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晋冀豫唐至宋金歇山建筑遗存山面构造做法类型学研究
【6h】

晋冀豫唐至宋金歇山建筑遗存山面构造做法类型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摘 要

Abstract

摘要I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研究对象概况

1.3.2 研究对象纪年的依据

(一)唐代

(二)五代

(三)辽代

(四)北宋

(五)金代

1.5国内研究现状

1.5.2第二时期(80年代初至20世纪末)

1.5.3第三时期(二十一世纪)

1.5.4小结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目标

1.8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晋冀豫唐至宋金歇山遗构山面构造做法分类

2.2 系头栿

2.3 丁栿

2.4 大角梁

2.5 小结

第三章 晋冀豫唐至宋、金歇山遗构山面构造技术的类型分析

3.1 类型分析的选项

3.2 类型分析

3.2.1歇山山架

3.5 小结

4.1 时代标尺

4.1.1 四种形制分期

4.1.1.1 歇山山架项分期

4.1.1.2 系头栿项分期

4.1.1.3 丁栿项分期

4.1.1.4 大角梁项分期

4.1.2 晋冀豫唐至宋金歇山遗存山面构造做法总体分期

4.1.2.1唐代(782-907年)

4.2 四期技术流变规律总结及背后的技术史成因探讨

4.3余论

第5章 结语

5.1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5.2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5.3论文的不足

5.4展望

致 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歇山是我国传统建筑最主要的屋顶形式之一,这种屋顶形式等级高、应用广、技术有代表性,因此歇山建筑是我国建筑史,特别是建筑技术史的重要研究对象。年代上唐至宋金歇山技术从萌芽到成熟,是认识歇山技术不可回避的重要阶段。地域上,晋冀豫三地是现存唐至宋金歇山遗构最多的地区,同时这一地区的歇山技术对我国其他地区也有影响,因此对这一地区的唐至宋金歇山技术的研究是歇山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本论文采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通过对晋冀豫三地现存唐至宋金歇山建筑的山面构造做法形制进行归类分析,并尝试建立时代标尺;在此基础上总结歇山建筑山面构造做法时代上的流变特征和流变规律;最后讨论了技术流变的背后结构构造与建筑外观之间的逻辑关系。 本研究首先对补充和完善中国古代建筑史特别是技术史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其次也有助于深入了解和诠释《营造法式》的相关记载;最后对今后古建筑的调研、保护、修复设计等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著录项

  • 作者

    周至人;

  •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

  • 授予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
  • 学科 建筑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张毅捷;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建筑设计;地下建筑;
  • 关键词

    建筑遗存; 构造做法;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