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以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音乐改编的中国手风琴作品艺术特征与演奏技法探析
【6h】

以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音乐改编的中国手风琴作品艺术特征与演奏技法探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及水平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二十世纪60-70年代的音乐文化情况与历史背景

第一节音乐文化现象

第二节音乐形式变化

第三节音乐文化的内容变化

第四节手风琴的兴起

第二章二十世纪60-70年代的代表性手风琴作品

第二节革命歌曲改编的手风琴作品

第三节中国民歌改编的手风琴作品

第三章两首《红色娘子军》改编的手风琴作品的本体分析

第一节《快乐的女战士》的音乐本体分析

第二节《娘子军操练舞》的音乐本体分析

第四章两首《红色娘子军》改编手风琴作品演奏技法分析

第一节《快乐的女战士》的音乐演奏技法分析

第二节《娘子军操练舞》的音乐演奏技法分析

第五章两首《红色娘子军》改编手风琴作品在中国手风琴发展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第一节时代音乐特征的代表性意义

第二节中国手风琴音乐民族化的意义

第三节手风琴演奏技能提升的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二十世纪60-70年代,许多的艺术形式受到严重影响,西方的内容不能介入,一切的外来乐器被扣上“封资修”的帽子。群众歌咏会的兴起、各专业团体、文艺小分队成立,由于演出的流动性和手风琴携带方便等特征,而承担起了小型乐队的作用,为歌曲、舞蹈伴奏,适应了当时宣传的需要,因此被大量应用。 这一时期,有部分被确立成文艺标杆的,主要是戏剧作品,再加少数音乐作品的大中型舞台艺术品,统统叫做“革命样板作品”或者“革命样板戏”,通俗地称呼为“样板戏”。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由吴祖强、杜鸣心、戴洪威、施万春、王燕樵等人一起创作,于二十世纪60年代创作完成,1964年于北京首演,首演非常成功,获得广泛好评。整个芭蕾舞剧由六个场景组成,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音乐。在这一时期,音乐形式重点是“红色舞剧”以及“样板戏”,“高硬响”的硬性美学理念处于主流地位。在这一现状下,“移植样板音乐、改编革命歌曲”成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手风琴音乐发展的第二种方式。例如手风琴改编作品《快乐的女战士》、《打虎上山》、《白毛女》、《保卫黄河》等作品广为流传。 此番研究二十世纪60-70年代的手风琴作品,并以“样板戏”(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部分场景音乐通过改编的手风琴作品《快乐的女战士》、《娘子军操练》为例,以点代面,了解手风琴发展史上特殊阶段和二十世纪60-70年代的手风琴作品特征,帮助自己更透彻的把握乐曲风格,并通过一定的演奏技巧将其得以呈现。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