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眶上外侧入路无头皮夹开颅切除鞍结节脑膜瘤
【6h】

眶上外侧入路无头皮夹开颅切除鞍结节脑膜瘤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术前准备

手术操作

结果

统计处理

结果分析

翼点入路与眶外侧入路发展史

翼点入路与眶上外侧入路的临床考量

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的解剖学考量

Hernesniemi眶上外侧入路开颅方法

脑膜瘤及鞍结节脑膜瘤的特征

去头皮夹快速开关颅技术与眶上外侧入路标准化操作流程

眶上外侧入路处理鞍结节脑膜瘤的实践

反思与展望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
  Yasargil教授设计、推广的翼点入路在处理前窝底、鞍区、鞍上、侧裂及基底动脉顶端等部位的病变安全有效,可以成功地用于肿瘤和血管病变的显微外科治疗。[1]随着对神经外科显微操作理解的加深以及现代神经外科动力系统、头架和电动手术床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翼点入路开颅中向颞侧扩展暴露颅中窝部分为无效开颅,其真正的有效骨窗为额下外侧部分。Hernesniemi等以翼点入路为基础,发展了创伤更小的眶上外侧入路(lateral supraorbitalapproach,LSO)。[2]此入路在处理鞍区和鞍上病变时与翼点入路效果类似。[3-5]鞍结节脑膜瘤属于脑膜瘤的一种,临床表现包括视力障碍、头晕头痛、神经精神症状及其他少见症状。鞍结节脑膜瘤的可选手术方式同样多样。不同手术入路在手术效率、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方面不尽相同。[6-10]
  目的:
  探讨眶上外侧入路结合无头皮夹开颅技术在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中的应用,评价其特征及可靠性。
  方法:
  回顾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接受眶上外侧入路无头皮夹开颅技术手术治疗的24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治疗情况,采用Shapiro-Wilk单样本检验分析,对24例患者的病程(月)、最大径(厘米)、手术时间(小时)、年龄(岁)、术后住院天数(天)等统计量进行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者相关性检验方法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检验,不满足正态分布者采用Spearman相关检验;采用单样本均数t检验对手术所用时间及住院天数相比同时期总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11]结合论著、文献报道进一步分析眶上外侧入路由翼点入路的发展及包括鞍结节脑膜瘤在内的脑膜瘤的临床特征,讨论眶上外侧入路无头皮夹开颅技术在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中的应用。
  结果:
  从切皮开始至皮肤缝合结束手术时间为180分钟至400分钟,平均242.6分钟。24例患者中,22例完成SimpsonⅠ/Ⅱ切除,2例完成SimpsonⅢ级切除。术后病理学分型WHOⅠ级23例,WHOⅡ级1例。术后19例患者视力改善,4例患者无明显变化,1例患者视力进一步恶化。术后并发症包括发热(3例)、低钠血症(3例)。无刀口感染病例,无脑脊液漏病例,无损伤面神经病例,无术后死亡病例。术后住院天数6至14天,平均8.6天。统计学角度上手术时间与肿瘤最大径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手术用时和术后住院天数方面,眶上外侧入路优于同期鞍结节脑膜瘤手术治疗的总体标准。
  结论:
  1、眶上外侧入路可用于切除鞍结节脑膜瘤。
  2、眶上外侧入路用于切除脑膜瘤时,手术所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优于同时期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标准。
  3、眶上外侧入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时间与肿瘤的最大径相关。随着肿瘤最大径的增大,切除肿瘤所需手术时间延长。手术时间与患者病程、诊断年龄、术后住院天数无线性相关关系。
  4、相较翼点入路、冠切经额下入路,眶上外侧入路开颅效率更高、创伤更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