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互联网金融及相关法律问题分析
【6h】

互联网金融及相关法律问题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答辩决议书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前言

第1章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历程和趋势

1.1 互联网金融概述

1.1.1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1.1.2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1.2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

1.2.1 行业初始发展阶段(2005年以前)

1.2.2 行业快速增长阶段(2005年至2012年)

1.2.3 行业重大变革阶段(2013年及其后)

1.3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1.3.1 对账户和终端的竞争

1.3.2 向移动金融商业模式的迁移

1.3.3 互联网金融企业与传统金融机构的竞争与合作

第2章 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分析及其影响

2.1 互联网金融的商业模式分析

2.1.1 支付、投资、融资的金融需求

2.1.2 传统金融机构业务的互联网化

2.1.3 通信企业业务的金融化

2.1.4 互联网企业业务的金融化

2.2 互联网金融的广泛影响

2.2.1 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影响

2.2.2 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2.2.3 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第3章 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问题

3.1 法律体系不完善及法律规定滞后

3.1.1 上位法缺失的结构性缺陷

3.1.2 法规规章不成体系的内容性缺陷

3.1.3 法规规章冲突的协调性缺陷

3.1.4 司法救济不足的可执行性缺陷

3.2 民法领域面临的问题

3.2.1 隐私权保护和信息安全

3.2.2 合同法下电子合同的效力

3.2.3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3.2.4 居间、代理和自营

3.2.5 担保物权制度的网络适用

3.3 金融法领域面临的问题

3.3.1 主体资格及特许经营

3.3.2 金融产品证券化

3.3.3 分业经营抑或混业经营

3.3.4 跨境交易和跨境支付

3.3.5 虚拟货币的法律地位

3.3.6 非法集资的法律边界

3.3.7 反垄断机制的互联网适用

3.4 程序法领域面临的问题

3.4.1 司法管辖权

3.4.2 证据效力和举证责任

3.4.3 跨境交易的法律适用

第4章 建设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的建议

4.1 国外立法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借鉴

4.1.1 普遍纳入现有法律框架

4.1.2 现有法律修改和专门法制定

4.2 国外金融监管顺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借鉴

4.2.1 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或协调机制

4.2.2 重视征信体系的建设与开放使用

4.2.3 完善注册登记和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

4.3 建设中国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的建议

4.3.1 制定适应互联网大背景的上位法

4.3.2 修订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民商事法律或制定专门法

4.3.3 总结互联网金融争议案件的审判实践并逐步形成司法解释

4.4 健全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议

4.4.1 形成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理念和共识

4.4.2 确立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

4.4.3 加强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同性

4.4.4 强化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行业自律建设

4.4.5 打击互联网金融违法犯罪行为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2013年被业界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随着WIFI、3G、4G、GPS、GIS等技术的成熟应用以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互联网金融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余额宝”、“众筹”等各种新型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对传统金融机构、企业及普通用户的思维方式、经营理念、消费习惯甚至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未来五年至十年将是基于移动终端和移动技术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黄金时代,第三方支付与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传统金融机构及其金融业务之间的新一轮渗透融合将步入快车道,在提高金融效率、有效配置金融资产的同时也带来了在风险控制、金融监管和法律调整方面的问题和困惑。本文尝试从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发展历程、未来趋势、商业模式等入手分析互联网金融的本质、特点和影响,进而分析存在的相关法律问题,并结合国外经验就互联网金融的法律体系建设、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提出建议。本文共四章,分别为:
  第一章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程和趋势。主要阐述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剖析了互联网金融的六大特点,总结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三大阶段,并展望了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三个趋势。
  第二章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分析及其影响。主要从支付、投资、融资的金融需求为出发点,指出传统金融机构业务互联网化、通信企业业务互联网化、互联网企业业务金融化的现象,着重分析了互联网企业渗透到金融领域的各种商业模式,包括第三方支付、阿里小贷、P2P网贷、众筹融资、余额宝以及互联网货币,并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机构、对利率市场化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第三章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问题。首先从法律体系指出现行法律对于调整互联网金融法律关系存在的四个缺陷;第二就互联网金融在民法领域面临的诸如隐私权保护和信息安全、电子合同效力、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担保物权的互联网适用以及居间、代理及自营的法律关系等法律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第三就互联网金融在金融法领域面临的诸如主体资格及特许经营、金融产品证券化、分业经营或混业经营、跨境支付、虚拟货币、非法集资法律边界、反垄断机制的互联网适用等法律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第四就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司法管辖权、证据效力及举证责任、跨境交易法律适用等程序法问题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
  第四章建设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的建议。主要介绍欧美发达国家为顺应互联网经济及互联网金融发展在立法和监管方面的举措;以此获得启发,对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法律体系建设提出建议,包括制定互联网基本法、专门法、修订相关实体法和程序法以及出台司法解释等;并对健全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提出建议,包括形成监管理念和共识、确立监管基本原则、加强金融行业监管协同性、强化行业自律建设以及打击金融违法犯罪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