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清代吴派学术研究
【6h】

清代吴派学术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绪论

第一节选题缘起与研究思路

第二节学界研究现状与反思

第一章吴派学术先导——惠有声与惠周惕

第一节《惠氏宗谱》之三惠资料稽考

第二节惠有声与惠周惕

第二章吴派学术奠基者——惠士奇学论

第一节“罚修镇江城”考论

第二节惠士奇《易说》述论

第三节惠士奇的《春秋》学

第三章吴派学术集大成者——惠栋学论

第一节惠栋宋易批判思想发微

第二节惠栋的《尚书》学

第三节读《后汉书补注》札记

第四节惠栋荀学思想刍议——以《荀子微言》为中心的考察

第五节惠栋“通经致用”思想述论

第四章吴派学术专门化——惠门弟子学述

第一节江声《尚书集注音疏》研究

第二节余萧客与《古经解钩沉》

第五章吴派学术殿军——江藩学论

第一节《汉学师承记》简论

第二节江藩学术思想平议

第六章吴派学术的风格与特点

第一节“六经尊服郑,百行法程朱”——吴派汉宋观探颐

第二节汉学家学术道德论

第三节清代“实事求是”学风的复兴与沉寂

第七章吴派学术的辐射与回响

第一节惠栋与戴震学术关系考论

第二节惠栋与钱大听、王鸣盛之交谊及论学

第三节钱穆“常州之学原本惠氏”说检讨

结语

附录一三惠学术年谱简编

附录二参考引用书目

后记

展开▼

摘要

明清之际,学界掀起了“理学清算”浪潮,批判宋明理学,倡扬汉代经学。在此学风浸染之下,清初至乾嘉间,以惠周惕、惠士奇、惠栋及其弟子江声、余萧客等为代表的一批吴地学人,批判宋明理学的侈言义理,以汉学倡于江南,系一代学风际会之所在,是称吴派。 本文以前贤时哲的研究论著为起点,通过仔细研读吴派学者的学术专著,审视、评价各家的学说见解,从时空的跨度、学域的深度、交游的广度对吴派学术作一较系统的学术史梳理,期于认识吴派学术的整体面貌,进而深入地理解明清学术所经历的从理学到汉学的转型。 论文分为绪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绪言部分对研究对象、写作思路和选题意义作了一定说明,并简要回顾了学界研究状况。结论对正文记述进行总结概括。正文内容大致包含吴派学人(域)的个案研究、吴派治学风格与特点以及吴派学术的辐射与回响三个层面,分七个章节展开论述。 第一章至第五章围绕吴派学人的治学领域与学术专著展开,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吴派汉学家的学术特点。第一章首先依据《惠氏宗谱》稽考东吴惠氏的相关资料,梳理惠氏的家学传承,并简述了惠有声、惠周惕论学的特质所在。第二章以吴派奠基者惠士奇为考察对象,以原始文献考论为基础,钩沉其“罚修镇江城”一事;通过《易说》、《春秋说》内容考述惠士奇的学说思想;惠氏学说上承清初理学清算浪潮,下启乾嘉复兴汉学之风,尤其开启了吴派汉学的治学风尚。第三章是论文的重点章节,集中探讨惠栋的学说。惠栋为吴派学术之巨擘,其《易》学、《尚书》学研究,奠定了吴派汉学之根基,确立了吴派学术的整体走向。惠栋以《荀子微言》为代表的诸子学研究、以《后汉书补注》为代表的史学研究在相关领域均占有重要的一席。作为一个“考据学家”,惠栋具有明确的“通经致用”思想,其治学理念中蕴涵着深邃的经世关怀。第四章通过分析江声的《尚书集注音疏》及余萧客的《古经解钩沉》,剖析其中所折射出的学术观念。江、余二人的治学旨趣均秉承惠栋,加以拓展、深入而成专门之学。在吴派的发展过程中,江、余之学显然代表着一个重要阶段。第五章以《汉学师承记》为考察中心,旨在论述吴派殿军江藩的“纯汉学”思想。 第六章主要从“六经尊服郑、百行法程朱”的“汉宋学论”、汉学家的“学术道德”观以及清代“实事求是”学风等三个方面阐述吴派的学术内涵与精神主旨,探讨吴派的学术风格与特点。 第七章的主题在于说明吴派的学术辐射与回响,侧重考论惠栋与戴震、钱大昕、王鸣盛等汉学家的交游论学,并辨析了惠氏学说与常州学派的关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