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公共服务外包中的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一项多案例比较研究
【6h】

公共服务外包中的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一项多案例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论文框架和研究方法

1.3.1 论文框架

1.3.2 研究方法

2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研究评述和分析框架

2.1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相关概念

2.2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理论基础

2.3 非营利组织治理研究的相关理论评述

2.3.1 代理理论

2.3.2 管家理论

2.3.3 政社关系的分析框架与理论假设

2.4 新制度主义的概念界定与理论评述

2.4.1 制度

2.4.2 制度化

2.4.3 制度与行为的相互塑造

3 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三个案例

3.1 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

3.2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

3.3 广东省深圳市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

4 案例分析与分析框架验证

4.1 政府-社会组织关系的形态分析

4.1.1 深圳市案倒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4.1.2 上城区案例中的委托管家关系

4.1.3 海曙区案例中的超管家关系

4.2 政府-社会组织关系演化的制度分析

4.2.1 委托代理关系的演化

4.2.2 委托管家关系的演化

4.2.3 超管家关系的演化

4.3 管家或代理人:良性互动关系的动态平衡

4.4 政府与社会组织良性互动关系的制度构建

4.4.1 宏观法规层面

4.4.2 中观体制层面

4.4.3 微观机制层面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应用价值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理工具,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已在全球治道革命与结社革命的共同席卷下广泛运用于世界各国。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是在当前我国重塑政府治理模式、加快社会建设步伐的改革背景下出现的战略性政策,亦是针对公共服务需求增加、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社会组织亟待培育等问题的回应性政策。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实践不断涌现,期间展现出的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不同关系形态,不但直接影响服务供给水平和整体治理绩效,而且能够通过治理主体间的相互行为塑造,影响服务外包的制度安排与制度化进程,甚至造成偏离既定政策目标的治理困境。
   本文通过对西方非营利组织治理研究与制度理论研究的梳理和评述,基于深圳市、杭州市上城区、宁波市海曙区三个典型案例的考察分析,首先剖析了当前我国公共服务外包中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多种关系形态,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些关系的动态演化过程及其制度成因,从而探究了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良性互动关系的制度基础,并进一步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较于代理理论,管家理论在我国公共服务外包的政社关系研究中更具有解释力,能够较好地描述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中初始信任、偏好融合、弱化监管等普遍性特征。颇具中国特色的体制内吸式政府购买服务呈现出一种超管家关系。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动关系并非静态,而是随着政府购买服务的制度巩固和制度化推进不断演化,并且呈现出向委托管家关系趋近而后稳定的迹象。我们必须摈弃将社会组织视作天生的机会主义者抑或管家的先验判断,而是将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行为理解为对外部制度环境的理性反应。因此,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关系可以并且需要通过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制度化建设来构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