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读图时代:文学魅力长存
【6h】

读图时代:文学魅力长存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走向后现代的文化

一、后现代文化特征

(一)主体性丧失

(二)理性缺失

(三)距离消蚀

二、读图时代文学的特点

(一)话语霸权消解—大众化

(二)消费潮流—商品化

(三)图像、景观—图像化

第二章:文学与图像

一、文学与图像的抗衡

(一)乱花渐欲迷人"眼"--从读到看

(二)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从审美距离到趋零距离

二、文学与图像的合谋

(一)文学与图像的联姻

(二)文学与影视的疏离

第三章:读图时代审美主体的异化

一、文学主体性:从"作者之死"到"读者之死"

(一)"作者之死"

(二)"读者之死"

二、主体素养-从知识化到良莠不齐

(一)审美体验

(二)审美泛化

三、思维范式的转换--抽象的逻辑思维到非线性思维

(一)传统印刷文化的抽象逻辑思维

(二)图像文化的非线性思维

四、认知能力的错位

(一)景观社会--欲望生产

(二)价值迷失-媒介暴力

结语:文学魅力永存

一、"文学终结"的是什么

二、文学--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后现代是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它以怀疑一切的精神对现代主义的传统价值、文化进行批判。后现代语境中的文化,主张无中心、无主体、无距离、不确定性、碎片化和非理性等思想。特征主要表现为,主体性的丧失、距离的消蚀以及理性的缺失。后现代的图像转向,使传统的语言主因型文化遭到动摇,其文学呈大众化、商品化、图像化态势。 图像对文学的挤压使米勒不无忧虑地认为“文学终结”的时代悄然将至,“文学是人学”,不管从文学的创作主体还是接受主体,亦或文学反映的主题都突出了“人”的重要性。 虽然后现代语境中文学主体性被消解,虽然文学在与图像的抗衡中殊死挣扎,虽然读图时代审美主体处于异化状态,但是文学语言的特点、文学所创建的开放性对话交往模式,说明文学或者说艺术是审美主体的归宿。本文正是通过探讨读图时代的文学及审美主体的遭遇,来说明文学不会终结,文学的魅力长存! 具体来说,论文分为三章: 图像盛行,“文学终结”论是在后现代语境中产生的,所以第一章首先综述后现代的文化特征,然后从具体层面上分析读图时代文学的特点。 第二章谈文学与图像。主要论述文学与图像的抗衡以及合谋,在相互比照中洞悉各自的优缺点。 第三章论述读图时代审美主体的异化。首先分析“作者之死”和“读者之死”对文学造成的危机。其次从具体层面上分析文学审美主体如何在图像(以影视为例)面前发生变化,表现为主体素养的差异性、思维范式的转换和认知能力的错位。无疑,审美主体的异化使文学处于“边缘化”状态。 最后结语部分,在追溯黑格尔、丹托、海德格尔等有关文学终结的论述后,指出文学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有发展,也有终结,但终结的是不合理的部分,其终结也就意味着新生。所以,在读图时代,文学不会终结,文学魅力永存!文学审美主体不会成为“流浪者”,文学乃审美主体的精神家园、诗意栖居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