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格式的特别”——略论鲁迅小说叙事角度
【6h】

“格式的特别”——略论鲁迅小说叙事角度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 言

一、鲁迅小说第一人称叙事角度分析

1、 “反讽”的第一人称叙事:

2、 “归乡式”的第一人称叙事

3、 “认同” 、 “忏悔”的第一人称叙事

4、 “追忆”式的第一人称叙事

二、鲁迅小说第三人称叙事角度分析

1、戏剧场景式的第三人称叙事

2、心理分析式的第三人称叙事

三、从叙事角度看鲁迅小说的蕴涵

1、个性的介入,丰富了叙述者“我”的形象

2、叙述角度的转换,带来了小说格式的多样性

3、叙事角度的变化,表现了小说主题的深刻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鲁迅是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对于现代小说的贡献无人能及,而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界对其小说的研究和关注也一直没有间断。近年来,随着西方叙事理论的引进,研究者纷纷把目光转向小说的表现形式上来。本文选取从叙事角度入手,分析鲁迅两部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中的全部作品,以期把握其小说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从叙事人称上来说,本文从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个方面具体解读鲁迅小说。在第一人称的作品中,鲁迅小说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分别是反讽的第一人称叙事、归乡的第一人称叙事、认同或忏悔的第一人称叙事以及追忆式的第一人称叙事。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这种限制叙事的手法是对中国传统小说的重大突破,它体现了整个小说世界已从非个性介入发展到了个性介入,它也呈现了小说艺术由非审美的自发到审美的自觉的过程。
  在鲁迅第三人称叙事的作品中,同样体现了对传统艺术手法的突破,本文重点分析了两点,首先作家运用第三人称的限制视角进行戏剧式场景展示,甚至还采用纯客观的叙事手法来表现强烈的戏剧冲突,另外,鲁迅在全知叙事视角中着力进行心理分析和描写,体现了他对国人灵魂的关注和拷问。
  从叙事角度入手,通过小说技巧的分析,我们可以探寻作家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本文第三部分分析了鲁迅小说的蕴涵。首先作家个性的介入,丰富了叙事者“我”的形象,它也体现了作家作品的发展脉络;其次,从叙事角度来看,鲁迅又是小说新形式的先锋,他带来了小说格式的多样性;最后,从叙事角度的变化中,可以发掘鲁迅小说的主题,尽管小说的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但启蒙和反思是两部小说集的内在精神主线。
  总之,通过对叙事角度的精心安排,鲁迅小说从形式到内容都呈现出了现代性的特质。

著录项

  • 作者

    严虹;

  •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

  • 授予单位 安徽大学;
  • 学科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张鲁高;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小说;
  • 关键词

    鲁迅; 短篇小说; 叙事角度; 现代性;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