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进入主体间状态——非构思写作学的后现代哲学精神研究
【6h】

进入主体间状态——非构思写作学的后现代哲学精神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非构思”——走向真实的自由写作

第一章现代哲学的主体间性转向

第一节主体间性理论

一、主体间性的概念

二、主体间性理论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转向

一、转向的背景

二、转向的崛起

三、转向的意义

第二章主体间性在当代写作学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写作学主体间性的内涵

第二节写作学主体间性的缺席

一、文本论写作学

二、过程论写作学

三、主体论写作学

第三节写作学主体间性意识的觉醒

一、从读者论到读者意识论

二、从时代文风到写作文化

三、人称本质论

第四节走向主体间性的非构思写作学

一、非构思写作学的提出

二、非构思写作学的原创理论及体系建构

第三章非构思写作学:建构主体间性的写作学体系

第一节主体间性的写作过程论

一、写作生长论

二、写作动力论

第二节主体间性的写作控制论

一、写作文化学

二、写作智慧学

第三节主体间性的写作行为论

一、写作思维学

二、写作措辞学

第四节写作学主体间性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写作学主体间性研究的必要性

二、写作学主体间性研究的意义

结语:“主体间性”——当代写作学的出路

参考文献

后记

研究生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当今,主体间性理论的崛起促成了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并且正在取代现代哲学的主体性理论成为各门学科建设的哲学方法论基础。本文首先将探讨主体间性的涵义,通过对主体间性发展的历程来了解其所涉及的领域,并对主体间性的转向加以分析。 接着,本文把当代写作学放在主体问性这一哲学背景下加以考察。前二十年的当代写作学虽然在不断地向前发展,逐渐逼近写作的真实状态,但始终处于构思主义写作学时代。这个时期中,文本论写作学脱离写作本身,是一种虚假的写作学;过程论写作学虽然进入了写作过程,但是它只谈写作过程的种种“转化”理论,脱离写作实际,是一种假想的写作学;主体论写作学虽然充分重视写作主体,注重主体能力的培养,但它以主体为中心,走上了主体中心论的道路,缺乏对写作内容和形式的创造的控制,根本没有现实操作性可言,是一种空洞的写作学。 但是在这20年中,一些当代哲学意识敏感的写作界学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具备了主体问性意识,并在写作学研究中得以体现。这其中的读者意识论、写作文化论、人称本质论等理论表征了写作学主体间性的真正苏醒。读者意识论打破了作者的中心地位,读者进入了写作,写作跨入了主体间性的大门。写作文化论把时代文化精神、时空背景引入写作,开始了作者和时代文化精神的对话。人称本质论更是充分展示了写作人称的变化就是一种作者和读者、人物间的交流与对话。 21世纪初,非构思写作学及其体系的出现,标志着当代写作学主体间性写作学体系的建立。在非构思写作学一整套写作理论体系中,十分关注作者之外的其他主体即写作对象、时代精神以及文本的自身逻辑。它通过不断的建立各种主体问的对话关系,让写作变得真实有效、自由开放。写作动力论为探索写作者的动力源泉作出了重要贡献。写作生长论,消解了构思,解放了作者,通过各种主体问的对话,把写作带入了自由的状态。写作思维学和写作措辞学则解决了写作的操作性问题,写作文化学、写作智慧学、写作美学则解决了写作理想目标及其的控制性问题。写作美学是一种主体问性的写作理想。写作文化学认为写作是作者同时代文化精神、时空情绪对话的过程。写作智慧学认为作者只有充分实现与对象和语境对话,才能写出受人欢迎优秀的作品来。它们共同把写作带入了真实的状态,从而让写作变得可以学会可以教会。从此,写作成为现实,写作学走进了真实的自由境界。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