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浩然的“转变”——徘徊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的创作选择
【6h】

浩然的“转变”——徘徊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的创作选择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导言

第一章:感恩歌颂篇

第一节:感恩与歌颂——时代精神情结的典型代表

第二节:感恩歌颂下的“艳阳天”——现代民族国家重建中的新农村

第三节:“艳阳天”下的阴影——自我创作的遮蔽与迷失

第二章:分化重建篇

第一节:真实性与党性、革命性的统一——重建“革命中国”小说的立场原则

第二节:叙事的矩阵与审美的偏至——重建“他者”的艺术规则

第三节:彰显亮彩的中间人物——徘徊在“我们”与“他者”之间的游离者

第三章:“岗位”复归篇

第一节:民间岗位的“回归”——对于农民本性与苍生命运的重新审视与关照

第二节:视角的转换与叙述的转变——个人艺术创作的突破

第三节:乡土农村的幻灭与民间情义的守望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本文对述浩然个人创作生涯的几次转变,以及这些转变背后的背景与原因进行了分析。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章:感恩与歌颂期,主要阐述作家此时树立的自觉的感恩姿态与歌颂意识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这种姿态、意识所带来的作家创作上的缺陷与迷失,这些缺陷与迷失大大限制了作家的创作视野与创作成就。 第二章:分化斗争期。主要阐述作家自觉、不自觉地受到战争文化心态、极端政治思潮与左翼文学思想的影响,在创作上表现出政治化、斗争化倾向,作品在叙述上以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为纲,展开故事情节,安排矛盾冲突,并以战争式的两极分化思维去刻画人物,显示出一种极美与极丑的审美风格。 第三章:民间岗位回归篇。主要阐述主要写作家在文革后,经过自我的反思与否定,逐渐从原来的关注政治、阶级的创作立场转向对农村农民本性与命运的关照,文学的视角从外部转向内部,转向对人物精神品格、民间情义的关注与守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