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区域科技与经济社会非均衡发展状况评价及协调对策研究
【6h】

我国区域科技与经济社会非均衡发展状况评价及协调对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图表清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3.3 可能的创新点

1.4 相关理论基础

第二章 我国区域科技、经济、社会非均衡发展的实证分析

2.1 我国区域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数学模型构建

2.1.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2.1.2 评价指标的选择

2.1.3 评价数学模型的构建

2.2 我国区域间科技、经济、社会非均衡发展状况的实证分析

2.2.1 我国区域间科技非均衡发展状况的实证分析[36]

2.2.2 我国区域间经济非均衡发展状况的实证分析

2.2.3 我国区域间社会非均衡发展状况的实证分析

2.3 我国区域内科技与经济社会不协调发展状况的实证分析

2.3.1 我国各地区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评价及排序

2.3.2 我国区域内科技与经济社会不协调发展状况的定性定量分析

第三章 我国区域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

3.1 我国区域科技、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评价

3.1.1 用因子分析法进行评价的步骤

3.1.2 因子分析法综合运算结果及排序分析

3.2 我国区域科技、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的聚类分析

3.2.1 聚类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3.2.2 对聚类结果的实证分析

第四章 我国区域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机制及协调对策

4.1 我国区域科技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机制

4.1.1 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机理分析

4.1.2 我国区域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4.2 促进我国区域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

4.2.1 稳步推进我国从非均衡到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转变

4.2.2 充分发挥科技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4.2.3 加强东部对中西部的支援与合作

4.2.4 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4.2.5 缩小各方差距,构建和谐社会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的是“以先富带后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沿海地区得益于自然区位优势和国家“放权让利”的优惠政策,其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的非均衡性也日趋严重,表现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贫富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这种非均衡发展状态的长期存在,会造成地区和民族的冲突以及社会的不稳定,阻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要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从非均衡逐步走向均衡,有待于各地区科技的适度超前发展以及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对我国科技与经济社会非均衡发展状况及各地区综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实证分析,并提出促进区域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我国内地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区)为研究样本,西藏因统计数据不全,未包括在内(下同),主要研究内容由四章组成: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相关理论基础。第二章首先设计了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以大量数据为依据,采用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法,对1997—2008年我国各地区科技、经济、社会的非均衡发展状况及趋势进行了定量分析;同时采用因子分析法测算了2008年我国各地区,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并根据“位差”,将我国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状况分为两大类五种类型,即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型,包括强强协调型、中间协调型和弱弱协调型,另一类是科技与经济社会不协调型,包括科技超前型、科技滞后型。第三章采用因子法对2008我国各地区科技、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价,根据公因子得分和综合排序结果进行了实证分析;然后,采用类内平均连接聚类分析法,对30个省区进行聚类分析。第四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定量评价和实证分析结果为依据,提出了促进我国区域科技与经济社会从非均衡到均衡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