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网络版权侵权司法裁判的实证研究
【6h】

中国网络版权侵权司法裁判的实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答辩决议书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5 研究的结构安排

2.文献综述

2.1 中国版权研究综述

2.2 国内外盗版研究综述

2.3 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综述

2.4 本章总结

3 研究方法和设计

3.1 研究方法的选择

3.2 研究设计

3.3 司法裁判文书的来源和选取方式

3.4 编码表

3.5 编码

4 中国网络版权侵权的司法实证分析

4.1 中国网络版权侵权案件概貌

4.2 中国网络版权侵权诉讼的胜诉因素分析

4.3 网络版权侵权诉讼的司法效益分析

4.4 本章总结

5 网络版权侵权诉讼中的地方司法保护实证分析

5.1 问题的提出

5.2 影响变量

5.3原告胜诉率的地域分布

5.4原、被告和法院的地域关系对判决结果的影响

5.5 索赔金额对判决结果的影响

5.6 原、被告和法院的地域关系对经济赔偿金额的影响

5.7 被告身份特征对判决结果的影响

5.8、法院审理阶段对判决结果的影响

5.9 本章总结

6 涉外网络版权侵权诉讼的实证分析

6.1 问题的提出

6.2 涉外网络版权侵权案的概貌

6.3 涉外诉讼的时间成本分析

6.4 涉外诉讼的被告抗辩投入程度

6.5 境外法人原告的投入程度

6.6 境外法人原告的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

6.7 境外法人的案件受理成本

6.8 境内外法人原告直接经济收益的比较

6.9 外企和港澳台企业的诉讼行为差异

6.10 本章总结

7 结论与探讨

7.1 研究结论

7.2 进一步的讨论

7.3 研究的贡献

7.4 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图表索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以3004份司法裁判文书为数据来源,本研究是对中国网络版权侵权的司法裁判的一项实证和量化分析。研究围绕三个基本问题展开:
  (1)我国对网络版权实施司法保护的实际状态;
  (2)影响网络版权侵权诉讼胜负的主要因素;
  (3)目前司法系统在网络版权侵权救济无力的主要原因。
  研究按照理论模型的构建→编码表确立→编码→统计分析→揭示各变量间关系→发现问题→问题成因分析的研究思路,引入传播学中成熟的内容分析方法,对相关司法裁判文书进行编码,并通过对所获数据的挖掘与分析,探究了网络版权侵权案件的司法过程,从程序和实体两方面综合考察已有的法院判决。本研究使用第一手的网络版权侵权案件数据,系统描述了法院针对网络版权侵权案件的司法实践,从不同角度观察了案件判决过程中的多种变量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网络版权侵权的问题的对策建议。
  研究首先描述了中国网络版权侵权案件的时间分布,地域分布,原告、被告的身份特征,以及司法裁判结果,勾勒出当前中国法院受理网络版权侵权案件的概貌。继而,针对时间、地域、身份特征、代理人、涉诉作品类型、案件审理阶段、侵权纠纷类型、搜集证据努力程度等变量对诉讼结果的影响,分析了当前影响我国网络版权侵权诉讼胜诉率的主要变量及其影响力度。最后,从经济学角度对网络版权侵权诉讼的经济效益加以分析,比较了法人原告和自然人原告的收益,计算了聘请律师对原告、被告收益的影响,量化了原告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的差别。
  研究观察了地方司法保护对网络版权侵权案件裁判的影响。通过诉讼主体的胜诉率、原被告和审理法院的地域从属关系以及法院的审理阶段三个变量对判决结果影响的观察,研究发现,在网络版权侵权诉讼审理中,地方司法保护倾向在整体而言并未存在,虽然在一些审判细节方面,地方司法保护依然有迹可循。
  研究还观察了涉外网络版权侵权案的裁判问题。数据显示,网络版权侵权案迅速增长的背景下,涉外网络版权侵权案件占比显著下降。统计分析表明,尽管境外法人获得了更高的胜诉率,但也付出了更多时间成本、经济成本。而由诉讼所获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相比差距甚大。这种诉讼的不经济性可能是导致境外法人产生“厌诉”的重要原因。
  研究发现,当前中国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法院对原告索赔请求的支持比例过低,缺乏惩罚性赔偿,从而导致侵权人通常不以获得权利人授权许可的方式来承担使用知识的成本,而是以故意侵权的方式来获取经济利益,侵权成为了一种低成本、高收益的机会主义行为。
  研究发现,与常见的推测不同,侵权纠纷很少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复杂性所致,多源于侵权人明知故犯。即使当前中国知识产权立法体系完备,在司法程序基本公正,但司法细节在确定损失金额的低效率仍然会使整个司法体系缺乏对侵权产生惩戒效应。换言之,在网络版权侵权诉讼的司法实践中,即使法院对原告的权利诉讼请求绝大部分支持,侵权行为由于获益巨大,依旧难以被遏制。这样的分析或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中国司法制度在保护著作权的实践中已做出了巨大努力(如审理速度,如原告胜诉率,如未见明显地方司法保护等),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看法在社会舆论中仍影响巨大的现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