显增强(p=0.000)。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