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标准化治疗对ACS患者血清PON1活性和脂质水平的影响
【6h】

标准化治疗对ACS患者血清PON1活性和脂质水平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缩略词表

声明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引言: 在西方社会和我国,冠心病(CHD)已成为目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威胁之一。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氧化作用被认为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显示,与HDL相关的对氧磷脂酶-1(PON1)能够阻止LDL和HDL的氧化。长期以来,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预测因子,PON1已被反复进行过研究。大量实验已证明,PON1与心血管疾病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呈负相关。但是上述实验大多为横断面调查研究,关于PON1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动态演变规律,尤其是在接受标准化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演变规律,目前报道尚不多。 研究目的: 本次实验中,我们将研究在接受标准化治疗的ACS患者中血清PON1活性的演变规律,同时分析它与其他脂质的关系,以此评价标准化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清PON1活性的影响和意义,并探讨其与HDL的深层次关系。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参照1979年wHO发表的《冠心病命名和诊断标准》和《内科学(第六版)》关于ACS的定义,抽取2007年9月至2008年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监护病房和心内科病房收治的ACS患者115例,研究其血清PONl活性的演变;同时选取2008年3月在该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检查者和本院职工53例作为对照。 2、研究方法: (1)观察时间首先记录所有实验对象的基线资料,分别于患者诊断为ACS并开始治疗后的第1天、第7天、第14天和第28天各抽血一次进行研究,检测血清PON1活性和相关脂质的浓度。 (2)干预因素在治疗方案中,药物的使用从入院第1天即开始,至少持续到接受末次随访之时(低分子肝素除外)。所有患者均服用拜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氯吡格雷。同时使用低分子肝素、β受体阻滞剂、ACEI和他汀类制剂。所有患者均被建议戒烟和长期进行低脂、低热量饮食。 (3)样本采集和初步处理ACS患者空腹后,嘱其取卧位,通过肘静脉采血,每次抽3ml血标本,用不含EDTA的SST黄头管盛装,作血脂检测;另外3ml用1.5mlEP管盛装,作PON1活性检测。准备进行PON1活性检测的血标本被采集后,迅速使用低温离心机于-4℃、4500rpm/min状态下离心10分钟,取其上清液并分装于1.5mlEP管中,放置于-80℃低温冰箱中冻存以备统一检测。 (4)血脂的检测血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我院检验科进行检测。从第1天至第28天,所有的脂质数据(包括HDL、LDL、apoAl、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根据检验室的化验报告进行及时记录。 (5)PON1活性的检测PON1的活性是使用乙酸苯酯作为底物进行测量的。反应缓冲液为含2 mmol/L CaCl2的50 mmol/L Tris-醋酸,pH值为8.0。将乙酸苯酯用无水乙醇以1:10稀释后,取该稀释液6μ1与1ml反应缓冲液混匀组成底物液。取血清标本1.5μl与150μl底物液反应,其后使用酶标仪于270nm比色,测定5分钟内吸收值的变化0.D270。用0.D270乘以克分子消光系数即求出酶的活性。 (6)统计分析数据均描述为均数±标准差(X±S),统计分析通过SPSS软件进行。计量资料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进行统计,计数资料用X2检验进行统计。P<0.05被认为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ACS组第1天的血清HDL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0.98±0.29mmol/L比1.56±0.36mmol/L,P<0.05)。直到第28天,与第1天相比,血清HDL的浓度并没有明显的改变。 2、ACS组第1天的血清apoA1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0.95±0.18 g/1比1.60±0.20g/l,P<0.05)。直到第28天,与第1天相比,血清apoA1浓度并没有明显的改变。 3、ACS组第1天的血清LDL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4.38±0.50mmol/L比2.80±0.48mmol/L,P<0.05)。相对于第1天的血清LDL浓度,第7天和第14天的血清LDL浓度并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别,直到第28天,血清LDL的水平才较第1天的明显降低(3.62±0.54mmol/L比4.38±O.50mmol/L,P<0.05)。 4、ACS组第1天的血清总胆固醇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6.68±0.62mmol/L3.75±0.78mmol/L,P<0.05)。直到第14天,胆固醇浓度才比第1天的明显下降(6.18±0.64mmol/L比6.68±0.62mmol/L,P<0.05)。 5、 ACS组第1天的血清甘油三酯浓度相对于正常对照组并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相对于第1天的甘油三酯浓度,第7天、第14天和第28天的甘油三酯浓度也没有明显的改变。 6、 ACS组第1天血清PON1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87±3μmol·min-1·mL-1比105±8μmol·min-1·mL-1,P<0.05),在该组患者中,PON1的活性在第1天和第7天两个时间点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标准化治疗对ACS患者PON1活性表现出显著的提升作用开始于第14天。从第1天的87±3μmol·min-1·mL-1到第14天的92±5μmol·min-1·mL-1,再到第28天的95±7μmol·min-1·mL(P<0.05)。 7、我们还比较了使用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和氟伐他汀的患者在各观察时间点的血清PON1活性的差异。在任何一个时间点的任何两个他汀组之间,我们并没有发现血清PON1活性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8、在接受PCI和未进行PCI的两个组之间,我们也比较了血清PON1活性的差异。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两组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1、ACS患者血清PON1活性低于正常人。 2、ACS患者在接受标准化治疗两周之后,血清PON1活性开始出现上升。 3、ACS患者在接受标准化治疗4周内,血清HDL和apoA1浓度并没有呈现出上升的变化趋势。血清PON1活性的演变可能独立于HDL,和apoA1浓度变化的机制。 4、PON1活性的演变印证了它在抗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5、鉴于PON1能更好地反映HDL的功能,在ACS的标准化治疗中,检测血清PON1活性比单纯检测血清HDL浓度可能更有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