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稻鸭共育对水稻田面水氮磷及其流失影响研究
【6h】

稻鸭共育对水稻田面水氮磷及其流失影响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论文说明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农业面源污染研究现状

1.1.1 氮素及其流失研究现状

1.1.2 磷素及其流失研究现状

1.1.3 生态拦截沟技术

1.2 生态农业研究现状

1.3 稻鸭共育的历史

1.3.1 稻鸭共育模式对病虫草害及稻田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

1.3.2 稻鸭共育对土壤培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1.3.3 稻鸭共育对氮磷流失的影响

2 引言

2.1 课题来源与选题依据

2.2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2.2.1 研究内容

2.2.2 研究方法和过程

2.3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区概况

3.2 试验设计

3.2.1 示范基地设计和施肥情况

3.2.2 稻鸭共育实施

3.3 样品采集

3.4 样品编号与制定方法

3.5 样品测定

4 结果与分析

4.1 稻鸭共育对水稻田面水氮磷浓度影响研究

4.1.1 稻鸭共育对田面水氮浓度影响研究

4.1.2 稻鸭共育对田面水磷浓度影响研究

4.1.3 稻鸭共育对田面水COD浓度影响

4.2.4 小结

4.2 稻鸭共育下水稻田排水氮磷浓度影响研究

4.2.1 稻鸭共育对排水氮浓度影响

4.2.2 稻鸭共育对排水磷浓度影响

4.2.3 稻鸭共育对排水COD浓度影响

4.2.4 小结

4.3 稻鸭共育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稻鸭共育对氮含量影响

5.2.2 稻鸭共育对磷含量影响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展开▼

摘要

稻鸭共育技术是亚洲包括我国水稻主要生产国家大力组织推广的生态农业的一种方式,可使稻田生态系统中诸多有益生物有更好的生存环境,不断促进稻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稻鸭共育技术可使稻田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等土壤营养含量及微生物量均有所增加,达到较好的土壤培肥效果,提高了土壤肥力,且土壤容重有所改变,土壤结构有效改善,土壤物理性能转好,伎稻田土壤环境向良性发展;并且有利于增加水稻产量,水稻和鸭肉的品质也得到提高。本试验设在桐城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设置常规处理田、稻鸭共育处理示范,通过对常规处理稻田、稻鸭共育处理稻田、生态拦截沟渠的田面水和排水中氮磷,研究了稻鸭共育下水稻田面水氮磷及其流失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在放鸭前施基肥后,稻鸭共育田面水总氮、铵态氮、硝态氮、总磷、可溶性磷以及COD浓度和常规区相差不大,水稻田面水总氮浓度平均达到14.345mg/L,施肥后第九天达到最低值,平均为1.961mg/L;水稻田面水铵态氮浓度平均达到12.049mg/L,施肥后第九天达到最低值,平均为1.492mg/L;水稻田面水硝态氮浓度在0.144-0.394mg/L之间,第九天,硝态氮浓度达到最大值平均为0.279mg/L、;水稻田面水总磷浓度在0.103-0.159mg/L之间;水稻田面水可溶性磷浓度在0.079-0.125mg/L之间;田面水COD浓度随着施肥天数的增加而下降,均高于40mg/L。
  (2)放鸭后追肥后,稻鸭共育田面水氮浓度高于常规区。放鸭后追肥两天后,常规稻田和稻鸭共育田面水总氮浓度分别达到17.56mg/L、19.65mg/L,施肥第七天达到低值,为10.980mg/L、14.788mg/L;常规稻田和稻鸭共育田面水铵态氮浓度分别达到13.340mg/L、15.065mg/L,施肥第七天达到低值,为7.455mg/L、11.405mg/L;放鸭后追肥后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硝态氮为0.164-2.247mg/L之间,追肥后第五天常规区和稻鸭共育田面水硝态氮浓度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905mg/L、2.247mg/L;
  (3)放鸭后追肥后,稻鸭共育田面水磷浓度高于常规区。稻鸭共育稻田面水总磷浓度大大高于常规区,最高达到0.270mg/L;稻鸭共育田面水可溶性总磷浓度略高于常规区,在0.145-0.195mg/L之间。
  (4)放鸭后追肥后,稻鸭共育田面水COD浓度高于常规区。稻鸭共育区两天后达到最大值为110mg/L,总体在80-110mg/L;常规区也是两天后达到最大值为104mg/L,总体在66-104mg/L。
  (5)排水在放鸭后第16天,常规区总氮和铵态氮浓度大于稻鸭共育区和生态拦截沟,常规区硝态氮浓度小于稻鸭共育区和生态拦截沟,三个处理总磷浓度相差较小,三个处理可溶性总磷浓度常规区<稻鸭共育区<生态拦截沟,稻鸭共育区COD浓度显著高于常规区和生态拦截沟;收鸭一个月后,三个处理排水总氮和铵态氮浓度均较低,稻鸭共育较之略高,稻鸭共育田排水硝态氮显著高于常规区和生态拦截沟,常规区和生态拦截沟相差较小,三个处理排水总磷浓度较高且相差较小,稻鸭共育区较之略高,三个处理排水可溶性总磷差值较大,常规区最低,生态拦截沟最高。水体COD浓度均超过40mg/L,水体排放的国家标准是40mg/L以内。
  (6)生态拦截沟水体氮磷浓度均较小,说明生态拦截沟对稻田氮磷流失的防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生态拦截沟的田面水总氮、铵态氮、硝态氮、总磷、可溶性总磷、COD浓度显著小于常规区和稻鸭共育区;生态拦截沟排水总氮、铵态氮、硝态氮、总磷、COD浓度均普遍低于常规区或稻鸭共育区,而可溶性磷显著高于常规区和稻鸭共育区。

著录项

  • 作者

    赵学敏;

  • 作者单位

    安徽农业大学;

  • 授予单位 安徽农业大学;
  • 学科 农业资源利用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马友华,黄文星;
  • 年度 201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S511.061;
  • 关键词

    水稻; 田面水; 稻鸭共育; 氮磷流失; 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