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氯氮平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认知的影响
【6h】

氯氮平与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认知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

1. 前言

1.1 背景

1.2 社会认知的概念及其评估

1.3 社会认知的神经基础

1.4 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生化机制

1.5 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

2 研究问题与假设

2.1 研究问题:

2.2 研究假设:

3 研究意义

3.1 研究的理论意义

3.2 研究的实践意义

4 研究对象和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工具

4.3 统计方法

5 结 果

5.1 人口统计学资料

5.2 神经心理学背景测试

5.3 三组被试治疗前faux pas得分比较

5.4 三组被试治疗前眼区情绪识别得分比较

5.5 三组被试治疗后faux pas得分比较

5.6 三组被试治疗后眼区情绪识别得分比较

6讨论

7 结论

8 研究工作的进一步设想

参考文献

附表1

附表2

附件3

附件4

附录

致谢

综述

展开▼

摘要

目的: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复杂的重性精神疾病,其社会认知功能受损严重,主要包括情绪认知、失言识别、眼区情绪识别等。社会认知的神经基础涉及前额叶、眶额叶和扣带回等脑区,而神经心理学、神经电生理及神经影像学等研究都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上述脑区也存在结构性的或者功能性的受损。精神分裂症发病期间会引起c-fos原癌基因快速、短暂地表达,并表达在相应的脑功能区。c-fos的异常表达将产生广泛的病理作用,造成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组织功能性或器质性的特征性的改变。先前有研究发现氯氮平、利培酮等药物可以通过调节c-fos基因表达而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认知,但是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其一,运用神经心理学的方法检测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存在社会认知功能障碍;其二,分别对不同的患者进行氯氮平、利培酮药物治疗,探讨其社会认知是否有改善,并且观察两种药物的疗效是否相同。
  方法:本研究对66例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及32名性别构成、年龄及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被试进行研究。患者组被试被随机分配为氯氮平治疗组和利培酮治疗组,前者为34例,后者为32例。治疗前对所有被试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词汇流畅检测(VF)、数字广度(DS)等神经心理学背景测试;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对患者组被试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测试(PANSS);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对所有被试进行失言识别测试(fauxpas)和眼区情绪识别任务测试。
  结果:三组被试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测、词汇流畅性检测以及数字广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fauxpas测试患者组被试在失言1、失言2、失言3以及失言4上与对照组比较,均表现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被试识别喜、惊、恐、悲、厌、怒六种基本眼区情绪与对照组比较,均表现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氯氮平组患者识别恐、厌两种情绪及利培酮组患者识别惊、恐两种情绪表现更差,差异更显著(P<0.01)。治疗后,患者组被试在失言识别上的表现有改善,但是还是较差:氯氮平组患者在失言1、失言3以及失言4上与对照组比较,均表现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培酮组患者在失言2、失言3以及失言4上与对照组比较,均表现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组被试识别基本眼区情绪有改善,但仍然存在差异。其中,氯氮平组患者识别恐、厌、怒三种情绪及利培酮组患者识别惊、恐、厌三种情绪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社会认知功能受损,其在失言识别及眼区情绪识别上表现较差。经过药物治疗后,其社会认知功能只是部分改善,说明社会认知功能受损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质性改变。另外,氯氮平和利培酮对社会认知功能都有改善作用,但是其改善作用体现在不同的方面。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