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雁翎潜山雾迷山组裂缝性白云岩油藏地质建模
【6h】

雁翎潜山雾迷山组裂缝性白云岩油藏地质建模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裂缝识别与预测研究进展

1.2.2 储层建模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成果与认识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雁翎潜山区域构造特征

2.1.1 饶阳凹陷区域构造特征

2.1.2 雁翎潜山构造特征

2.1.3 雁翎潜山发育特点

2.2 雁翎潜山地层特征

第3章 构造建模

3.1 构造面解释与层位标定

3.1.1 合成地震记录的原理

3.1.2 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过程

3.1.3 雁翎潜山顶面合成地震记录

3.2 断点确定与断层解释

3.3 构造建模

第4章 裂缝储层建模

4.1 裂缝储层评价

4.1.1 储集岩种类及物性

4.1.2 储集空间类型

4.1.3 裂缝特征

4.1.4 裂缝评价及储层分类

4.1.5 储层分类统计特征

4.1.6 储层分类试油特征

4.2 建模方法优选

4.3 地震数据处理及蚂蚁体

4.3.1 地震数据处理

4.3.2 蚂蚁体

4.4 分级约束裂缝发育带建模

4.4.1 Ⅰ级裂缝发育带建模

4.4.2 Ⅱ级裂缝发育带建模

4.4.3 Ⅲ级裂缝发育带建模

4.4.4 Ⅰ+Ⅱ+Ⅲ级裂缝发育带建模

4.5 分级约束储层发育带建模

4.5.1 储层发育带定义与分类

4.5.2 Ⅰ、Ⅱ级储层发育带建模

4.6 模型论证与地质特征

4.6.1 井震符合度

4.6.2 油气水显示符合度

4.6.3 裂缝发育带模型的地质特征

第5章 储量复算与剩余油潜力评价

5.1 油藏特征分析

5.1.1 油水界面

5.1.2 压力系统

5.1.3 天然能量

5.2 静态储量复算

5.2.1 含油面积

5.2.2 含油裂缝体厚度

5.2.3 有效孔隙度

5.2.4 含油饱和度

5.2.5 流体参数

5.2.6 储量计算

5.3 动态储量分析

5.3.1 雁翎潜山雾迷山组油藏开发动态

5.3.2 雁翎潜山雾迷山组油藏动态储量计算

5.4 动静态储量对比分析

5.5 剩余油潜力评价

5.5.1 雁北注氮实验区富集油带剩余油潜力

5.5.2 雁南“阁楼油”剩余油潜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展开▼

摘要

雁翎油田位于冀中饶阳坳陷中部,属于以白云岩为主的碳酸盐岩古潜山油藏,储集层为中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组。于1977年11月投入开发,前后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开发调整阶段,目前已经进入了开发末期。本文对区块构造特征、裂缝体系、储层特征、流体性质进行了研究,探索了多种建模方法,优选了蚂蚁追踪和序贯指示模拟两种方法对裂缝发育带和储层发育带进行了分级控制建模。利用Petrel软件采用容积法对雁翎潜山雾迷山组进行了储量复算,采用水驱曲线分析法、产量递减分析法、累计产量分析法对可采储量进行了预测,动静结合进行了剩余油潜力评价。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通过地层对比和构造建模,认识到雁翎潜山为自西向东的半面山构造,保留残积砾岩。地层南薄北厚,雁南遭受剥蚀更强烈,由上至下依次为龙山组(Qnl)、雾一段(Jxw1)、雾二段(Jxw2)。雁翎主断层为北北东走向,长约18km,断距中间大,两头小。整个构造形态由南向北呈现三个台阶,形成两个东西向的鼻状构造,顶部发育除主断层外的45条断层。⑵通过储层评价,认识到雁翎油藏的储层裂缝发育,储集岩种类繁多,储集空间以大缝大洞为主。潜山油藏垂向裂缝发育,裂缝含油且主要起渗流通道的作用。Ⅰ级裂缝发育带主要发育大段的走向缝、溶孔、溶洞,具有良好的贯通性,是流体的主要运移通道和储集体,储集空间体积大;Ⅱ级裂缝发育带以发育倾向缝为主,连通性好,储集能力较强;Ⅲ级裂缝发育带以发育斜交缝为主,具有一定储集能力。⑶通过裂缝发育带和储层发育带研究,建立了裂缝和储层发育带模型。裂缝模型由于加入了地震蚂蚁体数据,在裂缝的井间预测上比单纯利用井点数据进行展布的可信性和精确度有了明显提高。研究显示,裂缝发育带发育位置距潜山顶面较近,且断层附近裂缝发育明显,纵向随机性非均质性较横向强。Ⅰ级裂缝发育带发育度最高,Ⅱ级裂缝发育带次之,Ⅲ级裂缝发育带最差。⑷结合油气水分布研究数据,建立了含油饱和度、孔隙度、含油厚度等属性模型。油气水分布模型研究显示雁翎潜山油藏高度小,连通性好,南北拥有较为统一的油水界面和压力系统,为块状底水油藏。雾一段含油面积大,为主要的含油层段。⑸静态储量复算研究结果地质储量为1813.24×104t,可采储量为557.94×104t。通过剩余油潜力评价,发现了雁北注氮区、雁北2个“阁楼油”和雁南12个“阁楼油”等主要剩余油分布区。分析确立了具有经济价值的雁北注氮区富集油带和雁南顶部、雁1井区、雁37井区等5个“阁楼油”挖潜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