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MRI、CT、X线对兔腰椎融合术后的比较性实验研究
【6h】

MRI、CT、X线对兔腰椎融合术后的比较性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声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磁共振成像监测兔后路植骨融合术后血管化的实验研究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展开▼

摘要

目的:探讨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DCE-MRI)对兔腰椎横突间植骨融合术后血管化动态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并能较早期的评价移植骨的血流灌注情况,为判断移植骨是否存活提供较准确的影像学评价;通过对兔采用自体骨、异体骨及组织工程骨移植进行腰椎后外侧横突间融合手术,比较性分析MRI、CT、X线3种影像手段在早期骨移植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分别在3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的双侧腰椎横突间植骨并制备模型,依据填充的材料不同随机分为三组,A组:组织工程骨材料;B组:自体移植骨材料;C组:异体移植骨材料。术后2、4、6周分别对兔行腰椎骨密度检测观察骨密度值。CT检测观察各组腰椎横突间融合率。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DCE-MRI)扫描,观察所选择的感兴趣区(ROI),由计算机自动生成时间-信号曲线,得出相对信号强度增加值△SI、最大线性斜率值Ssmax,比较不同组△SI增加值及Ssmax的差异,分析其血流灌注的特点。
   结果:X线检查显示术后2、4、6周各移植骨组的骨密度值随时间增加,其中A组增加幅度最大,术后6周A组与B、C组之间的骨密度值差异最大。CT检查显示术后6周用组织工程骨作为移植材料的横突间融合率明显高于自体骨及异体骨。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DCE-MRI)检查显示术后3组移植骨的相对信号强度增加值△SI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术后相对信号强度增加值△SI及Ssmax与B、C组差异最大。
   结论:MRI、CT、X线的联合应用能监测兔腰椎融合术后的移植骨修复过程。磁共振动态增强成像(DCE-MRI)能够较早期的评估骨移植术后不同材料的移植骨的血流灌注情况并能早期无创监测移植骨新骨形成的骨基质中原始微血管的形成过程,判断移植骨是否存活。动态增强MRI对早期骨移植是否成功有很好预测作用。选择适合的感兴趣区(ROI)、线圈及时间点能较准确的判定移植骨的血流灌注情况。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