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孟子》与《荀子》的文学性比较研究
【6h】

《孟子》与《荀子》的文学性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清以前对《孟子》《荀子》研究状况

(二)近代以来的《孟子》《荀子》研究状况

二、选题的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一章 《孟子》与《荀子》文学性之比较

第一节 从文章中的文学形象看《孟子》《荀子》之异同

一、《孟子》《荀子》“君王”形象比较

二、《孟子》《荀子》“孔子”形象比较

三、《孟子》《荀子》“士”形象比较

第二节 从文章中的语言艺术看《孟子》《荀子》之异同

一、《孟子》“善于譬喻”与《荀子》的“引用譬喻”

二、《孟子》“排比”之气势与《荀子》的“排比”之变化

三、《孟子》“巧用寓言”与《荀子》“少用寓言”

四、孟子的“擅设巧论”与荀子的“层层递进”

五、孟子的“抓住要害”与荀子的“言必当理”

第三节 从文章风格看《孟子》《荀子》之异同

一、“理懿而辞雅”

二、《孟子》的“犀利”与《荀子》的“浑厚”

第二章 《孟子》与《荀子》文学性异同的成因

第一节《孟子》《荀子》文学性异同的客观成因

一、动乱不堪的社会背景

二、百家争鸣与诸子勃兴

第二节 《孟子》《荀子》文学性异同的主观成因

一、孟子与荀子的性格、经历、志向等对文学性异同的形成影响

二、《孟子》《荀子》的文学思想对其文学性异同的形成影响

第三章 《孟子》与《荀子》文学性比较研究的启示意义

第一节 《孟子》《荀子》文学性比较的文学意义

第二节 《孟子》《荀子》文章文学性比较意义对后世的启示

一、自我意识、生命意识的交融与孟子、荀子“辩论”的相关性

二、士人阶级的经历体验与孟子、荀子人格境界的确定及其带给后人的启示

三、文学表达方式的多层变化与《孟子》《荀子》文章风格的关联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何文逸;

  • 作者单位

    青海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青海师范大学;
  • 学科 中国古代文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安海民;
  • 年度 2020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