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比较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6h】

新形势下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比较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 数据来源及说明

1.4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2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相关概念界定

2.1 国外经典理论回顾

2.2 国内劳动力流动研究回顾

2.3 文献评述

2.4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衡量标准

3 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特点

3.1 农村流动劳动力由“有限供给”走向“局部短缺”

3.2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推拉”作用与“反推拉”作用

4 安徽省16市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差异分析

4.1 安徽省16市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趋势差异

4.2 安徽省16市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流向差异

4.3 农村流动劳动力的结构特征差异

5 新形势下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分析

5.1 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5.2 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

6 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实现就地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6.1 促进经济结构升级,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6.2 实现城乡资源服务同质性,推动小城镇可持续发展

6.3 推动制度改革,营造良好劳动力市场

6.4 促进劳动力近距离流动,缓解“大城市病”压力

6.5发挥“人口红利”效应,实现劳动力资源高效配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一直是我国人力资源储备中最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有待合理开发和分配的一部分。我国作为一个正处于转型期的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流动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乡村流向城市是农村劳动力流动最直接的体现,城乡流动不仅为社会开拓出更广阔的劳动力市场,同时也为劳动力本身带来了收入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提升。然而,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使我国沿海地区大部分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着减产、停产从而大幅度裁员的局面,导致许多劳动力输出地面临着大量回流带来的诸多压力。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面对这样庞大的农村劳动力队伍,能否较好地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不仅仅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进程,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农村劳动力本身的利益问题。
  本文首先通过第二章介绍了劳动力流动的三种理论,即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以及新劳动力迁移经济学理论,并且对我国现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然后第三章分别从我国产业结构、政策制度和劳动力主体等方面介绍了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新特点,并且说明了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存在的一些问题。之后,本文第四章是在我国农村劳动力新特点的基础上,从比较差异的角度对安徽省16市的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流向以及流动劳动力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在呈现安徽省流动特征共性的同时,指出16市之间的差异性,以便对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做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接着,本文第五章着重从经济发展、城市就业、公共服务三个因素进行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包括选取7个量化指标,运用SPSS17.0对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方程,并进行检验符合经济学和统计学意义,其结果讨论认为,经济发展因素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导因素,农村劳动力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只有当经济发展、城市就业、公共服务等因素给农村劳动力带来的所有预期收益大于他们在流动过程中所预期的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他们才会产生流动行为,所以本文认为要想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需要从经济发展、城市就业、公共服务等因素做起。本文在第五章章节末尾对论证结果进行讨论,认为安徽省因在实现经济发展、城市就业、公共服务等因素发展壮大的同时,也要缩小地区之间三种因素的差距,完成省内跨市或者市内跨乡镇的近距离流动,达到成本最小化的目的。最后,本文根据三、四、五章的主要内容,从“促进经济结构升级,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城乡资源服务同质性,推动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推动制度改革,营造良好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近距离流动,缓解‘大城市病压力’”、“发挥‘人口红利’效应,实现劳动力资源高效配置”等方面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实现就地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