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居住性历史街区的空间自组织现象初探——以上海卢湾区绍兴路历史街区为例
【6h】

居住性历史街区的空间自组织现象初探——以上海卢湾区绍兴路历史街区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引言

1.1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1.2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第2章居住性历史街区更新改造实践的回顾与反思

2.1居住性历史街区更新改造的回顾

2.1.1从解放后到1980年代末的历史街区的改造

2.1.2上海历史风貌保护区保护更新理念与实践的开端

2.1.3小结

2.2 对当前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中历史街区的价值评价和保护策略的反思

2.2.1偏重保护物质单体,对整体环境(物质与人居的)的保护还略显不足。

2.2.2更多关心相对有形的、实体的内容。缺乏对日常生活的了解

2.2.3对大部分使用变迁或改造、建造缺乏关心,对违章的搭建持否定态度

2.2.4小结

第3章自组织理论与空间的自组织

3.1自组织理论的概述

3.2自组织的社会与人文学概念

3.3自组织理论的界定

3.3.1自组织与他组织

3.3.2自组织与自发发展

3.4基于自组织理伦体系的城市空间发展的研究

3.5空间的自组织

第4章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中居住性历史街区的空间自组织现象——以绍兴路为例

4.1绍兴路历史街区的概况与特征

4.2历史街区中随处可见的“变异体”

4.3历史街区中空间自组织现象的分类

4.3.1蔓延与跨越:外部空间的自组织

4.3.2演替与重组:内部空间的自组织

4.4绍兴路历史街区中空间的自组织现象

4.4.1改建与搭建,违章建筑(搭建部位,搭建形式与空间特征)

4.4.2居住空间的自组织

4.4.3社区空间的自组织

4.4.4自组织空间的物质特征

4.4.5自组织空间所引起的问题

第5章居住性历史街区空间自组织现象的起因与思考

5.1空间自组织现象的产生的原因

5.2自组织空间的再思考

5.2.1日常生活的多样性

5.2.2空间使用的创造性

5.3西方国家历史街区更新的批判性思考

5.3.1对于关注日常生活的思考——日常性理论

5.3.2对旧城改造规划的思考——雅各布的思想

5.4从关注日常生活的价值来重新看待“空间的自组织现象”

5.4.1自组织的空间容纳了有生命力的都市生活

5.4.2自组织的空间成为了历史街区中多样性的发生器

第6章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本论文主要通过对于一系列风格迥异的自组织空间的罗列,提醒人们注意编织这些空间的“看不见的手”及其产生的复杂的意义。笔者把这种编织看成是日常生活中的“写作”,也许这类“写作”的动机、效果与操作手法千差万别,充斥着各种偶然性或个人化的风格,但它们却共同创作了意义丰富的文本,“空间的自组织现象”虽然只是纷繁复杂的意义表述中的一个名词,但却准确传达了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等相关因素在历史街区中所留下的痕迹。因此,本论文以人为本,在对历史街区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上,通过对居住性历史街区更新改造实践的回顾与反思,利用空间的自组织现象作为切入点,以上海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为研究范围,并以上海卢湾区绍兴路历史街区为例,通过对历史街区中空间自组织现象的分类与介绍,并结合西方国家历史街区更新的批判性思考,采用“自下而上”(Bottom-Up)的研究方法,研究由于社会、历史以及人的日常性活动和空间的自组织现象的关系,分析其产生的动因和折现出来的问题,并挖掘街区的活力和多样性与空间的自组织现象的联系。提出从关注日常生活的价值来重新看待“空间的自组织现象”,并对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价值评判进行再思考。关键词:风貌保护区 价值评价 空间自组织现象 日常生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