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荀子“礼”的价值意蕴及其现代转化研究
【6h】

荀子“礼”的价值意蕴及其现代转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研究成果

1.2.1 荀子“礼”学

1.2.2 价值观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荀子“礼”思想概述

2.1 荀子“礼”学的产生

2.1.1 荀子“礼”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2.1.2 荀子“礼”学产生的思想渊源

2.2 荀子“礼”学的哲学基础

2.2.1 天人观:“天人之分”与“天人相参”

2.2.2 人性论:“性恶”与“性伪”

2.3 荀子“礼”的基本内涵

2.3.1 行为文化:“礼宜乐和”的礼节仪式

2.3.2 观念文化:“仁爱、义理、礼节”的道德律令

2.3.3 制度文化:“隆礼重法”的政令制度

第3章 荀“礼”的价值意蕴

3.1“齐一天下”的国家之“礼”

3.1.1 “富民强国”的经济目标

3.1.2 “君舟民水”的政治定位

3.1.3 “美善相乐”的文化氛围

3.1.4 “崇礼尚和”的社会追求

3.2“群居和一”的社会之“礼”

3.2.2 “以礼定分”的等级秩序

3.2.3 “义统群分”的公正理念

3.2.4 “隆礼重法”的法制思想

3.3.1 “家国一体”的爱国情怀

3.3.2 “循礼敬事”的行业操守

3.3.3 “端诚忠信”的诚信原则

3.3.4 “内善外友”的人际关系

第4章 荀“礼”的现代转化

4.1 荀“礼”现代转化的原则

4.1.1 民族性与世界性并行

4.1.2 批判性与超越性共进

4.2 价值内涵的现代转化

4.2.1 明晰价值维度

4.2.2 丰富生活向度

4.3 传播方式的现代转化

4.3.1 唤醒民族记忆

4.3.2 融注外来血液

4.3.3 绽放世界舞台

4.4 参与主体的现代转化

4.4.1 加强顶层设计

4.4.2 协同社会力量

4.4.3 落实普通个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礼”是中国政治史和学术史上的重要范畴,荀子是战国时期对“礼”解读最深刻的哲学家之一。面对“礼崩乐坏”的现实危机和“天下一统”的历史趋势,荀子扛起振兴孔子“礼”学的大旗,在与诸子百家交锋、交融的过程中,建构起独具特色的“礼”学思想,重新恢复了人们对儒学的情感依赖和价值信仰。与孟子不同的是,荀子将“天人相分”和“人性恶”作为其“礼”学思想的理论之基,认为“天道”和“人道”都有各自的运行规律—“礼”,并且“礼”对于“化性起伪”的作用更加明显。当然,荀子的兴趣绝不仅限于单纯的礼节仪式与道德教化,而是着眼于“援法入礼”后生发出的政治制度性涵义。他热切地希望用“礼”来塑造“守仁行义”的君子人格,并由此实现“群居和一”的社会状态和“齐一天下”的政治抱负。 “礼”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可损益”的特性,随着“天下”向“世界”的扩展,农耕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迈进以及臣民向公民身份的转变,时代背景与现实需要强烈呼唤荀子“礼”学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具体而言,在价值内涵上既要明晰“礼”的形而上价值、政治性价值和道德性价值,指明其转化的方向,也要丰富其原初本真的生活向度;在传播方式上既要坚守荀子“礼”学的民族特性,唤醒中华民族对它的记忆,更要寻找世界共性,在文化互补中提高荀子“礼”学在国外的影响力;在参与主体上既要坚信政府对规律的精确把握和对方向的规范引领,更要激发一切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文化创新热情。如此,荀子“礼”学才能穿越时空的羁绊,在新时代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著录项

  • 作者

    周乔;

  • 作者单位

    华北电力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 授予单位 华北电力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 学科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张乃芳;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荀子; 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