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分离鉴定及对其小鼠疾病模型的中药治疗效果
【6h】

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O157:H7的分离鉴定及对其小鼠疾病模型的中药治疗效果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论文说明

摘要

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的概况

1.2 大肠杆菌O157∶H7毒力因子及致病机制

1.3 大肠杆菌病的治疗

1.4 炎症机制及炎症因子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牛源大肠杆菌O157∶H7分离鉴定及其毒力基因检测

2.1 材料及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3章 牛源致病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小鼠疾病模型的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4章 复方中草药对实验动物药物安全性试验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第5章 中药对大肠杆菌O157∶H7感染小鼠治疗效果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目的:新疆肉牛主产区健康牛群中大肠杆菌O157∶H7的分离鉴定及研究,建立分离菌株动物疾病模型,并用白头翁汤及郁金散对其进行治疗效果研究。
  方法:1、在新疆伊犁地区、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的牛场采集健康牛的423份新鲜牛粪样本,增菌后用SMAC平板和MUG实验进行筛选,再用PCR方法和生化试验鉴定;对分离鉴定到的大肠杆菌O157∶H7用PCR方法检测其Stx1、Stx2、eaeA、tccp和Hly等基因携带情况;用鉴定到的菌株EC肉汤增菌后腹腔注射进行动物攻毒实验,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
  2、对健康昆明系小鼠进行分组,分别灌服不同浓度的大肠杆菌O157∶H7菌液,按改良寇氏法计算出该菌株对小鼠的LD50,建立动物疾病模型。
  3、对健康昆明系小鼠随机进行分组,根据小鼠的体重按照高、中、低剂量灌服中药,观察检测小鼠在用药期间临床症状、脾脏系数及血清中TNF-α、IL-17水平的变化,从而确立中药组方的安全性和对免疫作用的影响。
  4、实验动物感染大肠杆菌O157∶H712 h后用白头翁汤、郁金散进行治疗,从临床症状、脾脏系数及血清中TNF-α、IL-17水平的变化,分析中药组方治疗动物感染大肠杆菌O157∶H7后,其免疫作用以及抑菌和抗炎的作用。
  结果:1、从新疆伊犁地区的85份粪样中鉴定出1株大肠杆菌O157∶H7,检出率为1.176%;而该菌携带被检测的5种毒力基因(Stx1、Stx2、eaeA、tccp、Hly);新疆塔城与阿勒泰地区的检出率为0%。攻毒实验所有的实验动物于24 h内全部死亡。
  2、本实验成功建立大肠杆菌O157∶H7感染的动物疾病模型,菌株LD50为1.0×105 cfu/mL。
  3、动物在服用不同浓度的白头翁汤及郁金散后脾脏系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5d与1d相比,郁金散低剂量组显著降低TNF-α的分泌量(P<0.05),其余组极显著地降低(P<0.01);白头翁汤高、低剂量组及郁金散高、中剂量组能显著地降低IL-17的分泌量(P<0.05);其余剂量组则极显著降低(P<0.01)。
  4、感染大肠杆菌O157∶H7后灌服白头翁汤、郁金散,感染小鼠的TNF-α与IL-17均降低到感染前范围内(P<0.05)。
  结论:新疆伊犁地区有牛群携带致病性大肠杆菌O157∶H7,从分离到的菌株对小白鼠致病性实验结果发现,这株菌对人有很强的潜在致病性,并成功建立动物疾病模型。实验证明白头翁汤及郁金散无毒副作用,用两组方进行治疗,结果发现两组方的常规剂量组具有降低感染大肠杆菌O157∶H7对机体损伤的作用,具有较强的抗炎能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