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泛义动词“搞”的偏误分析与教学策略
【6h】

泛义动词“搞”的偏误分析与教学策略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意义与理论依据

1.1.1研究意义

1.1.2理论依据

1.2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1.2.1研究方法

1.2.2语料来源

1.3研究现状

1.3.1本体角度“搞”的研究现状

1.3.2对外汉语教学角度“搞”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泛义动词“搞”的本体分析

2.1“搞”的词义分析

2.1.1“搞”字在相关词典中的释义

2.1.2“搞”字的具体义项

2.2“搞”的句法分析

2.2.1“搞”所带宾语的特点

2.2.2“搞”加补语的情况

2.2.3“搞+补语+宾语”结构

2.2.4重叠形式

2.3“搞”的语用分析

2.3.1语体色彩

2.3.2感情色彩

第三章 泛义动词“搞”的偏误情况分析

3.1偏误类型

3.1.1语义偏误

3.1.2句法偏误

3.1.3其他偏误

3.2 产生偏误的原因

3.2.1词典释义与教材的影响

3.2.2泛义动词“搞”本身因素的影响

3.2.3母语的负迁移

3.2.4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3.2.5教学环境与教师的影响

第四章 泛义动词“搞”的教学建议

4.1教材层面的建议

4.1.1教材内容应具有引导作用

4.1.2根据大纲编排泛义动词

4.1.3 增加复现与练习

4.2教学层面的建议

4.2.1穿插讲解与专题复习相结合

4.2.2学习任务贯穿整个课堂

4.2.3语义扩展与归纳总结相结合

4.2.4设置情景与引导启发相结合

4.3教学设计

4.3.1课程类型

4.3.2教学对象

4.3.3教学目标

4.3.4教学内容

4.3.5教学方法

4.3.6教学实施过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以泛义动词“搞”为研究对象,在“搞”的本体知识的基础上,结合目标语料库(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介语语料库中、全球汉语语料库、汉语中介语口语语料库)的语料以及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收集的语料,根据偏误语料来分析在华留学生习得泛义动词“搞”时出现的偏误类型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及具体的教学设计。本文共五个部分,除结语部分,正文分为以下四个章节。  首先,文章的第一章节为绪论部分。本章大致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并从“搞”的本体研究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两个方面介绍了泛义动词“搞”的研究现状。接着是本文的第二章:泛义动词“搞”的本体研究。该部分从词义、句法与语用三个方面着手,词义方面主要分析“搞”字在相关词典中的释义与具体义项;句法方面主要根据现代汉语语料库的语料,分析“搞”的句法功能以及重叠形式;语用方面主要从“搞”的语体色彩和感情色彩来分析。第三章为偏误分析。结合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介语语料库(暨南大学)、口语语料库(暨南大学)、全球汉语语料库、汉语中介语口语语料库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收集的在华留学生习得“搞”字的语料,分析在华留学生习得泛义动词“搞”的偏误情况,归纳出主要的偏误类型并分析产生偏误的原因。最后一个章节是教学建议部分。本文第三章中笔者分析了在华留学生习得泛义动词“搞”产生偏误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从教材与教学两个方面提出教学建议并探讨泛义动词“搞”的教学思路,基于任务型教学法撰写具体教学设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