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研究——基于心理学的角度
【6h】

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研究——基于心理学的角度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和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对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生态文明意识概述

2.1 生态文明意识概述

2.1.1 生态文明意识的产生

2.1.2 生态文明意识的内涵

2.1.3 生态文明意识构成

2.2 生态文明意识的理论渊源

2.2.1 生态文明意识在中国的理论渊源

2.2.2 生态文明意识在西方的理论渊源

第三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

3.1 生态文明认知状况

3.1.1 生态文明意识概念模糊

3.1.2 生态文明知识片面

3.2 生态文明情感状况

3.2.1 生态道德感不足

3.2.2 生态价值感模糊

3.3 生态文明意志状况

3.3.1 生态教育目的单一

3.3.2 生态法律意识淡薄

3.4 生态文明行为状况

3.4.1 自觉的生态文明行为滞后

3.4.2 生态实践环节缺失

第四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中的问题成因

4.1 社会因素

4.1.1 生态氛围不浓郁

4.1.2 法律政策保障不完整

4.2 学校因素

4.2.1 高校教育体制的落后

4.2.2 教学实践的经验的缺乏

4.3 家庭因素

4.3.1 家长生态文明行为欠妥

4.3.2 家长注重点不同

4.4 个人因素

4.4.1 传统自然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4.4.2 自我生态教育机制的不健全

第五章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对策与路径探寻

5.1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认知角度及提升策略

5.1.1 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

5.1.2 发展大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

5.2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情感方面及提升策略

5.2.1 丰富生态文明道德观念的认识基础作用

5.2.2 宣传优秀保护生态环境实例的感染作用

5.2.3 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

5.3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意志方面及提升策略

5.3.1 培养大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自制力

5.3.2 积极开展生态实践活动

5.4 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提升策略

5.4.1 加强大学生行为生态化的法制作用

5.4.2 加强教师的生态文明行为的榜样作用

5.4.3 发挥高校强化生态文明行为的教育作用

5.4.4 提高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修养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文章的小结与创新点

6.2 文章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展开▼

摘要

生态文明意识的普及,生态理念的贯通已成为21世纪大学生提升民族生态道德责任感的主要途径。本文即是从生态环境保护着手,指出培养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视性。
  首先,文章开篇就对有关生态文明意识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具体阐释了生态文明意识的产生、内涵以及构成,对其有关知识有了比较深的了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对于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更是尤其重要。
  其次,对生态文明意识的整个发展历史作了追溯,提出培养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性。然后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当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结合分析出的现状以及问题,又从学校、社会、家庭、个人四个方面分析其问题产生的原因。
  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与心理学相结合,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路径和对策作了尝试性的探寻。通过结合自身的生态道德修养的提升与生态文明理论知识的深层理解,将其保护环境的意志转化为实际的行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