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科学到科学主义——以中国近代史上的“科玄之争”为例
【6h】

从科学到科学主义——以中国近代史上的“科玄之争”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第一章“科玄论战”的背景和过程

第一节“西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第二节近代中国的科学主义思潮

第三节“一战”后思想界对科学的反思

第四节玄学派与科学派论战的过程

第二章玄学派和科学派的基本主张

第一节玄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

第二节科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

第三章玄学派和科学派的理论得失

第一节玄学派的是与非

第二节科学派的对和错

第四章“科玄论战”的当代反思

第一节“科玄”两派争论的基本立场

第二节科学对人生观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第三节科学与人文的互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清单

展开▼

摘要

科学技术的落后是导致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因如此,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请来了“赛先生”。在“赛先生”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中国语境下的科学主义也就此萌芽。1923年,中国知识界爆发了著名的“科玄论战”,它涉及并讨论了当时科学的社会效果、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科学与人生观、理性与非理性以及古今与中西等诸多问题。 “科玄论战”中,玄学派代表人物张君劢认为科学涉及物质现象,是客观的;人生观属于精神现象,是主观的。他指出人生观问题不能由科学来解决,应该由玄学来解决。科学派领军者丁文江则认为不存在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的区分,所有的精神现象都是人的心理内容,科学可以解释人的心理内容,也必然能够解决人生观的问题。玄学派提出要以中国传统的心性之学来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希望通过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来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倒置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派主张以科学解决人生问题本是为了保证人生观的客观性,但由于将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混为一谈,反而使科学失去了应有的客观性。 由此可见,双方都把客观与主观、逻辑与直觉、因果法则与自由意志、共性与个性作了绝对化的理解,要么老死不相往来,要么试图以一方吞并另一方。加上论战双方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理解都存在着不足,看不到两者之间的认知活动与意向活动的实质关系,更看不到两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以论战存在严重局限性。 人生观最终要成为个人的信念而不是知识,因而科学公理不可能普遍适用于每一个个体,所以科学不是万能的,当然也不会有“推诸四海而皆准的人生观”。但人生观又是事实与价值、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所以要对人生领域作知性的研究,还必须用一种能够为大众所认可的规则与方法,这就需要科学的方法。在当代,我们需要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积极促进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这也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